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持裝置帶給使用者相對的便利,讓以往資料的管理方式也面臨相對挑戰,這也是對智慧型手持裝置依賴度較高的使用者常會面臨到的問題,在影音檔案的使用及管理上,會趨向於唾手可得的情況,如何迅速存取消費者手上的相機或是攝影機內部內容,也讓目前相機紛紛內建Wifi傳輸的功能,不過舊款或是尚未內建Wifi傳輸功能的相機如何解決無線傳輸的需求,這也是PQI Air Card與傳統傳統記憶卡功能不同的地方,即利用Wi-Fi技術,透過無線的傳輸,讓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盡情分享檔案資料,少了惱人的傳輸線,只要幾個簡單的步驟,無論在室內或戶外,都可以立即傳輸,無須透過電腦或讀卡機讀取檔案,解決一般檔案資料無法立即分享的困擾,以下就簡單分享其外觀及實測效能表現。
原廠網址
http://tw.pqigroup.com/prod_in.a ... d=85&prodid=427
PC家購入
趁特價時入手,價格為799。
記憶卡外包裝
PQI Air Card 無線網路記憶卡外包裝
記憶卡外包裝採用吊卡式包裝,主打Wifi無線傳輸記憶卡產品,支援4GB至32GBMicroSDHC記憶卡,這次包裝內含PQI microSDHC 16GB 記憶卡。
支援的作業系統
iOS / Android (建議使用 iOS 4.0以上 / Android 2.1以上),可自行下載AirCard+ 專用應用程式 ,最多支援 3 人同時連線 。
內含PQI microSDHC 16GB 記憶卡
外包裝背面
標示產品規格及說明,其中當然也有正體中文,世界工廠製品。
PQI Air Card 無線網路記憶卡
記憶卡本體可以看出為PQI製品,採用SD 2.0介面、支援IEEE 802.11 b/g/n無線傳輸技術。
PQI Air Card 無線網路記憶卡背面
有金手指及相關認證。
無線網路記憶卡套件
microSDHC記憶卡及PQI Air Card轉接卡。
管理介面
下載APP之後,與標示PQI Air Card的SSID建立連線即可使用。
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Savage DDR3 2400 16G kit @2400 CL11-13-14-32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EVGA GeForce GTX 780 Ti Classified K|NGP|N Edition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讀卡機:Kingston MobileLite G4(USB3.0)
記憶卡:PQI microSDHC 16GB 記憶卡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21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3MB/s的效能,符合原廠標示的效能。
CrystalDiskMark
讀取最高有突破21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3MB/s的效能,符合原廠標示的效能。
結語
小結:這次透過PQI Air Card 無線網路記憶卡即可輕鬆讀取手上如Sony RX1或是FUJIFILM X-E1等無Wifi傳輸功能的相機內的影音檔案,有效進行應用管理,以上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 Apr 08 Wed 2015 02:35
智取無線 PQI Air Card 無線網路記憶卡 microSDHC 16GB 簡測
- Apr 02 Thu 2015 00:07
GALAX GeForce GTX 960 EXOC 2GB評測
NVIDIA新一代的GeForce GTX 980/970高階顯示卡都已經推出一段時間,效能確實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個人認為最具CP值的顯示卡產品就是GeForce GTX 970,以其萬元左右的價位,就能擁有與對手單核卡王相近的效能表現,當然不是所有使用者都能有著萬把塊的預算可以直接購買或是升級顯示卡,所以原廠也會針對這樣的市場需求開發合適的的產品,當然為了降低成本,必要的閹割是難以避免,不過只要取捨得當,產品的效能還是能維持的相當不錯,這次NVIDIA GeForce GTX 960 採用GM206核心,製程為28nm,CUDA Core 總數為1024個,比起GTX 980或是GTX 970來說CUDA核心數確實少了不少,記憶體部分降為 128-bit 頻寬,但是一樣採用等效達7.0Gbps的GDDR5繪圖記憶體,基礎時脈設定為 1050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178 MHz。記憶體部分為 128-bit 頻寬搭配GDDR5記憶體,搭配 GDDR5 2GB顯示記憶體(未來協力廠也規畫推出4GB的顯示卡產品),記憶體運作時脈為1750MHz(等效7.0Gbps),需要1組PCI-E 6Pin供電,TDP為120W,確實也相對省電,也是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技術的顯示卡。
當然使用者在挑戰遊戲大作時,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般的隊友,要享受最佳的遊戲快感,最好的選擇當然就是挑選目前的中高階顯示卡產品,也是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等級不對的顯示卡等於跟豬一般的隊友要享受特效全開的遊戲快感,恐怕會讓使用者陷入畫面Lag之感,所以GALAX EXOC 系列顯示卡是專為極限效能及超頻愛好者所開發的中高階主流單核心顯示卡產品,實際上效能也是非常霸道,GALAX GeForce GTX 960 EXOC 2GB其散熱效能也較公版GeForce GTX 960 強上不少,遊戲時不用被高階顯示卡散熱器所發出的噪音影響遊戲體驗,提供使用者更為安靜的遊戲環境,GALAX GeForce GTX 960 EXOC 2GB其CUDA Core 總數一樣為1024個,基礎時脈設定為 1266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329 MHz,較公版提升不少。記憶體部分則採用128-bit GDDR5 介面,並配備了高達 2GB 的容量,速率則是設定在1750Mhz(等效7.0 Gbps),電源需求部分需要使用1組 8 pin 的 PCI-E 電源輸入,提供225W供電能力給喜歡挑戰極限的使用者更充裕的硬體設計,外觀部分則是採用EXOC系列的黑色配色為主,GPU部分配置1支8mm+2支6mm銅鍍鎳熱導管搭配綿密鋁鰭的模組,並搭配上雙9CM風扇的散熱設計將熱量向I/O介面端及顯示卡尾端排出,以下是簡單的開箱測試。
GeForce GTX 960 規格
GALAX GeForce GTX 960 EXOC 2GB外盒
GALAX GeForce GTX 960 EXOC 2GB
Extreme Overclocked(EXOC)產品專屬風格設計的外觀,專為極限效能及超頻愛好者等遊戲熱血的使用者所設計。
GeForce GTX 960
GPU部分使用GeForce GTX 960 所打造而成,並能提供的相當不錯繪圖運算效能。
GALAX GeForce GTX 960 EXOC 2GB產品特色
2GB GDDR5、1組 8 pin 的 PCI-E 電源輸入設計及支援Microsoft DirectX 12、G-SYNC等功能。
系統需求及關鍵技術
標示產品的系統需求及支援之硬體技術。
外盒背面產品特色介紹
簡要介紹產品技術及組成,展示顯示卡的特色及外觀,較公版GeForce GTX 960更強的效能、更冷靜的散熱能力、更優質的供電設計及用料及調教軟體。
內包裝
採用精品級的包覆,有效使用防震泡棉保護,避免於運送途中因碰撞而損傷。
顯示卡配件
大4Pin轉8 pin 的 PCI-E 電源輸入、DVI轉VGA轉接頭、HOF吊卡、說明書、驅動程式等。
顯示卡
GALAX GeForce GTX 960 EXOC 2GB顯卡本體
GALAX GeForce GTX 960 EXOC 2GB本體,屬於非公版設計。
GeForce GTX 960系列設計LOGO及字樣
顯示出屬於GeForce GTX 960系列之作,主打高性價比效能及散熱設計,風扇軸心則是貼有代表GALAX系列產品的設計。
散熱器厚度
佔用2SLOT。
輸出端子
提供2個DVI(1個DVI-I,1個DVI-D)、1個HDMI及1個DisplayPort介面,輸出介面並未採用保護套處理,顯卡支援多卡繪圖部分提供1組SLI連接埠,支援2-way SLI技術。
電源供應接口
需要1個8PCI-E供電接口,能提供高達255W供電能力,保留相當高的供電設計餘裕給喜歡挑戰極限的使用者做效能調教。
GALAX GeForce GTX 960 EXOC 2GB外觀設計
外觀部分則是採用黑色配色,GPU部分配置1支8mm+2支6mm鍍鎳熱導管搭配綿密鋁鰭的模組,並搭配上雙9CM風扇的散熱設計將熱量向I/O介面端及顯示卡尾端排出。
顯卡背面
除了使用散熱強化背板外,整體用料相當不錯。
顯示卡拆解
可以發現原廠除了散熱強化背板之外,顯示卡採用佔用2 Slot散熱設計,GPU配置1支8mm+2支6mm熱導管散熱器設計,搭配雙9CM下吹式的風扇,散熱方面應具有不錯的壓制力,確保熱量能夠迅速的被帶走。
MOS散熱設計
也針對MOS供電區域提供散熱片,搭配顯示卡上的雙風扇風流,確保熱量能夠迅速的被帶走。
強化背板
顯示卡用料及細節
顯示卡裸卡正反面
PCB本體部分則是可以看到GPU使用了4相供電,記憶體則使用了2相供電,SLI橋接端子則有1組。
GPU
GPU晶片依然由台積電代工,正式版的晶片代號為 GM206-300-A1。
前端用料
另外也可在顯示卡PCB上發現5V、PCI_V、DDR_V以及GND等電壓量測點,讓使用者可監控電壓和電流,在超頻使用時能有效了解顯示卡的電壓及運作狀況。
中後端用料及細節
GPU供電部分使用了4相供電,記憶體則使用了2相供電設計。
電源管理晶片
採用uP1633P控制晶片。
GDDR5
採用SAMSUNG K4G41325FC-HC28(等效運作時脈7.0Gbps)GDDR5 4顆組成2GB之容量。
效能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5820K Retail @4.5GHz
RAM: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 @ 2666 15-17-17-36
MB:ASUS X99-Pro
VGA:GALAX GeForce GTX 960 EXOC 2GB
HD:Silicon Power Slim S80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基本繪圖效能及3DMARK測試部分
CrystalMark2004R3
AIDA GPGPU Benchmark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FIRE STRIKE Ultra
3DMARK 03
3DMARK 06
1920*1200 8AA
3DMARK VANTAGE
P模式
X模式
3DMARK 11
P模式
X模式
FURMARK、COMPUTE MARK、異形戰場、STALKER Call of Pripyat、STREET FIGHTER4、MHF Benchmark、BIO6
FURMARK 1.15.1
COMPUTE 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1920*1200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1920*1200 Tesselation
1920*1200 Tesselation 4AA
STREET FIGHTER4 Benchmark
8AA
MHF Benchmark
MHF Benchmark絆
MHF Benchmark 3
BIO5 Benchmark
DX9 1920*1200
DX9 1920*1200 8AA
DX10 1920*1200
DX10 1920*1200 8AA
BIO6 Benchmark
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PSO2、HEAVEN、Valley、Lost Planet 2、使命招喚、勇者鬥惡龍
Final Fantasy XIV Benchmark High
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 Benchmark
Maximum
PSO2
HEAVEN BENCHMARK 4.0
1920*1200 Tesselation Normal noAA
1920*1200 Tesselation Extreme High 8xAA
Valley BENCHMARK 1.0
1920*1200 noAA
1920*1200 Extreme 8xAA
Lost Planet 2、使命招喚、勇者鬥惡龍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9 TESTA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9 TESTA 1920*1200 8XCSAA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9 TESTB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9 TESTB 1920*1200 8XCSAA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11 TESTA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11 TESTA 1920*1200 8XCSAA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11 TESTB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11 TESTB 1920*1200 8XCSAA
使命招喚(最高畫質)
勇者鬥惡龍(最高畫質)
待機、燒機溫度及4K解析度效能測試
FURMARK 1.15.1
GPU待機溫度約在32度左右,模擬全負載5分鐘燒機最高溫度約在73度,散熱方面具有相當壓制力。
另外在4K解析度的效能測試結果如下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3DMARK 06
3840*2160 8AA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3840*2160 Tesselation 4AA
使命招喚(3840*2160 最高畫質)
結語
小結:
目前高階顯示卡產品部分,之前NVIDIA高階產品GeForce GTX 980/970系列已經奠定相當穩定的基礎,一直以來NVIDIA可不是吃素的,除了有效應對之外,近期也推出定位在中高階的GeForce GTX 960顯示卡,目前GTX 960效能表現還有價格區間,並與兩位老大哥定位組合就讓對手尚無法有效因應,只能用舊款的產品調整價格來因應,當然也期待AMD能儘快推出R9 390X等新高階顯示卡產品來對應,GALAX GeForce GTX 960 EXOC 2GB 建議售價為7K有找的6990元,價格算是非常有競爭力,加上其擁有的CUDA Core 總數為1024個,基礎時脈設定為 1266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329 MHz,比起公版GTX 960設定高出不少,確實能提供使用者在挑戰遊戲大作時有不錯遊戲體驗,不過4K解析度就沒辦法向兩位老大哥能保有一定程度流暢性,如有4K解析度使用需求的使用者,建議挑選老大哥GTX 980/970以上的顯示卡為優先,但是整體來說也是令人不容忽視的表現,提供使用者最佳的硬體設計及遊戲體驗,GPU供電部分使用了4相供電設計及採用1組PCI-E 8Pin外接供電,可提供高達225W的輸出能力,確實能讓使用者有挑戰效能極限之可能,加上之前NVIDIA所推出GeForce Experience 加值應用軟體,將優秀的硬體同時搭配相對應的軟體才得以發揮所長,NVIDIA除了穩定的驅動程式之外 更能讓玩家體驗到最炫麗、最順暢的遊戲體驗,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 Mar 30 Mon 2015 23:31
GALAX HOF GeForce GTX 970 4GB評測
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般的隊友,要享受大作最佳的遊戲快感,最好的選擇當然就是挑選目前的中高階顯示卡產品,也是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等級不對的顯示卡等於跟豬一般的隊友要享受特效全開的遊戲快感,恐怕會讓使用者陷入畫面Lag之感,目前NVIDIA新一代的GeForce GTX 980/970/960甚至TITAN X等顯示卡都已經推出,效能確實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個人認為最具CP值的顯示卡產品就是GeForce GTX 970,以其萬元左右的價位,就能擁有與對手單核卡王相近的效能表現,另外一項重點就是相對省電,NVIDIA GeForce GTX 970 採用GM204核心,製程為28nm,CUDA Core 總數為1664個。基礎時脈設定為 1050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178 MHz。記憶體部分為 256-bit 頻寬搭配GDDR5記憶體,搭配 GDDR5 4GB顯示記憶體(雖然是有點殘缺的3.5GB+0.5GB),記憶體運作時脈為1750MHz(等效7.0GHz),需要2組PCI-E 6Pin(或1組PCI-E 8Pin)供電,TDP為145W,也是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技術的顯示卡。
GALAX HOF 系列顯示卡是專為極限效能及超頻愛好者所開發的頂級單核心顯示卡產品,實際上效能也是非常霸道,GALAX HOF GeForce GTX 970 4GB其散熱效能也較公版GeForce GTX 970 強上上不少,遊戲時不用被高階顯示卡散熱器所發出的噪音影響遊戲體驗,提供使用者更為安靜的遊戲環境,頻顯現出來,GALAX HOF GeForce GTX 970 4GB其CUDA Core 總數一樣為1664個,基礎時脈設定為 1228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380 MHz,較公版提升不少。記憶體部分則與 GTX 980 相同的 256-bit GDDR5 介面,並配備了高達 4GB 的超大容量,速率則是設定在1752.5Mhz(等效7.010 Gbps),電源需求部分需要使用2組 8 pin 的 PCI-E 電源輸入,提供375W供電能力給喜歡挑戰極限的使用者更充裕的硬體設計,外觀部分則是採用HOF系列霸氣的白色配色為主,GPU部分配置4支8mm+3支6mm銅鍍鎳熱導管搭配綿密鋁鰭的模組,並搭配上雙8CM+單9CM風扇的散熱設計將熱量向I/O介面端及顯示卡尾端排出,以下是簡單的開箱測試。
GeForce GTX 970 規格
GALAX HOF GeForce GTX 970 4GB外盒
GALAX HOF GeForce GTX 970 4GB
GALAX Hall Of Fame (HOF)產品名人堂專屬風格設計的外觀,專為極限效能及超頻愛好者等遊戲熱血的使用者所設計。
GeForce GTX 970
GPU部分使用GeForce GTX 970 所打造而成,並能提供的極致繪圖運算效能。
GALAX HOF GeForce GTX 970 4GB產品特色
4GB GDDR5、2組 8 pin 的 PCI-E 電源輸入設計及支援Microsoft DirectX 12、G-SYNC等功能。
系統需求及關鍵技術
標示產品的系統需求及支援之硬體技術。
外盒背面產品特色介紹
簡要介紹產品技術及組成,展示顯示卡的特色及外觀,較公版GeForce GTX 970更強的效能、更冷靜的散熱能力、更優質的供電設計、用料及調教軟體。
內包裝
採用精品級的包覆,有效使用防震泡棉保護,避免於運送途中因碰撞而損傷。
顯示卡配件
大4Pin轉8 pin 的 PCI-E 電源輸入、DVI轉VGA轉接頭、HOF吊卡、說明書、驅動程式等。
顯示卡
GALAX HOF GeForce GTX 970 4GB顯卡本體
GALAX HOF GeForce GTX 970 4GB本體,屬於非公版設計。
HOF 系列設計LOGO及字樣
顯示出屬於HOF系列之作,主打強勁效能及散熱設計,風扇軸心則是貼有代表系列產品的名人堂的設計。
散熱器厚度
佔用3SLOT。
輸出端子
提供1個DVI-I、1個HDMI及3個DisplayPort介面,輸出介面並採用保護套處理,顯卡支援多卡繪圖部分提供2組SLI連接埠,支援3WAY SLI技術。
SLI橋接端子
提供2組,可組成3-way SLI。
電源供應接口
需要2個8PCI-E供電接口,能提供高達375W供電能力,保留相當高的供電設計餘裕給喜歡挑戰極限的使用者做效能調教。
GALAX HOF GeForce GTX 970 4GB外觀設計
外觀部分則是採用獨特的名人堂白色配色,GPU部分配置4支8mm+3支6mm鍍鎳熱導管搭配綿密鋁鰭的模組,並搭配上雙8CM+單9CM的3風扇的散熱設計將熱量向I/O介面端及顯示卡尾端排出。
顯卡背面
除了使用散熱強化背板外,整體用料相當不錯。
顯示卡拆解
可以發現原廠除了散熱強化背板之外,顯示卡採用佔用3 Slot散熱設計,GPU配置4支8mm+3支6mm熱導管散熱器設計,搭配雙8CM+單9CM下吹式的風扇,散熱方面應具有不錯的壓制力,確保熱量能夠迅速的被帶走。
顯示卡用料及細節
顯示卡裸卡正面
PCB本體部分則是可以看到GPU使用了8相供電,記憶體則使用了2相供電,SLI橋接端子則有2組。
GPU
GPU晶片依然由台積電代工,正式版的晶片代號為 GM204-200-A1。
前端用料
中後端用料及細節
GPU供電部分使用了8相供電,記憶體則使用了2相供電設計。
電源管理晶片
採用IR的電源控制晶片。
GDDR5
採用SKhynix H5GQ4H24MFR R2C(等效運作時脈7.0G)GDDR5 8顆組成4G之容量。
效能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5820K Retail @4.5GHz
RAM: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 @ 2666 15-17-17-36
MB:ASUS X99-Pro
VGA:GALAX HOF GeForce GTX 970 4GB
HD:Silicon Power Slim S80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基本繪圖效能及3DMARK測試部分
CrystalMark2004R3
AIDA GPGPU Benchmark
HWiNFO
- Mar 23 Mon 2015 23:23
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 評測
近期Kingston因應Intel 主流的X99晶片組所推出的高速及高容量DDR4記憶體的HyperX Predator及Fury系列產品,記憶體擁有動感的新型散熱片,可發揮最佳散熱效果,以增強產品可靠性,系列產品最高可提供達 3000MHz記憶體模組,可提供超速反應的多工處理,並加快整體系統的速度,其支援 Intel XMP 2.0技術且設計相容於最新一代 Intel Core i7 高效能處理器。這也是X99新世代平台所導入的新技術,這次Haswell-E處理器的新特點,除了處理器的效能及核心增加外,這次平台建構方面也必須搭配的兩項新產品就是X99晶片組主機板及DDR4記憶體模組,其中DDR4 SDRAM是最新一代的高頻寬電腦記憶體規格,由JEDEC(記憶體標準的主體制定組織)在2012年9月確定,運作時脈由2133到4266(暫定),標準電壓為1.2V,桌上型的電腦採用288 Pin U-DIMM模組,外觀與現行的DDR3 240 Pin U-DIMM模組相近,不過兩者當然是不相容的。Kingston的記憶體模組產品市場應該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市面上也確實推出相當多款記憶體模組產品,包含超頻或是平價取向記憶體模組,也具有高效能及一定的可靠度。
Haswell-E處理器特點
採用22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2011-V3型,支援4通道DDR4 2133記憶體,TDP為140W。
HyperX Fury DDR4 記憶體模組產品可自動識別主機平台並超頻至額定最高頻率(最高達 2666MHz1)-讓使用者無所顧忌、恣意肆虐,讓系統平台效能更狂野,Fury DDR4 的運行電壓為 1.2V,在長時間遊戲時仍能常保低溫,使用者無須調整電壓,即可達到更高的速度,因此系統中其他硬體的供電也更有餘裕。FURY 記憶體時尚、不對稱式的黑色散熱片,能提供更好的散熱性,其獨特的造型讓平台風格與眾不同。而且Kingston旗下的記憶體模組都是通過百分之百產品測試,並提供終身保固。其中DDR4 2666記憶體模組運作參數為CL15-17-17-35,算是相當不錯的的參數及速度表現,不過目前X99原生支援的記憶體僅到DDR4 2133,再上去的除頻就是屬於超頻,這部分的運作速度除了要看記憶體本身之外,也需要CPU內建之記憶體控制器(IMC)的強弱,方能互相搭配展現極限傳輸效能,以下分享 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記憶體模組1組共32GB的高容量,在X99平台上的高速傳輸效能實力及獨特魅力吧!!
記憶體包裝及配件
盒裝包裝背面
看外包裝也不難猜出是Kingston HyperX高階記憶體模組系列一貫的包裝方式。
產品歸屬系列Kingston HyperX
盒裝包裝正面
單組8GB的記憶體模組,在1組4支或是2組8支的搭配組合下,就能分別組成32G或64G的高容量,當然主要是給X99晶片組等平台使用囉!!也獲得Intel XMP 4通道技術的認證。
記憶體模組
單組包裝共計4支記憶體模組,可以發現產品的主要規格,8GB的DDR4 2133記憶體模組,運作參數為CL15,台灣封裝的精品。
外盒包裝
貼有原廠出廠封條。
內部包裝
封裝方式屬於膠盒包裝,使用者一樣能輕鬆取出記憶體模組。
記憶體及說明書
Kingston記憶體產品屬於100%經過測試,具有終身保固,也附有HyperX Logo貼紙1張。
記憶體
單組套件組中包含8GB記憶體模組共計有4支,屬於Kingston HyperX Fury 產品系列的記憶體模組,1組記憶體就能提供DDR4 2666運作速度及32GB的高容量,2組就能提供高達64GB的超高容量。
記憶體模組
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記憶體模組正反面
記憶體模組正面上有Kingston的品牌識別及防偽變色標籤,反面則標有記憶體工作頻率、電壓及相關參數。
記憶體顆粒及封裝地
記憶體模組上標有記憶體工作頻率、電壓及相關參數,記憶體規格是DDR4 2666 CL15 1.2V工作電壓的產品,記憶體顆粒因散熱片無法移除故無法得知,散熱片PCB搭配產品風格採用黑色基底,台灣封裝的精品。
記憶體外觀
Fury系列記憶體模組採用時尚、不對稱式設計的黑色散熱片,能提供產品更好的散熱性,其獨特的造型讓平台風格與眾不同,也採用鑽切技術秀出HyperX字樣。
記憶體防偽驗證
Kingston在對岸有偽品情事發生,台灣雖然沒有,但原廠還是持續加強防偽驗證,可以輕鬆辨別產品的真偽。
一組能自動超頻的記憶體模組
讓使用者無須動手就能輕鬆獲得效能提升,並且有著相對優質的產品及服務品質。
上機
完成測試平台ASUS X99-Pro的4組記憶體安裝作業,輕鬆達成4通道的基本門檻,實際運用也能提供使用者多達32GB的高容量。
DDR4 2666 XMP自動超頻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5820K
RAM: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 @XMP 2666(BCLK 125) 15-17-17-35
MB:ASUS X99-Pro
VGA:MSI R7970 TF 3GD5
HD:Silicon Power Slim S80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安裝上X99平台之後,就會自動載入XMP設定,將記憶體時脈超頻至DDR4 2666。
效能測試
平台資訊、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CrystalMark2004R3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DDR4 2666 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5820K
RAM: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 @2666(BCLK 100) 15-17-17-35
MB:ASUS X99-Pro
VGA:MSI R7970 TF 3GD5
HD:Silicon Power Slim S80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平台資訊、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CrystalMark2004R3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DDR4 3000 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5820K
RAM: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 @ 3000(BCLK 125) 15-17-17-35
MB:ASUS X99-Pro
VGA:MSI R7970 TF 3GD5
HD:Silicon Power Slim S80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平台資訊、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CrystalMark2004R3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超頻頻寬比較及穩定度測試
3者的記憶體頻寬表現
DDR4 2133 15-17-17-35
DDR4 2666 15-17-17-35
DDR4 3000 15-17-17-35
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可自動將將記憶體模組超頻到DDR4 2666,可以發現在此設定下,複製頻寬已經接近60,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48,000MB/s以上,再手動向上超頻至DDR4 3000時,複製頻寬已經達到60,5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48,000MB/s以上,充分表現出DDR4記憶體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突破性的效能表現。對於需要多工運算及資料處理環境,可說是加分不少;加上目前僅僅是DDR4記憶體模組開疆闢土的草創時期,DDR4運作時脈仍未能大幅向上突破,未來導入更先進的製程後,能可發揮其高運作時脈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綜合效益,所以選擇高時脈高效能的DDR4記憶體模組越顯重要,此也顯示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 kit記憶體模組的優良品質及血統。
穩定度測試
DDR4 2666 15-17-17-35 LinX 0.65測試
使用LinX測試程式讓系統達到滿載。
記憶體使用情形並完成2回合
可以發現系統維持在滿載,記憶體的使用率也高達99%,約31.5GB的使用容量,加上之前的測試經驗發現燒機時CPU溫度相當的熱情,可以發現已經頂到溫度保護而降頻,看來要長期重度使用的話祭出水冷或是更好的空冷對付它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通過5回合LinX 0.65測試
通過LinX的拷打,表示Core i7-5820K CPU內部記憶體控制器及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記憶體模組的品質,搭配上這次測試的主機板綜合穩定度獲得一定的驗證,基本上長期使用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DDR4 3000 15-17-17-35 LinX 0.65測試
使用LinX測試程式讓系統達到滿載。
記憶體使用情形並完成2回合
可以發現系統維持在滿載,記憶體的使用率也高達99%,約31.5GB的使用容量,加上之前的測試經驗發現燒機時CPU溫度相當的熱情,可以發現已經頂到溫度保護而降頻,看來要長期重度使用的話祭出水冷或是更好的空冷對付它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通過5回合LinX 0.65測試
通過LinX的拷打,表示Core i7-5820K CPU內部記憶體控制器及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記憶體模組的品質,搭配上這次測試的主機板綜合穩定度獲得一定的驗證,基本上長期使用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顯見平價的DDR4記憶體模組在小幅加壓下,也具有一定的超頻能力。
結語
小結:
可以發現X99平台搭配上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記憶體模組效能不俗,加上HyperX Fury主打自動超頻技術,使用者不需額外設定就能獲得效能增益,這次測試的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記憶體模組應該能輕易滿足使用者用來組建記憶體容量高達32GB或是64GB的系統,這樣的容量對於需要編輯美工大圖檔、單一主機架設多部虛擬機器、線上遊戲多開或是玩RAMDISK都是很好的運用。當然對於需要記憶體容量的使用者來說,可能還是多多益善,至少讓使用者在建置費用上可以讓使用者減省許多花費,另外記憶體運作在高時脈下,提供系統更高的傳輸速度,由PCMARK 8及PCMARK 7的測試就可以發現相對的也可以提升系統的總體效能表現,其記憶體頻寬在DDR4 2666運作時脈下,仍具有相當不錯的記憶體頻寬,複製頻寬接近60,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48,000MB/s左右,充分表現出DDR4記憶體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突破性的效能表現。這款記憶體模組雖然主打自動超頻,額定的最高頻率也僅到達DDR4 2666,對於喜歡挑戰極限效能表現的使用者可能不是首選,不過經過這次測試發現也能至少穩定超頻至DDR4 3000頻率下使用,如能搭配上優良的CPU記憶體控制器,效能確實是非常驚人的,另外技術跟服務部分也由原廠所支援,品質及售後服務評價都是維持在相對高水準,目前DDR4記憶體模組都算是高貴且少量的產品,也是新產品的難以避免的缺點,相對於HyperX Predator記憶體模組價格來說就是相對便宜的產品,相信對DDR4記憶體有高容量及期望自動超頻技術的記憶體模組有需求的朋友仍然是可以參考看看!!
- Feb 28 Sat 2015 23:32
閱聽視界 大有Zen機 ASUS Focus Group 2015Q1活動紀實
科技不斷進化,讓個人電腦體積不斷縮小,功能也越趨強大,自筆記型電腦面市以來,如何讓體積及重量有效縮小並維持一定的續航力,是開發廠商的重要目標之一,雖然小筆電的產品盛行過一段時間,但因比起一般筆記型電腦效能差距不小,使用上跟一般筆記型電腦相同,仍需仰賴鍵盤及觸控板(或滑鼠)來協助控制裝置,讓其重量及體積無法與平板裝置有對抗的優勢,加上後續的UltraBook產品也相當輕薄,其效能隨著製程改善,處理器的效能提升所以整體表現也算相當優異,這點其實也是因為平板電腦究竟仍有部分功能無法完全取代原有筆電功能,Windows作業系統仍是多數商務及工作使用上的較佳選擇,所以還是能在Apple iPad及Android平板大軍壓陣之下取得不錯的成績,其中同屬UltraBook產品歸類的ASUS ZenBook系列透過其具有獨特美學設計、追求體積輕巧及鋁合金處理工藝基礎下,讓裝置具有貼近一般筆記型電腦效能表現,也能帶給使用者更為輕便的使用感受,此乃消費者對於輕薄筆電產品最真切的實際需求,所以ASUS ZenBook UX305 基於Windows 8.1,搭配上Intel Core M 處理器,這樣的軟硬體配置,可說是讓使用者有著兼顧輕簡工作及娛樂的使用體驗。
智慧型手機、平板及筆記型電腦可說是目前的顯學,更是所有廠商的研發火力投注之處,這三種市場的競爭激烈,也使得廠商必須朝著更能吸引使用者的研發方向去著手,例如更好的效能、更好的使用體驗、更輕薄的體型、更便宜的產品或是更高的附加價值等,越來越考驗廠商的研發能力,已不再是偏重某一環就能讓消費者買單,例如國內某A大廠,因為策略錯誤,雖然這三種產品都有涉獵,但都無法迎合消費者及市場需求,失去許多市場及承受虧損,這如此競爭的市場,能整合資源推出能獲得取得好的成績的產品更顯重要,所以ASUS在2015年2月7至8日周末舉辦主機板電腦網路社群活動,這次活動的主題當然是自家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筆記型電腦等相關產品介紹及展示,也展出目前上市的主力產品群,諸如Strix顯示卡系列、主流通路主機板、Strix滑鼠、G20電競小主機、GR8電競小主機等,當天網友們的"討論"也是相當的熱烈,參加聚會就是可以看到以及實際體驗及把玩新上市最新產品,GOGOGO!!
活動展示立牌
ASUS ZenBook UX305
ASUS ZenBook UX501
Asus Transformer Book T300 Chi
Fonepad 7 LTE FE375CL
通話平板。
Asus Transformer Book T100 Chi
主機板、顯示卡及周邊產品
主打電競的市場產品,例如主機板、顯示卡及鍵盤等周邊,是玩家級的逸品,電競愛好的最佳武器之一。
G20及GR8 Live Demo
實機展示效能不錯,體積卻分別僅有12.5L及2.5L的迷你體型,ROG GR8僅有2.5L的體積,能提供使用者不錯的使用體驗。
Strix顯示卡產品展示
主角當然就是最近新推出的GTX 960及之前推出的GTX 980及GTX 970等優質產品,效能確實不容小覷。
Strix電競周邊產品展示
展出耳麥、鍵盤及滑鼠等電競周邊產品。
內容持續補上。
- Feb 25 Wed 2015 01:17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80 4GB Ultra 評測
NVIDIA 首款採用Maxwell世代GPU核心為採用GM206的GTX 750 Ti,有效展先新世代GPU核心的威能,近期NVIDIA更推出採用更高階版本GM204核心而成GTX 980/970,擁有絕佳的效能表現,性價比也是相當高,GeForce GTX 980 採用GM204核心,製程為28nm,CUDA Core 總數為2048個。基礎時脈設定為 1126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216 MHz。記憶體部分為 256-bit 頻寬搭配GDDR5記憶體,搭配 GDDR5 4GB顯示記憶體,記憶體運作時脈為1750MHz(等效7.0GHz),需要2組PCI-E 6Pin供電,TDP為165W,也是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技術的顯示卡。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80 4GB Ultra系列顯示卡是專為高階使用者及追求低噪音所開發的頂級單核心顯示卡產品,實際上效能也是非常霸道,Inno3D 官方測試其散熱效能也較公版GeForce GTX 980 優異不少,遊戲時不用被高階顯示卡散熱器所發出的噪音影響遊戲體驗,提供使用者更為安靜的遊戲環境,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80 4GB Ultra其CUDA Core 總數一樣為2048個,基礎時脈設定為 1266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367 MHz。記憶體為256-bit GDDR5,並配備了高達 4GB 的超大容量,速率則是設定在1800Mhz(等效7.2 Gbps),電源需求部分需要使用2組 6 pin 的 PCI-E 電源輸入,提供給喜歡挑戰極限的使用者更充裕的供電能力,外觀部分則是採用霸氣的黑紅色配色為主,風扇軸心則是貼有代表iChill系列產品的LOGO,GPU部分配置2支8mm+3支6mm熱導管搭配綿密鋁鰭的模組,並搭配上3組9CM及1組5CM風扇的散熱設計將熱量向I/O介面端及顯示卡尾端排出,以下是簡單的開箱測試。
GeForce GTX 980 規格
原廠資訊網頁
http://www.inno3d.com/products_detail.php?refid=157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80 4GB Ultra外盒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80 4GB Ultra
Inno3D主流產品電競風格設計的外觀,專為電競遊戲熱血的使用者所設計。
GeForce GTX 980
GPU部分使用GeForce GTX 980 所打造而成,並能提供的極致繪圖運算效能。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80 4GB Ultra產品特色
4GB GDDR5、4K Ready、X4 Air Boss散熱技術、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技術、DirectX 12、NVIDIA G-SYNC技術、3年保固及附贈滑鼠墊1張,目前國內代理商是威建。
盒裝出貨版
基本上是已經上市開賣,GTX 970及GTX 980目前都是搶手貨,這張也是上個月才出廠的新鮮貨。
外盒背面產品特色介紹
簡要介紹產品技術及組成,展示顯示卡的特色及外觀,較公版GeForce GTX 980更強的效能、更冷靜的散熱能力及調教軟體。
內包裝
採用精品級的包覆,有效使用防震泡棉保護,避免於運送途中因碰撞而損傷。
顯示卡配件
滑鼠墊、說明書、LOGO貼紙、內6角板手、驅動程式等。
轉接線及接頭
也貼心提供PCI-E 6Pin轉接線及DVI轉VGA轉接頭。
顯示卡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80 4GB Ultra顯卡本體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80 4GB Ultra本體,屬於非公版設計。
系出NVIDIA
iChill 系列設計LOGO及字樣
顯示出屬於iChill系列之作,主打強勁效能及優越靜音散熱設計,風扇軸心則是貼有代表系列產品的LOGO設計。
輸出端子
提供1個DVI-I、1個HDMI及3個DisplayPort 1.2介面,輸出介面並採用保護套處理,顯卡支援多卡繪圖部分提供2組SLI連接埠,支援4-way SLI技術。
SLI橋接端子
提供2組,可組成4-way SLI。
電源供應接口
需要2個6Pin PCI-E供電接口基本能滿足供電需求,也保留一定設計供電餘裕給喜歡挑戰極限的使用者做效能調教。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80 4GB Ultra外觀及散熱設計
外觀部分則是採用霸氣的紅黑色配色,GPU部分配置2支8mm+3支6mm熱導管,並搭配厚達3槽的綿密鋁鰭散熱模組,並搭配上3組9CM及1組5CM風扇的X4 Air Bos散熱設計,另外在PCB及記憶體部分採用散熱片強化散熱能力,由4組風扇將熱量向I/O介面端及顯示卡尾端排出。
顯卡背面
使用散熱強化背板。
移除顯卡強化背板
整體用料相當不錯。
顯示卡散熱器
可以發現原廠除了散熱強化背板之外,顯示卡採用佔用3 Slot散熱設計,GPU配置2支8mm+3支6mm熱導管散熱器設計,搭配3組9CM下吹式及1組5CM側吹式的風扇,散熱方面確實有著不錯的壓制力。
HerculeZ散熱技術
可有效降低PCB及顯示卡元件的溫度。
顯示卡用料及細節
顯示卡裸卡正面
PCB本體部分則是可以看到GPU使用了4相供電,記憶體則使用了1相供電,SLI橋接端子則有2組。
GPU
GPU晶片依然由台積電代工,正式版的晶片代號為 GM204-400-A1。
前端用料
中後端用料及細節
GPU供電部分使用了4相數位供電。
電源管理晶片
採用自家的ON(安森美)數位PWM控制晶片。
GDDR5
採用SKhynix H5GQ4H24MFR R2C(等效運作時脈7.2G)GDDR5 8顆組成4G之容量。
效能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5820K ES @4.5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2666 14-14-14-36
MB:ASUS X99-Pro
VGA: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80 4GB Ultra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
POWER:BitFenix FURY 550G 55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基本繪圖效能及3DMARK測試部分
CrystalMark2004R3
AIDA GPGPU Benchmark
HWiNFO
- Feb 22 Sun 2015 23:58
藝展才貌風華 輕薄Zen意世代 ASUS ZenBook UX305 筆電評測
科技不斷進化,讓個人電腦體積不斷縮小,功能也越趨強大,自筆記型電腦面市以來,如何讓體積及重量有效縮小並維持一定的續航力,是開發廠商的重要目標之一,相信使用者對於更輕巧的筆記型電腦,效能及續航力並未打太多折扣的狀況下,就算產品價格稍高,多少還是會買單的,也造就了輕薄型的筆記型電腦的市場,輕薄型筆記型電腦使用者多數主要需求為簡單的文書處理能力即可,要玩遊戲或是執行較為繁重的程式的話可以回到家再使用桌上型電腦即可,或許對筆記型電腦效能需求並不高,不過隨著平板電腦裝置的崛起,讓效能相對不佳的小筆電對消費者吸引力越來越小,雖然小筆電的產品盛行過一段時間,但因比起一般筆記型電腦效能差距不小,使用上跟一般筆記型電腦相同,仍需仰賴鍵盤及觸控板(或滑鼠)來協助控制裝置,讓其重量及體積無法與平板裝置有對抗的優勢,加上後續的UltraBook產品也相當輕薄,其效能隨著製程改善,處理器的效能提升所以整體表現也算相當優異,這點其實也是因為平板電腦究竟仍有部分功能無法完全取代原有筆電功能,Windows作業系統仍是多數商務及工作使用上的較佳選擇,所以還是能在Apple iPad及Android平板大軍壓陣之下取得不錯的成績,其中同屬UltraBook產品歸類的ASUS ZenBook系列透過其具有獨特美學設計、追求體積輕巧及鋁合金處理工藝基礎下,讓裝置具有貼近一般筆記型電腦效能表現,也能帶給使用者更為輕便的使用感受,此乃消費者對於輕薄筆電產品最真切的實際需求,所以ASUS ZenBook UX305 基於Windows 8.1,搭配上Intel Core M 處理器,這樣的軟硬體配置,可說是讓使用者有著兼顧輕簡工作及娛樂的使用體驗,以下是簡單的開箱分享及測試。
ASUS ZenBook UX305外箱
外箱
展示出ASUS產品的主要訴求。
產地及安規標示
由仁寶(中國大陸昆山廠)代工生產,原廠保固2年。
規格
處理器:Intel Core M 5Y71
記憶體:LPDDR3 1600 MHz SDRAM 8 GB
顯示晶片:Intel HD Graphics 5300
資料儲存應用:256GB SSD
LCD尺寸:13.3" IPS QHD+(3200 x 1800)
無線網路:802.11ac, Bluetooth V4.0
其他:Micro SD (SDXC)、3組USB 3.0、Micro HDMI、耳麥孔
電池:45 Whrs Polymer Battery
音效:Bang & Olufsen ICEpower;RealTek
作業系統:Windows 8.1
保固:原廠保固2年
與假想敵的規格比較
ZenBook UX305
MacBook Air
就外觀及功能設定上,有興趣的使用者可以明顯發現這款產品的設定對手就是Apple MacBook Air 13吋產品,畢竟MacBook Air整體外觀及設計有其獨到之處,在講求輕薄及長效使用環境下是相當優質的筆記型電腦,設定為競爭對手也是十分合理,所以ASUS在發揮自家的ZenBook系列外觀設計與其一較高下外,在主要的硬體規格部分,ZenBook UX305也擁有大多數優於設定競爭對手MacBook Air 13吋產品的設計。
外箱內部包裝
有專用的內包裝箱及固定紙盒槽位。
ZenBook UX305
筆電及配件
分區放置。
配件及說明書
內附有使用說明、保固說明書、束線帶、專用攜行包、變壓器及USB3.0網路卡等。
專用攜行包
變壓器
並沒有採用自家一般筆電裝置常見變壓器 5.5mmx2.5mm充電孔徑進行充電,UX305需要使用ZenBook系列專屬4.0mmx1.35mm孔徑的變壓器方能補充電力。
變壓器規格
輸出為DC 19V 2.37A 45W,顯示ASUS ZenBook UX305也是相當省電。
充電孔徑
外徑為4.0mm,為了配合產品輕薄設計,確實需要採用更為迷你的充電孔設計。
ASUS ZenBook UX305
外觀基本上與一般筆電相同,也具有ASUS Zen系列筆記型電腦的風格。
ZenBook系列特有的同心圓漣漪波紋
放入專用的攜行袋
底部
設有橡膠墊,讓產品使用時更為穩固。
安規認證及警語
產品通過相關的安規及Windows 8相容性認證,另外也有標示使用過度恐傷害視力警語以提醒使用者。
ASUS ZenBook UX305 外觀設計細節
ASUS ZenBook UX305
透過合理配重設計,雖然輕薄使用時也不易傾倒。
後方轉軸
也設計的蠻精巧的,並未突出一節。
轉軸處小凸出
主要是讓UX305在大仰角使用情形下,將本體撐高,除了讓使用鍵入時有更好的人體工學,也可以讓本體與桌面保有空隙,讓散熱效果更佳。
大約是未達直角前
凸出並未發揮功效,應該也比較少有使用者在這樣的角度下使用。
直角之後
可以發現UX305本體確實已被撐高,與桌面保有一定空隙。
厚度
大約在6.5mm至12.2mm之間。
鑽石切邊
精巧的鑽石切邊處理,更在細微處展現ZenBook系列產品精緻格調,上下蓋也可運用此設計所產生的空隙輕鬆開啟。
ASUS ZenBook UX305 外部連接埠
面對螢幕的左側
提供2組USB3.0連接埠及Micro SDXC讀卡機,如果USB埠不敷使用的話可以透過外接HUB來因應。
面對螢幕的右側
有1組USB3.0、變壓器的連接埠、Micro HDMI連接埠、耳機麥克風連接埠及LED訊號指示。
連接埠
有1組USB3.0、變壓器的連接埠、Micro HDMI連接埠、耳機麥克風連接埠,充電孔也為了讓整體更為輕薄,使用專屬的ZenBook系列變壓器連接孔設計。
ASUS USB Charger+技術
這1組USB3.0更具備ASUS獨有的USB Charger+技術,能以超越一般USB介面達50%的速度為週邊設備充電,即使UX305是在關機或休眠狀態下也可提供能量讓使用者的設備整天都電力十足。
UX305 LED訊號指示
POWER燈號整合在鍵盤區顯示外,另外側邊LED訊號指示包含充電、硬碟存取指示燈號等。
螢幕上方視訊相機
HD 720p畫素攝影機
螢幕
ZenBook UX305的13.3吋Quad HD+顯示器解析度高達3200x1800(PPI為276;每英吋276像素),畫面相當細緻;與一般同級產品的1440x900解析度相較,確實勝出不少(不過字體要放大使用,使用原生解析度狀況下對眼睛的負擔老實說相當吃力)。具備300cd/m2亮度、寬達170度的視角、以及防炫光表面處理,都為影像帶出更多深度與細節;先進的ASUS顯示科技讓色彩更飽滿而精準,特別廣闊的色域(72% NTSC)即使在顯示專業影像和影片時也不失真。
螢幕邊框
控制在合理寬度之內,讓整體體型更顯迷你可攜。
整機重量
實測整機重量僅約1198g,在原廠標示1.2Kg範圍之內,以13.3吋的筆記型電腦來說算是相當輕盈。
ASUS EeeBook UX305 鍵盤區
輕薄可攜ASUS EeeBook UX305
鍵盤區正面照
採用巧克力鍵盤設計,就個人而言輸入手感還算不錯,編輯文書檔案應該是還算順手。
採用Intel Core M處理器
Intel Core M-5Y71 1.2 GHz(Turbo 2.9 GHz)2C4T處理器,TDP為4.5W,場景設計功耗 (Scenario Design Power)為3.5W,內建繪圖處理器為Intel HD Graphics 5300。
輕薄長效及支援HDMI輸出。
大面積觸控板
方便使用者控制使用。
電源開關
為了讓整體配置更為美觀,將POWER鍵整合在鍵盤區內,並配有白色LED。
巧克力鍵盤
音效技術
雖然身形輕盈但是ASUS ZenBook UX305一樣導入自家金耳朵音效工程團隊結合ICEpower的音效技術,獨家開發SonicMaster聲籟技術。SonicMaster 所呈現的深邃豐富的低音及清晰無比的人聲,所呈現的音效品質在眾家筆記型電腦產品中也是一大特點。
散熱設計
新世代的筆記型電腦講求安靜節能,這次UX305採用無風扇設計,外部無明顯散熱開孔,僅在轉軸處設有散熱開孔,以自然順暢的氣流處理系統內部熱量,當然也因為沒有風扇,所以也更寂靜無聲,全機鋁壓鑄及CNC處理方式確實發揮不錯的散熱效果,讓UX305保持絕佳外型及持續輸出穩定效能。
系統軟硬體配置
作業系統及記憶體配置
Window 8.1 64位元及8GB的DDR3。
儲存空間部分
這次測試的ASUS ZenBook UX305為高配置版本,內建256G SSD,分隔為C、D槽,C槽扣除系統佔用的16GB容量大約還剩79GB左右,不過個人認為分割成為1個槽區即可。
解析度
ZenBook UX305的13.3吋Quad HD+顯示器解析度高達3200x1800(PPI為276;每英吋276像素)。
字體預設已調整成最大
建議字體真的要放大使用,使用原生解析度狀況下對眼睛的負擔老實說相當吃力。
預設軟體
算是標準配置,也提供自家的加值軟體如Live Update、On-Screen Display、Splendid Utility、USB Charger Plus及WebStorage等。
系統效能測試
CPU及主機板資訊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CrystalMark2004R3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基準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COMPUTE 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 Benchmark
勇者鬥惡龍
內建SSD效能測試
透過CrystalDiskInfo偵測可以發現使用的SSD產品為Micron M600 256GB
Micron是在2014年9月份推出了M600系列SSD,這款產品加入了DWA動態寫入加速技術,使得SSD的寫入速度有了大幅的提升,不過M600系列是針對OEM市場的產品,消費者很難在一般銷售管道買得到,其對應的消費級產品—就是Crucial MX200系列。
HDTUNE
讀&檔案效能測試
Crucial M600256GB表現相當可圈可點,寫入速度表現的相當不錯,讀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在490MB/s,整體搜尋時間不到0.07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當然這是在M600作為系統碟的狀態下測得,如果是當作純資料碟表現應該會更好。
IOPS測試&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IOPS表現相當不錯,讀取有90000、寫入也有71000以上的成績表現,高達1040分以上的表現,可以歸類為效能等級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當然這是在M600作為系統碟的狀態下測得,如果是當作純資料碟表現應該會更好。
ATTO
效能表現,單顆讀取最高有突破560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500MB/s,基本上與原廠規格相符。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因為非採用壓縮技術,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明顯,讀取最高達490MB/s左右,寫入也有突破460MB/s左右,當然這是在M600作為系統碟的狀態下測得,如果是當作純資料碟表現應該會更好。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525MB/s,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5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一樣這是在M600作為系統碟的狀態下測得,如果是當作純資料碟表現應該會更好。
AJA TEST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讀取最高達497MB/s左右,寫入也有453MB/s左右。
PCMARK Vantage
在作為系統碟下獲得57717的高分,如果是當作純資料碟成績為79283,確實表現更為優異。
PCMARK 7
也獲得5477的高分。
PCMARK 8
也獲得4958的高分,Bandwidth為244.62MB/s。
資料碟也獲得4964的高分,Bandwidth為247.40MB/s。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4573的高分。
0fill模式
獲得4583的高分。
資料碟
獲得4605的高分。
TxBENCH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讀取最高達556MB/s左右,寫入也有505MB/s左右。
結語
小結:
就個人使用體驗來說,UX305整體運算效能及續航力表現優異,能迎合多數的工作場合,鍵盤採用巧克力鍵盤設計,就個人而言在編輯文書檔案手感還不錯,與競爭對手的部分相較較為可惜並未提供背光功能,這次測試的ASUS ZenBook UX305為256GB版本,扣除系統佔用的容量大約還剩79G,D槽也大約保有130GB,可供使用者備份資料之用,就個人使用而言較推薦這個版本,如果不敷使用,也可以透過Micro SDXC擴充儲存容量或是透過USB3.0外接硬碟。另外就外觀及功能設定上,有興趣的使用者可以明顯發現這款產品的設定對手就是Apple MacBook Air 13吋產品,畢竟MacBook Air整體外觀及設計有其獨到之處,在講求輕薄及長效使用環境下是相當優質的筆記型電腦,設定為競爭對手也是十分合理,所以ASUS在發揮自家的ZenBook系列外觀設計與其一較高下外,在主要的硬體規格部分,ZenBook UX305也擁有大多數優於設定競爭對手MacBook Air 13吋產品的設計,例如使用最新的Intel 推出基於14nm製程的第一款第 5 代處理器 (代號 Broadwell)的Core M處理器, Intel Core M 處理器系列主要設定在優先考量且電池續航力較長使用情形下,能發揮較佳的效能,並擁有Intel HD5300 Graphics 、 Intel® 無線顯示技術 5.0、Intel Wireless-AC 7265 與 (2015) 無線底座 (支援 WiGig)、Intel® 智慧型音效技術及Intel Platform Protection Technology (平台保護技術) 及其他安全防護功能等最新技術,也可透過 HDMI @ 24Hz 提供 UltraHD 最高解析度 (3840x2160)。此外螢幕的解析度提升為13.3" IPS QHD+(3200 x 1800),PPI高達276。USB3.0也提供較競爭對手多1組,雖然MacBook Air 13吋產品提供1組Thunderbolt 可透過Mini DisplayPort輸出2560 x 1600解析度,解析度仍是遜於ZenBook UX305平台,實際上運用USB3.0的裝置也更為便利及多元,重量及厚度部分也能提供比MacBook Air 13吋產品更為輕薄的表現,並已經提供基於802.11ac 無線傳輸技術,最高能提供到867Mbps速度,另外也直接配有外接Gbps級的USB3.0網路卡,能提供比無線傳輸更為穩定的數據傳輸效能。其中1組USB3.0更具備ASUS獨有的USB Charger+技術,能以超越一般USB介面達50%的速度為週邊設備充電。最後價格當然也是一大特點之一,在預設的規格下採用高配置版本的Intel Core M 5Y71處理器搭配QHD+(3200 x 1800)機種記憶體更是配置到8GB記憶體,建議售價為新台幣32,900元,MacBook Air 13吋產品雖然也能提供8GB,不過這是需要透過訂製,相信價格會較其256GB版本的新台幣38,900元更高一些,當然Apple MacBook Air 13吋及OS X作業系統產品仍有其獨到之處,整體而言UX305較為適合習慣Windows系統操作方式的使用者新購或是升級換購選用,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使用者參考,感謝賞文!!
- Feb 20 Fri 2015 23:13
Kingston ValueRAM DDR4 2133 8GB X8 評測
Kingston的記憶體模組產品市場應該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市面上也確實推出相當多款記憶體模組產品,包含超頻或是平價取向記憶體模組,也具有高效能及一定的可靠度,新世代平台多少都會伴隨著新技術的導入,這次Haswell-E處理器的新特點,除了處理器的效能及核心增加外,這次平台建構方面也必須搭配的兩項新產品就是X99晶片組主機板及DDR4記憶體模組,其中DDR4 SDRAM是最新一代的高頻寬電腦記憶體規格,由JEDEC(記憶體標準的主體制定組織)在2012年9月確定,運作時脈由2133到4266(暫定),標準電壓為1.2V,桌上型的電腦採用288 Pin U-DIMM模組,外觀與現行的DDR3 240 Pin U-DIMM模組相近,不過兩者當然是不相容的。
Haswell-E處理器特點
採用22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2011-3型,支援4通道DDR4 2133記憶體,TDP為140W。
近期Kingston因應Intel 主流的X99晶片組所推出的高速及高容量DDR4記憶體的HyperX Predator及Fury系列產品,記憶體擁有動感的新型散熱片,可發揮最佳散熱效果,以增強產品可靠性,系列產品最高可提供達 3000MHz記憶體模組,可提供超速反應的多工處理,並加快整體系統的速度。其支援 Intel XMP 2.0技術且設計相容於最新一代 Intel Core i7 高效能處理器。另外Kingston旗下也有ValueRAM產品,此一系列專為主流裝機所設計生產的記憶體模組產品,多數使用ValueRAM 的使用者都清楚知道自己所需記憶體之確切技術規格。ValueRAM 記憶體提供完全符合 JEDEC 規範產品,而且通過百分之百產品測試,並提供終身保固。對於預算有限的使用者算是非常有兢爭力的產品,其中DDR4 2133記憶體模組運作參數為CL15-15-15-36,算是中規中矩的的參數及速度表現,不過目前X99原生支援的記憶體僅到DDR4 2133,再上去的除頻就是屬於超頻,這部分的運作速度除了要看記憶體本身之外,也需要CPU內建之記憶體控制器(IMC)的強弱,方能互相搭配展現極限傳輸效能,以下分享 Kingston ValueRAM DDR4 2133 8GB記憶體模組8組共64GB的高容量,在X99平台上的高速傳輸效能實力吧!!
記憶體包裝及配件
盒裝包裝背面
看背影也不難猜出是Kingston ValueRAM系列一貫的包裝方式。
盒裝包裝正面
單組8GB的記憶體模組,在4組4通道或是8組4通道的搭配組合下,就能分別組成32G或64G的高容量,當然主要是給X99晶片組等平台使用囉!!。
記憶體模組
單組包裝共計1支記憶體模組,這次的測試組合共有8組。
產品歸屬系列Kingston ValueRAM
可以發現產品的主要規格,8GB的DDR4 2133記憶體模組,運作參數為CL15,美國封裝的產品。
吊卡式包裝
封裝方式屬於吊卡式膠盒包裝,使用者能輕鬆取出記憶體模組。
記憶體及說明書
Kingston記憶體產品屬於100%經過測試,具有終身保固。
記憶體
單組套件組中包含8GB記憶體模組共計有8支,屬於Kingston ValueRAM產品系列的記憶體模組,4組記憶體就能提供DDR4 2133運作速度及32GB的高容量,8組就能提供高達64GB的超高容量。
記憶體模組
Kingston ValueRAM DDR4 2133 8GB 記憶體模組正反面
記憶體模組正面上有Kingston的品牌識別及防偽變色標籤,也標有記憶體工作頻率、電壓及相關參數,反面則無任何標記。
記憶體顆粒及封裝地
記憶體模組上標有記憶體工作頻率、電壓及相關參數,記憶體規格是DDR4 2133 CL15 1.2V工作電壓的產品,記憶體顆粒為大廠SKhynix產品,散熱片PCB為一貫的綠色基底,美國封裝的產品,防火等級也符合94V-0規範。
記憶體外觀
並無外加散熱片,僅有一般記憶體模組的厚度,基本上安裝使用時並無干涉的情形。
記憶體防偽驗證
Kingston在對岸有偽品情事發生,台灣雖然沒有,但原廠還是持續加強防偽驗證,可以輕鬆辨別產品的真偽。
一組平價好牌
讓使用者在有限的預算下或是並無超頻需求時能獲得相對優質的產品及服務品質。
上機
一次插滿X99平台的8組記憶體插槽,視覺爽度超高,實際運用也能提供使用者多達64GB的高容量。
DDR4 2133 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5820K @4.5G
RAM: Kingston ValueRAM DDR4 2133 8GB X8 @ 2133 15-15-15-36
MB:ASUS X99-Pro
VGA:MSI R7970 TF 3GD5
HD:Silicon Power Slim S80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平台資訊、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CrystalMark2004R3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超頻頻寬比較及穩定度測試
2者的記憶體頻寬表現
DDR4 2133 15-15-15-36 @1.2V
DDR4 2666 16-18-18-36 @1.35V
調整參數將記憶體模組超頻到DDR4 2666,可以發現在此設定下,複製頻寬已經突破61,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50,000MB/s左右,充分表現出DDR4記憶體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突破性的效能表現。對於需要多工運算及資料處理環境,可說是加分不少;加上目前僅僅是DDR4記憶體模組開疆闢土的草創時期,DDR4運作時脈仍未能大幅向上突破,未來導入更先進的製程後,能可發揮其高運作時脈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綜合效益,所以選擇高時脈高效能的DDR4記憶體模組越顯重要,此也顯示ingston ValueRAM DDR4 2133 8GB記憶體模組的優良品質及血統。
穩定度測試
DDR4 2133 15-15-15-36LinX 0.65測試
1個LinX僅能使用到32GB的記憶體容量,所以使用2個LinX並分別分配6個執行緒,讓系統達到滿載。
記憶體使用情形並完成2回合
可以發現系統維持在滿載,記憶體的使用率也高達97%,約62GB的使用容量,加上之前的測試經驗發現燒機時CPU溫度相當的熱情,要長期超頻重度使用的話祭出水冷或是更好的空冷對付它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通過5回合LinX 0.65測試
通過LinX的拷打,表示Core i7-5820K CPU內部記憶體控制器及Kingston ValueRAM DDR4 2133 8GB記憶體模組的品質,搭配上這次測試的主機板綜合穩定度獲得一定的驗證,基本上長期使用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DDR4 2666 16-18-18-36 @1.35V LinX 0.65測試
同上,因1個LinX僅能使用到32GB的記憶體容量,所以使用2個LinX並分別分配6個執行緒,讓系統達到滿載。
記憶體使用情形並完成2回合
可以發現系統維持在滿載,記憶體的使用率也高達97%,約62GB的使用容量,加上之前的測試經驗發現燒機時CPU溫度相當的熱情,要長期超頻重度使用的話祭出水冷或是更好的空冷對付它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通過5回合LinX 0.65測試
通過LinX的拷打,表示Core i7-5820K CPU內部記憶體控制器及Kingston ValueRAM DDR4 2133 8GB記憶體模組的品質,搭配上這次測試的主機板綜合穩定度獲得一定的驗證,基本上長期使用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顯見平價的DDR4記憶體模組在小幅加壓下,也具有一定的超頻能力。
結語
小結:
可以發現X99平台搭配上Kingston ValueRAM DDR4 2133 8GB記憶體模組效能不俗,如果記憶體需要到32G或是64G這樣高的容量,加上不需要超頻使用狀況下,這次Kingston ValueRAM DDR4 2133 8GB記憶體模組所提供的單條8GB的容量應該能滿足X99平台使用者的所需,這樣的容量對於需要編輯美工大圖檔、單一主機架設多部虛擬機器、線上遊戲多開或是玩RAMDISK都是很好的運用。當然對於需要記憶體容量的使用者來說,可能還是多多益善,至少讓使用者在建置費用上可以讓使用者減省許多花費,另外記憶體運作在高時脈下,提供系統更高的傳輸速度,由PCMARK 8及PCMARK 7的測試就可以發現相對的也可以提升系統的總體效能表現,其記憶體頻寬在DDR4 2133運作時脈下,仍具有相當不錯的記憶體頻寬,複製頻寬接近54,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48,000MB/s左右,充分表現出DDR4記憶體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突破性的效能表現。這款記憶體模組可說是對喜歡挑戰極限效能表現的使用者而生,如能搭配上優良的CPU記憶體控制器,效能確實是非常驚人的,另外技術跟服務部分也由原廠所支援,品質及售後服務評價都是維持在相對高水準,目前DDR4記憶體模組都算是高貴且少量的產品,也是新產品的難以避免的缺點,不過ValueRAM記憶體入手方式及價格向來就是相對親民的產品,相信對DDR4記憶體有高容量及平價的記憶體模組有需求的朋友仍然是可以參考看看!!
- Feb 19 Thu 2015 23:59
ASUS RT-AC87U 雙頻無線分享器效能測試及管理介面介紹
網路傳輸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A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Savage DDR3 2400 16G kit @2400 CL11-13-14-32
MB:ASUS Maximus VI Formula
VGA:MSI R7970 TF 3GD5
HD:Intel SSD 530 180G(AHCI)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水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測試平台B
CPU:Intel Core i7 582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2133 15-15-15-36
MB:ASUS X99-Pro
VGA:AMD R9 290X 4G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CPU空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實際傳輸檔案測試-SPEEDTEST
目前個人使用中華電信光世代100M/40M+MOD服務,就實測來說,已達基本值。
實際傳輸檔案測試-HINET
也是差不多的表現。
NAS Performance Tester 1.4
模擬400MB大檔的讀寫測試
平均讀取速度達113.83MB/sec,平均寫入速度達116.78MB/sec,軟體也標示讀寫速度應可更高,以硬體所提供的Giga Lan的讀寫速度來說已經能充分發揮,這也表示這樣的硬體搭配效能表現是充分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NAS Performance Tester 1.4
模擬5MB小檔的讀寫測試
平均讀取速度達85.53MB/sec及104.83MB/sec,平均寫入速度達94.21MB/sec,以硬體所提供的Giga Lan的讀寫速度來說已經發揮得不錯,這也表示這樣的硬體搭配效能表現是充分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DiskMark 3.0.3
平均讀取及寫入速度約在80MB/sec以上。
實際傳輸檔案測試-由測試平台A傳送檔案至B
透過Lan Port進行測試,平均速度86.81MB/sec左右,效能表現算是不錯。
實際傳輸檔案測試-由測試平台B傳送檔案至A
透過Lan Port進行測試,平均速度103.26MB/sec左右,效能表現算是相當不錯。
ASUS RT-AC87U USB3.0埠傳輸速度測試
降低USB3.0干擾預設是關閉。
下載部分
下載速度約在65.5MB/sec左右,效能表現非常亮眼,以目前無線基地台附加的USB3.0傳輸速度而言算是頂級水準。
上傳部分
上傳速度約在43.6MB/sec左右,效能表現算是不錯,以目前無線基地台附加的USB3.0傳輸速度而言算是前段班水準。
開啟降低USB3.0干擾功能
下載部分
下載速度約在30.5MB/sec左右,效能表現降低許多。
上傳部分
上傳速度約在27.0MB/sec左右,效能表現一樣降低許多,故如果連接在無線分享器上的USB3.0裝置傳輸速度有不佳的狀況時,可以檢查一下本項設定,讓USB3.0的裝置高傳輸效益能夠有效發揮。
無線網路傳輸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A安裝NETGEAR A6200 USB2.0無線網路卡
連線速度顯示為866.5Mbps。
實際傳輸檔案測試-由測試平台A(安裝NETGEAR A6200 USB2.0無線網路卡)傳送檔案至B
透過Lan Port進行測試,平均速度29.79MB/sec左右,效能表現算是不錯。
實際傳輸檔案測試-由測試平台B傳送檔案至A(安裝NETGEAR A6200 USB2.0無線網路卡)
透過Lan Port進行測試,平均速度32.62MB/sec左右,效能表現算是相當不錯。
手機Speed Test連線測速-Sony Z Ultra
同一間房間使用Sony Z Ultra連上ASUS RT-AC87U進行網路測速,就實測而言2.4GHz下載速度沒有達到滿速(個人使用中華電信光世代100M/40M),2.4GHz上傳及5GHz上下傳則是接近額定速度。其中5GHz頻段(802.11ac),連線速度約在325Mbps,2.4GHz頻段,連線速度約在72Mbps。
手機Speed Test連線測速-SAMSUNG GALAXY Note4
同一間房間使用SAMSUNG GALAXY Note4連上ASUS RT-AC87U進行網路測速,就實測而言2.4GHz上下傳及5GHz上下傳則是接近額定速度(個人使用中華電信光世代100M/40M)。其中5GHz頻段(802.11ac),連線速度約在780Mbps,2.4GHz頻段,連線速度約在192Mbps,顯見內建的2T2R天線傳輸設計,讓智慧型手機不管在2.4G或是5G頻段都能有相當不錯的傳輸速度體驗。
軟體功能介紹
ASUS RT-AC87U網路設定精靈
初次接上會進行網路的設定
帳號密碼
預設是admin/admin,會建議使用者修改避免有心人士竄改。
網路設定
目前家裡網路是DHCP,選擇自家網路類型就對了。
DNS伺服器設定
檢測網路連線
無線網路設定(SSID)
網路已設定完成
網路地圖
顯示目前基地台的工作情形,採用圖形化的介面,使用起來相當簡易。
多國語言
當然包含繁體中文。
訪客網路設定
讓訪客使用獨立的無線網路設定,避免其進入內網,影響工作環境資安。
AiProtection
AiProtection技術是基於Trend Micro安全防護措施,提供使用者安全的家用無線分享器。
Adaptive Qos管理
還有網際網路、有線網路、2.4Ghz及5Ghz無線網路頻段的監控頁面。
家長電腦控制程式
可以管理家庭成員電腦上網的時段。
USB應用
包含Download Master、AiDisk、Server Center、Time Machine、印表機伺服器功能、3G/4G備援能力等。
Aicloud 2.0
輕鬆建立私有雲,讓使用者可以更簡單使用家中的無線基地台輕鬆備份資料。
無線網路設定
包含一般設定、WPS、無線橋接、無線存取控制、RADIUS設定、專業設定等頁面。讓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進行細部調整。
內部網路設定
包含內網位址設定、DHCP伺服器、路由設定、IPTV、Switch Control等頁面。讓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進行細部調整。
外部網路設定
包含網際網路設定、雙WAN、通訊埠觸發程式、虛擬伺服器、DMZ、DDNS、NAT Passthrough等頁面。讓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進行細部調整。
IPv6設定頁面
VPN伺服器
設定VPN伺服器的相關設定,對於需要建立自有私人網路連線連回家中或是至對岸出差、旅遊均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突破網路長城或是網管的阻擋,
進行網路瀏覽或是管理家中的電腦,算是非常實用的功能。
防火牆設定
包含一般設定、網址過濾、關鍵字過濾器、網路服務過濾等頁面。讓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進行細部調整。
系統管理
包含運作模式(無線路由器模式、Media Bridge、AP模式)、系統設定、韌體更新及還原/匯出/上傳設定等頁面。讓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進行細部調整。
系統記錄
網路工具
Aicloud 2.0應用功能介紹
先至Play Store下載專用APP
介紹Aicloud
Aicloud使用介紹
啟用AiCloud
遠端檔案串流
目前與基地台連線之裝置
隨身碟中的檔案
路由器
ASUS RT-AC87U
檔案傳輸
應用程式
設定
結語
小結:測試結果發現ASUS RT-AC87U表現相當不錯,2.4GHz/5GHz雙頻分流更顯重要,除雙頻之外RT-AC87U硬體配置4天線,無線傳輸速率最高可達最高可達 2.34Gbps,有線的部分也提供1Gbps效能的有線網路連接埠,,並內建圖型化管理介面,相當的簡單易用,讓使用者可以輕鬆完成網路管理作業。透過測試發現分流機制相當有效果,當您需要大流量低干擾且穩定的無線網路傳輸就使用5GHz頻率,一般的網路應用就使用2.4GHz頻率就可以有效發揮無線分享器的最大效益。另外具備802.11ac的次世代高速無線傳輸技術,目前雖然具備此一技術的產品(尤其是網路卡)並不多,但是一旦大量及具備性價比的產品出現時,SUS RT-AC87U更能發為其無線傳輸的極大效益,讓無線傳輸的速度比美甚至超越一般家用主機板有線網路的傳輸速度,讓使用者可以免去佈線的困擾,另外基地台強大的管理軟體及加值應用服務,讓使用者對於無線網路基地台的需求幾乎都能兼備於一身,例如Aicloud 2.0私有雲的建立、Download Master、AiDisk、Server Center、印表機伺服器功能、3G/4G備援能力、訪客網路等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有效管理無線網路,並且讓無線基地台具備基本NAS功能、隨時能透過網路存取私有雲、支援DLNA串流分享影音檔案、3G/4G的備援能力,以備固網發生狀況時,家裡設備仍能透過3G/4G網路上網,及區分工作及訪客網路的功能,給訪客獨立的帳號,有效避免訪客使用者進入內網窺探資料。都是非常實用的功能,另外USB3.0的高速傳輸能力也確實獲得優化,傳輸效能表現算是十分亮眼,更增添無線基地台的功能性,化身成為家中網路及資料管理中心,缺點就是價位並不平易近人,只能說功能太過強大,相對的需要的代價也會高昂一些,,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 Feb 15 Sun 2015 23:23
個人健康管理小幫手 小米手環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個人的健康自主管理,方式有相當多元,目前蠻熱門的智慧手環就是其中一種,透過智慧手環可協助使用者輕鬆記錄每日的運動數據,搭配APP就能管理及了解自己的運動及睡眠等狀況,所以在市面上也蠻多智慧手環產品可供選擇,近期小米也將產品的開發增加智慧手環產品,透過小米手環可幫使用者記錄全天活動,計算行走距離及熱量消耗,當然也可以自行設定每天目標,在智慧手環幫助下輕鬆完成每日運動量,全新的運動體驗讓使用者更熱愛健康生活,藉此可了解自己運動及身體更多資訊,以下是簡單的開箱分享。
入手及外盒
外盒
目前官網現貨發售中(個人是友人愛心脫售取得)。
外包裝
以一慣的再生紙外盒包裝,質感還不錯,與其他的智慧型產品的訴求平價實用相襯。
外包裝背面
產品相關規格的標示,諸如支援 Android4.4 及以上版本,並具有藍牙4.0的安卓手機;支援 iOS 7.0 或以上版本,與 iPhone、iPad 及 iPod touch 相容。也具備IP67的防水防塵能力。
內包裝
保護蠻確實的,智慧手環穩固的嵌在中間,可有效避免產品受到損傷。
智慧手環
已經通過台灣NCC的認證。
智慧手環及配件
包含智慧手環本體、充電線及說明書等。
充電線
小米手環續航力相當不錯,能達到30天左右,所以用到充電線頻率大約是1個月1次就可以。
小米手環
手環腕帶
目前提供6種顏色。
手環主體
有小米的商標字樣。
充電位置
要充電時將手環主體取下,將金屬接點對準充電線塞入即可。
小米手環APP介面
韌體升級
管理介面
我的設備
可設定尋找手環、指示燈顏色、佩戴方式、來電提醒及手環震動功能。
指示燈顏色
共有4種顏色可供設定。
配戴方式
可區分為左右手及吊飾。
來電提醒
智慧鬧鐘
個人資訊
可設定每天運動的目標步數。
跑步
這次韌體更新新增的功能,讓手環的運用更為多元。
實驗室
可以記錄跳繩及仰臥起坐。
服務
提供微信接入功能。
分享
可以分享至微信、Facebook及Line上的好友。
APP的版本
今天的活動紀錄
昨晚的睡眠紀錄
昨晚的睡眠情形
結語
小結:小米手環的功能蠻實用的,價格也相當親民,如果有智慧手環需求的使用者,確實可以參考看看,作為個人自主健康管理的小幫手,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使用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