耳機的產品隨著許多廠商開發,市面上已經有許多優質耳機供使用者挑選,Creative Aurvana Live! 耳機雖然推出市面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國內之前並無代理商正式引進,所以國內有興趣的使用者要購入可能有些難度,不過目前國內已經有代理商引進,價位也屬於合理範圍,原廠透過採用極薄生物振膜的釹磁單體,可以感受一瞬間的清晰高音及其細節,並伴隨著深沉且豐沛的低音,進而提供自然的音樂呈現Aurvana Live! 採用軟皮質耳罩搭配可調整的頭帶提供了優異的舒適配戴感,獨特且優異的耳罩設計,有效降低內部的聲音反射所造成的失真,輕鬆詮釋美妙的旋律,讓使用者可以舒適且長時間享受音樂。雖然自己算是木耳,但入手後感覺真的感覺挺不錯的,就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Creative Aurvana Live! 耳機外包裝 
Creative Aurvana Live! 耳機外包裝

黑色典雅的設計,襯托出耳機不俗的質感!!


Creative Aurvana Live!採用透明櫥窗設計

讓使用者可以了解耳機的外觀,也確認耳機為全罩式的設計。


Creative Aurvana Live! 耳機特色





原廠透過採用極薄生物振膜的釹磁單體,可以感受一瞬間的清晰高音及其細節,並伴隨著深沉且豐沛的低音,進而提供自然的音樂呈現Aurvana Live! 採用軟皮質耳罩搭配可調整的頭帶提供了優異的舒適配戴感,獨特且優異的耳罩設計,有效降低內部的聲音反射所造成的失真,輕鬆詮釋美妙的旋律,讓使用者可以舒適且長時間享受音樂。


外包裝背面產品特色介紹



 Creative Aurvana Live! 耳機及配件 
耳機及配件

耳機、說明書、3.5mm轉6.3mm耳機轉接頭,耳機訊號延長線及耳機攜行袋等。


3.5mm轉6.3mm耳機轉接頭,耳機訊號延長線



Creative Aurvana Live! 耳機

Creative Aurvana Live! 耳機是全罩式設計的耳機,顏色為黑銀配色,質感不錯。


Creative Aurvana Live! 耳機

如果使用者使用上覺得標配的訊號線不夠長的話,也可以透過延長線來延伸,讓使用者較不受限制。


CREATIVE字樣



高透氣度舒適頭帶皮墊



也可以看到明確標示左右側。


全罩式耳罩設計

耳罩由柔軟的人造皮革與海綿,並依據一般人耳型型塑而成,戴上耳機後舒適度還不錯,但是全罩式耳機也因包覆耳朵,長時間使用會容易讓使用者有悶熱之不適感。


可調整式頭帶設計

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調整長度,取得最佳的聆聽體驗。


 結語   
小結:
就市售價位而言表現相當不錯,算是物有所值,原廠提供採用高柔軟度設計耳罩加上高透氣度舒適頭帶墊設計技術,能讓使用者使用時感覺舒適,提供使用者相當不錯的音效饗宴,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UC主機產品在推出之後獲得市場不錯的回響,尤其是對於追求讓電腦主機體積及效益極佳化的使用者,更是不在話下,其中高效能的主機透過良好的機殼及主機板配置,獲得相當好的效能表現及相對穩定的運作環境,反之以上網文書作業需求的主機就可以透過設計讓主機體積變為迷你,但是效能必須能保有一定使用體驗,不然僅追求低功耗,結果效能及使用起來流暢度大不如前,反而對使用上是一大困擾,上代的NUC取得相當不錯的體積及效能平衡,但是使用上就是讓玩家感覺不便,因為使用較為少見的mSATA及平價機種缺少USB3.0傳輸介面,在管理及傳輸大量資料時,USB2.0緩慢的傳輸速度這對使用者來說可是大大不便,這可能也反而讓另一家主機板大廠GIGABYTE所推出的類NUC機種更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使用中的上代NUC





Intel Tick-Tock(新工藝/新架構交替發展策略)戰略可說是發展的相當成功,這次LGA 1150平台推出後確實再次將產品效能做一定程度的推升,也穩定的領先對手,Haswell屬於Tock變換架構展現新核心架構的世代,Intel Haswell處理器其中的HD4K系列內建顯示功能也是相當令人期待,同樣支援內部整合顯示核心輸出以外(可開啟編解碼加速引擎也提供不錯的硬體解碼技術),所配置的規格相當符合主流市場需求,這次NUC主機也採用Haswell架構的Core i3-4010U處理器和支援1組SATA 6Gbps裝置,外部也提供多達4組USB 3.0,讓使用者可享受USB3.0及SATA 6Gbps的高速傳輸效益,提供較佳的IO傳輸性能,也對於使用者未來升級較高容量儲存裝置確是增加不少升級性。另外在用料部分,Intel製品都是有一定品質保證,加上UEFI BIOS的設定也相當完整。以下介紹Intel® NUC 套件 D34010WYKH的面貌及效能。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www.intel.com.tw/content/ ... kit-d34010wykh.html

 Intel NUC 主機外盒 
Intel NUC 主機外盒正面

斗大的Intel NUC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可以發現NUC產品的外觀為目前Intel相當主流的藍色風格設計。


Intel NUC



新推出的Intel® NUC 是超小巧裝置設計的革命,除了配備更豐富的功能,其中也推出支援 2.5 吋硬碟機的套件,搭載最新的第 4 代 Intel® Core™ i3 4010U處理器。


外盒標示主機板的簡要規格



世界工廠製品,套件中包含 NUC主機、變壓器及VESA固定架等,也貼心的提醒使用者要完成整組套件需要另外添購SO-DIMM記憶體、mSATA儲存裝置或2.5吋 SATA裝置及無線網路及藍芽模組,原廠也提供3年的保固期。


簡要規格說明



NUC外盒開箱



當使用者一開啟外盒時會聽到Intel招牌的廣告音效,這是透過外盒的感應器及喇叭給使用者不同的使用體驗。


開盒及主機配件



主機內盒有內部保護有效避免主機板因運送所致的碰撞損傷,基本實用的配件,配件有NUC、變壓器、VESA固定架及說明書等。


VESA固定架

NUC主機體積相當迷你,透過固定架使用者也可將其固定於螢幕後方的VESA孔位,將主機藏於無形。


變壓器

採用筆記型電腦常見的變壓器。


變壓器

100V-240V廣域電壓輸入,輸出為19V 3.42A達65W的供電能力,為國內電源供應器大廠FSP製品。


 Intel NUC 主機 
Intel NUC 主機



Intel NUC 主機正面

有2組USB3.0、1組耳麥連接埠,另外也有紅外線感測器。


電源開關及指示燈號

設於上蓋處。


機殼

採用鋁合金外殼,加上噴砂處理,邊緣處也加上倒角處理,整體質感相當不錯。


兩側散熱開孔



冷空氣的進風孔,強化內部散熱能力,另外一側也提供防盜鎖孔的設計,畢竟NUC主機相當迷你,被輕易ㄎ一ㄤ走可是損失慘重啊!!


主機板IO區

如圖,有2組USB3.0、1組Intel Gb級網路,1組mini HDMI輸出,1組mini DisPlay Port輸出、電源輸入孔,也開有散熱器的出孔孔位,強化散熱能力。


主機底部

要安裝零件需要移除底部外蓋,蓋子上方也標示通過多國安規及製造日期。



 主機內部設計及用料 
移除底部外蓋

可以發現2.5吋裝置的安裝支架。


2.5吋裝置安裝支架

跟上代產品相較除了mSATA儲存裝置外,可以提供使用者更多元的儲存裝置選擇,如果選用mSATA加上大容量2.5吋硬碟裝置,等於可讓使用者有相當大的儲存空間可以運用。


內部元件

這一區為使用者需要自行安裝組件的區域,包含SO-DIMM記憶體、mSATA儲存裝置與無線網路及藍芽模組。


2.5吋裝置安裝支架與主機板連接方式

一樣是採用標準的SATA傳輸埠及電源接口。


2.5吋裝置安裝支架

使用者僅需要將2.5吋儲存裝置安裝於此處即可。


內接天線

內部也提供使用者若自行加裝無線網路模組的2組天線。


需要使用DDR3L的SO-DIMM記憶體模組

即為204Pin的低電壓記憶體模組,工作電壓1.35V,運作時脈為DDR3 1600,如果安裝一般1.5V工作電壓記憶體模組,可是無法開機的,選購記憶體模組前需要注意到此點。


mSATA及PCIe Mini Card安裝區



搭配組件

SAMSUNG PM841 mSATA 128GB、802.11ac及BlueTooth 4.0模組卡及WD Blue 2.5吋 1TB硬碟裝置。


安裝mSATA 128GB、802.11ac及BlueTooth 4.0模組



依序安裝即可。


安裝記憶體





記得需要購買低電壓版的SO-DIMM記憶體模組!!


安裝2.5吋硬碟裝置

將硬碟安裝2.5吋安裝支架上固定即可。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3-4010U
RAM:SO-DIMM DDR3 1600MHz CL11  4GBX2
MB:Intel NUC D34010WYKH
VGA:Intel HD4400
HD:SAMSUNG PM841 mSATA 128GB卡及WD Blue 2.5吋 1TB
POWER:FSP 65W變壓器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7 X64 SP1


效能測試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MaxxMIPS及MaxxFLOPS



MaxxMEM記憶體頻寬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壓縮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功耗及結語 
待機功耗

整機約在8.4W,相當的省電。


燒機功耗

使用OCCT4.0 POWER燒機模式,讓主機高負載,整機約在28.1W,也是相當的省電。


小結:使用起來相當不錯,主機相當省電又靜音,當然效能無法與主力機的效能相比,但若僅作為上網文書機使用,個人認為算是適度能幫助使用者的工具,搭配上mSATA及2.5吋儲存裝置組合,也能提供使用者不錯的資料儲存能力,就算不足,也可以透過USB3.0來擴充,不用再屈就USB2.0的緩慢傳輸速度,整體效能跟上代相較也有不錯的表現,當然最後仍是需要提一下主機價位較為不那麼親民,不過對於有NUC主機這樣迷你體積需求使用者來說,應該不會是非常在意的重點,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感謝您的賞文。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6:10 比例螢幕越來越少見,加上大部分的價位都蠻高的,除了較為舊款螢幕外可以說是選擇並不多,但也因其相較16:9比例的螢幕有著多了一排可以顯示的區域,部分使用者還是喜歡這樣的螢幕(當然我也是),家裡的DELL 2405也撐了近10個年頭,偏光膜也已經老化,使用起來相對的不舒服及使用上也不便,雖說偏光膜可以更換,但維修費用也不算便宜,考量現有使用狀況(尚可作為測試平台使用)及實際需求的取捨下,暫緩維修方案(未來有閒錢及時間再處理吧!!),以購入新品為主,所以趁著過年期間敗了目前市面上具有價位較低、16:10 顯示比例、LED背光技術及1920X1200解析度的ASUS VS24AH,目前市售價位約在7K有找,加上具有原廠保固為3年到府收送,當然螢幕的等級沒有高價位的產品好,價位上也沒有一堆 16:9 螢幕的平價,但是就 16:10 比例螢幕而言,還是市面上一個不錯的選擇,具有相當CP值,以下是簡單的開箱分享!!


規格



 ASUS VS24AH 外箱包裝 
外盒

明確標示出自ASUS之手,也點出本款螢幕解析度為1920X1200屬於16:10的顯示比例。


產品特色

除了16:10的顯示比例外,另外還有IPS面板、LED背光技術、178˚可視角、80,000,000:1對比及ASUS自家的Splendid技術等功能。


安規及產品簡介

通過多國安規,原廠3年保固,2013年世界工廠製品。


內包裝



使用保麗龍及套袋保護螢幕及腳架,線材、保固書及說明書放置於保麗龍槽內。


說明書及線材

包含說明書、保固書、VGA、DVI連接線(HDMI線須自行購買)、底座及電源線。


腳架及螢幕組合



依據底座孔位方向安裝即可輕鬆完成,也可以由底座發現,這款螢幕並無法旋轉,需要這項功能的使用者可能需要選購其他款螢幕或是改裝腳架來增加這項功能。


 ASUS VS24AH LCD螢幕 
ASUS VS24AH LCD正面

螢幕的質感還不錯,中規中矩的感覺。


螢幕特點及OSD控制區



OSD採用實體鍵讓使用者根據需求調整螢幕(螢幕開關也位於此處),並有著1920X1200的IPS面板、LED背光技術、178˚可視角、80,000,000:1對比及ASUS自家的Splendid技術等功能特色。


背面

簡單優雅的美背設計,螢幕的仰角可調整,向上可調整+20度,向下為-5度,也具有VESA鎖孔。


螢幕安規認證及產地標示

世界工廠(MIC)組裝之產品。


電源線連接埠及輸出入端子

採用內建變壓器設計,輸出入端子VGA、DVI、HDMI及3.5mm音源輸出等,螢幕背面上也有明確標示。



 結語 
小結:整體表現不錯,確實適合喜歡16:10比例條件下的使用者所使用,如果預算受限的話,確實可以考量一下,讓口袋中每分錢都能花在刀口上囉!!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TX這類迷你機殼市場可說是越來越熱鬧了,畢竟ITX或是M-ATX主機板的功能甚至是Intel的NUC系列所提供的功能及效能,已經能夠基本滿足使用者的裝機需求,所以也越來越多消費者能夠接受或是選購新主機時會以機殼體積為優先考量產品。這點就是受惠於CPU整合度越來越高,一般消費者使用需求,以CPU或是APU的內建顯示部分都算可以滿足,相對的使用者也越來越可以接受小面積的主機板,例如M-ATX或是ITX的主機板,這些主機板基本上功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也可以提供更小的體積,所以ITX或是M-ATX主機板的市售產品也越來約多,顯見ITX市場會越來越熱鬧也是歸功於ITX主機板的熱銷,各家機殼設計均有其不同的特色在,例如大型機殼、中階一般型機殼、M-ATX或ITX裝機用機殼或是追求靜音效果的機殼等,電腦周邊及機殼大廠Corsair之前很少推出其主打ITX機殼產品,但這次也因應市場需求,以自家的設計風格及獨樹一格的美感,重新定義了Mini-ITX機殼。

這次推出的Obsidian 250D不僅支援了ITX的擴充性,而且還保持了原有Corsair的亮眼外型設計,在外部尺寸縮減完全的情形下,讓使用者能安裝高階的顯示卡,大大增加了其擴充及靈活性。內部結構的設計更是有著強大的擴充彈性,更能安裝多達2顆3.5"硬碟或是4個2.5"的SSD或硬碟裝置,甚至也支援240mm的薄型水冷排都能搭載。機殼雙側邊的散熱開孔及保留走線孔位上等設計顯示了Obsidian 250D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的全方位設計,滿足消費者選擇機殼產品的重點,達到中高階機殼的設計及用料,價位以一般消費者整機預算來說都還能接受翻為之內,以約2.7K不到的價格並擁有高品質享受的機殼,可說是優質的ITX機殼產品,以下是簡單的開箱介紹。


原廠網頁
http://www.corsair.com/en/pc-cas ... ni-itx-pc-case.html


 外包裝 
Corsair Obsidian 250D外箱

可以看到機殼整體外觀,畢竟每個人的審美觀及對外型的需求均有所差異,可讓使用者可以依愛好來選購。


Corsair Obsidian 250D

以英文標示產品的規格並以圖示主要的長寬。


Corsair Obsidian 250D組件圖示

以圖示介紹機殼的外部及內部配置情形,方便使用者快速掌握機殼特性,機殼設計體積偏向小型,可以支援ITX主機板,並可使用一般規格的ATX電源供應器,可使用1個5.25吋裝置、2個3.5吋裝置或4個2.5吋裝置,外型質感也相當優越。另外提供2組USB3.0連接埠,機殼左右兩側及下方採用大量網孔設計,增加進氣量,另外也是世界工廠製品。


開箱

內部採用防震海綿保護機殼本體,算是相當不錯的處理,避免運送途中的碰撞損傷,另外說明書就放置於機殼上方。


 Corsair Obsidian 250D機殼本體 
Corsair Obsidian 250D機殼正面

本體全黑外觀、1大的5.25吋擴充空間,內部可安裝1TX主機板,可容納2個SLOT的配置,前方並採用前面板使用鋁質髮絲紋飾板,讓機殼質感也提升不少。機殼正面有CORSAIR自家的海盜船銘牌,加強產品形象。


正面兩側置擴充的IO面板



提供2組USB3.0及耳機麥克風功能,開關及RESET鍵也設置在兩側,方便使用者使用的設計。


機殼外部網孔



另外機殼外部開有多處網孔,加強機殼散熱能力,左右側網孔也可成為散熱排排氣孔,預設1組12CM風扇,內部設有防塵濾網可以快速拆裝,進行清潔。


機殼下方進氣孔

另外機殼下方開有網孔及加裝濾網,加強進氣量,讓外部冷空氣能有效進入或將內部熱空氣排出,加強機殼散熱能力,也可以減少灰塵進入的量。


機殼後方

採用倒置主機板設計,並採用特殊的POWER前下置設計,介面卡擴充能力採用2SLOT擴充設計,預設提供2組8CM風扇孔位及手鎖螺絲,POWER安裝區域右側即為安裝3.5吋及2.5吋裝置空間。


機殼上蓋

採用透明視窗設計,方便使用者掌握內部元件的運作情形。


 Corsair Obsidian 250D機殼內部 
機殼內部



1大的5.25吋、2組3.5吋及4組的2.5吋(含3.5吋轉接)擴充設計的裝置擴充能力。


前方進氣網孔





機殼前方預設採用14公分風扇,原廠也設有20CM風扇的固定孔位,其實使用者也可以更換為20CM風扇或是安裝20CM的水冷散熱排,內部一樣設有護網可以快速拆裝,進行清潔。


POWER安裝區

採用下置式設計下方並在前方進氣孔置有濾網,以減少灰塵之進入,另外也提供手鎖螺絲進行固定。POWER部分採用下置獨立區劃,讓使用者可以使用大瓦數的電源供應器,畢竟高瓦數的電源供應器長度通常較長,不會因為是機殼體積追求迷你,就影響使用者採用高規格產品的可能。讓電源供應器的進氣不會吸到內部經過加熱的熱空氣影響散熱效率。


儲存裝置安裝區

2組3.5吋及4組的2.5吋(含3.5吋轉接)擴充設計的裝置擴充能力,使用快拆設計,螺絲收納盒預設放置於此處。


快拆設計



螺絲收納盒



3.5吋快拆抽取架

也可以固定2.5吋裝置。


移除上蓋



內接的線路組

USB3.0 19Pin線、前置音源線、POWER、RESET、POWER LED及HD LED等。 


配件

相關的固定螺絲、束線帶及說明書。


 實際裝機 
裝機平台部分
CPU:Intel Xeon E3-1240 V3 ES
RAM:Kingston HyperX DDR3 2133 8GX2
MB:ASRock Z87E-ITX
VGA:AMD R9 290X 4G
HD: Crucial Real SSD C300 256GB + WD VelociRaptor 1TB
POWER:CORSAIR RM450 450W
COOLING:空冷


側視圖

連R9 290X這種27CM等級的高階顯示卡都能輕鬆安裝!!


PCI-E電源的開孔

方便使用者走線及安裝之用。


主機板元件區

基本上僅能安裝9CM以下塔扇或是下吹式散熱器,另外當然可以安裝水冷散熱器。


後方IO



可以安裝薄型12CM雙排水冷散熱排

可加裝雙12CM風扇的設計,方便使用者使用空冷或是水冷(安裝散熱排)進行散熱。


硬碟架



 結語 
小結:
Corsair Obsidian 250D是專為追求ITX主機最大運用空間的使用者所推出,內部空間相當充裕,可說是進化版小鋼炮ITX機殼,目前建議售價也算相當合理,大約在美金90元左右(約合2.7張多小朋友)就可以帶回家,訴求為讓使用者在合理預算及追求迷你體積中也可以擁有許多優質設計,及夠用的空間擴充設計,甚至可以讓雙12CM散熱排都可以安裝,也因應USB3.0成為擴充傳輸主流,也提供2組前置USB3.0埠,可相容ITX規格的主機板,也能相容高階顯示卡的兼容程度,大量網孔散熱設計及前置鋁質髮絲紋的I/O面板,對使用者來說都是相當實用美觀的設計。此外,也可以放置多顆硬碟也設計有專屬2.5吋的硬碟及SSD固定區,滿足使用者可能有擴充硬碟需求,空間整線設計也比較充裕,整線時方便度蠻高,就是因為在體積內容積侷限下在用上高階零組件時,實際裝機需需費點心思方能順手安裝,以上提供給告位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非模組化設計POWER常有多餘的線路,走線及管理較為不便,也使得主打模組化的POWER產品數量也漸漸多了以來,讓使用者可以依據需求增減線路,不過模組化的不良影響就是效率會降低一些,模組化線路的阻抗性較非模組化的線路為高,但透過更佳的線路設計,一樣達到兼具靜音與不錯輸出能力的POWER,個人電腦的穩定度基本上跟POWER的表現是息息相關,POWER的輸出不正常,小則電腦不穩,大則電腦當機,更甚者帶著電腦內的其他零組件一起死給你看,POWER除了重視轉換效率及PFC的有無,保固也是相當重要,所以目前部分廠商也將高階的產品保固服務延長之5年甚至7年之久,當然這是對產品本身品質的肯定(畢竟延長保固時間,對廠商來說是增加成本),讓消費者在一定的時間內使用的電源供應器產品能有原廠最佳的保固服務,也因為轉換效率不錯,輸出能力也幾乎將升級餘裕需求考量進去,所以在保固年限內可能不需要更換POWER組件。

另外電費節節上升的同時,也是節能減碳風盛行之時,值此電費不斷調漲的時候,也是使用者好好檢視身旁的電器是否因為能源效率不佳,而成為高耗電的電器,增加自己電費的支出,這次CORSAIR RM450 450W獲得80PLUS金牌認證,此次介紹的主角就是CORSAIR RM450 450W電源供應器,採用線材部分均採用扁平化設計,是針對現行機殼優化的設計,搭配全模組化設計,可讓機殼對流更佳,雖沒用上全日系電容,但主要為固態及日系電容台灣電容大廠TEAPO製品所組成優質電容組合,零轉速風扇模式 (Zero RPM Fan Mode) 在低負載之下不會轉動,在運作時相當安靜,以下是簡單的測試分享。


 CORSAIR RM450 450W外包裝 
電源供應器



ahq代理。


CORSAIR RM450 450W



配合產品風格,以產品圖樣搭配銀底金邊簡約大方的設計,80PLUS金牌認證的高轉換效率,450W的輸出能力,原廠5年保固。


特色

80PLUS金牌認證(最高達92%的轉換效率)、採用全模組化設計,扁平線路設計,優質電容,零轉速風扇模式 (Zero RPM Fan Mode) 在低負載之下不會轉動,在運作時相當安靜。


各線路長度及數量標示

明確標示各種線路的長度,方便使用者規劃走線,就主機板連結線路的長度分別長達61CM及65CM,對中階機殼來說也算夠用。PCI-E 6+2 Pin為75CM、SATA為60CM、Peripheral+Floppy線路為75CM等。包含下列接頭有EPS 24 Pin Connector x 1,CPU 4+4 Pin x 1,PCI-E 6+2 Pin x2,4 Pin Peripheral x4,SATA x6,4 Pin Floppy x1及 Corsair Link x1。


規格及各型號特色標示

CORSAIR RM450 450W是屬於80PLUS金牌認證及模組化機種。


外盒後方產品規格及特色介紹

包裝的背面包括了敘述其規格、特點簡介,具有高效率的連續輸出能力,並獲得80PLUS金牌認證及最高達92%的轉換效率,全模組化設計,主動式功率因素修正 (APFC),全域交流電輸入,保護部份具有過壓、過流、欠壓保護、短路保護、過高功率保護以及過高溫保護設計,通過FCC、ICES、CE、C TUV US、RCM、TUV、CB、CCC、BSMI、GOST、ROHS、WEEE、ROHS、KC、TUV-S等安規及認證,另外產品產自世界工廠。


零轉速風扇模式 (Zero RPM Fan Mode)

風扇電源40%負載之下並不會轉動,超過40%部分透過緩速提升Corsair NR135L 風扇轉速,有效控制POWER的熱量及工作溫度,加上風扇葉片具有擾動氣流低的特色,即使在全速運轉時也維持在低噪音。


產品特色及輸出能力

單路12V輸出設計,最高可輸出37.5A。另外線材部分均採用扁平化設計,是針對現行機殼優化的設計,搭配全模組化設計,可讓機殼對流更佳。



內包裝



有防震環保包材包覆POWER,提供產品基本的保護。


POWER及配件

POWER本體、POWER模組化線材、POWER線、說明書、保固書及固定螺絲。


 CORSAIR RM450 450W POWER 
POWER本體

採用全模組化設計,本體上並無固定線路,兩側加以噴砂烤漆處理,並貼有RM450產品型號,讓整體質感加分不少。


POWER本體風扇側

採用13.5CM的雙滾珠軸承散熱風扇、風扇上也貼上產品系列識別LOGO加強產品的鑑別度。


POWER輸出規格

12V採單路設計,12V最高可以輸出37.5A,450W。


POWER後方零轉速風扇模式 (Zero RPM Fan Mode)標示

讓使用者了解,POWER在低負載下風扇是不會運轉的特性,別誤以為產品故障。


POWER後方排氣口

蜂巢網狀設計,有降低風切及增加散熱孔面積之用,附有電源開關。


全模組化線材連接處

標示相當明確,也設有防呆設計,避免使用者安裝錯誤。


全模組化線材全部安裝的情形

基本上並不會有互相干涉的情形。


 POWER線路及內部用料 
模組化線材



主電源

主要線路採用24PIN、1組12V的4+4PIN。


2組6+2 PCI-E接頭



SATA線路

計有1條線路,單一SATA線路計4組,全部共6組。


大4Pin線路

2組SATA、Molex 4Pin共2組,1組Molex 4Pin轉FDD共1組,Corsair Link共1組。


內部用料請參閱











雖沒用上全日系電容,但主要為固態及日系電容台灣電容大廠TEAPO製品所組成,13.5CM風扇為CORSAIR自家NR135L製品,以用料言算是相當實在。



 性能實測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GEIL EVO POTENZA DDR3 3000 8G@2933(CL12-14-14-36)
MB:ASUS Maximus VI Formula
VGA:AMD R9 290X 4G
HD:Kingston SSDNow V300 SSD 120G
POWER:CORSAIR RM450 450W
COOLING:CPU水冷、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燒機過程圖

使用OCCT 4.4.0進行燒機。



此時整機功耗

約78.6W,考量效率達80%以上,整機實際功耗約為78.6W X 80%=62.88W。


如果扣除水冷系統的話

約57.9W,考量效率達80%以上,整機實際功耗約為57.9W X 80%=46.32W,平台待機功耗相當低。


12V部分

12V部分OCCT採用抓取AIDA監控主機板晶片顯示12.1V,電表顯示為12.19V,監測值來說都還算符合標準。


5V部分

5V部分OCCT採用抓取AIDA監控主機板晶片顯示5.04V,電表顯示為5.029V,監測值來說都還算符合標準,落差並不明顯。


3.3V

3.3V部分OCCT採用抓取AIDA監控主機板晶片顯示3.31V,電表顯示為3.314V,監測值來說都還算符合標準,落差並不明顯。


測試過了5分鐘



測試過了10分鐘



12V部分

12V部分OCCT採用抓取AIDA監控主機板晶片顯示12.1V,電表顯示為12.16V,監測值來說都還算符合標準。


5V部分

5V部分OCCT採用抓取AIDA監控主機板晶片顯示5.04V,電表顯示為5.022V,主機板監測值還算符合標準,電表監測值就有點超標,但落差並不明顯。


3.3V

3.3V部分OCCT採用抓取AIDA監控主機板晶片顯示3.28V,電表顯示為3.317V,監測值來說都還算符合標準,落差並不明顯。


測試最後5分鐘



OCCT電壓穩定度監測









CPU溫度監測



測試過程最高瞬間功耗

來到455.5W,考量效率約87%,實際功耗約為373.4WX 87%=396.285W,也超過80%設計負載,通過20分鐘的POWER模式模擬負載穩定度,算是達成任務。


 結語 
小結:
這顆POWER原廠提供5年的保固期,加上通過80PLUS金牌的轉換效率認證,表示這顆POWER在20%、50%及100%功率輸出下,轉換效率須達到87%、90%及87%以上,以目前的電腦零組件及一般使用者需求,加上採用單路12V的設計,讓這顆POWER整體表現也適合中階顯卡的電腦平台裝機時選用,採用固態及日系電容台灣電容大廠TEAPO製品所組成電容製品組合,13.5CM風扇提升散熱效率及溫控技術讓產品在不超過40%的輸出時不運轉,在運作時保持零噪音,超過40%時再依輸出情形提升轉速,在運作溫度與噪音間取得相當不錯的平衡等特色,讓使用者在產品保固期間能有最佳的產品體驗。測試過程中經過加壓超頻讓整體運轉功耗交流電輸入約455.5W,換算POWER直流輸出約在400W左右,觀察OCCT、AIDA及電表測試結果可以發現,12V的壓降約在0.1V左右,以在超過80%的負載下,壓降仍保持算不錯的水準,受惠於轉換效率不錯POWER外殼也沒有因為高度負載而產生過多的廢熱,外殼僅保持微溫與室溫相近的感覺,原廠以強化用料及散熱風扇設計,強化POWER的耐用度,這顆POWER整體表現還算不錯,以上給需要的朋友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tel新一代Haswell處理器1150平台推出後確實再次將產品效能做一定程度的推升,也穩定的領先對手Intel Tick-Tock(新工藝/新架構交替發展策略)戰略可說是發展的相當成功,Haswell屬於Tock變換架構展現新核心架構的世代),這次主力戰將為Z87及H87系列晶片組是INTEL新一代CPU(Haswell)1150腳位在2013年晶片組主流&效能主力產品,其中比較值得讓使用者注意的特點是,對高時脈的記憶體支援能力又更高的,這也吸引了記憶體模組廠持續開發更高頻率的記憶體模組,讓玩家再挑戰極限時有更好的搭配戰力!!

相信各位對GEIL記憶體模組廠市場的產品應該多少有聽說過,也有許多相當多超頻取向及優質的產品,雖然目前在市面上也確實推出相當多款記憶體模組,比較可惜的是在台灣比較不好入手,當然有辦法的話透過國際網購或代購是最簡單的方法,這次要分享的是GEIL因應X79及Z87新款晶片組所推出的高速DDR3記憶體,屬於EVO POTENZA 產品系列,運作時脈為DDR3 3000,運作參數為CL12-14-14,相當嚇人的速度表現,EVO POTENZA系列高性能記憶體模組系列產品還包括在DDR3-1866  DDR3-2133, DDR3-2400, DDR3-2667, DDR3-2800及 DDR3-2933的速度可供選擇,該模組也提供8 GB,16 GB和32 GB的大小。不過目前X79及Z87原生支援的記憶體僅到DDR3 1600,再上去的除頻就是屬於超頻,這部分的運作速度除了要看記憶體本身之外,也需要CPU內建之記憶體控制器(IMC)的強弱,方能互相搭配展現極限傳輸效能,GEIL EVO POTENZA DDR3 3000 8G kit在Z87平台上的效能及穩定度實力,確實可圈可點。


 記憶體包裝及配件 
盒裝包裝正面

GEIL的記憶體產品,單組雙支裝盒裝包裝搭配透明櫥窗露出記憶體本體散熱片,整體白色配色散熱片風格,質感頗佳。單組套件組中包含2支4G記憶體模組共計8G容量。


GEIL EVO POTENZA系列產品

屬於EVO POTENZA系列高性能記憶體模組,除了DDR3-3000以外,系列產品還包括在DDR3-1866、DDR3-2133、DDR3-2400、DDR3-2667、DDR3-2800及DDR3-2933的速度可供選擇。


外包裝背面



一樣有透明櫥窗設計可以發現記憶體模組的編組序號,記憶體的規格為CL-12-14-14-36,包含2支4G記憶體模組共計8G容量,另外也是產自台灣的精品。


吊卡式包裝

單組包裝共計有2支記憶體模組,另外原廠也有貼心標示注意事項,,主要是給DESKTOP搭配的相關晶片組Z87及Z77等平台使用囉。


 記憶體 
盒裝出貨版

搭配新風格色彩散熱片設計,展示一下氣勢,與舊款金色散熱片確實有其所不同之處。


記憶體



有GEIL的品牌識別及標籤,記憶體模組上標有記憶體工作頻率、電壓及相關參數。記憶體規格是DDR3 3000,運作時序為 CL12-14-14-36,1.65V工作電壓的產品,記憶體顆粒因為散熱片封住,所以無法得知。散熱片主色為白色基底搭配黑色原廠LOGO貼紙配色,質感也是相當不錯。


記憶體外觀及設計質感



GEIL EVO POTENZA DDR3 3000 8G kit版本外觀設計,散熱片側邊採用鑽切技術,上方也開有散熱鰭片增加散熱效率。


上機照

跟頂級主機板相配真是相得益彰啊!!


XMP設定

只要進入BIOS載入XMP設定,就能輕鬆完成記憶體超頻。


XMP超頻設定

基本上是使用DDR3 2933設定加上超BCLK至102.3,達成DDR3 3000的設定,基本上為了測試基本效能先以DDR3 2933完成基本效能測試,然後再測試DDR 3000以上的燒機穩定度。


 DDR3 2933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GEIL EVO POTENZA DDR3 3000 8G@2933 CL12-14-14-36
MB:ASUS Maximus VI Formula
VGA:AMD R9 290X 4G
HD:Kingston SSDNow V300 SSD 120G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水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基本值 DDR3 2933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MaxxMIPS及MaxxFLOPS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壓縮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穩定度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GEIL EVO POTENZA DDR3 3000 8G@2933、3000、3050、3100、3129(CL12-14-14-36)
MB:ASUS Maximus VI Formula
VGA:AMD R9 290X 4G
HD:Kingston SSDNow V300 SSD 120G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水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使用LinX 0.6.5燒機測試



通過5回合的穩定度測試,基本上超頻使用已有一定的可靠度。


基本盤DDR3 3000使用LinX 0.6.5燒機測試



通過5回合的穩定度測試,基本上使用已有一定的可靠度。


超頻至DDR3 3050的穩定度
使用LinX 0.6.5燒機測試



通過5回合的穩定度測試,基本上超頻至DDR3 3050使用已有一定的可靠度。


再次向上挑戰
超頻至3100的穩定度
使用LinX 0.6.5燒機測試



通過5回合的穩定度測試,基本上超頻至DDR3 3100使用已有一定的可靠度。


超頻至DDR3 3129的穩定度
使用LinX 0.6.5燒機測試



一樣通過5回合的穩定度測試,基本上超頻使用已有一定的可靠度,也讓使用者除了有超頻至DDR3 3000的爽度之外,更能往上挑戰至DDR3 3129,不虛EVO POTENZA 系列之名。


 結語 
小結:
可以發現Z87平台搭配上這組記憶體所獲得的效能相當高,如果有人的記憶體需求,不見得要到32G或是64G那樣高的容量,這組GEIL EVO POTENZA DDR3 3000 8G 所提供的8G的容量應該能滿足這類使用者,記憶體運作在高時脈下,可以提供系統更高的傳輸速度,由PCMARK7及PCMARK8的測試就可以發現相對的也可以提升系統的總體效能表現,其記憶體頻寬在DDR3 3000運作時脈下,具有相當不錯的記憶體頻寬,這組記憶體模組可說是對喜歡挑戰極限效能表現的使用者而生,如能搭配上優良的CPU記憶體控制器,效能是非常驚人的,可說是追求速度及容量的超級好夥伴,記憶體採用白色配色為主,質感相當不錯,技術跟服務部分也由GEIL所支援,品質及售後服務還算不錯,比較麻煩的是這種等級記憶體入手方式比較不便,價格也相對較高,對大容量及高時脈的記憶體有需求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囉!!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AS的型式很多樣化,可以是一個大量生產的嵌入式設備,也可以在一般的電腦上執行NAS的軟體,NAS和傳統的檔案儲存服務或直接儲存設備不同的地方,在於NAS設備上面的作業系統和軟體只提供了資料儲存、資料存取、以及相關的管理功能;此外,NAS設備也提供了不止一種檔案傳輸協定,使用者維護管理及運用就相對簡單。加上3.5吋相較於2.5吋的外接式硬碟作為大容量儲存硬碟的角色就稱職許多,單位儲存成本更為低廉,這也是NAS常用配置,目前NAS系統通常採用1埠的Giga Lan連接能力附加以USB3.0介面的NAS系統產品,只要硬體配置得當,不僅傳輸速度跟內接的硬碟相去不遠,也具備外接式硬碟的特色,透過簡單的網路設定就可以在您想連接的機器上連接使用,智慧型手持裝置也可透過APP連結NAS系統內的資料,相當便於使用者作資料備份、傳輸之用。WD 為消費者打造個人專屬雲端系統My Cloud,讓使用者可以輕鬆儲存、存取及分享照片、影片與檔案,並同時擁有最嚴密的個人資料隱私保護的裝置。輕鬆整理、集中管理及保護所有電腦與行動裝置內的檔案,並可隨時隨地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透過任何裝置存取檔案。原廠也提供2TB、3TB及4TB等3種容量產品,具有高容量、造型小巧的設計,可讓使用者輕鬆儲存大量影音跟照片檔案,快速建立個人的雲端,另外搭配WD SmartWare Pro備份軟體,可針對 PC 使用者,原廠提供自動備份軟體可讓使用者選擇備份檔案的方式、時間和位置。Mac 使用者可使用 Apple Time Machine 備份軟體的所有功能來保護資料, My Cloud 自動製作複本或安全點。為使用者的影音媒體資料提供更多一層的保護,具有一定程度的資料備份安全性,此次分享WD My Cloud系列高容量的個人專屬雲端系統產品WD My Cloud 3TB的應用、效能及表現吧!!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wd.com/ch/products/products.aspx?id=1140#


 WD My Cloud 3TB 個人專屬雲端系統外箱 
WD My Cloud 外箱

可以看到NAS系統的外型及主打的特色,個人專屬雲端系統。


配置的硬碟容量

這組搭配的是1顆3TB的WD硬碟產品。採用精緻外盒包裝,斗大的My Cloud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可以發現外型類似My Book系列產品精裝的書本造型。


產品外觀及使用介紹

可以發現安裝跟使用都非常的簡便及圖示個人專屬雲端系統IO介面。


圖示產品的特色

雲端、安全、易於管理。


產品特色

WD My Cloud主打功能為簡單易用的個人專屬雲端系統,有多國語言簡介,加上有繁體中文產品介紹是值得肯定。


支援之作業系統及軟體技術

系統需求、支援的作業系統如MAC、Windows 7、Windows 8、Windows 8.1、瀏覽器如IE、Google Chrome、Safari等及dlna、UPnP等技術。


外盒底部

硬碟為泰國組裝的產品


內部保護

內部的保護相當不錯,有效避免機器於運送過程中因碰撞而損傷。


 WD My Cloud 3TB 個人專屬雲端系統 
個人專屬雲端系統及配件

個人專屬雲端系統、說明書、變壓器、網路線及配件。


變壓器

12V 1.5A的輸出能力,基本上夠的WD My Cloud 個人專屬雲端系統使用了。


WD My Cloud 3TB 個人專屬雲端系統



WD My Cloud 3TB 個人專屬雲端系統為3年保固產品,屬於My Cloud外接式硬碟產品線,外盒殼以白色為基底整體設計,並開有多處通風孔加強散熱,整體質感不錯,提供1埠的Giga Lan連接能力,也提供USB3.0輸入介面方便使用者簡單快速備份資料。


後方IO連接背板

分別提供1組Giga Lan、USB3.0傳輸線及變壓器接孔。


外部通風孔

可提供系統運作時較低的工作溫度。


外接硬碟底部

備有橡膠腳墊,提供產品一定的避震防滑能力,來自泰國組裝的硬碟產品。


My Cloud系列及運作燈號

系統Ready時前方藍色LED燈號會亮起。


 WD My Cloud 應用環境1 
要使用WD My Cloud 首先請到WD官網的支援網頁頁面中去下載應用程式,
來協助你設定手上的WD My Cloud,並請依據軟體指示就可以輕鬆完成軟體的安裝。



開始安裝



授權合約



連線前須確認事項



與WD My Cloud建立連線



檢查裝置中



設定個人雲端使用者



完成設定





桌面捷徑

完成後下載安裝置後便會在桌面上看見了3個連結,分別是WD My Cloud(使用者瀏覽介面)、WD My Cloud 儀表板(Admin管理介面)、WD My Cloud 學習中心這幾樣軟體的捷徑。


 WD My Cloud 應用環境2 
WD My Cloud



完成安裝及設定



WD My Cloud儀表板

單顆 WD Red 3.5吋 3TB組成的磁區大小也多達2.9TB,輕鬆組建個人雲端儲存裝置。


韌體更新



韌體更新完成



設定使用者



共享



個人帳號部分



雲端存取



安全備份點

雲端備份設定頁面,使用遠端備份將資料備份,來保護資料。


 WD My Cloud 應用環境3 
設定
一般頁面



可讓使用者自行設定如裝置名稱、語言、省電及是否要啟用雲端功能的基本資訊等功能。其中有多種選擇可以用來避免資料遺失,可運用更多選項來管理使用者的資料。


網路設定功能



媒體



公用程式



通知



韌體



 使用者瀏覽模式及APP部分 
點擊WD My Cloud捷徑就可以透過區網連線WD My Cloud 個人專屬雲端系統

透過 WD 的 My Cloud 手機和桌面應用程式,使用者就可以隨時隨地上傳、存取和分享文件。在任何地方都能直接從手機應用程式,輕鬆地從使用者的公用雲端帳戶傳輸檔案至 My Cloud個人專屬雲端系統。


至PLAY Store下載WD My Cloud APP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croSDXC或microSDHC記憶卡系列記憶卡應該是手持智慧型裝置使用者常常會選購的配件之一,因為消費者手上的設備的紀錄能力越來越強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加上對裝置內建的儲存空間大小不敷其所需,如果預算足夠的話也多會選購較高容量的產品,所以也有許多廠商推出標榜高速的大容量SDXC或microSDXC記憶卡產品,例如個人之前測試過的Patriot EP SDHC UHS-I及Premier Pro 系列SDXC及PNY Elite Performance SDXC UHS-I 64GB記憶卡等,都有相當不錯的讀取及寫入速度,在使用上更能滿足最適合苛求效能與大容量的使用者所選用。

SDXC記憶卡具備SD 3.0最新規格的超高速技術(Ultra High Speed 1, UHS-I) ,尤其是SanDisk Extreme 系列microSDXC記憶卡提供讀/寫高達: 45/45 MB/秒,在高速的讀寫傳輸速度下,不僅可以優化專業攝影師的拍攝作品,並可以毫無疑慮的享受連拍模式的樂趣,是追求效能的專業攝影師和熱愛攝影人士最佳選擇,當然SanDisk原廠也有更高速的Extreme Pro 系列microSDXC記憶卡提供讀/寫高達: 95/90 MB/秒的產品,但價位可說是貴上不少,這張目前網友分享的效能來說,差距在個人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剛好在上週看到AutoBuy這張記憶卡特價,考量這張價位跟效能表現算是相當便宜之下,就購入了,以下是簡單的外觀分享及測試。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原廠網址
http://www.sandisk.com.tw/produc ... rosd/extreme-uhs-i/

 記憶卡外包裝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 記憶卡外包裝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記憶卡外包裝採用吊卡式包裝,主打效能的記憶卡產品。SanDisk Extreme 系列microSDXC記憶卡,目前共有16GB、32GB及64GB等容量的記憶卡可供選擇,系列製品具有SDXC、UHS-I、Class10等特色。


代理商加值活動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外包裝背面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標示產品規格及說明,因為是代理商自行代理引進,其中當然也沒有正體中文,針對3D、HD影片錄製及高效能使用者所設計,官方數據標示讀取最高可達45MB/s,寫入最高可達45MB/s,非常不錯的效能表現,在美國終身保固的記憶卡產品,國內代理商也提供終身保固。


展基代理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終身保固,也相當適合在智慧型手持裝置中所使用。


記憶卡套件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記憶卡、保護盒、轉接卡及外包裝。


 記憶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 記憶卡及轉接卡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附贈轉接卡方便使用者轉成需要SDXC類型記憶卡裝置使用。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 記憶卡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記憶卡本體可以看出為SanDisk製品,屬於Extreme產品線及高達64G的儲存容量,符合UHS-I規範的存取速度。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 記憶卡背面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記憶卡為MIC製品,64G大容量。


搭配的讀卡機Kingston MobileLite G3(USB3.0)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平台部分
測試環境
CPU:Intel Xeon E3-1240 V3 ES
RAM:Kingston HyperX DDR3 2133 8GX2
MB:ASRock Z87E-ITX
VGA:Nvidia GT520
HD:Kingston SSDNOW V300 120G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讀卡機: Kingston MobileLite G3(USB3.0)


實際容量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預設的格式為exFAT,容量為59.4G。

HDTUNE
讀&檔案效能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相較於低價的記憶卡產品,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表現相當不錯,檔案效能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有90MB/s及60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不到1.0ms,充分表現出高速記憶卡的特性。


AS SSD BENCHMARK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9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58MB/s的效能,原廠標示的效能相近。


ATTO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95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61MB/s的效能,原廠標示的效能相當。


AIDA(原EVEREST)硬碟測試
[XF] 迷你身形 效能不凡 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評測


 結語 
小結:這張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效能表現真的相當優異,保固部分也提供終身保固的服務,實際入手價格算是相當合理的價位,相對於讀寫速度高達95/90 MB/秒的Extreme Pro系列記憶卡來說,價格相對會便宜不少,但實際表現差距算是讓人可以接受,對預算有限制的使用者來說價格還是相對便宜的,不過對於追求效能的專業攝影師、熱愛攝影人士或追求智慧型手持裝置有著優越的存取效能的使用者來說,還是相當值得購入!!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來熱導管產品大量面市,確實有效讓CPU的溫度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也讓水冷的使用者一直以來都不算有重大成長,水冷已非為改善CPU、GPU運作溫度的唯一選項,而是可選擇方案中較為不容易安裝及使用的改裝方式,相較於熱導管,風險跟改裝成本都偏高,不過就水冷來說只要搭配的當,對系統發熱元件的溫度仍是能提供不錯的壓制力,對於散熱時所產生的噪音也能降低,所以3C零組件大廠ANTEC推出KÜHLER系列的水冷進階套裝產品KÜHLER H2O 650,讓使用者購買之後能輕鬆的安裝使用,也能便宜輕鬆享受水等系統的溫度壓制力,另外就整組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產品的的架構而言,水冷PUMP採用一體式設計,位置在在風扇軸承部分整合一個水冷PUMP並使用常見的12V供電,推力也還OK,可以預期表現應該還算OK,基本上也不會發生漏水之狀況,增加使用者的困擾,以下做簡單的效能測試,希望能對有意玩水冷的網友提供一些參考依據,有助於各位在選購、使用或是改裝水冷機的參考。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套件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套件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圖示產品的外觀,也可以看出產品的訴求就是高效能的水冷散熱系統。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套件外包裝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套件外包裝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可以了解產品的特色並兼具安靜的訴求及支援的CPU,LGA775/1155/1156/1366/2011通用的底座及AM2/AM2+/AM3/FM1/FM2/FM2+通用。


產品訴求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簡易安裝的水冷系統,通用的扣具設計、高效能的PUMP、LED燈光溫度顯示及PWM風扇設計。


效能表現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相較於原廠空冷或是上一代產品,都擁有更好的效能表現,將CPU的溫度壓制的更低。


水冷系統規格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由上列說明可以發現這套水冷系統擁有以下特色,水冷頭底座採用銅底微水道設計,水冷頭出水口為側邊出水符合Low Profile設計,散熱排為12CM尺寸的設計,與水冷頭以2分外徑的耐折管路相連接,提供1組12CM PWM風扇,轉速範圍為600至2400轉之間,可以使用主機板內BIOS設定依據系統溫度做調整喔。另外一樣是世界工廠製品,原廠提供3年保固。



內包裝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內包裝蠻紮實的,減少組件損傷的可能。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套件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套件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由一個CPU水冷頭、1個12CM風扇、在風扇軸承部分整合一個水冷PUMP及12CM散熱排所組成,使用的水冷管路是2分的耐折管路。


導風罩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安裝於出風側,可以讓風流更加順暢,增加散熱效率。


強化背板及固定扣具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LGA775/1150/1155/1156/1366/2011通用的底座及AM2/AM2+/AM3/FM1/FM2/FM2+通用。


水冷系統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


水冷頭正面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標有Antec字樣增加產品的鑑別度,具有LED燈光溫度顯示功能。


PUMP及12CM風扇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因為PUMP也整合於其中,屬於一體化設計,提供1組12CM PWM風扇,轉速範圍為600至2000轉之間,可以依據系統負載調整轉速,降低噪音或是增加系統散熱能力。


散熱排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為不可更換出入水接頭之2分管單12CM銅質散熱排、可安裝2個12CM風扇。


水冷頭底部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採用全銅底設計,基於封閉式設計,就沒有拆封一窺水道設計,不過可以從外包裝得知是採用微水道設計。銅底的處理還算OK,雖然沒有到鏡面等級,也還算平整,也預塗散熱膏,使用者買來就可以直接改裝上CPU。


PWM風扇連接端子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測試設備 
測試成員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套件及GIGABYTE H87M-D3H(Intel Core i7 4770K已安裝)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安裝背板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依據CPU規格調整固定扣具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安裝CPU水冷頭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一般的系統組成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散熱排位於後方,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套件及ASUS P8Z68-V PRO,Kingston Hyperx DDR3 1600 PnP 8Gkit。



 上機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DDR3 2666 8GkitX2
MB:GIGABYTE H87M-D3H
VGA:HD4600
HD:ADATA SP900 128G(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使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
OS:WIN7 X64 SP1
室溫:房間無空調,溫度計測量大約30度。


待機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待機時穩定溫度介於38-44度之間。


跑完5分鐘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4個核心最高溫度為69度,可以明顯發現水冷系統溫度可以壓的較低,不過隨著系統風扇轉速提高,噪音值也變高了!!


跑完10分鐘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4個核心最高溫度為71度。


跑完18分鐘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經過2分多鐘的溫降,CPU溫度大約在40-46度之間。


溫度監控圖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4個核心最高溫度為71度。


此時系統負載功耗
[XF] 有效整合PUMP 簡便實用 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簡測
大約154.8W左右。


 結語 
小結:一般空冷時採用原廠散熱器在全速燒機時CPU的溫度就蠻高的,何況要超頻使用,由測試結果可以發現,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擁有不錯的表現,能將i7 4770K溫度壓制在74℃左右(如果在有空調的地方測起來數據會更漂亮),相信只要能有效規劃機殼對流,這樣的配置仍能讓超頻之後CPU溫度作有效的控制,另外水冷頭的選用與散熱排的搭配是相當重要的,不過原廠在Antec KÜHLER H2O 650水冷系統選用搭配單12CM散熱排也有其考量,體積跟安裝上都簡便許多,讓使用者可輕鬆使用水冷系統來散熱,回歸到價格面外國市面售價,算是相當平實的水冷系統,個人覺得整體搭配相當不錯,不過其中缺點是,扣具安裝上不算便利,安裝時會略為移動,要注意位置,安裝上會有些許不順,另外使用單12CM散熱排設計相較於雙12CM散熱排的產品為小散熱能力差一些,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感謝賞文。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2013年6月Computex發表Intel 新一代8系列晶片組中的首款產品名為“Z87”搭配Intel新一代Haswell處理器,Intel Tick-Tock(新工藝/新架構交替發展策略)戰略可說是發展的相當成功,Haswell屬於Tock變換架構展現新核心架構的世代)。這次1150平台主力戰將為Z87系列晶片組是INTEL新一代CPU(Haswell)1150腳位在2013年晶片組主流&效能主力產品,Intel Haswell桌上型處理器其中的HD4600內建顯示功能也是表現的不錯,當然Z87也支援內部整合顯示核心輸出以外(可開啟編解碼加速引擎)。新一代Haswell處理器K系列CPU的倍頻調整功能搭配上Z87晶片組,能完整提供調整倍頻的功能,滿足玩家在超頻方面的需求,另外提供6組SATA 6G、PCI-E 3.0,內建6組USB3.0,其餘如H87、B85及H81等都是針對SATA 6G及USB3.0支援的數量及功能有所縮減,但一般而言根據預算所搭配的主機板產品,功能也都算完備且也符合主流規格。

在Haswell桌上型處理器能完整提供最強悍且全方位的運算能力的產品當屬Core i7、i5及Xeon系列,只是可惜價位也是屬於較為不平易近人的等級,大都需要5K以上的的代價才能帶回家,其實部分使用者預算有限,其需求也並不高,又希望能具備內建顯示功能,來壓低平台的建置價格,對於需要這樣運算效能及會使用內建顯示卡的使用者來說,Intel Pentium及Celeron都是相當具CP值的CPU產品,價位普遍較低大約都在3K以下,但是提供的運算效能卻已能滿足其基本需求,以下就分享Intel Celeron G1820的效能表現,這顆處理器為雙核雙執行緒,運作時脈為2.7GHz,擁有2MB L3並整合相同頻率的Intel HD Graphics GT1 圖形核心,同樣僅支援DDR3-1333,TDP為54W,盒裝正式版的含稅價約在新台幣1,200元左右。透過簡單的測試讓對Intel Celeron G1820系列CPU產品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參考看看!!


 Intel Celeron G1820 
盒裝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白盒裝,正式版會有彩盒包裝,當然也有附上散熱器,使用者不須自己添購。


基本規格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Intel Celeron G1820運算時脈為2.7G,具有2MB的快取,採用LGA1150腳位,TDP為54W。


CPU及散熱器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入門CPU使用原廠散熱器即綽綽有餘,另外添購散熱器也是一筆費用。


散熱器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常見的Intel原廠散熱器,由Foxconn所代工製造。


散熱器側邊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高度並不高。


CPU正面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除研發代號及編碼外與一般LGA150腳位CPU無明顯差異。


CPU背面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一樣採用LGA1150腳位,僅需要更新BIOS就能直接支援使用。


 效能測試1 
測試環境
CPU:Intel Celeron G1820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2800 8G kit @2800 CL12-14-14-32
MB:ASRock Fatal1ty Z87 killer
VGA:AMD R9 290X 4G
HD:Kingston SSDNow V300 SSD 120G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水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基本值 DDR3 2800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MaxxPI&MaxxPIM2M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AIDA記憶體頻寬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HWiNFO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壓縮效能測試
[XF] 承襲Haswell 輕簡能效  Intel Celeron G1820 評測


CINBENCH R10 X64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