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周邊隨著電子競技遊戲越來越受玩家所熱愛,相關的產品也隨著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開發,主要是為了讓在享受遊戲過程有更好的遊戲體驗,玩家們透過更換遊戲的相關周邊硬體設備,除了電腦內部的零組件提升至符合遊戲的高規格需求外,也通常會更換左右遊戲控制器的滑鼠、鍵盤,更甚者會改用電競耳機(麥克風),畢竟有更專業的遊戲配備確實能有效提升遊戲時的反應速度及臨場表現,這也是因為電腦的音效隨著科技的演進,由需要加裝獨立音效卡,後來廠商推出AC97的內建音效技術,更演進為HD音效技術,也是因為廠商陸續開發將內建音效的音質慢慢的提升,到現在一般使用者多可以接受的層次,不過耳機的市場也隨著使用者的需求,也有越來越多的產品開發上市,畢竟耳機以小小的體積即較少的花費就能提供相較於喇叭更高的音效饗宴或是能更輕易分辨敵人或是相關的聲音訊息,所以消費者對耳機的接受對也越來越高,之前Kingston曾推出過HyperX Cloud電競耳機,採用傳統3.5mm連接介面,提供使用者音效,讓使用者在聆聽音樂、觀賞電影更能"聲"歷其境,確實分辨敵人或是音效的位置,以打造兼具遊戲聲效與音質兼具的音效。
這次新一代的HyperX Cloud II 具有全新設計的 USB 音效卡線控裝置,能夠增強音效和人聲,提供最佳的 Hi-Fi 遊戲體驗,讓使用者享受較過去更佳的聽覺饗宴,這款新世代耳機可虛擬 7.1 環繞音效,清晰呈現遊戲、電影或音樂中聲音的遠近和深度,掌握遊戲的聲音細節,例如遠方草叢的窸窣聲,敵人行走時靴下的腳步聲,更有助於使用者聽聲辨位,做出最佳的遊戲決斷,讓使用者先發制人,這次也提供使用者各自獨立的音效和麥克風音量控制,分別調整音量和麥克風的聲音大小,更可以輕鬆地開關 7.1 環繞音效和麥克風聲音,提供使用者最合適的使用音量範圍,以下是簡單的產品測試。
Kingston HyperX Cloud II 電競耳機規格
http://www.kingston.com/tw/hyperx/cloud#hscp
耳機:
傳感器類型:動態 Ø 53mm (釹磁鐵)
作業原理:封閉式
頻率響應:15Hz–25,000 Hz
額定阻抗:60 Ω (各系統)
額定聲壓級:98±3dB
T.H.D.: < 2%
功率處理:150mW
耳機型式:耳罩式
阻絕環境噪音:約 20 dBa
頭帶壓力:5N
重量:320g
重量(含耳機與纜線):350g
纜線長度和類型:1m + 2m 延長線
連接:單個迷你立體聲插頭(3.5mm)
麥克風:
傳感器類型:電容式(背極)
作業原理:壓力梯度
指向性型式:心型指向
電源供應:AB 供電
供電電壓:2V
耗電流:最高 0.5 mA
額定阻抗:≤2.2 kΩ
開路電壓:20 mV / Pa (f = 1 kHz)
頻率響應:50–18,000 Hz
THD:2% (f = 1 kHz)
最大聲壓級:105dB 聲壓級 (THD ≤ 1.0% 於 1 KHz)
麥克風輸出:-39±3dB
麥克風桿長度:150mm(包含鵝頸桿部)
囊部直徑:Ø6
連接:單個迷你立體聲插頭(3.5mm)
Kingston HyperX Cloud II電競耳機外盒
耳機外包裝
採用暗色系底色搭配紅色的設計,營造電競產品風格,外部也放上耳機的外觀,讓使用者可以掌握耳機的特點。
Kingston HyperX Cloud II電競耳機特色
提供使用者53mm的高品質單體,傳遞 Hi-Fi 完美音質讓使用者在玩電競遊戲更能聲歷其境。超柔軟的皮製加墊頭帶搭配記憶海綿耳墊,提供極致的舒適感,封閉式耳機可以加強重低音並被動式阻絕噪音,提供獨立的 USB 音效線控裝置,內建 DSP 音效卡,透過硬體驅動,虛擬 7.1 環繞音效。
Kingston HyperX Cloud II電競耳機保固服務
原廠提供2年的保固服務。
適用的使用環境
採用3.5mm連接端子,可相容於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手機、PlayStation 4 和飛機上的耳機孔。
耳機的特色
採用可拆式麥克風 (安裝簡便,拆卸容易),堅固的鋁製結構,不但耐用而且穩定,另外耳罩外殼也採用陽極髮絲紋處理,讓耳機質感更為提升。另外耳罩部分也可拆卸更換,原廠預設使用的為皮革材質,有些人可能感覺戴久會悶熱,所以原廠提供相對較不易悶熱的絨布材質耳罩,讓使用者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耳罩材質。
耳機的特色
具備HyperX系列產品的高品質的效能表現。
規格及耳機的各部位介紹
採用3.5mm連接端子,有獨立的音量控制器,可即時調整音量,頭帶可調式設計,讓使用者設定最佳的聆聽方式。耳機上方採用柔軟皮質頭枕包覆,提供使用者使用時更佳的配戴舒適度。
採用耳機的知名電競戰隊
設計地及產地
由瑞典的團隊所操刀設計,由世界工廠所生產。
內部包裝
Kingston HyperX Cloud II電競耳機內包裝
內盒
整體包裝品質不錯,襯托出產品不凡的價值所在。
以泡棉填實
產品血統
內部包裝
保護相當完整,避免耳機受到損傷或是變型,內部包含耳機本體及配件。
說明書
各部件放置妥善
Kingston HyperX Cloud II電競耳機及配件
耳機採用包覆式耳罩,黑紅色的搭配,科技視覺效果更佳,麥克風的位置在左側可由使用者依據需求來加裝搭配使用。
Kingston HyperX Cloud II耳機配件
攜行袋
可以輕鬆收納耳機
麥克風
高感度的麥克風,並採用可以拆卸式的設計,使用者也可調整麥克風彎折角度。
HyperX線控裝置
採用USB 音效線控裝置,內建 DSP 音效卡可虛擬 7.1 環繞音效,搭配53mm 驅動單體提供 Hi-Fi 絕佳音質,並可讓使用者輕鬆調整音量、也可延長耳機的使用距離,線控裝置上也標示耳機及麥克風的音量控制鍵,USB端子也採用鍍金處理。
機艙音源轉接頭
讓使用者在搭機時也能享受高品質的音效。
耳罩
天鵝絨材質,相當舒適,只是容易卡灰塵而髒掉,也較不易悶熱,使用者可根據材質喜好程度,來與預裝的皮質耳罩來搭配使用。
Kingston HyperX Cloud II耳機
耳機本體及兩種材質耳罩對照
骨架為鋁合金材質,強度可期,預先安裝為黑色皮革材質耳罩,包覆性相當好,可讓使用者盡情享受高品質的音效,不過長時間配戴較容易產生悶熱之不適感,故也提供另外一組天鵝絨材質耳罩,相當舒適,只是容易卡灰塵而髒掉,也較不易悶熱,使用者可根據材質喜好程度,來與預裝的皮質耳罩來搭配使用。
更換耳罩
向外一拉就能輕鬆取下。
兩種耳罩搭配
耳機耳罩外部設計工藝
採用陽極黑色鋁金屬飾板,並以紅色字體秀出自家的LOGO,質感不錯。
骨架
採用鋁合金並使用陽極紅及拉髮絲處理。
3.5mm連接端子
耳機有1個3.5mm連接端子,也採用鍍金處理,可傳輸麥克風及音源訊號。訊號線並使用編織布包覆,也相當柔軟,耳機線長1M,就使用者連接智慧型裝置使用的長度是足夠的,如果要搭配電腦使用的話可能就要搭配控制盒及延長線來使用。
Kingston HyperX Cloud II電競耳機頭帶
繡有HyperX字樣,可加深使用者對產品的印象,頭帶可調式設計,分段調整讓使用者設定最舒服的聆聽方式,
左右耳的標示
也有標示左右耳位置,讓使用者可以確認配戴耳機方向正確與否。
頭帶上方材質
採用材質較軟的皮質包材,內部為記憶材質泡棉,讓使用者於遊戲或聆聽音樂、觀賞電影配帶時更為舒適。
安裝麥克風
麥克風安裝位置於左耳下方,把保護蓋移除之後就可看到連接埠,在將麥克風裝上即可,另外也可以發現耳機耳罩外部採用陽極黑色鋁金屬飾板,並以紅色字體秀出自家的LOGO外,也用上髮絲紋處理,讓整體質感更為提升。
安裝完成
搭配HyperX線控裝置
讓使用者輕鬆控制音量大小,也可延長訊號線。
結語
小結:
Kingston HyperX Cloud II電競耳機,這款新世代耳機可虛擬 7.1 環繞音效,清晰呈現遊戲、電影或音樂中聲音的遠近和深度,提供使用者不錯的遊戲音效體驗,讓人在遊戲時有更為聲歷其境的音效,讓使用者更能享受遊戲的樂趣,確實發揮53mm的高品質單體的特性,在音樂聆聽上確有一定水準的表現,蠻適合電競及音樂聆聽的使用族群,確實可以方便快速的享受異於內建音效及低價喇叭的音效饗宴,值得一提的是麥克風是可以由使用者自行調整來加裝,另外耳機本體線長1M,搭配上HyperX線控裝置及延長線,可讓使用者依據需求自行搭配使用組合及長度,這次也提供使用者各自獨立的音效和麥克風音量控制,分別調整音量和麥克風的聲音大小,更可以輕鬆地開關 7.1 環繞音效和麥克風聲音,調整成使用者最合適的使用音量,提供可替換式的皮質與絨布的耳罩,可讓使用者選用喜好的耳罩材質讓使用者配戴時的舒適度提升不少,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優異,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 Feb 10 Tue 2015 01:46
Kingston HyperX Cloud II 耳機評測
- Feb 08 Sun 2015 01:27
Kingston microSDXC UHS-I 128GB 記憶卡評測
儲存容量對使用者來說應該是數大就是美,多數人對於儲存容量應該對多多益善持正面的想法,也無怪乎就連Apple iPhone較新的系列手機中也開始提供高達128GB儲存容量的手機,畢竟高品質影音檔案儲存容量需求可不小,另外也是因為手持裝置受惠於平均價格的調降,實際上已經可以算是人手一機的情況了,智慧型手持裝置帶給使用者相對的便利,讓以往資料的管理方式也面臨相對挑戰,這也是對智慧型手持裝置依賴度較高的使用者常會面臨到的問題,在影音檔案的使用及管理上,會趨向於唾手可得的情況,相對的對智慧型手持裝置的儲存空間就是一種挑戰,也讓手機或是平板這類的智慧型手持裝置,主打的功能都基本上會考慮記憶卡的擴充能力,畢竟智慧型手持裝置考量到成本,不可能無限制提供使用者儲存空間,多數會採用價格區間推出搭載16GB/32GB/64GB甚至是前眠所提到的128GB容量版本,那如果未提供32GB以上機種,通常也會增加記憶卡的擴充能力,畢竟加上64GB Micro SDXC記憶卡,容量也大於內建64GB版本,況且這樣的建置成本還比較低。近期的例子就是小米3,台灣官方僅提供16GB版本,又不能擴充記憶卡,官方系統ROM占用容量也不小,實際上16GB使用者能用的空間不到10GB,連帶的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就算價格調降,買氣也不如低階的紅米、紅米Note等產品。
microSDXC或microSDHC記憶卡系列記憶卡應該是手持智慧型裝置使用者常常會選購的配件之一,因為消費者手上的設備的紀錄能力越來越強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加上對裝置內建的儲存空間大小不敷其所需,如果預算足夠的話也多會選購較高容量的產品,所以也有許多廠商推出標榜高速的大容量SDXC或microSDXC記憶卡產品,例如個人之前測試過的Patriot EP SDHC UHS-I記憶卡及ADATA Premier Pro系列SDXC記憶卡、PNY Elite Performance SDXC UHS-I 64GB/256GB記憶卡及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等,都有相當不錯的讀取及寫入速度,在使用上更能滿足最適合喜歡具備一定傳輸效能與大容量的使用者所選用。近期Kingston也針對這樣的需求推出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128GB記憶卡,最低資料傳輸速率為 10 MB/s,對於有這樣高儲存容量的使用需求市場獲得不錯的反應,效能表現也確實不差,以下就簡單分享其外觀及實測效能表現。
原廠網址
http://www.kingston.com/tw/flash/microsd_cards#sdc10
記憶卡外包裝
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128GB記憶卡 記憶卡外包裝
記憶卡外包裝採用吊卡式包裝,主打高容量的Micro SDXC記憶卡產品。Kingston microSDHC/SDXC UHS-I U1系列記憶卡,目前共有4GB(SDHC)、8GB(SDHC)、16GB(SDHC)、32GB(SDHC)、64GB(SDXC)及128GB(SDXC)容量的記憶卡可供選擇,系列製品具有SDHC/SDXC、UHS-I、Class10等特色。
存取效能表現及終身產品保固
標示為Class 10 UHS-I,表示存取速度至少達10MB/s以上,也算是夠用的效能表現,智慧型手機、平板或小型相機使用者也能享受影音紀錄流暢感及快速完成資料傳輸。
適合的使用環境
手機、相機、電腦、平板等使用環境,原廠也提供終身產品保固服務。
外包裝背面
標示產品規格及說明,其中當然也有正體中文,支援影片錄製及高存取效能使用者所設計、台灣封裝的精品。
產品保固服務說明
隱藏於吊卡紙內,原廠提供終身保固服務。
記憶卡套件
記憶卡及轉接卡。
記憶卡
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128GB 記憶卡
記憶卡本體可以看出為Kingston製品,產地為台灣,屬於microSDXC UHS-I U1產品線及提供高達128GB的儲存容量,也明確標示Class 10 UHS-I U1規格,代表最少提供10MB/s的存取速度。
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128GB 記憶卡背面
僅有金手指。
轉接卡
可以讓使用者轉接成SD/SDHC/SDXC格式,方便使用,轉接卡也是產自世界工廠。
測試夥伴
搭配測試的讀卡機一樣是Kingston MobileLite G4(USB3.0)。
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Savage DDR3 2400 16G kit @2400 CL11-13-14-32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EVGA GeForce GTX 780 Ti Classified K|NGP|N Edition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讀卡機:Kingston MobileLite G4(USB3.0)
記憶卡: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128GB 記憶卡
實際容量
預設的格式為exFAT,容量為118GB。
HDTUNE
讀&檔案效能
相較於低價的記憶卡產品,這張高容量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128GB表現相當不錯,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有90MB/s及21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3ms左右,充分表現出高速記憶卡的特性。
AS SSD BENCHMARK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67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20MB/s的效能,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78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26MB/s的效能,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CrystalDiskMark
讀取最高有突破74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23MB/s的效能,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AIDA硬碟測試
TxBENCH
讀取最高有突破77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8MB/s的效能,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Flash Memory Toolkit
FDBENCH
搭配智慧型手機存取效能測試及結語
搭配的手機是SAMSUNG GALAXY Note 4
實際容量
手機上顯示容量為118GB。
A1 SD Bench
讀取最高有突破45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19MB/s的效能,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AndroBench
讀取最高有突破55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20MB/s的效能,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結語
小結:小結:這張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128GB記憶卡,在格式化之後可以提供高達118GB的儲存空間,已經數倍於手機內建的儲存容量,實測效能表現也保有一定水準,讀取速度平均多能有達到70MB/s以上,寫入速度平均也多能達到20MB/s以上,保固部分原廠也提供終身保固的服務,實際入手價格算是相當合理的價位,相對於讀寫速度高達95/90 MB/秒等級記憶卡來說,價格相對會便宜不少,但實際表現差距算是讓人可以接受,對預算有限制的使用者來說價格還是相對便宜的,不過對於追求儲存空間最大化的專業攝影師、熱愛攝影人士或追求智慧型手持裝置有著不錯的存取效能的使用者來說,還是相當值得購入!!
- Feb 06 Fri 2015 23:40
Crucial MX100 256GB 評測
製程改進大概是科技業一直持續推動的目標之一,不過就快閃記憶體而言,製程越先進,雖然能獲得更高容量產品,不過卻也有著寫入次數降低的不良副作用,但目前不導入新製程,成本就比競爭對手為高,是製造廠商不得不為的取捨,當然製造成本降低單位容量及價格也會帶給消費者更為平價的產品,固態碟(SSD)存取效能性能極佳,也隨著價格越來越親民,在市場接受度越來越高,廠商不斷的研發新控制晶片及利用SSD體積較為迷你的先天優勢,其效能表現絕不容小覷,SSD已儼然為消費者選擇系統碟優先考量的產品,Crucial也早已針對SSD推出一系列產品,例如RealSSD C300、M4、M500及M550系列也獲得市場不錯的反應,也會針對市場的需求提升產品的效能及規格,這次Crucial推出MX100 SSD產品,一樣選用Marvell的88S9189控制器,搭配自家最新16nm製程的MLC快閃記憶體,單顆效能已經相當接近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256GB效能實測存取效能為讀取550MB/s、寫入330MB/s,比起自家的Crucial M550 256GB產品讀取550MB/s、寫入500MB/s,寫入效能是稍微遜色一些,但是整體而言產品的寫入壽命及支援的技術而言,並不遜於M550,其中MX100設計寫入負載為 72TB TBW(total bytes written),設定以每日 40GB 資料寫入量,官方規格提供產品可靠度可達 5 年,產品保固一樣維持為3年。為了因應NB裝機趨勢預設厚度僅有7mm,可說是輕薄型筆電的使用者一大福音,當然如果是傳統9.5mm厚度的裝機空間,原廠也提供增厚架,讓使用者不用擔心安裝後會晃動,以下就分享Crucial MX100 256GB的效能表現吧!!
Crucial MX100硬體介紹及規格
目前提供128、256、512GB等3種容量供消費者選擇。
外包裝及SSD
外盒圖
斗大的Crucial MX100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標明美光製品,也可以發現SSD產品的外觀為科技感時十足的藍白色搭配風格設計,鑒於120/128GB對玩家們來說是有點不夠用了,256G容量SSD通常是做為進階使用者的系統碟選購優先考量,這顆SSD代理商是捷元。
外盒背面
簡單的產品特色介紹,簡單標示出產品特色,厚度7mm、SSD本體、3年的保固期及增厚配件等,僅有英文及其他語言特色介紹,沒有繁體中文是比較可惜。
內部包裝
SSD以塑膠盒固定保護於其中,避免運送途中可能的碰撞震動造成產品損傷。
Crucial MX100 256GB
Crucial MX100 256G套件總成
SSD本體及增厚硬碟架等,相當基本的配件組。相當基本的配件組,主要提供裝機使用,價格屬於較為便宜的版本,
所以沒有像一般SSD產品附上2.5吋轉3.5吋裝置架或是固定螺絲,這點倒是可以接受(反正網路也有販售便宜可以使用的轉接架)。
Crucial MX100 256GB
Crucial MX100 256G 固態碟屬於3年保固產品,外殼為全鋁合金磨砂處理,整體質感不錯,連接埠採用標準規格的SATA連接埠及POWER連接埠。
Crucial M550 256GB背面
產品規格確認,明確標示為Crucial MX100 256GB產品,採用SATA 6Gb/s傳輸介面、支援TRIM技術,產自世界工廠的SSD產品。
保固及拆解
其中一顆螺絲位在保固貼紙下方,一般使用者建議不要拆解,可能會影響保固。
SSD內部及用料
移除外殼
一共要移除8顆螺絲,另外在控制器及快取記憶體部分也貼有導熱膠搭配鋁合金金屬外殼,可有效強化SSD主控制器及快取記憶體的散熱能力。
SSD PCB
SSD PCB另一側
正反面各8顆2面共16個NAND FLASH,單顆容量16GB的自家16nm MLC NAND FLASH顆粒。
控制器
採用新的Marvell 88S9189控制器,整體效能提昇不少。
快取記憶體
一樣是自家的產品。
顆粒
產自Micron 16nm MLC NAND FLASH顆粒。
電源管理晶片
效能測試及結語
測試平台部分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Savage DDR3 2400 16G kit @2400 CL11-13-14-32
MB:ASUS Maximus VI Formula
VGA:EVGA GeForce GTX 780 Ti Classified K|NGP|N Edition
HD:Intel SSD 530 180G(AHCI);Crucial MX100 256G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水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HDTUNE
讀&寫測試
相較於上一代同級SSD產品表現,Crucial MX100 256GB表現相當可圈可點,寫入速度維持的還不錯,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在512MB/s及305MB/s,整體搜尋時間不到0.04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AS SSD BENCHMARK
IOPS表現相當不錯,讀取有85000、寫入也有72000以上的成績表現,高達1140分以上的表現,可以歸類為效能等級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單顆讀取最高有突破550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350MB/s,基本上與原廠規格相符。
CrystalDiskInfo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因為非採用壓縮技術,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明顯,讀取最高達500MB/s左右,寫入也有突破350MB/s左右。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526MB/s,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3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讀取最高達524MB/s左右,寫入也有351MB/s左右。
PCMARK Vantage
也獲得76120的高分。
PCMARK 7
也獲得5454的高分。
PCMARK 8
也獲得4984的高分,Bandwidth為281.99MB/s。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4657的高分。
0fill模式
獲得4664的高分。
TxBENCH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讀取最高達558MB/s左右,寫入也有351MB/s左右。
結語
小結:就Crucial MX100 256GB的產品實測效能表現而言,ATTO測試讀取最高有突破56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350MB/s的效能,寫入部分仍有不俗的表現,IOPS效能表現也是相當亮眼,如果較為追求寫入效能及較大使用容量的使用者,這款MX100 SSD產品建議可以採購512GB以上的型號為首選,效能表現也最佳。Crucial所推出的SSD產品就是原廠針對希望有著合理的價位及優質用料的使用者需求所推出,讓消費者於享受SSD的效能表現時,對產品的可靠度也能有所信賴,保固內如果產品有問題可透過原廠代理商保固進行處理,整體來說各家的控制器各有優缺點,當然SandForce和Marvell的效能對照是有興趣購買SSD產品的使用者,最難取捨的地方,就帳面數字言SandForce連續讀寫效能挺亮眼,Marvell則是實際使用及測試反映表現相當不錯,可說是各有優缺點,期待SSD產品間的殺價競爭能持續降至讓更多使用者滿意的價位,讓消費者有福氣輕鬆享受SSD的效能表現,接下來就是找個時間進行安座大典,然後享受SSD的傳輸快感囉!!
- Feb 05 Thu 2015 01:26
Crucial M550 512GB 更新MU02韌體效能評測
M550更新MU02韌體效能測試
Crucial Storage Executive工具軟體
之前Crucial的SSD產品更新韌體程序稍微繁瑣些,現在透過原廠工具軟體就能輕鬆更新韌體,另外也可管理自家的M500, M550, MX100, MX200及BX100等SSD產品了!!
MU02 版包含下列變更:
• 改善電源狀態轉換期間的穩定性、效率及效能
• 改善電源供應不穩定環境的處理方式
• 改善 SATA介面訊號完整性問題環境的處理方式
• 改善 SMART讀取命令回應時間
• 修正處理 NCQ Trim 命令時發生的錯誤
• 修正 SMART屬性 5 報告
重新啟動之後就會進入韌體更新程序
HDTUNE
讀&寫測試
Crucial M550 512GB表現一樣可圈可點,寫入效能相當不錯,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在528MB/s及422MB/s,整體搜尋時間不到0.04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AS SSD BENCHMARK
IOPS表現相當不錯,讀取有96000、寫入也有82000以上的成績表現,高達1160分以上的表現,確實為效能等級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單顆讀取最高有突破560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510MB/s,基本上與原廠規格相符。
CrystalDiskInfo
韌體已更新為原廠提供的最新版本的MU02。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因為非採用壓縮技術,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明顯,讀取最高達526MB/s左右,寫入也有突破500MB/s左右。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540MB/s,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3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讀取最高達524MB/s左右,寫入也有482MB/s左右。
PCMARK Vangate
也獲得74676的高分。
PCMARK 7
也獲得5497的高分。
PCMARK 8
獲得4992的高分,Bandwidth為293.14MB/s。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4910的高分。
0fill模式
獲得4903的高分。
TxBENCH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讀取最高達556MB/s左右,寫入也有511MB/s左右。
- Feb 01 Sun 2015 00:20
Crucial M550 512GB 評測
優質產品跳水時,應該會強烈引起玩家的購買慾望吧!!近期效能表現相當不錯的M550也慢慢出現跳水價格,這點會讓胃口被平價SSD效能養壞的使用者,可以透過這個機會敗家升級,尤其多數240/256G的SSD價格已慢慢降到3K以內的價位,想當初Intel推出40G的X25-V系列剛面市之時,也是讓許多玩家趨之若鶩,紛紛敗個一兩顆來玩或組個RAID0加速一下,當時個人電腦系統中較弱的存取速度,有玩過的玩家應該也是能感受到系統效能提升之感,那時的價位一顆也接近4K左右,兩顆也差不多約在8K左右,現在的256GB SSD產品市場也差不多符合這樣的條件,也隨著市場接受度越來越高,廠商不斷的研發新控制晶片及利用SSD體積較為迷你的先天優勢,其效能表現絕不容小覷,之前Crucial也早已針對SSD推出一系列產品,例如RealSSD C300、M4及M500系列也獲得市場不錯的反應,也會針對市場的需求提升產品的效能及規格,這次Crucial選用Marvell新推出的88S9189控制器,搭配自家的20nm Micron MLC最新製程FLASH推出最新產品M550,其中256GB效能實測存取效能為讀取550MB/sec、寫入500MB/sec,比起上一代Crucial M500 240GB產品讀取500MB/sec、寫入260MB/sec,效能進步不少,寫入部分更是增長不少,也因此獲得市場相當多的好評價,為了因應NB裝機趨勢預設厚度僅有7mm,可說是輕薄型筆電的使用者一大福音,當然如果是傳統9.5mm厚度的裝機空間,原廠也提供增厚架,讓使用者不用擔心安裝後會晃動,近期M550 512GB已下殺至個人認為十分合理價位,5.5K有找的價位,就心一橫敗入了,以下就簡單分享Crucial M550 512G的效能表現吧!!
Crucial M550硬體介紹及規格
外包裝及SSD
外盒圖
斗大的Crucial M550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可以發現SSD產品的外觀為科技感時十足的藍白色搭配風格設計。鑒於120/128GB對玩家們來說是有點不夠用了,240/256GB容量SSD通常是做為進階使用者的系統碟選購優先考量,這次入手的512GB高容量在實際應用上應該已能滿足多數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這顆SSD代理商是捷元。
產品特色
美光製品的品質、硬體資料保護、過熱的保護及3年的保固期。
外盒背面
簡單的產品特色介紹,簡單標示出產品特色,厚度7mm、SSD本體及增厚配件等,僅有英文及簡體中文其他語言特色介紹,沒有繁體中文是比較可惜,產自世界工廠的優質SSD產品,及通過的相關安規認證。
內部包裝
SSD以塑膠盒固定保護於其中,避免運送途中可能的碰撞震動造成產品損傷。
Crucial M550 512GB
Crucial M550 512G套件總成
SSD本體及增厚硬碟架等,相當基本的配件組。相當基本的配件組,主要提供裝機使用,價格屬於較為便宜的版本,所以沒有像一般SSD產品附上2.5吋轉3.5吋裝置架或是固定螺絲,這點倒是可以接受(反正網路也有販售便宜可以使用的轉接架)。
Crucial M550 512GB
Crucial M550 512GB 固態碟屬於3年保固產品,外殼為全鋁合金磨砂處理,整體質感非常不錯。
Crucial M550 512GB背面
產品規格確認,明確標示為Crucial M550 512GB產品,採用SATA 6Gb/s傳輸介面、支援TRIM技術,產自世界工廠的SSD產品。
保固貼紙
其中一顆螺絲位在貼紙下方,一般使用者建議不要拆解,可能會影響保固,另外參考國外的測試,512GB內部正反面各8顆2面共16個NAND FLASH,單顆容量32GB的自家20nm MLC NAND FLASH顆粒,控制器採用新的Marvell 88S9189控制器,整體效能提昇不少。
連接埠
採用標準規格的SATA連接埠及POWER連接埠。
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平台部分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Savage DDR3 2400 16G kit @2400 CL11-13-14-32
MB:ASUS Maximus VI Formula
VGA:EVGA GeForce GTX 780 Ti Classified K|NGP|N Edition
HD:Intel SSD 530 180G(AHCI);Crucial M550 512G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水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HDTUNE
讀&寫測試
相較於上一代同級SSD產品表現,Crucial M550 512GB表現相當可圈可點,寫入效能相當不錯,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在510MB/s及424MB/s,整體搜尋時間不到0.04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AS SSD BENCHMARK
IOPS表現相當不錯,讀取有97500、寫入也有79000以上的成績表現,高達1170分以上的表現,可以歸類為效能等級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單顆讀取最高有突破560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510MB/s,基本上與原廠規格相符。
CrystalDiskInfo
韌體部分仍是原出廠的MU01,最近原廠也提供的最新版本的MU02,有空再更新之後做個簡單的效能對比。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因為非採用壓縮技術,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明顯,讀取最高達501MB/s左右,寫入也有突破480MB/s左右。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540MB/s,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2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讀取最高達505MB/s左右,寫入也有468MB/s左右。
PCMARK 7
也獲得5141的高分。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4984的高分。
0fill模式
獲得4960的高分。
TxBENCH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優越,讀取最高達562MB/s左右,寫入也有506MB/s左右。
結語
小結:Crucial M550 512GB的產品效能表現相當不錯,ATTO測試讀取最高有突破56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500MB/s的效能,IOPS效能表現也是相當亮眼,如果較為追求寫入效能及較大使用容量的使用者,這款SSD產品建議可以採購512GB,之後原廠應該會推採用16nm製程的產品。整體來說各家的控制器各有優缺點,當然SandForce和Marvell的效能對照是有興趣購買SSD產品的使用者,最難取捨的地方,就帳面數字言SandForce連續讀寫效能挺亮眼,Marvell則是實際使用及測試反映表現相當不錯,可說是各有優缺點,期待SSD產品間的殺價競爭能持續降至讓更多使用者滿意的價位,讓消費者有福氣輕鬆享受SSD的效能表現,接下來就是找個時間進行安座大典,然後享受SSD的傳輸快感囉,另外保固內如果產品有問題可透過原廠代理商保固進行處理,捷元的代理服務讓使用者多能滿意,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 Jan 31 Sat 2015 22:14
雙頻4天線 體現頂級傳輸的品質 ASUS RT-AC87U 雙頻無線分享器評測
無線網路分享器隨著無線技術的推演,加上導入4天線、雙頻機制及硬體提升之下,現在的無線網路分享器效能確實不容小覷,也恰恰符合需要高效能無線網路基地台的使用者使用需求,畢竟人手一機的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如果真要仰賴號稱上網吃到飽(實際上是慢到到吃不飽)的3G/4G網路傳輸高數據量的資料時,例如高畫質的影片上傳或是下載,更新韌體、更新系統軟體、下載圖資等網路運用,傳輸的速度應該會讓使用者吐血,等待的時間可能也是會讓使用者受不了,所以將家裡的固網透過無線基地台的分享,讓使用者也可以享受固網的高速傳輸能力,雖然目前寬頻速度還未跟上國外主流,但第一大固網業者也至少推出300M/100M的光世代,價位也僅需1.3K有找,算是可以接受的進步了,當然期待對稱式1Gbps的光世代能儘早推出,也能推出國人可以接受的價位,話說回來,透過無線基地台使用者上網速度就不會受限於3G的有限速度,到了遇有鄰近使用者多的時候,大家還要搶頻寬的噩夢可以稍解,盡情享受智慧型手持裝置的便利,可以進行更新資料、瀏覽網頁、看影片、同步裝置資料,甚至部分新的基地台也提供架站或是建置個人私有雲的功能,讓使用者不一定要使用付費的網路備份儲存方案,透過自有的私有雲端空間,盡情享受無線裝置的便利性。還有最新的雙頻段網路功能,一般11n無線傳輸使用大多是2.4GHz頻率,受到干擾的機率很大,若是使用5GHz頻率,就可以提供大流量低干擾且穩定的無線網路傳輸,因此雙頻分流機制(2.4GHz:一般上網/收發Email,5GHz:線上遊戲/無線高畫質影音播放)更顯其價值。最後值得一提就是採用802.11ac技術的4天線產品推出,採用5 GHz頻段讓無線基地台的理論傳輸度也突破1Gbps,達到1.734Gbps之譜,已經有超越一般主機板常見內建的1Gbps的網路卡效能,當然無線網路訊號容易受到干擾,而造成效能衰減,但是只要能到5成效能也是非常驚人的速度,這是ASUS最近所推出的無線基地台所具備的基本功力,相信有注意網通設備的使用者可以發現ASUS近期在網路產品的用心,之前出了RT-N16及RT-AC66U等相當受到好評的網通產品,現在更推出這次要介紹的RT-AC87U高階的無線網路地台,以下是簡單的測試分享。
原廠網頁
http://www.asus.com/tw/Networking/RTAC87U/
ASUS RT-AC87U包裝
ASUS RT-AC87U
圖示產品的外觀,也可以看出產品的訴求就是雙頻同步傳輸的802.11ac無線網路基地台,產品原廠提供3年的保固。
ASUS RT-AC87U外包裝
可以了解產品的特色並兼具雙頻同步傳輸的訴求,受益於Broadcom TurboQAM技術,在同時運作下最高可達1.734Gbps+600Mbps達到驚人的2334Mbps傳輸速度。另外也提供AiCloud智慧雲端服務,AiProtection技術是基於Trend Micro安全防護措施,提供使用者安全的家用無線分享器,USB3.0/2.0連接能力,2.4GHz/5GHz同步雙頻,兩大智慧型手機陣營也能支援,原廠也贈送100GB的雲端空間。
產品特色
簡稱就是快,包含快、簡單、穩定等三大特色。
產品規格
- Jan 30 Fri 2015 23:56
幫硬碟加速吧!! 退役小SSD的應用 WD Green 6TB及ISRT技術應用實測
一般混合硬碟機技術使用適量的高速 NAND 快閃記憶體以提升系統效能,透過軟體技術能有效判別使用者最常使用的資料,並將其儲存在 NAND 快閃記憶體中,這樣一來,可大幅提升開機時間、應用程式載入及整體系統的回應能力,當中比較會讓使用者疑慮的是內建8GB 整合式 NAND 快閃記憶體是否會因頻繁的讀寫而讓其壽命快速消耗,造成硬體故障之可能,實際上使用者也可以自己建構混合式硬碟,Intel 智慧型回應技術 (Intel 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 是 Intel 快速儲存技術 (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Intel RST) 的功能,可藉由發揮雙磁碟 (讓成本較低但容量較小的固態硬碟 (SSD) 結合低成本的高容量硬碟機 (HDD) 使用) 或混合式固態硬碟 (SSHD) 的優勢,實現高效能、低成本的儲存解決方案。針對雙磁碟的儲存解決方案,Intel 智慧型回應技術一樣會辨識並自動將最常用的應用程式和資料,存放在固態硬碟 (SSD) 中,可讓使用者享有硬碟機 (HDD) 的高儲存容量,並能以更快的速度存取,讓系統反應速度更為快速。
WD Green 6TB係採用最新的單碟1.2TB技術打造產品,其傳輸效能也不賴,實測效能並不遜於裝機用的單碟1TB的7200轉硬碟產品,平均傳輸速度能有接近135MB/sec的表現,另外相較於SSD硬碟,傳統硬碟的可靠度也比較高,畢竟硬碟壞了還有機會救,SSD掛了就是BYEBYE,所以主流的硬碟產品也不會因為SSD的壓力就不再提升產品的效能,反而一直提高單碟容量,將傳輸效能繼續向上推升及加大容量,新款的WD Green 6TB硬碟,硬碟快取提升為64 MB,傳輸介面一樣採用SATA 6Gb/秒介面,熱度對硬碟的壽命和整體可靠性具有重大影響。它也可能造成耗電量增加、需要加裝風扇及增加風扇運作、噪音等級提高,以及故障率增加。WD Green 硬碟配備 WD GreenPower 技術,可降低硬碟運作溫度,從而提高整體可靠性。同級最佳的電源管理、降低的輸出熱度,以及諸如 IntelliSeek 等新一代技術,提供了效能與電源的完美平衡,讓 WD Green 擊敗競爭廠牌的 6 TB 硬碟,成為效能的領先者。運轉安靜無聲、震動減少以及 4K HDD 格式化等性能,WD Green 儲存裝置已通過測試,主要適用於桌上型及多功能 PC,可裝在外接盒中充當次要儲存裝置或當作可靠的備份儲存裝置,以下分享其效能及搭配Intel 智慧型回應技術應用實測。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www.wdc.com/ch/products/products.aspx?id=780
WD Green 6TB 外觀
內部包裝
採用靜電袋作包裝,兼顧防止靜電及產品保護性。
WD Green 6TB外觀
WD Green 硬碟是針對平價、高容量儲存需求所推出,並具備較為安靜及工作溫度等特性的桌上型硬碟產品,原廠提供2年的保固服務。WD Green 6TB採用綠色標籤方便使用者做產品辨識,WD Green 系列硬碟產品最近推出了 5TB 以及 6TB 型號,轉速部分一樣是IntelliPower技術(軟體監測為5,700rpm)。
硬碟資訊
WD Green 6TB硬碟產品代號是WD60EZRX,轉速採用IntelliPower技術(軟體監測為5,700rpm),產地為馬來西亞,2014年7月出廠產品。
安規認證
擁有多國的安規認證。
硬碟背面
與目前大部分硬碟相同的設計,都是把控制晶片內藏。
傳輸介面
採用一般的SATA傳輸介面及電源接頭,傳輸頻寬為SATA 6Gb/s。側邊固定螺絲孔及厚度,採用與一般硬碟相同的螺絲孔位,方便使用者固定。
搭配實測的SSD Kingston M.2 SATA 120GB
手上最小容量為120GB的SSD產品,實際上Intel 智慧型回應技術(ISRT)支援的最高容量也只到64GB,實際上120GB以上的容量做為系統碟使用是綽綽有餘的,64GB以下容量使用上應用程式可能就不能安裝太多,近期120G以上的SSD產品價格實惠許多,使用者可以趁機升級較大容量SSD外,也剛好讓退役的SSD產品可以發揮的空間,有效利用產品的剩餘價值。
Intel 智慧型回應技術設定及開機時間測試
啟用Intel 智慧型回應技術來幫硬碟加速吧!!
使用Intel 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 10.8.0.1003版本
啟用加速
最高容量僅支援至64GB,另外作為加速之用的空間資料也會被刪除。
設定完成
如果有資料遺失安全顧慮的請維持增強模式即可。
最大化加速模式
能將效能發揮到最好,不過在硬體被移除或發生故障的情形下,可能會讓資料有遺失之風險。
簡單測試3次開機所需的時間
硬碟
硬碟搭配ISRT技術
一般而言SSD的表現確實最佳,混合式硬碟次之,最慢則是傳統硬碟,通常經過幾次開機學習之後,表現也越來越接近於SSD的開機時間。這4次的開機測試可以發現開機時間確實從第1次的約30秒進步到不需14秒就能完成開機作業,開機時間大約在第2次之後就趨於穩定在14秒左右。
WD Green 6TB搭配ISRT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Savage DDR3 2400 16G kit @2400 CL11-13-14-32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EVGA GeForce GTX 780 Ti Classified K|NGP|N Edition
HD:WD Green 6TB+Kingston M.2 SATA 120G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 水冷,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7 SP1 X64
HDTUNE
讀取及檔案效能測試
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264MB/sec,平均讀取速度也達到203MB/sec,當然身為硬碟弱項就是搜尋時間跟傳輸速度與高速SSD產品不能比,但這次透過ISRT技術的加速,自組的混合式硬碟搜尋時間也是相當亮眼的。
IOPS測試&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傳輸速度相當不錯,讀取有接近364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寫入達到243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效能確實比起硬碟快上不少。
ATTO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466MB/sec及435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CrystalDisk info
轉速部分軟體監測為5,700rpm,傳輸頻寬為SATA 6Gb/s,也支援NCQ技術。
Kingston M.2 SATA 120GB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462MB/sec及343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AIDA硬碟測試
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513.2MB/sec,搜尋時間0.07ms也是非常亮眼。
AJA Test
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快讀取及寫入達到489MB/sec及272MB/sec。
PCMARK Vantage
成績為7069
PCMARK 7
成績為4980。
PCMARK 8
成績為4807。
對應到之前的WD Green 6TB效能測試,整體效能確實提升不少。
測試環境
作業系統:WIN8.1 X64
HDTUNE
讀&寫效能測試
WD Green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187MB/sec,平均讀取速度也達到135MB/sec,當然身為硬碟弱項就是搜尋時間跟傳輸速度與高速SSD產品不能比,不過就作為一般儲存及資料備份而言,容量及穩定性還是相對重要的,就硬碟而言WD Green 6TB的16.1ms左右的搜尋時間也是算相當夠用的。
檔案效能測試&IOPS測試&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傳輸速度相當不錯,讀取有接近172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寫入達到148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
ATTO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195MB/sec及185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CrystalDisk info
轉速部分軟體監測為5,700rpm,傳輸頻寬為SATA 6Gb/s,也支援NCQ技術。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185MB/sec及175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AIDA硬碟測試
WD Green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186.9MB/sec,搜尋時間15.15ms也是算夠用。
AJA Test
WD Green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快讀取及寫入達到176MB/sec及177MB/sec。
PCMARK Vantage
成績為6298
PCMARK 7
成績為2183。
PCMARK 8
成績為2734。
結語
小結:在這次應用搭配上可以發現自建的混合式硬碟效能也是不錯,就算是搭配轉速僅有5,700轉的WD Green 6TB,透過SSD的效能加成,讓Green系列硬碟表現變成十分亮眼,也誠如文中所提到的使用ISRT技術較為適合退役的64GB以下的SSD產品,如果是更高容量的SSD直接作為系統碟使用即可,專業分工讓產品發揮最大效益。另外WD Green 6TB效能表現不錯,最高傳輸速度最快突破195MB/sec,寫入最快也有突破185MB/sec的表現,各項測試平均也都有接近135MB/sec的表現,搜尋時間一樣保持在15.Xms水準左右,以儲存硬碟來說表現還算不錯,畢竟高速系統碟的首選是SSD,儲存空間傳輸速度夠快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應該夠用囉,一顆格式化之後能提供高達5.45TB的儲存空間,適合需要大容量儲存空間使用者使用,目前大容量硬碟價格仍在高點,約略是2TB的3倍價格,如果沒有絕對高容量需求,2或3TB以下的產品都是不錯的選擇,加上Green系列一直以來仍保有相對便宜的價位及高容量產品,做為資料備份之用,能滿足使用者需求,另外保固期也稍微較短些,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喔。
- Jan 26 Mon 2015 23:53
OCZ Intrepid 3600 400GB 評測
在母公司Toshiba完成收購OCZ之後,一直以來讓OCZ愛用的或是消費者所詬病的FLASH顆粒問題,也可望不再是絆腳石,甚至已然轉變成為自家產品的一大特點,就是母公司優質FLASH顆粒產品,讓OCZ的自有韌體及控制器研發技術,可望在往後的日子,有著相輔相成,更為發光發熱之可能。固態碟(SSD)因為NAND FLASH漲價讓價格向下修正的趨勢反而往回拉抬,不過越來越多優質的SSD產品出現,市場上性價比高的SSD產品也相對增加不少,也隨著市場接受度越來越高,廠商不斷的研發新控制晶片及利用SSD體積較為迷你的先天優勢,其效能表現絕不容小覷,加上因為效能極佳相對的裝寄預算較高的玩家也越來越多選擇SSD來做為系統碟,其中如SandForce所研發之控制器向來以資料壓縮演算法聞名,實測效能也相當不錯,目前也推出第2代的控制器產品(最近也發表的第3代控制器產品),效能也精進不少,單顆讀寫能有突破500MB/sec的效能表現。固態碟以本身特性而言要取得大量儲存市場的青睞,在寫入次數壽命的問題仍有待科技的演進來改善,這塊市場應該是傳統硬碟仍能在個人電腦中取得必要之位置。
就SSD的性能演進來說,單顆SSD輕鬆突破SATA2的傳輸頻寬上限已經相當常見,SATA3(SATA 6Gb/s)根本就是為了SSD而出現的,自從OCZ被Toshiba收購之後,OCZ也已使用母公司龐大的資源針對SSD推出一系列新產品,病獲得市場不錯的反應,當然後續也持續針對市場的需求提升產品的效能及規格,OCZ這次推出採用自家的Indilinx新推出的主控制器IDX400M00-BC(Everest 2),搭配自家19nm最新製程FLASH顆粒。效能實測存取速度部分,讀取515MB/sec、寫入465MB/sec,單顆效能已經相當接近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此次分享是屬於企業級產品線的高速固態碟產品,在產品設計上有著比起消費級產品不同的設計取向,除了採用自家企業級韌體,更大的OP容量,更高的寫入壽命表現,並更著重於產品IOPS效能表現,用於企業級產品應用上更能得心應手,當然除了價格高昂之外,5年保固也是能讓企業級使用者能買單的賣點之一,以下就分享OCZ Intrepid 3600 400GB的效能表現吧!!
規格
寫入壽命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ocz.com/enterprise/intrepid-3000-ssd/specifications
外包裝及SSD
OCZ Intrepid 3600 400GB外包裝
斗大的OCZ產品品牌LOGO及產品型號Intrepid,顯示產品形象。
OCZ Intrepid 3600 400GB
Intrepid 3600為訴求企業級應用的SSD產品,MIT台灣精品,原廠也提供5年保固。
SSD及配件
SSD本體及產品使用說明書,相當齊全的配件組。
內部包裝
產品保護算是相當基本,實際上Intrepid 3600的IOPS效能表現上也是相當亮眼,最高達90,000,這次測試分享的400G容量SSD主打企業級應用。
OCZ Intrepid 3600 400GB
OCZ Intrepid 3600 400GB
OCZ Intrepid 3600 400GB 固態碟原廠提供5年保固,外殼為鋁合金,正面部分標明Intrepid 系列,產品整體質感維持的不錯。
SSD背面及連接埠
背面標示產品型號、產地及容量,並採用鋁合金金屬外殼。
Intrepid 3600
標示採用MLC等級的FLASH顆粒,韌體版本為最新的1.4.6.0。
SATA連接埠
採用標準規格的SATA連接埠及POWER連接埠。
OCZ Intrepid 3600 400GB
除背面部分並施以噴砂處理外,4周也採用鑽石切割,讓產品整體質感維持的不錯。
SSD厚度
厚度為9mm,不追求輕薄較為適合企業級使用環境所使用。
FLASH顆粒及控制器
OCZ Intrepid 3600 400GB PCB
正反面共有16顆FLASH,扣除OP空間後組成400GB的容量。
控制器
控制器為採用 INDILINX IDX400M00-BC(Everest 2)的主控制晶片,韌體部分則是基於Marvell 88S9187而來,並採用自家專為企業級產品而生的韌體。
快取記憶體
記憶體顆粒部分選用 Micro 4Gb Low Voltage DDR3-1600 SDRAM,容量共達1GB。
FLASH顆粒
採用母公司的19nm MLC Toggle TH58TEG8DDJBA8C NAND顆粒計16顆。
超級電容
AVX Best Cap 22mF/12V,產自墨西哥,提供產品斷電保護能力。
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平台部分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Panram Light Sword DDR3 2400 4GX2(XPM Profile1@DDR3 2400)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EVGA GeForce GTX 780 Ti Classified K|NGP|N Edition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OCZ Intrepid 3600 400G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HDTUNE
讀&寫測試
相較於傳統硬碟或是同級的SSD產品表現,OCZ Intrepid 3600 400GB表現相當不錯,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突破525MB/s及457MB/s,整體搜尋時間不到0.026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AS SSD BENCHMARK
著重在效能應用層面,整體表現仍算不錯,IOPS性能表現部分與原廠規格相近,這點也確實表現在實測成績上,達1070分以上的表現,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惟在讀寫傳輸效能部分與原廠規範稍有落差。
ATTO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最高突破476MB/sec,寫入效能部分突破488MB/sec,寫入效能較原廠標示的效能值高一些,讀取效能則是略低一些。
CrystalDiskInfo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也算不錯,搭配預設及其他2種壓縮演算法測試,讀取最高達418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也有突破463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與原廠標示值相近,讀取部分則是在1Fill模式下表現最佳。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部分最高達525MB/s左右的傳輸效能,搜尋時間則為0.02ms。
AJA TEST
讀取最高達389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也有突破453MB/s左右的傳輸效能。
PCMARK Vantage
也獲得52481的高分。
PCMARK 7
也獲得5248的高分。
PCMARK 8
也獲得4906的高分,Bandwidth為190.76MB/s。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4392的成績。
0fill
獲得4365的高分。
TxBENCH
讀取最高達493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測試也有483MB/s左右的傳輸效能。
結語
小結:OCZ Intrepid 3600 400GB的產品效能表現不錯,整體存取效能相當亮眼,在HUTUNE測試讀取最高有突破525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ATTO寫入效能部分突破488MB/sec的效能,基本上是達到原廠標示的傳輸效能值,在主打的應用表現上,IOPS的實測表現確實也貼近官方效能值,確實是講求實戰表現的產品,整體來說各家的控制器各有優缺點,這次選用自家的INDILINX IDX400M00-BC(Everest 2)作為SSD的控制器,效能表現確實不遜於常見的SandForce SF-2281、Marvell系列或是自家的Barefoot系列,,OCZ Intrepid 3600系列主要是提供給讀多寫少的伺服器應用需求所推出,提供SSD的高效能表現,也能提供相對於主流產品更佳的可靠度,雖然傳輸效能部分確實與高階的SSD產品有些許差距,但在講求企業級應用情形及讀寫壽命耐用度等條件下,實際上OCZ Intrepid 3600 系列是更為適合企業級使用的產品,例如800GB產品更是保證有著1426TBW寫入壽命的產品,這顆400GB也有著784 TBW寫入壽命,也擁有5年的原廠保固,如果產品有問題可透過原廠的保固進行處理,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 Jan 25 Sun 2015 23:09
Tenda F306 無線網路分享器評測
4G服務已慢慢地全面化,其確實能提供相當不錯的網路傳輸速度,不過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近期因為使用者變多實際上傳輸速度確實也不若一開台時的快速,加上家裡人手一機的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大概是很常見的畫面,不過國內3.5G/4G訊號的傳輸速度老實說不是那麼穩定,加上傳輸高數據量的資料時,例如高畫質的影片上傳或是下載,更新韌體、更新系統軟體、下載圖資等網路運用,傳輸的速度應該會讓使用者吐血,等待的時間可能也是會讓使用者受不了,所以將家裡的固網透過無線基地台的分享,讓使用者也可以享受固網的高速傳輸能力,雖然目前寬頻速度還未跟上國外主流,但第一大固網業者也至少推出300M/100M的光世代,價位也僅需1.3K有找,算是可以接受的進步了,當然期待對稱式1Gbps的光世代能儘早推出,也能推出國人可以接受的價位,話說回來,透過無線基地台使用者上網速度就不會受限於3G的有限速度,避免遇有鄰近使用者多的時候,大家還要搶頻寬的噩夢可以稍解,盡情享受智慧型手持裝置的便利,可以進行更新資料、瀏覽網頁、看影片、同步裝置資料,盡情享受無線裝置的便利性。另外市面上支援加值功能的無線網路基地台也越來越多,國內的廠商或代理商當然也推出或引進許多款式機種可以提供消費者選擇,例如因應對岸網盤下載功能的迅雷下載功能、外接儲存裝置、BT下載等功能,其中Tenda F306 無線網路分享器就是迅雷下載功能的機種,以下是簡單的開箱分享!!
Tenda F306 原廠資訊網頁
http://www.tenda.tw/index.php?page=2&type=0&id=40004
Tenda F306包裝
Tenda F306
圖示產品的外觀,可以了解產品的特色並兼具簡單易用的訴求,產品的訴求就是多功能穩定易用的無線網路分享器。
規格及外觀介紹
Tenda F306產品代號,產品特色採用Boardcom處理器,採用雙天線進行訊號傳輸,提供802.11n 300M(2.4GHz),支援迅雷下載,提供3年保固。
產品規格
產品外包裝背面
產品的特色介紹、安裝使用方式及圖示產品各項特色,無線網路802.11n部分最高可達300Mbps,有線網路則為100Mbps,國內產品代理商提供3年的保固。產品安規及產地標示世界工廠製品。
內部包裝
打開後可以看到無線網路分享器,也可以看到內部保護還算不錯。
Tenda F306無線網路分享器 配件
說明書、提供1組網路線及變壓器。
變壓器
輸入為廣域電壓,輸出為12V,1A。
Tenda F306無線網路分享器
膠膜保護
除了有外膠套之外,正面有膠膜保護,避免刮傷,也標註移除膠膜就無法退貨。
Tenda F306無線網路分享器
Tenda F306無線網路分享器
正面有無線基地台連接狀態的指示LED燈號顯示區域,可以讓使用者輕鬆掌握機器的狀況,
天線及型號
USB2.0連接埠
原廠將USB2.0連接埠放置於前方側邊位置,方便使用者連接使用。
兩側
均開有大量的散熱孔,加強散熱能力。
相關連接孔位
一側具有4組100Mbps LAN Port、1組WAN Port、Reset開關及變壓器接頭等。
Tenda F306無線網路分享器底部
開有大量的散熱孔,除了能有效增加產品的散熱能力,也提升產品的外觀質感。Tenda F306無線網路分享器資訊,附有橡膠腳墊,讓基地台穩定性提高不少,另外也有機器的基本資訊及SSID。
Tenda F306
Tenda F306無線基地台管理介面
登入頁面
上網設定
設定完成
運作狀態
LAN狀態
無線網路狀態
系統資訊
迅雷下載
共享儲存
硬碟日誌
LAN埠設定
WAN埠設定
DHCP伺服器設定
DHCP使用者列表
固定分配
來賓網路DHCP伺服器
來賓網路使用者列表
WAN埠參數設定
WAN埠速率
IP規則設定
時間規則設定
通訊埠管理
URL管理
MAC位址管理
遠端連線管理
開放通訊埠
DMZ
UPnP
DDNS
路由表
頻寬管理
無線基本設定
2.4G加密設定
2.4G WDS
2.4G來賓網路
2.4G無線權限管理
2.4G連線列表
2.4G進階設定
IPTV功能
時間與日期
韌體更新
備份與恢復
恢復原廠預設值
系統管理員與密碼
重新啟動路由器
流量統計
系統日誌
Tenda F306 網路效能測試
實際傳輸檔案測試-SPEEDTEST
目前個人使用中華電信光世代100M/40M+MOD服務,就實測來說,已達基本值。
實際傳輸檔案測試-HINET
也是差不多的表現。
手機Speed Test連線測速
在家裡(大約21坪)的3個不同房間使用SAMSUNG Galaxy Note 4連上Tenda F306進行網路測速,就實測而言2.4GHz下載速度沒有達到滿速(個人使用中華電信光世代100M/40M),2.4GHz上傳則是接近額定速度。其中2.4GHz頻段,連線速度約在144Mbps。
結語
小結:測試結果發現Tenda F306表現還不錯,提供使用者迅雷下載加值功能,對於常下載對岸網盤的使用者來說更是一項利器,讓下載的速度更能有效管理及提升,另外在網路功能部分也是能滿足使用者基本需求,至少能對應目前100M為主流的固網速度,價格也算合理,提供雙天線的無線網路,2.4GHz頻段的穿透能力確實不錯,在家裡的不同位置,網路測試速度相差並不大,以上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 Jan 21 Wed 2015 03:24
LIAN LI PC-O5S機殼評測
ITX這類迷你機殼市場可說是越來越熱鬧了,畢竟ITX或是M-ATX主機板的功能甚至是Intel的NUC系列所提供的功能及效能,已經能夠基本滿足使用者的裝機需求,所以也越來越多消費者能夠接受或是選購新主機時會以機殼體積為優先考量產品。這點就是受惠於CPU整合度越來越高,一般消費者使用需求,以CPU或是APU的內建顯示部分都算可以滿足,相對的使用者也越來越可以接受小面積的主機板,例如M-ATX或是ITX的主機板,這些主機板基本上功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也可以提供更小的體積,所以ITX或是M-ATX主機板的市售產品也越來越多,顯見ITX市場會越來越熱鬧也是歸功於ITX主機板的熱銷,各家機殼設計均有其不同的特色在,例如大型機殼、中階一般型機殼、M-ATX或ITX裝機用機殼或是追求靜音效果的機殼等。聯力機殼產品,向來就是因應高階裝機市場需求,以自家獨特設計風格及搭配鋁合金金屬機殼美感,佐以精良的工藝及紮實的用料,推出許多相當知名的鋁合金機殼產品。其實說到機殼大概是個人最常不小心敗家的產品之一,對於優質的機殼產品,總不小心就失心瘋敗下去,讓家中機殼漸漸的越堆越多啊!!手上的聯力機殼就有3咖,如PC-70、PC60及PC-7等當然機殼的選擇常是取決於使用者不同的需求,例如預算常是使用者選擇機殼產品的重點之一,中高階機殼的設計及用料都沒話說,不過價位以一般消費者整機預算來說都是偏高的情形下,要選到便宜又兼具中高階機殼的特色的產品可說是不多,或是對某樣顏色有特殊喜好等,或是對內部空間由獨到需求,如水冷裝機、ITX小殼、絕佳的空冷規劃等。
這款機殼最大限度保留ITX的擴充性,而且還擁有高質感亮眼外型設計,在外部尺寸向上發展的狀況下,讓使用者能安裝高階的顯示卡,大大增加了其擴充及靈活性。內部結構的設計更是有著強大的擴充彈性,更能安裝多達5顆3.5"硬碟或是5顆2.5"的SSD或硬碟裝置,甚至雙12CM風扇的薄型水冷排都能輕鬆搭載。搭配機殼側邊的散熱開孔、採用5mm厚度的強化玻璃及保留走線孔位上等設計,滿足消費者選擇機殼產品的重點,鋁合金機殼的領導品牌聯力公司以全鋁合金工藝及用料打造高品質機殼,可說是優質的ITX機殼產品(雖然價格確實不平易近人),以下是簡單的開箱介紹。
原廠網頁
http://www.lian-li.com/tw/dt_portfolio/pc-o5s/
外包裝
LIAN LI PC-O5S外箱
低調的外包裝,僅秀出O5S的產品型號。
LIAN LI PC-O5S版本
陽極黑。
開箱
內部採用泡棉完整保護機殼本體,算是相當不錯的處理,避免運送途中的碰撞損傷,側邊紙盒收納其他配件。
配件
包含組裝說明、底座、硬碟架蓋板及螺絲組等。
組裝說明
提供正體中文說明圖文並茂,讓使用者可以按圖索驥,輕鬆完成組裝任務。
配件盒
底座
提供給機殼直立時使用,當然這款機殼要平躺也是可以,個人目前仍是比較喜歡直立式的使用方式,以下的裝機介紹就以直立使用環境為主。
底座折角
非常漂亮,也附有橡膠墊,作為機殼與底座間的減震之用。
腳座底部
一樣貼有橡膠墊,可做為止滑及減震之用。
硬碟架蓋板及螺絲包
包含減震墊片、螺絲、USB3.0轉USB2.0內接線等。
LIAN LI PC-O5S機殼本體
LIAN LI PC-O5S機殼
本體為陽極處理全黑外觀、無5.25吋擴充空間,最多可擴充5個3.5吋儲存裝置及5個2.5吋儲存裝置,內部可安裝ITX主機板,可容納最多4個SLOT的配置,前方面板設計沉穩低調,讓機殼質感也提升不少。
LIAN LI PC-O5S正面
採用大量網孔設計,提高機殼的進氣能力,除電源開關外,提供2組USB3.0及耳機麥克風功能,方便使用者使用的設計。
光碟機裝置區域
可擴充1組Slim Type的光碟機。
機殼上蓋
採用大量網孔以利內部的熱空氣排出。
機殼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