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遊戲熱度越來越高,代表電競產品市場就是越來越受玩家們歡迎,遊戲開發商也樂得舉辦大型競賽活動來吸引玩家們的關注,也有部分廠商會邀請知名的戰隊協助產品開發,讓產品更能接近使用者電競或比賽需求,進而讓使用者更加投入遊戲中,看到此等商機,也使得電腦周邊市場越來越競爭,各家廠商都將產品的開發領域網不同方向延伸,就連不少板卡大廠也陸陸續續推出電腦周邊的產品,如ASUS、GIGABYTE等,個人電腦周邊知名品牌廠i-rocks也順此趨勢,開發了不少電腦週邊產品,如滑鼠、鍵盤、喇叭、耳機、鼠墊解決方案等,積極將產品生產領域突破,以期獲得更多消費市場,另外遊戲周邊中,比較熱門的有鍵盤、滑鼠、耳機等,電競產品漸漸的的受到市場歡迎,而ROCK系列就是i-rocks以開發電競相關的產品為主,已推出的產品主要有鍵盤、滑鼠、耳機、鼠墊及其他電競週邊,這次推出電競訴求的鍵盤,提供遊戲玩家更好的遊戲周邊能有更好的遊戲體驗或是比賽中有更好的競賽表現。
i-rocks K50E 是採用高剪刀腳結構鍵帽之鍵盤,提供標準104 keys鍵盤尺寸充分滿足所有玩家們的需求。i-rocks K50E這次推出採用獨創的高剪刀腳結構鍵帽設計,提供貼近傳統機械式鍵盤的鍵入手感,背部USB線槽可由使用者進行整線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更有效率的收納與維持桌面整齊,且在PS/2及USB模式下分別有24及13鍵N-Key Rollover 防鬼鍵功能,以下就這把i-rocks K50E電競鍵盤介紹及測試吧!!
i-rocks K50E產品規格及特色如下:
1、產品介面: USB or PS/2。
2、按鍵數: 104 ( By language)
3、按鍵行程 : 3.8 ±0.3 mm
4、按鍵荷重: 55±15g
5、防鬼鍵: PS/2: 24鍵USB: 13鍵(指定區域)
6、按鍵壽命: 高達三千萬次的壽命
7、薄膜式高剪刀腳結構
8、背光功能及背光開關
9、額定電流: 最大300 mA
10、額定電壓: DC 5V
11、USB線長: 180 cm
12、產品尺寸: 447 (L) x 144 (W) x 33 (H) mm
13、保固期: 2年
14、獨家專業平穩且舒適的高剪刀腳結構鍵帽。
15、符合遊戲需求的3.8mm 按鍵行程及背光功能。
16、支援多鍵同時觸發,防衝突卡鍵設計,讓遊戲更順暢。
17、提供三段鍵盤輸入速度選擇,可依遊戲需求喜好調整。
18、可鎖住Windows鍵及Application鍵功能,在激烈的遊戲中不再誤按。
19、隨插即用,不需任何驅動程式。
原廠介紹網頁
http://www.i-rocks.com.tw/produc ... 2%E9%8D%B5%E7%9B%A4
外包裝
i-rocks K50E 產品外包裝
配合鍵盤及一系列電競產品的型號及風格,火山熔岩風格黑底紅色相間精美的包裝。
產品特色
24鍵防鬼鍵功能、鎖定Windows鍵及Application鍵功能、高行程剪刀腳設計、按鍵壽命高達三千萬次的壽命、3段速度切換功能及提供背光功能等。
背面中英文語言產品介紹
產品規格、特色介紹、台灣設計及世界工廠製品,也用圖表說明產品的主要特色, LED 背光、支援 PS/2 介面24鍵同時輸出、3段速度切換設計,原廠也提供2年的產品保固。
產品內包裝
鍵盤包覆方式相當確實,除了可以減少運送的時候受到外力碰撞損傷。
鍵盤、配件及說明書
鍵盤、說明書及保固卡。
i-rocks K50E 鍵盤及細節
鍵盤
採用USB介面傳輸,標準104鍵設計,讓使用者整體使用及舒適度還不錯。
傳輸介面
預設採用USB,可透過轉接頭轉成PS/2介面。
鍵盤
空白鍵上的i-rocks字樣增加產品的印象,採用高剪刀腳結構鍵帽設計,還有原廠也針對鍵盤在Enter鍵上設計專屬標誌,這把鍵盤採用高剪刀腳結構鍵帽,雖然仍是屬於薄膜式鍵盤,但鍵入相對行程穩定外,也擁有接近機械式鍵盤的手感,更有多達3,000萬次的鍵入壽命,可說是提供電競玩家的不同選擇之一。
側邊紅色飾條
讓鍵盤的整體質感有畫龍點睛之效。
支撐腳架未撐起的鍵盤高度
鍵盤背面
鍵盤腳架,讓使用者調整適合之使用高度,增加手感,腳架及底部也採用採用防滑橡膠增加鍵盤穩定度。
世界工廠製品
也通過許多安規認證。
3種方向出線設計
i-rocks K50E鍵盤,底部也設有3個方向走線溝槽,讓使用者可以依據需求調整訊號線走線方向,也可以減少移動滑鼠時減少被牽絆住的機會。
鍵帽高度
鍵盤的配置高鍵帽確實較一般剪刀腳鍵盤行程為高,並提供標準104 keys全功能鍵盤尺寸,也保留完整的數字鍵盤功能區。
鍵盤功能鍵
可調整3種速度及3組多媒體功能鍵。
背光模式
鎖定Windows 按鍵
同時壓下左右兩個Windows鍵達2秒以上或是同時壓下左右兩個Windows鍵+應用程式鍵就能鎖定,避免在激烈的遊戲過程中誤觸,影響遊戲體驗。
背光模式
長按Print Screen鍵2秒以上就能開啟或是關閉鍵盤LED背光。
i-rocks鍵盤體驗會
展示立牌
讓使用者可以一目了然產品特色。
產品展示
i-rocks也展出自家的許多產品,另外也展示鍵盤拆解後的實體,讓使用者可以更了解鍵盤的結構及組成。
福利時間
結語
小結:
這隻電競用鍵盤採用接近機械式鍵盤高行程剪刀腳設計鍵盤,除了提供使用者,擁有幾項專為電競時的特殊功能,可依實際需要鎖定 Windows 按鍵,遊戲時避免誤觸,讓使用者操作及控制更為靈活,也可控制鍵盤LED背光模式,實用特殊理線功能、N-Key Rollover,讓使用者手感更佳,整體來說在一般使用或是遊戲時,鍵入及操作手感還算不錯,預設採用USB,可透過轉接頭轉成PS/2介面,價位相較於一般機械式鍵盤相對便宜,也提供高達3,000萬次的鍵入壽命,對於喜愛剪刀腳結構設計的使用者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 Jan 19 Mon 2015 23:59
i-rocks K50E鍵盤評測
- Jan 15 Thu 2015 23:32
為您的NAS系統挑選最佳戰友吧 WD Red 系列硬碟適才適所發揮絕佳效益
NAS系統應用越趨多元,因此專為NAS系統應用而生的硬碟產品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另外不知道您對NAS系統的印象是甚麼,就個人來說,之前其實原本對NAS系統使用是有點敬謝不敏,以為使用及管理不容易上手,佈建及設定程序繁鎖,所以一直以來比較傾向本機端硬碟,不過隨著多次測試、應用,加上後來也自己購入DS214se使用之後的實際使用經驗,發現NAS系統功能可說是越來越多元,讓NAS系統在個人處理資料備份及運用上,也相對更具信賴感,漸漸地能擔負家中資料儲存、管理及運用中心,也能輕鬆建構私有雲,容量部分就是看使用者搭配的硬碟容量,當然選用通過NAS系統相容性驗證的產品,也能減少在系統佈建上的時間與心力,這點相信WD Red系列硬碟是做得不錯,也因為數位科技不斷推展,大量的資料也因而產生,連帶的也使需要備份的資料可以說是與日俱增,加上高畫質影音的紀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講求高畫質的單一個相片檔案或是單一個影音檔案容量都是不斷向上攀升,也讓使用者或是企業對於儲存容量的需求,再次向上翻新,儲存數位化的檔案,方式相當多元,只是價格較為合宜也較容易取得的媒介仍屬硬碟產品為大宗。
WD硬碟產品5色分工各勝擅場
針對不同市場及環境需求,推出不同的硬碟產品。一般在選擇資料的大量儲存設備時,蠻多使用者會選擇硬碟做為優先考慮的對象之一,也因此市場對於大容量硬碟需求越來越高,個人資料日積月累下,對硬碟容量需求僅會向上攀升,所以即使固態碟(SSD)性能隨著更強控制器的研發,效能至上的玩家們已漸漸將系統碟換裝SSD,不過SSD雖然存取速度驚人,作為個人電腦進階級的儲存產品來說,硬碟仍然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畢竟單位價格來說,3.5吋硬碟作為大容量儲存硬碟的角色就稱職許多,單位儲存成本更為低廉,顯見硬碟單位容量價格比相當漂亮,可靠性經過長久的技術應用,其實仍算是優良可靠,適合在高容量儲存、工作繁重的高效能運算環境, WD陸續推出Black、Blue、Green、Red及Purple等以色系做為系列產品區別的硬碟產品,並提供80GB到4TB等不同容量,WD在硬碟市場耕耘已久,開發硬碟產品多能具備自家高效能、高容量、高可靠性和尖端技術,是追求平價使用者、進階玩家或需要高階應用人員的好選擇,也依據產品的價位、定位及訴求對象分別提供 2- 5 年不等的保固期。
WD NAS硬碟產品線-Red、Red Pro
目前硬碟產品轉速常見的有5400轉、5900轉、7200轉、10,000轉甚至15,000轉,最後2種高轉速硬碟受限於單碟密度、設計及生產成本高昂,加上高速運轉所產生的熱量等因素,實在不太適合作為主流大容量儲存產品,僅見於高階硬碟產品或是企業級運用專業領域,市面上的NAS硬碟多為5400轉或是5900轉的產品,當然硬碟效能提升方式除了可以靠著硬碟單碟密度的提升來獲得,另外1種就是靠著提升硬碟轉速,實際上也可獲得不錯的效能提升效果。因此WD在這次不僅推出市面NAS系統最高容量的6TB硬碟產品外,也順勢推出新的NAS硬碟產品線Red Pro系列,主要是將產品的轉速提升並且同時將 NASware 更新至 3.0 版本,可說是軟硬體升級雙管齊下,期待讓產品的效能更上層樓。
WD Red Pro 4TB
WD Red Pro 4TB實測效能表現相當優異,其提供的NASware 3.0技術採用專用的韌體,可針對在 NAS 和 RAID 環境下運作的系統提供緊密整合、強穩的資料保護和最佳的效能。3D Active Balance Plus技術增強的雙面平衡技術可大幅改善整體硬碟效能與可靠性,未正確平衡的硬碟可能會在多硬碟系統中導致過大的震動與噪音、長期下來會降低硬碟使用壽命並降低效能。WD Red Pro 硬碟是專為 NAS 系統量身打造之硬碟,並通過許多硬體設備的相容性測試,適用於家庭和小型辦公室 NAS,除可全年無休運作並能滿足繁重的系統需求。整體存取的線性也算穩定,確實最適合在高容量資料中心儲存、工作繁重的高效能運算,商業關鍵性環境,儲存區域網路 (SAN)、網路附接儲存 (NAS)等連接網路的監控系統和雲端儲存等應用環境中使用,WD Red Pro 硬碟都經過長時間燒機測試,以確保硬碟可提供長時間的可靠運作。WD Red Pro 硬碟內建限時錯誤校正功能 (TLER)。此功能為 NASware 3.0 的一部分,可避免因為硬碟復原程序過久而導致硬碟故障的狀況。
WD Red Pro 4TB
WD Red Pro硬碟系列產品專為中小型企業到大型企業專用的資料中心設計 (8~16槽),也是專為專業及企業級NAS提供最佳的儲存方案而生。圖中WD Red Pro 4TB硬碟產品代號是WD4001FFSX,轉速為7200rpm,硬碟上也清楚標示為NAS專用的產品,同時也將 NASware 更新至 3.0 版本。WD Red Pro 4TB與WD NAS產品相同採用紅色標籤方便使用者做產品辨識,比較不同是原廠提供較一般Red系列產品為長的5年的保固服務,等同黑標及企業級產品的保固年限。
WD Red 6TB
WD Red系列產品是專為家庭與小型辦公室 NAS 系統 (1~8 bays) 而量身打造,適合家用的 NAS 系統的硬碟產品,讓使用者更快更輕鬆地享受串流影音媒體檔案、備份電腦資料、分享檔案等應用,也可與企業內現有的網路基礎架構緊密整合,有效提高小型企業的效率與生產力,也與NAS大廠Synology, QNAP, 跟 Thecus等都通過了相容性測試,並提供1TB到6TB等不同容量。其提供的NASware 3.0技術採用專用的韌體,可針對在 NAS 和 RAID 環境下運作的系統提供緊密整合、強穩的資料保護和最佳的效能。3D Active Balance Plus技術增強的雙面平衡技術可大幅改善整體硬碟效能與可靠性,未正確平衡的硬碟可能會在多硬碟系統中導致過大的震動與噪音、長期下來會降低硬碟使用壽命並降低效能。
WD Red 6TB
WD Red 6TB與WD一般產品不同採用紅色標籤方便使用者做產品辨識,WD Red 系列硬碟產品最近推出了 5TB 以及 6TB 型號,同時也將 NASware 更新至 3.0 版本,轉速部分一樣是IntelliPower技術(軟體監測為5,700rpm),圖中WD Red 6TB硬碟產品代號是WD60EFRX。
測試搭配組合
搭配NAS系統QNAP TurboNAS TS-451
QNAP TurboNAS TS-451主要特色介紹
NAS系統硬體配置相當高,採用Intel 2.41GHz 雙核處理器,搭配 4GB 或 1GB DDR3L RAM 記憶體,提升讀寫速率至 224MB/s,內建 QvPC (QNAP Virtualized Personal Computer) 技術,可將 NAS 變成實體電腦,也支援線上即時轉檔以及離線背景轉檔功能, QNAP 獨家虛擬機技術 (Virtualization Station),後方的HDMI埠 支援 7.1 聲道音樂及高品質多媒體影音播放,支援 DLNA, AirPlay 及 Plex 的個人雲端多媒體資料庫,可將檔案儲存、備份及分享集中化,相關硬體規格請參考。
安裝NAS硬碟
目前NAS系統硬碟安裝設計,都相當容易上手,安裝十分簡便。
NAS應用效能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Panram Light Sword DDR3 2400 4GX2(XPM Profile1@DDR3 2400)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AMD R9 290X 4G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WD Red 6TB 4顆搭配QNAP TurboNAS TS-451效能測試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 水冷,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RAID5部分
NAS Performance Test
模擬大檔的讀寫測試
NAS Performance Test 1.4
NAS Performance Test 1.7
平均讀取速度達117.21MB/sec及117.92MB/sec,平均寫入速度達108.91MB/sec及109.37MB/sec,軟體也標示讀寫速度應可更高,以NAS提供的1組1Giga Lan的讀寫速度來說已經能充分發揮,這也表示這樣的硬體搭配效能表現是充分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NAS Performance Test
模擬小檔的讀寫測試
NAS Performance Test 1.4
NAS Performance Test 1.7
平均讀取速度達103.02MB/sec及104.83MB/sec,平均寫入速度達97.29MB/sec及96.25MB/sec,以NAS提供的1組1Giga Lan的讀寫速度來說已經能充分發揮,這也表示這樣的硬體搭配效能表現是充分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DiskMark 3.0.3
平均讀取及寫入速度約在103MB/sec以上。
ATTO
最高讀取及寫入速度約在117MB/sec以上。
實際傳輸7G左右影音檔案
平均寫入速度達101.22MB/sec左右,效能符合預期。
實際傳輸7G左右影音檔案
平均讀取速度達105.55MB/sec左右,效能符合預期。
QNAP QTS 4.2.2 環境及應用介紹
Qfinder
原廠提供的小工具,可協助使用者快速找到網域內的NAS系統。
系統儲存空間
管理系統硬碟及設置,也可以發現系統預設配置採用RAID 5格式(容錯值為N-1),維持整體系統資料安全性,這次NAS使用4顆 WD Red 6TB組成的磁區大小高達16.26TB,具備海量儲存容量及資料相對安全性,只是這樣的建置成本也不算便宜就是。
QNAP QvPC 技術
其中之一就是混合桌面工作站 HybridDesk Station ( HD Station ),QvPC 技術( QNAP virtualized Personal Computer ) 是QNAP 根據 SDx ( Software-Defined Everything ) 潮流,在軟體與硬體上持續開發耕耘、不斷精進技術的研發成果。引領科技新趨勢,整合了多項軟硬體高端技術,包括虛擬機融合技術、多媒體轉檔技術、HDMI 顯像技術、雲端整合技術、存儲設備連網技術等,在 NAS 上完美實現了實體電腦的操作環境。只需簡單的鍵盤、滑鼠、顯示器等設備,即可讓 TS-x51搖身一變成為家中的電腦,開創NAS 低成本高效益,一機雙用途的卓越功能,不論在家裡的環境( 本地端) 或者戶外( 遠地端) 都能擁有最佳的使用體驗!
混合桌面工作站 HybridDesk Station ( HD Station )
QvPC 技術以混合桌面工作站 HybridDesk Station ( HD Station ) 作為顯示器操作界面,其架構可分為QNAP 虛擬機桌面* ( QVM Desk )、視頻監控管理桌面 ( Defense Desk )、本地顯示桌面 ( Local Display Desk ),為家庭提供不同軟體應用。
Virtualization Station虛擬機工作站
讓NAS發揮一機多用途的家用入門機功能。TS-x51 系列機種NAS 內建VT-x 並支援虛擬機應用,從App Center 上安裝 Virtualization Station App,就能讓您在Turbo NAS 建立多個虛擬機器來安裝 Windows、Android*、Linux 以及UNIX 等作業系統。多個虛擬機器可分別作為不同用途,擁有一台Turbo NAS 就如同擁有多台電腦。
iTunes Server
媒體伺服器影音串流服務-DLNA應用
Music Station
原廠也提供Qmusic APP搭配這項功能做應用
Video Station
原廠也提供Qvideo APP搭配這項功能做應用
Photo Station
原廠也提供Qphoto APP搭配這項功能做應用
Qflie讓使用者可以透過這款APP隨時隨地的瀏覽QNAP NAS的檔案
Qmanger讓使用者可以透過這款APP隨時隨地的監控及管理QNAP NAS的運作狀態
結語
小結:
WD Red 硬碟是專為 NAS 系統量身打造之硬碟,並通過許多硬體設備的相容性測試,適用於家庭和小型辦公室 NAS,除可全年無休運作並能滿足繁重的系統需求。整體存取的線性也算穩定,WD Red系列產品是專為家庭與小型辦公室 NAS 系統 (1~8 bays) 而量身打造,屬於適合家用的 NAS 系統的硬碟產品,讓使用者更快更輕鬆地享受串流影音媒體檔案、備份電腦資料、分享檔案等應用,也可與企業內現有的網路基礎架構緊密整合,有效提高小型企業的效率與生產力,原廠也提供3年有限保固期限,較一般裝機硬碟產品為長的保固期,對於儲存空間有迫切需求的使用者或是公司、企業來說,能在有限的擴充槽位增加單位儲存容量,反而是可以接受的有效增加整體儲存容量方式,另外值得一提在目前WD Red系列及WD Red Pro全系列已經採用NASWare 3.0版,以提升產品的整體效能及防護表現,如同這次搭配4顆WD Red 6TB硬碟就可讓使用者輕鬆建立儲存容量高達16TB的自有雲,輕鬆建構家裡的多媒體影音中心等運用模式。
另外WD Red Pro 是 自家NAS 硬碟系列的新成員,秉持 WD Red 產品系列的一貫成功要素,並跳脫消費者、SOHO 和小型公司市場,以中型到大型 8-16 個硬碟抽取槽企業級儲存系統為支援服務對象。WD Red Pro 硬碟整合 WD 的獨家技術 NASware 3.0,針對硬碟相容性、可靠性和效能提供支援服務,也內建限時錯誤校正功能 (TLER)。此功能為 NASware 3.0 的一部分,可避免因為硬碟復原程序過久而導致硬碟故障,加上每部 WD Red Pro 硬碟為了要承受繁重的工作量及驗證受到震動、高溫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可能性,都經過長時間燒機測試,以確保硬碟可提供長時間的可靠運作。WD Red Pro 也同時將原 Red 硬碟的 3 年有限保固延長為 5 年,讓使用者更加安心。WD Red Pro 系列硬碟產品是專為中小型企業到大型企業專用的資料中心設計 (8~16槽),是為專業及企業級NAS提供最佳的儲存方案,以上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喔。
- Jan 14 Wed 2015 23:37
設計精巧靈活 自由堆砌ITX空間極限 NCASE M1 V3.0機殼評測
說到機殼大概是個人最常不小心敗家的產品之一,對於優質的機殼產品,總不小心就失心瘋敗下去,讓家中機殼漸漸的越堆越多啊!!當然機殼的選擇常是取決於使用者不同的需求,例如預算常是使用者選擇機殼產品的重點之一,中高階機殼的設計及用料都沒話說,不過價位以一般消費者整機預算來說都是偏高的情形下,要選到便宜又兼具中高階機殼的特色的產品可說是不多,或是對某樣顏色有特殊喜好等,或是對內部空間由獨到需求,如水冷裝機、ITX小殼、絕佳的空冷規劃等。
ITX這類迷你機殼市場可說是越來越熱鬧了,畢竟ITX或是M-ATX主機板的功能甚至是Intel的NUC系列所提供的功能及效能,已經能夠基本滿足使用者的裝機需求,所以也越來越多消費者能夠接受或是選購新主機時會以機殼體積為優先考量產品。這點就是受惠於CPU整合度越來越高,一般消費者使用需求,以CPU或是APU的內建顯示部分都算可以滿足,相對的使用者也越來越可以接受小面積的主機板,例如M-ATX或是ITX的主機板,這些主機板基本上功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也可以提供更小的體積,所以ITX或是M-ATX主機板的市售產品也越來約多,顯見ITX市場會越來越熱鬧也是歸功於ITX主機板的熱銷,各家機殼設計均有其不同的特色在,例如大型機殼、中階一般型機殼、M-ATX或ITX裝機用機殼或是追求靜音效果的機殼等,其中NCASE是透過提案於網路集資下單生產的模式,目前首款也是唯一的產品就是ITX機殼-M1,也確實因應市場需求,以自家獨特設計風格及獨樹一格的美感,重新定義了Mini-ITX機殼產品,最近也推出了第3款的小改款版本。
這款機殼最大限度保留ITX的擴充性,而且還擁有高質感亮眼外型設計,在外部尺寸維持輕巧狀況下,讓使用者能安裝高階的顯示卡,大大增加了其擴充及靈活性。內部結構的設計更是有著強大的擴充彈性,更能安裝多達3顆3.5"硬碟或是3顆2.5"的SSD或硬碟裝置,甚至雙12CM風扇的薄型水冷排都能輕鬆搭載。機殼雙側邊的散熱開孔設計顯示了其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的全方位設計,滿足消費者選擇機殼產品的重點,並且請相當知名的鋁合金機殼的生產廠商-聯力公司代工生產這款機殼,以全鋁合金工藝及用料打造高品質機殼,可說是優質的ITX機殼產品(雖然價格確實不斐),以下是簡單的開箱介紹。
原廠網頁
https://www.ncases.com/
外包裝
郵局寄送的包裹
NCASE M1(V3)採預訂制,下訂單之後由代工廠聯力公司直接出貨至消費者手上,想當然爾是MIT精品。
NCASE M1(V3)外箱
低調的外包裝,僅秀出M1的產品型號。
開箱
內部採用保麗龍保護機殼本體,算是相當不錯的處理,避免運送途中的碰撞損傷,上方白色紙盒收納其他配件。
配件包
包含ATX電源固定架、風扇護網、濾網、2.5吋硬碟架及螺絲組等。
ATX電源供應器固定板
如果使用ATX電源供應器只要將內部預裝的SFX電源供應器固定板拆除,換裝即可。
護網及濾網
2.5吋硬碟架及螺絲包
包含減震墊片、螺絲、喇叭等。
NCASE M1(V3)機殼本體
NCASE M1(V3)機殼
本體為陽極處理全黑外觀(使用者也可挑選鋁原色)、無5.25吋擴充空間,最多可擴充3個3.5吋裝置及3個2.5吋裝置,內部可安裝ITX主機板,可容納最多3個SLOT的配置,前方面板設計沉穩低調,讓機殼質感也提升不少。
NCASE M1(V3)正面
除前方IO埠外,無其他開孔設計,除電源開關外,提供2組USB3.0及耳機麥克風功能,開關及RESET鍵也設置在兩側,方便使用者使用的設計。
下方開孔設計及LOGO
機殼正面有NACSE自家的銘牌,加強產品形象。
側板及機殼外部網孔
機殼左側板外部開有大量網孔,加強機殼散熱能力。
機殼右側
一樣在外部開有大量網孔,加強機殼散熱能力。
機殼上蓋
採用大量網孔以利內部的熱空氣排出。
機殼上方側板
可以輕易移除。
採用卡榫固定
其實左右兩側也是採用卡榫固定,運作時也並未產生機殼共振情形。
吸入式光碟機裝置區域
可擴充1組Slim Type的吸入式光碟機。
機殼後方
採用前置式POWER設計,設有POWER線連接位置,介面卡具備3SLOT擴充能力,提供1組8/9CM固定風扇孔位,風扇孔下方留有外接式水冷走管空間。
機殼銘版
確認是NCASE M1 V3版本。
NCASE M1(V3)機殼內部
移除左右側板
機殼內部
上視角
左側
右側
內部空間相當空曠,可讓使用者依據需求自行調整運用,內部可安裝3組3.5吋及3組的2.5吋擴充設計的裝置擴充能力。
機殼下方進氣孔
機殼下方開有網孔及加裝濾網,除了加強進氣量,讓外部冷空氣能有效進入或將內部熱空氣排出,加強機殼散熱能力,也可以透過濾網減少灰塵進入的量。
側邊3.5吋硬碟固定架及SFX電源供應器固定架
移除前面板
可擴充1組Slim Type的吸入式光碟機或是2.5吋的裝置。
前面板後方2.5吋裝置固定位置
前方IO
硬碟及12CM風扇固定架
固定在機殼側邊,可以擴充風扇或是3.5吋等裝置,當然也可以擴充雙12CM的水冷散熱排。
固定架
硬碟架可以裝置2顆3.5吋硬碟裝置,移除之後可安裝12CM風扇。
安裝水冷散熱排
對準孔位固定即可。
內部安裝區域
SFX電源安裝區域
內接的線路組
USB3.0 19Pin線、前置音源線、POWER、POWER LED及HD LED等。
機殼QC
可以發現是非常新鮮的機殼,入手時間大約是12月20日。
2.5吋裝置安裝區域
在前面板背面一樣設有2.5吋裝置安裝位置。
後方8/9CM風扇安裝區域
底部安裝區
底部可安裝1組3.5吋裝置、2組2.5吋裝置或是2組12CM風扇安裝區
NCASE M1(V3)機殼裝機測試
安裝ITX主機板
空間仍是相當大,搭配預設的SFX電源供應器,安裝12吋以內的長度的擴充卡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
機殼實際安裝水冷散熱排
內部干涉情形
高度餘裕
基本上只要走線得當,要安裝雙排水冷散熱排也是沒太大問題,當然也可以直接選用具有雙12CM風扇散熱排的一體式水冷,相容性更高。
背面
ATX POWER固定板
限於SFX優質的電源供應器選項不多,透過固定板就可讓使用者輕鬆使用ATX規格的電源供應器。
實際安裝
基本上安裝也無太大問題,只是一來就沒辦法安裝長度較長之高階顯示卡,建議ATX電源供應器儘量選用模組化設計,可減少線材無法合理收納之情形,在線材部分建議可訂製適當長度的模組化線材,讓走線更為美觀且更有效率,減少收納多餘線材之困擾。
3.5吋硬碟快拆設計
固定於機殼底部
2.5吋硬碟快拆設計
固定於機殼底部
3.5吋硬碟架快拆設計
安裝於硬碟架
將硬碟固定完成後,安裝於機殼側邊即可。
2.5吋裝置安裝區
在前面有提到,在前面板後方共有2處可安裝2.5吋裝置,透過快拆設計,使用者可以輕鬆安裝。
結語
小結:
NCASE M1(V3)是專為追求ITX主機最大運用空間的使用者所推出,內部空間相當充裕,可說是空間配置極致版ITX空水冷機殼,訴求為讓使用者在合理預算及追求迷你體積中也可以擁有許多優質設計,及夠用的空間擴充設計,甚至可以讓雙12CM水冷散熱排都可以輕鬆安裝,也因應USB3.0成為擴充傳輸主流,也提供2組前置USB3.0埠,也能相容高階顯示卡的兼容程度,大量網孔散熱設計及實用前置I/O面板,對使用者來說都是相當實用美觀的設計。此外,也可以放置多顆3.5吋硬碟,也設計有專屬2.5吋的硬碟及SSD固定區,滿足使用者可能有擴充硬碟需求,空間整線設計也算充裕,基本上安裝標準ATX電源供應器也無太大問題,只是一來就沒辦法安裝長度較長之高階顯示卡,建議若要選用ATX電源供應器儘量選擇模組化設計產品,可減少線材無法合理收納之情形,在線材部分建議可訂製適當長度的模組化線材,讓走線更為美觀且更有效率,減少收納多餘線材之困擾,缺點就是目前實際售價算相當昂貴,需要6張多小朋友才可以帶回家,以上提供給告位參考。
- Jan 13 Tue 2015 23:59
Seagate Desktop SSHD 1TB應用實測
固態碟(SSD)性能隨著更強控制器的研發,效能至上的玩家們已漸漸將系統碟換裝SSD,不過SSD雖然存取速度驚人,但硬碟仍然個人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畢竟單位價格來說,7200轉1TB的硬碟在2015年1月份還是要價約1.8K,2TB則要價2.7K左右,考量到儲存空間的使用需求,硬碟仍然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畢竟單位價格來說,單位儲存成本更為低廉,硬碟單位容量價格比相當漂亮,可靠性經過長久的技術應用,仍算是具備一定可靠度的產品,如果能夠有著傳統硬碟的大容量並能提供接近SSD傳輸效能表現的儲存產品,重點是價格也不能偏離一般硬碟產品太多,因此Seagate推出混合硬碟機期以經濟實惠的價格提供使用者的更加的使用體驗。
並且以單碟1TB技術打造Seagate Desktop SSHD產品,其傳輸效能也不賴,實測效能平均傳輸速度能有接近150MB/sec的表現,另外相較於SSD硬碟,傳統硬碟的可靠度也比較高,畢竟硬碟壞了還有機會救,SSD掛了就是BYEBYE,所以主流的硬碟產品也不會因為SSD的壓力就不再提升產品的效能,反而一直提高單碟容量,將傳輸效能繼續向上推升及加大容量,新款的Seagate Desktop SSHD硬碟,硬碟快取提升為64 MB,並內建8GB 整合式 NAND 快閃記憶體,傳輸介面一樣採用SATA 6Gb/秒介面,混合硬碟機技術使用適量的超快速 NAND 快閃記憶體 (和固態硬碟機所使用的類型相同) 以提升系統效能。Seagate Adaptive Memory™ 技術能有效判別使用者最常使用的資料,並將其儲存在 NAND 快閃記憶體中。這樣一來,您即可大幅提升開機時間、應用程式載入及整體系統的回應能力。適合遊戲使用的 Seagate 桌上型電腦混合硬碟機可提供更快速的地圖載入速度,以促成持續運作的效能與永不停歇的播放,兼具整合式固態硬碟機 (SSD) 的快速與桌上型電腦硬碟機 (HDD) 的超大容量,而且價格經濟實惠,目前已經提供1TB、2TB及4TB等不同容量,容量部分確實較SSD產品高出不少,供消費者選擇,以下是外觀及分享其效能。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www.seagate.com/tw/zh/int ... state-hybrid-drive/
Seagate Desktop SSHD 技術特點介紹
主要訴求
Desktop SSHD主打特點就是希望能提供使用者接近SSD 的速度,HDD 的容量,並且有著實惠的價格。
IO裝置效能瓶頸
要改善IO裝置效能瓶頸所要付出的成本,消費者能接受的預算通常不高,所以要如何經濟合理的方式改善確實是一大課題。
混合式硬碟技術-SSHD
簡單而言就是在新的硬碟機內建固態硬碟機,並透過Seagate的自我學習技術(Adaptive Memory Technology),將最常用的資料存放在快閃記憶體,從而讓使用者可以得到更快的開機速度,及”立即”載入的使用經驗。
Adaptive Memory Technology
從第一次開機即陸續進行自我學習,將最常存取的資料移到快閃記憶體內,根據使用者的使用模式持續進行效能改善。
SSHD的優勢
產品可靠度的比較
大部分的讀取動作在SSD, 提高效能,並且降低硬碟的旋轉磨損,加上大部分的寫入動作在傳統硬碟, 可有效減少快閃記憶體寫入壽命的限制,另外就是所有的寫入資料都儲存在傳統硬碟機,更是較SSD安全可靠。
Seagate Desktop SSHD 1TB
這次測試產品組合
型錄、貼紙及硬碟。
主打特點
SSHD就是混合式硬碟,兼納傳統硬碟及SSD部分特點而成的混種硬碟。
內部包裝
採用靜電袋作包裝,兼顧防止靜電及產品保護性。
Seagate Desktop SSHD 1TB
Seagate Desktop SSHD 1TB 硬碟相當適合遊戲使用的產品。
硬碟資訊
Seagate Desktop SSHD 1TB硬碟產品代號是ST1000DX001,轉速為7200rpm,內建8GB 整合式 NAND 快閃記憶體,產地為泰國,硬碟上也清楚標示為Desktop SSHD的產品,原廠提供3年的保固服務。
安規認證
擁有多國的安規認證,也明確標示採用AF(先進格式化),2014年12月製造。
硬碟背面
與目前大部分硬碟相同的設計,都是把控制晶片內藏。
傳輸介面及硬碟高度
傳輸介面則是採用一般的SATA傳輸介面及電源接頭,傳輸頻寬為SATA 6Gb/sec,側邊固定螺絲孔採用與一般硬碟相同的螺絲孔位,方便使用者固定,另外硬碟高度因採用單碟片設計,感覺相當輕薄。
硬碟對照組
跟同門師兄對照一下。
實際高度對照
可以發現1TB版本較一般硬碟為薄。
實測高度
實測高度高度約在19.7mm,一般標準硬碟高度約在25.4mm,也相對輕薄不少。
Seagate Desktop SSHD 1TB單顆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平台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Savage DDR3 2400 16G kit @2400 CL11-13-14-32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EVGA GeForce GTX 780 Ti Classified K|NGP|N Edition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Seagate Desktop SSHD 1T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 水冷,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HDTUNE
讀取效能測試
經過3次測試Seagate Desktop SSHD 1TB整體傳輸表現還算不錯,最高讀取速度達到156.7MB/sec,雖然身為硬碟弱項就是搜尋時間跟傳輸速度與高速SSD產品不能比,不過Seagate Desktop SSHD 1TB搭配內建8GB的快閃記憶體,透過Seagate Adaptive Memory 技術加成,搜尋時間確實進步不少。
寫入效能測試
經過3次測試Seagate Desktop SSHD 1TB整體傳輸表現還算不錯,最高讀取速度達到152.3MB/sec,身為硬碟弱項就是搜尋時間跟傳輸速度與高速SSD產品不能比,不過Seagate Desktop SSHD 1TB搭配內建8GB的快閃記憶體,雖然透過Seagate Adaptive Memory 技術加成,畢竟資料還是需要實際寫入硬碟,搜尋時間確實僅進步一些。
檔案效能測試&IOPS測試&額外測試
ATTO
效能表現,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121MB/Sec及198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CrystalDisk info
CrystalDiskMark
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分別有突破143MB/Sec及162.9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當然第二次測試也可以發現讀取的效能有稍稍提高,寫入效能表現則是落差不大。
AIDA硬碟測試
整體傳輸表現還算不錯,最高讀取達到168MB/sec,大約13.71ms左右搜尋時間則還算不錯。
AJA Test
Seagate Desktop SSHD 1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快讀取及寫入達到157.3MB/sec及164.5MB/sec。
PCMARK VANTAGE
第1次測試得分為6081,效能比起一般硬碟產品為佳,第2次測試得分暴增為17083,整體效能受惠於Seagate Adaptive Memory 技術加成進步不少。
PCMARK 7
2次測試得分分別為3552及3596,效能比起一般硬碟產品也是好上不少,第2次測試整體效能也小有進步。
PCMARK 8
2次測試得分分別為3461及3462,效能比起一般硬碟產品也是好上不少,在第2次測試傳輸頻寬效能表現也小有進步。
開機時間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Savage DDR3 2400 16G kit @2400 CL11-13-14-32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EVGA GeForce GTX 780 Ti Classified K|NGP|N Edition
HD:Crucial M550 256GB;Seagate Desktop SSHD 1TB;Seagate Desktop HDD 3TB(均採用AHCI模式,分別安裝作業系統後,簡單測試3次開機所需的時間)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 水冷,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Crucial M550 256GB
Seagate Desktop SSHD 1TB
Seagate Desktop HDD 3TB
透過上面的測試可以發現SSD的表現確實最佳,SSHD次之,最慢則是傳統硬碟,不過SSHD經過幾次開機學習之後,表現也越來越接近於SSD的開機時間。
一般使用條件下作為系統碟開機時間測試
Seagate Desktop SSHD 1TB安裝基本驅動程式(MB、VGA及LAN)後的開機時間表現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由這5次的開機測試可以發現開機時間確實從第1次的約41秒進步到不需20秒就能完成開機作業,開機時間大約在第3次之後就趨於穩定在20秒左右。
結語
小結:Seagate Desktop SSHD 1TB基本傳輸效能表現尚屬合理,不過再搭配上自家專為SSHD硬碟所開發的技術,如內建8GB 整合式 NAND 快閃記憶體, 以提升系統效能,另外Seagate Adaptive Memory 技術能有效判別您最常使用的資料,並將其儲存在 NAND 快閃記憶體中。這樣一來,可大幅提升開機時間、應用程式載入及整體系統的回應能力。適合遊戲使用環境,更可提供更快速的地圖載入速度,兼具整合式固態硬碟機 (SSD) 的快速與桌上型電腦硬碟機 (HDD) 的超大容量,滿足使用者對高CP值儲存裝置系統的需求,當然這樣的產品比起傳統硬碟仍是需要稍微多一些的小朋友才能幫忙搬回家,但在建構相同儲存容量條件下,已確實比起購買SSD及硬碟使用成本節省不少,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謝謝。
- Jan 12 Mon 2015 23:56
4K視界 平價呈現 PHILIPS BDM4065UC LCD 顯示器評測
市面上越來越多4K影像相關產品,包括顯示器、錄影機及照相機等,許多機種都主打支援4K影像的功能,來增加賣點,其中4K顯示器部分也受惠於廠商投入大量資源及人力開發出越來越趨平價的產品,目前原生4K解析度的顯示產品也不若以往需要高昂的代價才能取得(當然高階產品價格還是相對偏高,不過已有不少平價且優質的產品可供選擇),其PHILIPS身為家電大廠,其實也曾經推出許多受到消費者喜愛的電腦周邊產品,例如電腦螢幕即是一例,不過可能由於原廠經營策略關係,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代理商或是原廠來經營電腦螢幕這一塊市場,讓許多使用者只能望PHILIPS推出的一些優質螢幕產品而興嘆,近期自飛利浦螢幕重返台灣市場後,也將優質的產品再次導入於市場通路,其中也推出這款專為實現 UltraClear 4K UHD (3840x2160) 像素超清晰影像需求而設計的螢幕,顯示器支援 DisplayPort 1.2、HDMI 1.4b 等高頻寬輸入介面,讓高畫質的影像和圖像栩栩如生,對於使用 CAD-CAM 解決方案而需要極細部資訊的高標準專業人士,或是使用 3D 繪圖應用程式,或是需要處理龐大試算表的金融專業人士,這款顯示器都能為使用者帶來相當不錯的影像品質。採用VA面板及LED背光技術,運用先進的垂直配向技術,以超高靜態對比率,呈現生動明亮的影像。除了一般辦公室應用皆能得心應手之外,還特別適合用來觀看相片、瀏覽網路、觀賞電影、玩遊戲及高要求圖形應用。其最佳化的像素管理技術可提供 176/176 度的超廣視角(略遜於IPS的178度,但仍是高於TN的優質表現),以及極致清晰的影像,另外也支援MultiView 技術可同時進行主動式雙重連接與檢視,SmartImage 智能影像技術,預設最佳化影像設定,也支援MHL 技術可讓您在大螢幕上享受行動裝置的內容,台灣目前也正式上架販售,相對於對岸淘寶可以購入的價格是偏高許多,但是長途運送的風險及保固問題讓人還是考慮購買台灣原廠代理的產品,令人較為安心,以下是簡單的開箱分享!!
規格
http://www.philips.com.tw/c-p/BD ... backlit-lcd-display
PHILIPS BDM4065UC外箱包裝
外盒
明確標示出自PHILIPS之手,也點出本款螢幕採用VA面板及LED背光技術。
產品特色介紹
提供40吋的可視面積,支援UltraClear 4K UHD (3840x2160) 像素顯示能力,並且採用VA面板及LED背光技術,176 度的超廣視角,內建7W喇叭,多重的輸入介面(DisplayPort 1.2、mini DisplayPort、HDMI 1.4b、MHL及VGA),適合需要跟螢幕長時間抗戰玩家所使用。支援MultiView技術是一個可讓桌面畫面切格的工具,它可讓你的桌面分割成不同視窗,且讓每個視窗皆可顯示不同的執行畫面。只需操作OSD介面,即可直接執行使用。
顯示器面板方向標示
讓使用者可以注意螢幕的面板方向,在拆裝時可以避免傷及面板。
開箱及組合示意圖
按圖索驥,應該就能輕鬆完成。
產品特色
產品使用注意事項及產地標示
產品產地為世界工廠製品,經銷商3年保固。
內包裝
使用保麗龍保護螢幕及腳架。
金屬腳架及螺絲組
乘載BDM4065UC之用,較為可惜是不具角度調整功能。
線材
包含 VGA、HDMI、 MHL-HDMI、DisplayPort 1.2、RS232、音源線等連接線及電源線。
說明書及報告
PHILIPS BDM4065UC 顯示器
PHILIPS BDM4065UC LED LCD正面
窄邊框螢幕設計,超窄邊框之設計,增加可視區域的面積比,也讓螢幕的質感加分不少!!另外也再次標示產品的特點。
螢幕背面
可以看到支援VESA 200x200mm標準鎖孔,因腳架設計螢幕的高度及仰角無法調整。
螢幕安規認證及產地標示
確認型號為PHILIPS BDM4065UC,世界工廠(MIC)組裝之產品,通過多國安規,內建變壓器設計旁為電源線連接埠。
OSD控制搖桿
透過搖桿就可以輕鬆調整及控制OSD的設定。
顯示器電源開關
採用零瓦硬開關,即可完全切斷顯示器的 AC 電源,達成零耗電,更進一步降低使用者的碳足跡。
腳架固定位置
USB3.0集線器
後方提供4組USB3.0連接埠,其中1埠標示閃電符號並支援快速充電功能。
輸出入端子
耳機、AUDIO IN、D-SUB(VGA)、HDMI、 MHL-HDMI、DisplayPort 1.2、mini DP、RS232等。螢幕背面上也有明確標示。
同時瀏覽網頁
爽度相當高。
螢幕及OSD介面
OSD介面
OSD快速調整搖桿
基本上向右為OSD設定頁面,向上為MultiView設定頁面,向下為聲音設定頁面,向左為SmartImage設定頁面。
輸入設定
基本上有D-SUB(VGA)、HDMI、 MHL-HDMI、DisplayPort 1.2、mini DP等5種輸入模式。
畫面設定
可調整圖像格式、亮度、對比、清晰度、SmartResponse、智能對比、Gamma、畫素移動及Over Scan等功能。
PIP/PBP設定
MultiView技術主要設定頁面,MultiView 具有主動式雙重連接與檢視功能,因此您可以同時併用多部裝置,例如 PC 與筆記型電腦,簡單解決複雜的多工作業,也可依據需求設定顯示方式及位置。
聲音設定
色彩設定
可設定色溫、sRGB或是使用者定義。
語言
具有多國語言,當然也包含繁體中文。
OSD設定
設定
在這個頁面中,DisplayPort預設為1.1,建議入手後要進到這個OSD設定頁面中將其調整為1.2,方能達到60Hz更新頻率,30Hz更新頻率,使用起來滑鼠游標移動確實如其他網友分享地的會有鈍鈍的感覺,改成60Hz暢快不少。
MultiView技術
PIP功能
個人喜歡設定在右下角,當然使用者可以透過OSD調整至自己喜歡的位置及大小。
PBP雙螢幕顯示
PBP三螢幕顯示
PBP四螢幕顯示
結語
小結:整體表現不錯,確實適合作為採用VA面板及LED背光技術,適合需要跟螢幕長時間抗戰玩家所使用,MultiView技術是一個可讓桌面畫面切格的工具,它可讓你的桌面分割成不同視窗顯示畫面,增加多工使用效率,尤其是對於個人這種有多重平台要測試使用者來說,真是一大利器,可同時顯示4個畫面,等於可以顯示及管理4個測試平台或是主機,真是方便許多,另外40吋的大螢幕搭配UHD解析度,點距雖然比不上24吋1080P或是32吋1440P的較大點距,但是透過Windows 8.1等作業系統調整文字顯示大小之後(個人右移一格),實際上一下子就能適應,,視野開闊不少,缺點就是台灣市售價位較高,實際上淘寶價格真的算超值,有興趣的使用者可能要稍等或是透過淘寶購買(但運送及保固風險要使用者自負,也確實已有網友分享在寄送途中傷到螢幕),角度不能調整較為可惜,HDMI僅支援1.4b規範在UHD解析度下更新頻率僅有30Hz(個人認為無傷大雅,畢竟DP及mini DP都能完整支援在UHD解析度更新頻率達到60Hz),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 Dec 31 Wed 2014 23:34
寫意世代 登峰之品 SAMSUNG GALAXY Note 4 評測
目前4G服務各大電信商都已經開台了,整體傳輸品質及服務範圍也漸漸的提升或是增加,也讓4G智慧型手機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相信對智慧型手持裝置有興趣的使用者可以發現目前智慧型手機已朝向5吋以上大可視面積的產品發展,或是極窄邊框的設計,讓使用者選擇接近平板的使用體驗或是便於攜帶及單手操作的體積,市面上也不乏5.5吋以上的智慧型手機產品,與平板電腦的螢幕面積區隔可說是越來越小,大螢幕智慧型裝置的熱賣,也顯示部分消費者對於隨身攜帶體積較大重量較高一些的平板電腦接受度也相當高,加上智慧型手機市場可說是越來越競爭,除了規格相對封閉的APPLE或是Windows Phone外,在原本規格就比較有多元化的Android可說是有越來越多的廠商推出不同產品來競逐智慧型手機的市場,也因為規格多元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已成為市佔率最高的作業系統,不過也是因為規格並無一定的規範,所以使用體驗或是使用的流暢度,整體來說就無法跟前面兩種作業系統相比擬,當然您如果是挑選規格較高檔的產品其實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只是預算要拉一點就是,SAMSUNG之前推出GALAXY Note 4系列智慧型手機,在市場上獲得相當多的好評,也靠著2大王牌將品牌智慧型手機市佔率也持續在第一的水準,2014下半年更積極推出新一代產品,就是今天要介紹的智慧型手機產品 GALAXY Note 4,這系列向來就是針對需要觸控筆及大螢幕智慧型手機這樣的產品的使用者,GALAXY Note 系列剛好可以一次滿足個人的使用需求,這樣的產品相信對類似這樣需求的使用者還是有相當的吸引力,另外這次SAMSUNG GALAXY Note 4所搭載的處理器自家的Exynos 5433 1.9GHz + 1.3GHz 8核心處理器,整體的使用體驗及效能表現比起現在女王手上舊款智慧型手機更為流暢,新一代的產品果然有進步,好了就不多說,直接進入今天要開箱的主題SAMSUNG GALAXY Note 4吧!!
SAMSUNG GALAXY Note 4規格
一樣看看規格先!!
支援GSM、LTE,其中FDD-LTE:700/900/1800/2600(支援CA 載波聚合技術,最高下載速度LTE Cat. 6 300Mbps / 上傳速度:50Mbps)。
官方網頁
http://www.samsung.com/tw/promotions/galaxynote4/
SAMSUNG GALAXY Note 4 外盒包裝
外盒正面
可以看到主角SAMSUNG GALAXY Note4 手機美型的外觀,基本上與 Note 系列風格設計相近,這次入手的版本是白色,手機外盒質感相當不錯,襯托出頂規Android手機的精品質感。
SAMSUNG GALAXY Note4
採用續約方式購買,所以是台灣大哥大的公司貨。
外盒背面
包含產地(產自越南)、手機相關規格的標示,重點就是用上了SAMSUNG 自家的Exynos 5433 1.9GHz + 1.3GHz 8核心的CPU。系統為Android 4.4(KitKat),主相機 1600 萬像素,LED 閃光燈,搭載一個 1600 萬畫素主相機,內建 1/2.6" 的感光元件,並具備 F2.2 光圈以及 最高 70 度廣角(換算約 28mm);而前相機則為 370 萬畫素,搭載 F1.9 光圈以及 90 度廣角鏡頭,比起上一代進光量提升 60%。另外,主相機還支援 1.5 級光學防手震。螢幕為5.7吋,Quad HD Super AMOLED (2560 x1440),515 PPI,螢幕含多點觸控面板,內建電容量為3220 mAh 鋰電池,電池可以更換,一樣可擴充Micro SD記憶卡,最大支援至128GB。
手機內包裝
保護蠻確實的,避免產品受到損傷。
手機配件
SAMSUNG GALAXY Note4配件有耳機、電池、Micro USB傳輸線、說明書及變壓器等。搭配手機顏色,配件均為白色系,Micro USB傳輸線為標準Micro USB傳輸線,整體感一流!!
110V轉USB 5V變壓器
變壓器規格廣域電壓輸入,一般輸出則為5V 2A,Note 4 支援快充功能,搭配原廠傳輸線使用,充電方式可以提升為 9V / 1.67A ,並在 30 分鐘之內充飽 50% 電力。。
SAMSUNG GALAXY Note4
手機正面及觸控鍵
5.7吋,Quad HD Super AMOLED (2560 x1440),294 PPI螢幕面板,上方有SAMSUNG LOGO及正面鏡頭 370 萬畫素可供視訊功能,另外下方有3組按鍵(2組虛擬,1組實體),而且控制鍵並未占用到面板的顯示區域。
手機正面上方
中間是喇叭,上方有正面鏡頭 370 萬畫素可供視訊功能,旁邊有光源感應器。
手機背面
上方為相機,相機旁為LED補光燈,外殼為塑膠設計,使用者可自行更換外殼配件,喇叭則是位於背面下方,整體質感是相當不錯。
手機上方
3.5mm的耳機孔。
手機底側
Micro USB傳輸線的連接埠,另外收音孔也位於此處。
手機右側
螢幕及電源開關。
另一側
有音量調節鈕。
喇叭
觸控筆
質感及手感相當不錯的SAMSUNG GALAXY Note4
手機四周使用鋁合金框並轉角採用雷射割處理及背面使用弧形設計,加上採用5.5吋 LCD的設計,螢幕為16:9的比例,整體手感蠻不錯的,視覺效果也較為輕薄,另外背面的仿皮格紋處理有防滑的效果,不容易因為手機太滑,就脫手而出。
SAMSUNG GALAXY Note4 移除背蓋
手機側邊凹槽設計
讓使用者更容易打開手機背蓋。
手機內部背面及背蓋
手機背面配置
可以發現電池一樣為可拆卸式,中間凹槽出為放置Micro Sim卡位置,左上方提供Micro SD擴充插槽。
UI系統介面及軟體
實際試用及軟體截圖
桌面
一樣是非原生的桌面,採用SAMSUNG自有深度客製化Zen UI,也確實獲得使用者的好評。
內建APP
設定
系統資訊
目前官方最新版本為4.4.4的KitKat。
內部儲存空間
扣除系統及內建APP,使用者大約剩下24.02GB的空間可以使用,一般而言應該夠用,如果內建的容量仍可能會不敷使用者,可以自行擴充Micro SDHC/SDXC記憶卡,最大容量支援至128GB。
記憶體使用情形
試用過程中占用的記憶體容量約在1.2GB左右,尚有1.6GB左右的餘裕,應該是非常夠用。
SAMSUNG GALAXY Note4 效能及4G網路速度測試
安兔兔
整體效能約在頂級手機的範圍,整體使用感覺非常流暢。
系統資訊
4G網路測速
分別在家中客廳、臥室、浴室及陽台,其中訊號最佳位置在陽台,其次為臥室,再來是客廳,最後是浴室。
結語
小結:
SAMSUNG GALAXY Note 4身為GALAXY Note家族的新的王牌,當然不僅僅是更換CPU及GPU這般簡單,強化過的相機功能,就實拍部分確實讓人有驚豔的感覺,雖不能與單眼或是類單相比較,但是所提供的相機功能及畫質都已經可以取代入門小DC的表現,作為個人生活紀錄的小幫手應該是達標,另外也持續保有使用者很在意的Micro SD記憶卡擴充能力,最高更能支援128GB的容量,擴充能力應該是無庸置疑,好用的手機當然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當然如果有不可取代的特色,是維持產品競爭力的小助力,雖然Android高階智慧型手機銷售成績趨緩,但是若能注意潮流,持續強化產品的競爭力及特色,才是會讓消費者持續關注系列產品的重點之一,畢竟使用者對大螢幕或是追求較佳的單手操作的握持感者皆有,針對這兩種市場需求開發,應該能迎合消費者口味,讓自家產品市占率能持續有效提升,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 Dec 29 Mon 2014 00:01
解構硬碟 科普及應用 WD與你認識NAS系統技術研討會活動紀實
不知道您對NAS系統的印象是甚麼,就個人來說,之前其實原本對NAS系統使用是有點敬謝不敏,以為使用及管理不容易上手,佈建及設定程序繁鎖,所以一直以來比較傾向本機端硬碟,不過隨著多次測試、應用,加上後來也自己購入DS214se使用之後的實際使用經驗,發現NAS系統功能可說是越來越多元,讓NAS系統在個人處理資料備份及運用上,也相對更具信賴感,漸漸地能擔負家中資料儲存、管理及運用中心,也能輕鬆建構私有雲,容量部分就是看使用者搭配的硬碟容量,當然選用通過NAS系統相容性驗證的產品,也能減少在系統佈建上的時間與心力,這點相信WD Red系列硬碟是做得不錯,也因為數位科技不斷推展,大量的資料也因而產生,連帶的也使需要備份的資料可以說是與日俱增,加上高畫質影音的紀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講求高畫質的單一個相片檔案或是單一個影音檔案容量都是不斷向上攀升,也讓使用者或是企業對於儲存容量的需求,再次向上翻新,儲存數位化的檔案,方式也是相當多元,只是價格較為合宜也較容易取得的媒介仍屬硬碟產品為大宗。NAS和傳統的檔案儲存服務或直接儲存設備不同的地方,在於NAS設備上面的作業系統和軟體只提供了資料儲存、資料存取、以及相關的管理功能;此外,NAS設備也提供了不止一種檔案傳輸協定。NAS系統通常有一個以上的硬碟,而且和傳統的檔案伺服器一樣,通常會把它們組成RAID來提供服務;有了NAS以後,網路上的其他伺服器就可以不必再兼任檔案伺服器的功能。NAS的型式很多樣化,可以是一個大量生產的嵌入式設備,也可以在一般的電腦上執行NAS的軟體。3.5吋硬碟作為大容量儲存硬碟的角色就稱職許多,單位儲存成本更為低廉,顯見硬碟單位容量價格比相當漂亮,可靠性經過長久的技術應用,WD Red系列產品是專為家庭與小型辦公室 NAS 系統 (1~8 bays) 而量身打造,適合家用的 NAS 系統的硬碟產品,讓使用者更快更輕鬆地享受串流影音媒體檔案、備份電腦資料、分享檔案等應用,也可與企業內現有的網路基礎架構緊密整合,有效提高小型企業的效率與生產力,也與NAS大廠Synology, QNAP, 跟 Thecus等都通過了相容性測試,並提供1TB到6TB等不同容量硬碟產品。這次體驗會活動將會介紹WD硬碟與NAS系統結合的優勢,並分享Thecus NAS作業系統特色介紹,讓使用者了解如何透過NAS系統進行個人管理與備份、家庭多媒體建構、工作室監控應用、企業組商務應用。
當然產品的體驗會活動對各位的意義是甚麼,吃吃喝喝、看看新產品、抽獎、有產品Live Demo可以近距離接觸等,其實對個人來說,網聚有個很大的價值,就是可以跟認識的網友們連絡感情,大家都是熱愛3C產品的使用者,談起話來更是能夠相互理解,加上網聚的時間地點是確定的,方便要參加的朋友們預先規劃自己的行程,所以一到會場見到自己的認識朋友都能參加,也是一大樂事。這次站方也精心挑選了一個相當大型的會議場地,讓當天的網聚活動可以讓更多網友能夠參加,到會場一看,網友們都非常踴躍的出席,相信這點當天參加的網友也都能感受到!!!以下是活動當天的一些照片,分享給大家參考一下囉!!
活動主題
網友報到
網友陸續簽到,這次也有網友遠從高雄上來參加這次的體驗活動。
WD攤位及產品展示
儲存產品大廠,於會中展出多項主力產品,5色硬碟群及企業級的應用產品,應能滿足消費者對儲存產品的相關需求。
Thecus攤位及產品展示
NAS產品大廠之一Thecus,Thecus宏普科技專注於NAS硬體和軟體的整合與開發,以及數位儲存的核心通訊協定,開發可輕鬆使用且有效連結消費者裝置的產品。目前正致力於提高家庭和辦公室環境的資料整合性儲存產品,提供使用者絕佳的優質NAS產品及多元應用。
WD解構硬碟 科普時間
這次活動確實較以往不同,主講人讓與會的使用者親自拆解硬碟,讓與會的玩家了解硬碟的內部結構,對於硬碟維護及使用能更有深層的認識。拆解的過程也讓使用者了解硬碟各部的組成,其功能及讀寫頭的位置,讓玩家對硬碟的科普知識補充了不少。
WD硬碟產品介紹
這次的硬碟產品講解也稍有不同,不單單進行產品介紹,畢竟網友也參加過多次的網聚活動,對WD家硬碟產品可說是知之甚詳,講師則是透過資料量大爆炸的現代,使用者對於儲存空間的需求也相對更高,如何進行有效的資料管理及備份,更是現在使用者更注意的重點之一。如何進行有效整合、運作效率、多方分享、穩定備份,是今後使用者選用硬碟儲存產品會更為注重的特點之一,選用兼具上述特色的硬碟產品就是讓使用者對於資料備份管理事半功倍。
Thecus NAS軟硬體產品介紹
Thecus宏普科技專注於NAS硬體和軟體的整合與開發,以及數位儲存的核心通訊協定,開發可輕鬆使用且有效連結消費者裝置的產品,目前正致力於提高家庭和辦公室環境的資料整合性儲存產品,提供使用者絕佳的優質NAS產品及多元應用,經過原廠講師的介紹,讓與會的網友更了解產品的開發歷程、特色及定位,在建構NAS系統時能更為得心應手。
Thecus W系列NAS系統
Thecus領先業界率先發表全球第一台Windows Storage Server 2012 R2 Essentials NAS。Thecus W系列包含 W2000、W4000和W5000分別可安裝2顆、4顆與5顆硬碟,提供中小企業使用者諸多好處,包括資料保護、雲端服務和遠端安全服務。使用Windows伺服器軟體,使用者能更簡易的整合微軟雲端服務,包含微軟 Office365和微軟Azure。這些新的NAS將提供使用者可負擔的預算,讓企業花費減至最低,同時提高產能。全球首發的Windows Storage Server 2012 R2 Essentials NAS搭配IntelR 處理器、雙網路埠、2GB的DDR3 記憶體和各式媒體傳輸埠(HDMI 與 VGA),提供了可靠又友善的介面以符合中小企業資料儲存的需求。
小結:
WD 硬碟產品&Thecus NAS的體驗會活動在大家熱情的參與中圓滿的結束了,這次活動也讓各位網友更能於現場體驗產品,原廠講師也積極的回應使用者的提問,廠商也熱情的介紹產品,讓參加的朋友都有豐富的收穫,不過我想有大家熱情的參加,當然也拿到許多好康,相信大家都是滿載而歸吧,這就令人更期待下一次的網聚活動喔!!網聚的價值絕對跟大家的參與度有絕對的關係,有著網友們的支持,XF方能持續成長,也才能幫大家爭取到更多的福利,讓廠商見識到網聚的影響力,投入更多資源來協助辦理更大型的網路聚會活動,也在汲取使用者的意見之後,研發出更貼近使用者的優質產品,相信明年的XF各項網聚活動,大家都是帶滿意且欣喜的心情踏上歸程!!
- Dec 28 Sun 2014 00:02
Crucial Ballistix Sport DDR4 2400 32GB Kit 評測
新世代平台多少都會伴隨著新技術的導入,這次Haswell-E處理器的新特點,除了處理器的效能及核心增加外,這次平台建構方面也必須搭配的兩項新產品就是X99晶片組主機板及DDR4記憶體模組,其中DDR4 SDRAM是最新一代的高頻寬電腦記憶體規格,由JEDEC(記憶體標準的主體制定組織)在2012年9月確定,運作時脈由2133到4266(暫定),標準電壓為1.2V,桌上型的電腦採用288 Pin U-DIMM模組,外觀與現行的DDR3 240 Pin U-DIMM模組相近,不過兩者當然是不相容的。Crucial的記憶體模組多採用Micron自家顆粒,在市場應該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市面上也確實推出相當多款記憶體模組產品,包含超頻或是平價取向記憶體模組,也具有高效能及一定的可靠度。
Crucial(Micron)記憶體模組時程
Haswell-E處理器特點
採用22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2011-3型,支援4通道DDR4 2133記憶體,TDP為140W。
近期Crucial因應Intel 主流的X99晶片組所推出的高速及高容量DDR4記憶體的Ballistix Sport系列產品,記憶體擁有動感的新型散熱片,可發揮最佳散熱效果,以增強產品可靠性,系列產品最高可提供達 2400MHz記憶體模組,可提供超速反應的多工處理,並加快整體系統的速度。其支援 Intel XMP 2.0技術且設計相容於最新一代 Intel Core i7 高效能處理器,其具有終身保固與免費的技術支援,其中DDR4 2400記憶體模組運作參數為CL16-16-16-39,相當不錯的參數及速度表現,不過目前X99原生支援的記憶體僅到DDR4 2133,再上去的除頻就是屬於超頻,這部分的運作速度除了要看記憶體本身之外,也需要CPU內建之記憶體控制器(IMC)的強弱,方能互相搭配展現極限傳輸效能,以下分享 Crucial Ballistix Sport DDR4 2400 32GB Kit 在X99平台上的高速傳輸效能實力及獨特魅力吧!!
記憶體包裝及配件
盒裝包裝正面
Crucial自家的記憶體產品,單組4支裝盒裝包裝搭配透明視窗露出記憶體本體散熱片,整體採用黑色PCB搭配銀色散熱片風格,質感頗佳。
吊卡式包裝
單組包裝共計有4支記憶體模組。
外包裝背面
提供產品的簡要介紹。
記憶體
單組套件組中包含8GB記憶體模組共計有4支,屬於HyperX Predator產品系列單條4GB的記憶體模組,1組4條記憶體就能提供DDR4 2400運作速度及32GB的高容量,主要是給DESKTOP搭配的X99晶片組平台使用囉,記憶體產地為美國封裝精品,Crucial記憶體產品都是經過驗證,也提供終身保固服務。
記憶體模組
Crucial Ballistix Sport DDR4 2400 32GB Kit 記憶體模組
搭配新風格散熱片設計,展示一下氣勢,Crucial Ballistix Sport DDR4 2400 32GB Kit散熱片採用鑽切技術。
記憶體
有Crucial Ballistix Sport的品牌識別及標籤,記憶體模組上標有記憶體工作頻率、電壓及相關參數。記憶體規格是DDR4 2400 16-16-16-39,1.2V工作電壓的產品,
記憶體顆粒因為散熱片封住,所以無法得知,散熱片主色為銀色搭配黑色PCB配色,質感相當不錯。
記憶體外觀及設計質感
散熱片厚度也設計的剛好,基本上安裝使用時並無干涉的情形。
Crucial製品
Ballistix Sport系列
Crucial Ballistix Sport DDR4 2400 32GB Kit記憶體模組
DDR4 2400 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5820K
RAM:Crucial Ballistix Sport DDR4 2400 32GB Kit @ 2400 16-16-16-39
MB:ASUS X99-Pro
VGA:EVGA GeForce GTX 780 Ti Classified K|NGP|N Edition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
POWER:BitFenix FURY 550G 55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Intel XTU Benchmark
平台資訊、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AIDA GPGPU Benchmark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DDR4 2666 超頻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5820K
RAM:Crucial Ballistix Sport DDR4 2400 32GB Kit @ 2666 15-17-17-36
MB:ASUS X99-Pro
VGA:EVGA GeForce GTX 780 Ti Classified K|NGP|N Edition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
POWER:BitFenix FURY 550G 55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AIDA GPGPU Benchmark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 Dec 27 Sat 2014 10:02
有效功耗管理 發展高效益運算 AMD FX-8320E 評測
高效能伴隨而來通常是高耗能,所以兩大桌上型處理器製造廠商都持續精進能效管理,產出高效益運算平台,當然也是這次AMD新款CPU產品主打特色,在有限的製程限制及功耗條件下,將現有產品的效能作小幅推升,另外也推出新款更具高效能較低功耗的E結尾的處理器產品,針對低功耗高效能的運算平台課題,也推出具備一定競爭力的產品,故這次AMD推出代號一樣為 Vishera 的FX 系列處理器,腳位部分一樣採用Socket AM3+腳位的CPU產品,FX-8370、FX-8370E及FX-8320E和現有產品線一樣有2MB L2快取、8MB L3快取,記憶體最高支援DDR3-1866。搭配的晶片組一樣為990FX+SB950為首的900系列晶片組,不過其實原有主機板只要更新BIOS一樣是可以直接支援的CPU產品。這一波將會推出3顆FX系列處理器,分別是FX-8370、FX-8370E及FX-8320E。FX-8370是傳統的無內建顯示產產品,預設時脈4.0GHz,Turbo加速最高4.3GHz,8核心(或稱4M8T),TDP為125W。FX-8370E一樣是傳統的無內建顯示產產品,預設時脈3.3GHz,Turbo加速最高4.3GHz,8核心(或稱4M8T),TDP為95W。另外一款為FX-8320E,預設時脈3.2GHz,Turbo加速頻率4GHz,8核心(或稱4M8T),TDP為95W。FX-8370/FX-8370E官方建議價格199美金;FX-8320E官方建議價格149美金。FX-8320E一樣採用GlobalFoundries 32nm SOI製程,在一樣的製程下將CPU的預設時脈推升至3.2GHz,Turbo Core之後為4.0GHz,更將TDP(熱設計功耗)下修至95W,這是打樁機效能及熱功耗表現能夠較推土機核心提升的重要關鍵之一。990FX/990X/970系列晶片組是AMD於2011年6月Computex期間首先推出搭配Bulldozer架構的處理器晶片組產品,搭配的南橋晶片組SB950及SB920,對AMD新世代打樁機CPU相容性及效能確實仍有一定水準,以下就八核心FX-8320E搭配970晶片組平台效能部分做簡測。
AMD CPU產品市場區隔
可以發現AMD也了解自家的競爭市場範圍,對手鎖定為Core i5/i3的產品線。
AMD3款新的FX系列桌上型CPU產品規格列表及建議搭配的晶片組
新的3款CPU分別為FX-8370、FX-8370E及FX-8320E。
架構圖
主要架構並未有太多變化,仍是建構在990FX+SB950為主要平台。
FX系列8核心產品技術規格比較表
這次因應新品推出,也將主力最高階的FX-9590價格作調降,期望能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CPU
FX-8320E正面照
採用Piledriver核心FX-8320E
一樣使用AM3+腳位
搭配MSI 970 GAMING進行測試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FX-8320E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2800 8G kit@2133 CL9-11-11-26
MB:MSI 970 GAMING
VGA:EVGA GeForce GTX 780 Ti Classified K|NGP|N Edition
HD:Silicon Power Slim S80 240GB(AHCI模式)
POWER:BitFenix FURY 550G 5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CPU資訊、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CrystalMark2004R3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壓縮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11
FURMARK 1.13.0
DirectComputeBenchmark
COMPUTE 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 Benchmark
勇者鬥惡龍
負載頻率變化及功耗測試
以OCCT進行負載測試
紀錄CPU頻率變化,可以發現在CPU功耗未達設定值前,CPU的頻率可以躍升到4.0GHz,但功耗一旦達到限制就會降到基礎運作時脈3.2GHz。
AIDA紀錄的功耗及時脈變化
可以發現CPU的頻率隨著運作及系統負載情形進行調整。
待機功耗
整機約75.4W。
CPU負載功耗
整機約170.9W。
結語
小結:
這次採用打樁機Piledriver系列CPU產品,以整體效能來說也是將CPU的效能提升並不多,整體CPU運算能力與I老大的i5/i3系列相比,差距算是互有勝負,價位也訂的相當有競爭力,主要特色在於更佳能耗比,FX系列CPU產品一樣採用GlobalFoundries 32nm SOI製程,基礎時脈為3.2GHz,在一定的條件下可將CPU的運作時脈推升至4.0GHz(Turbo Core),更將TDP(熱設計功耗)下修至95W,加上這次定價算是相當實惠,加上採用平價970晶片組的AM3+主機板對於需要一定程度效能及一定搭配獨立顯示卡的使用者來說,不啻為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以上測試提供給各位參考。
- Dec 14 Sun 2014 22:52
Antec EDG 750W 評測
地球環境資源有限是值得我們重視的課題,畢竟轉換效率低的產品其實也是對地球有限資源的加重耗損,所以還是得看自己需求瓦數選用適合POWER,以有效提高POWER轉換效率,減少電能及廢熱的耗損。雖然待機功耗各家廠商都費了不少心思及技術讓功耗降低不少,不過相對的全速運作的功耗也高了不少,使用者應該在測試或是超頻使用CPU時,可能會發現加壓之後功耗有大幅上升的情況,另外,隨著科技的演進,POWER的負載目前以12V為最吃重,不管是CPU端、GPU端都是這樣的設計取向。加上使用者也會要求整線,POWER常有多餘的線路,收藏較為不便,因此模組化的POWER也是相當盛行,可以依據需求增減線路,不過模組化的不良影響就是效率會降低一些,模組化線路的阻抗性較非模組化的線路為高,所以針對不同的瓦數需求採用更有效率的設計(模組化有無)及更好的用料(全日系電容),從而達到兼具靜音與不錯輸出能力的POWER。這次Antec全新推出的EDGE系列作共有3種型號,分別為550W、650W及750W均獲得80PLUS金牌的認證,EDGE為全模組化機種,並提供相容於未來需求之18+10-pin主板模組 插座。EDGE創新的16-pin插座,單一插座可同時支援2個 8-pin接頭,更可相容於未來可能的10/ 12/ 14/ 16-pin接頭設計。全線材採用Flat Stealth Wires深色扁線設計 (除了 MBU的線材),便於整線,提供7種工業級保護線路的CircuitShield™設計,使EDGE於任何環境下都具備安全與可靠度,原廠也提供長達5年保固與終身全球無休支援服務。此次介紹的主角就是 Antec EDG 750W電源供應器,表現也相當亮眼,以下是簡單的測試分享。
外包裝
Antec EDGE系列之作
配合產品風格,Antec高階產品一貫的黑底金邊簡約大方的設計,80PLUS金牌認證的高轉換效率,750W的實續輸出能力。
特色
實續輸出,原廠保證750W連續輸出,支援Haswell平台,ATX12V v2.4、EPS12V 2.92規格,80PLUS金牌認證、92%的高轉換效率、採用FDB軸承的靜音13.5CM LED風扇、減震膠條及全模組化線路設計等。
產品特色
全模組化、符合Intel ATX12V 2.4規範,另外LED風扇也提供開關,不喜歡燈光的使用者可以自行關閉。
產品規格及提供的接頭種類
雙路12V輸出設計,每路最高可輸出40A,80PLUS金牌認證,支援Intel最新Haswell處理器平台,全模組化設計讓使用者整線相當便利,無冗餘線材可讓機殼對流更佳。提供之接頭及數量介紹,包含下列接頭有1組EPS 20+4 Pin Connector、CPU 8Pin及4+4 Pin各1組、PCI-E 6+2 Pin共6組,SATA共9組、大4Pin Peripheral共6組及4 Pin Floppy計1組。產品的相關認證諸如80PLUS、FCC、CE、歐盟ErP2013及ROHS等認證。
外盒後方及側邊多國語言產品規格及特色介紹
包含正體中文,包裝的背面包括了敘述其規格、特點簡介,12V採雙路設計,具有高效率的連續輸出能力,並獲得80PLUS金牌認證及最高達92%的轉換效率,全模組化設計讓使用者整線相當便利,線材也採用扁平化設計,質感相當不錯,原廠也提供5年保固服務。採用全日系及固態電容可有效延長產品壽命,主動式PFC、FDB液態軸承13.5CM低噪音風扇,OVP過電壓保護、UVP低電壓保護、OCP過電流保護、SCP輸出短路保護、NLO空載運作、OTP過熱保護及OPP過功率保護。
內包裝
上下均有瓦楞紙填塞POWER空隙,相當完善的保護。
POWER及配件
POWER本體、模組化線路包、POWER線、減震膠條及固定螺絲及說明書。
產品配件
POWER線、減震膠條及固定螺絲及說明書
POWER
POWER本體
POWER本體風扇側
採用13.5CM的FDB液態軸承散熱風扇、風扇也搭配LED燈。
POWER輸出規格
12V採雙路設計,單一12V最高可提供40A的輸出能力,12V最高可以輸出744W。
POWER側邊
貼有產品原廠品牌LOGO,增加品牌辨識率。
模組化線路安裝區域
採用雙路12V設計,相關標示明確,也設有防呆的設計,使用者可依據需求調整使用,另外LED風扇也提供開關,不喜歡燈光的使用者可以自行關閉。
POWER後方排氣口
蜂巢網狀設計,有降低風切及增加散熱孔面積之用,附有電源開關,貼有產品系列號,讓整體質感加分不少。
安裝減震膠條
原廠提供黑及紅色雙色,使用者可以依據需求搭配使用(個人覺得紅黑配感覺還不賴)。
LED燈
未通電狀態下。
LED燈啟用
LED燈關閉
POWER線路及內部用料
線材包
包含下列接頭有1組EPS 20+4 Pin Connector、CPU 8Pin及4+4 Pin各1組、PCI-E 6+2 Pin共6組,SATA共9組、大4Pin Peripheral共6組及4 Pin Floppy計1組。
主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