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 24 Thu 2019 23:00
HyperX首款無線電競滑鼠Pulsefire Dart正式開賣
- Oct 07 Mon 2019 22:33
HyperX Alloy Origins 自有軸體鋁合金結構 RGB電競多彩元素
電子競技已然成為全民體育風潮態,個人電腦周邊知名品牌廠HyperX也順此趨勢,開發了不少電腦週邊產品,如滑鼠、鍵盤、耳機、鼠墊解決方案等,積極將產品生產領域突破,以期獲得更多消費市場,而HyperX品牌就是以開發電競相關的產品為主,已推出的產品主要有鍵盤、滑鼠、耳機、鼠墊及其他電競週邊。這次推出電競訴求的鍵盤,除了炫彩亮眼RGB燈光效果外,更提供遊戲玩家能有更好的遊戲體驗或是比賽中有更好的競賽表現。
全新推出的HyperX Alloy Origins鍵盤,除了可以透過 HyperX NGENUITY 軟體自訂燈光效果、指派巨集,以及調整遊戲模式,讓使用者可以針對Alloy Origins每顆按鍵設定RGB燈效和巨集等進階功能,以滿足不同使用需求, 加上採用耐用的航太級全鋁合金結構打造,讓鍵盤提供穩定性和可靠性與耐用度。HyperX Alloy Origins採用HyperX 特製機械鍵軸,提供安靜優雅的鍵入手感,USB訊號傳輸線線材採用編織繩設計,也提供電競鍵盤一定會主打的N-Key Rollover 防鬼鍵功能,也提供多媒體專用鍵,以及燈光與遊戲模式快捷鍵及鍵盤鎖功能,在功能部分也提供兩段式腳架設計,共可調節三段斜度,整體外觀相當精巧,讓使用者能夠騰出更多桌面空間,方便滑鼠移動,同時也配備可拆式 USB Type-C 電源線設計,更方便使用者攜帶及收納,以下就這把HyperX Alloy Origins電競鍵盤介紹及測試吧!!
HyperX Alloy AIIOY-ORIGINS產品規格
原廠介紹網頁
https://www.hyperxgaming.com/tw/ ... cal-gaming-keyboard
HyperX Alloy AIIOY-ORIGINS 產品外包裝
配合鍵盤及電競產品的型號及風格,以鍵盤RGB燈光效果搭配成白底紅色相間精美的包裝。
產品特色
電競機械鍵盤、RGB 燈光效果、也是HyperX首款使用繁體中文輸入鍵帽的電競機械鍵盤產品。
HyperX製品
可透過HyperX NGENUITY 軟體自訂RGB燈光效果,也採用自家開發的HyperX 紅軸機械鍵軸。
產品的內部組件及配件介紹
- Oct 05 Sat 2019 01:00
Samsung PM963 M.2 NVMe SSD 1.92TB 大容量企業級寫入壽命洋垃圾
固態碟(SSD)廠商不斷的研發新控制晶片,已儼然成為系統碟的不二之選,一般高階SSD產品效能實測存取速度高達存取速度多在550MB/s上下,已經相當接近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已漸漸無法滿足SSD的需要,解決之道已漸漸走向使用高頻寬、低延遲的PCIe匯流排作為儲存傳輸通道,如Intel Z97晶片組主機板產品開始導入的M.2傳輸介面、使用SATA結合PCIe技術而成的SATA Express傳輸介面及Intel主導開發與制定規範推出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傳輸介面,簡稱NVMe,當然目前支援NVMe的SSD產品已有相當多選擇,其中更分為高階定位的MLC及目前成為主流的TLC等級產品,不過就是算是採用TLC顆粒的產品,目前整體效能也已經確實比起採用SATA傳輸介面的產品高出不少。
Samsung PM963 M.2 NVMe SSD 1.92TB產品效能官方存取速度高達讀取2,000MB/s、寫入1,200MB/s,採用NVMe 1.2技術及PCIe Gen 3.0 x 4,由這幾項特點來說這系列SSD效能在一票NVMe SSD產品中表現算普通,不過比起SATA介面的SSD,仍是有相當優勢,加上採用Samsung自家開發的Polaris主控制器,NAND Flash採用自家Samsung 48-layer 3D TLC NAND等級顆粒,但硬碟每日寫入量(DWPD)高達1.3,耐寫型表現讓人印象深刻,也趁這次大船到港加上價格實惠,再敗1顆大容量PM963 1.92TB SSD來玩玩。
原廠規格及相關資訊
入手價位
含集運運費大約會在新台幣3,700元左右,算是還值得入手的價位,如果考慮保固條件的話,建議跳過洋垃圾。
外包裝
SSD正反面
Samsung PM963 M.2 NVMe SSD 1.92TB,採用PCIe Gen 3.0 x 4傳輸介面,外觀尺寸為消費級產品較為少見的M.2 22110。
產地
Samsung PM963 M.2 NVMe SSD 1.92TB為世界工廠產品。
控制器
SSD主控制器為Samsung開發的Polaris晶片,型號為S4LP077X01-8030。
NAND Flash顆粒
共有4顆NAND Flash顆粒組成1.92B的容量,NAND Flash採用Samsung 48-layer 3D TLC NAND顆粒。
快取記憶體
採用自家 LPDDR3-1866 8Gb DRAM顆粒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 99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16GB kit @ 3600 17-18-18-39
MB: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VGA:GALAX GeForce GTX 1070 EXOC 8GB
HD:Samsung PM961 M.2 NVMe SSD 256GB;Samsung PM963 M.2 NVMe SSD 1.92T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CrystalDiskInfo
採用NVMe PCIe Gen 3.0 x 4傳輸介面。
HDTUNE
讀&寫測試
表現不錯,讀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在2153.5MB/s,寫入速度平均約在1026.2MB/s,搜尋時間約在0.062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也可以發現全盤寫入並不會掉速。
HDTUNE
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288,000及寫入達185,9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1,564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014MB/s,效能與原標示規格相近,總體成績也有2,870分以上的表現,可說是效能還不錯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1.61G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39MB/s。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大,讀取最高達1,738MB/s左右,寫入也接近854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接近原廠規格。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2,926MB/s左右,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1,527MB/s左右,寫入也有1,007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1,546MB/s左右,寫入則維持在1,005MB/s左右。
PCMARK8
獲得5,065的成績,頻寬為587.96MB/s。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9,780的成績。
0fill模式
獲得9,749的成績。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1,696MB/s左右,寫入也有861MB/s左右。
結語
小結:
Samsung PM963 M.2 NVMe SSD 1.92TB的產品效能表現中規中矩,整體存取效能部分,ATTO及CrystalSSDMark測試讀取最高接近或突破1,600MB/sec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50MB/sec的效能,全盤寫入時擁有不降速的表現,另外提供告達1.3DWPD的寫入壽命是吸引人的地方(2,733TB),當然是否為清零盤及保固部分都是敗家入手前的應注意的地方,以上分享給各位參考!!
- Oct 04 Fri 2019 23:39
電鎧 elecArmor 幻彩風暴RGB風扇及控制器 炫彩ARGB風扇 靜音平價有看頭
主打電競功能是目前個人電腦的顯學,所以在中高階主機板上多少能看到電競風格的設計,如多彩的燈光變化、針對電競的軟硬體功能、主機板裝甲、優化網路訊號傳輸等功能,可有效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也同時滿足使用者電競主機板的需求。最近台灣的電競裝機風潮盛行,網友都會將自己嘔心瀝血改裝的大作放上網路讓大家品評,獲得大家的肯定就是一種榮耀,除了可以展現自我風格外,多少也是自己改機功力的呈現,電競風潮加上廠商推出許多改裝套件或是完成品,也讓使用者無須再花大把時間就能輕鬆完成改機工作,也能讓使用者的愛機簡單就擁有自我的風格,賦予電腦設備有著與眾不同的外觀或是內在,也是一種小確幸,電鎧 elecArmor 幻彩風暴RGB風扇及控制器套裝組合可以比美七彩霓虹燈的LED燈條,支援ASUS Aura Sync、Gigabyte RGB Fusion 及 MSI Mystic Light Sync 等主機板製造商內建之 RGB 燈效控制軟體,對於喜歡於機殼內部裝設照明的使用者來說,可說是一款價格實惠改裝逸品,以下是簡單開箱介紹。
電鎧 elecArmor 幻彩風暴RGB風扇及控制器套裝組合
電鎧 elecArmor 幻彩風暴RGB風扇及控制器套裝
電鎧 elecArmor 幻彩風暴12公分風扇套裝組合包,包含3個12公分的ARGB風扇和1個專屬的燈光風扇控制盒。
規格及介紹
可以看出來燈電使用DC 12V,12公分ARGB風扇轉速為1800rpm±10%等資訊。
套件組合
3個12公分的黑色ARGB風扇(另有白色風扇)及和1個專屬的燈光風扇控制盒。
燈光風扇控制盒連接說明及遙控器圖說
另外支援ASUS Aura Sync、Gigabyte RGB Fusion 及 MSI Mystic Light Sync 等主機板製造商內建之 RGB 燈效控制軟體,可由使用者設定專屬ARGB燈效,與主機板燈光效果能保持一致與連動炫彩效果。
套件組成一覽
包含ARGB燈光控制器、說明書、遙控器、電源供應接口及3組12公分黑色ARGB風扇。
遙控器
可以看到遙控器上有著許多的控制鈕,使用者可以透過遙控器來設定風扇上的RGB燈效,設定需要的顏色、顯示的模式(如呼吸燈、閃爍、頻閃、漸層模式等)。
電鎧 elecArmor 幻彩風暴風扇電源供應、控制及無線訊號接受器模組
整個組合核心裝置,提供ARGB燈光控制、ARGB風扇供電、與主機板ARGB燈光同步連接等項目。
採用大4Pin供電
與主機板同步開關
要與主機板ARGB燈光控制軟體同步前按壓Reset開關數秒,即可與主機板的軟體作連動,Reset開關可以使用機殼內部或自行準備1組使用。
訊號線長度
大約是50-60CM。
LED控制器背膠
燈條後方有背膠,使用者可以將其固定在想固定的位置。
ARGB風扇正面
採用雙層設計,可降低噪音及增加風量。
ARGB風扇
提供3組12CM ARGB風扇,轉速範圍為1,800轉±10%之間,可以依據遙控器調整轉速,降低噪音或是增加系統散熱能力,同時因為風扇轉速不算高,噪音也僅約在26dBA。
ARGB風扇訊號線
採用專屬的訊號連接線,需與控制盒連接方能使用,不能直接安裝於主機板使用,連接大4Pin電源轉接線,再接上DC 12V即可完成安裝。
LED燈條安裝方式、實測及結語
RGB燈光效果
絢麗的RGB燈光效果
導光燈條設計良好,讓風扇上的燈光效果表現相當完美,RGB燈光效果輕鬆展現獨特風格,同時可以透過主機板 RGB 控制軟體自訂,保持RGB絢爛光彩效果相同且保持同步。
實際測試展示
電鎧 elecArmor 幻彩風暴ARGB風扇搭配ASRock Fatal1ty B450 Gaming-ITX/ac
電鎧 elecArmor 幻彩風暴ARGB風扇搭配ASRock Polychrome ARGB燈效測試
電鎧 elecArmor 幻彩風暴ARGB風扇搭配ASRock Fatal1ty B450 Gaming-ITX/ac的Polychrome ARGB功能及燈光效果測試
結語
小結:喜歡改裝及裝飾電腦的使用者看到這樣的改裝品應該會有些興趣,安裝簡便,加上使用電腦內的電源就能順利使用,使用上也沒有多大難度,一般使用者購買後也能輕鬆完成安裝及設定,另外支援ARGB燈光技術,ARGB風扇可以透過遙控器來設定顯示的顏色、顯示的模式等,對喜歡求新求變的使用者更是一項不錯的改裝利器,今天機殼內想顯示綠色就切換至綠色、藍色就更換成藍色,喜歡呼吸燈模式就設定呼吸燈模式,也不用透過更換LED燈條進行改裝,算是非常有趣且實用的系統風扇散熱改裝套件,以上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 Sep 26 Thu 2019 00:35
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 入手 中階Turing架構優質選擇
GeForce RTX世代來臨,GeForce RTX 系列顯示卡採用全新的 NVIDIA Turing 架構,也是第一款支援即時光線追蹤技術的 GPU,新世代12 奈米 FinFET 製程有效提升效能和電源效率,在晶片製程與良率精進之後已讓玩家們體驗不俗的效能表現。如果需要專門處理包含Ray tracing 光影追蹤演算法這類擁有龐大運算需求的技術應用,對於有光影追蹤運算需求的使用者更是如虎添翼。但是對預算有限或是暫不需要光追特效的使用者來說,選擇一樣使用Turing 架構GeForce GTX系列的顯示卡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價格差距就明擺在那。
GeForce GTX 1660 Ti採用TU116核心,製程為12nm,CUDA Core 總數為1,536個。基礎時脈設定為 1,500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00 MHz。記憶體部分為 192-bit 頻寬搭配最新的GDDR6記憶體,配置8GB顯示記憶體,記憶體運作時脈為6,000MHz(等效12 Gbps),需要PCI-E 8Pin1組供電,TDP為120W,也是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技術的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1660 Ti 顯示卡是專為中高端使用者及追求低噪音所開發的顯示卡產品,實際上效能表現也成長不少,實測效能差不多位在上一代中高階定位GTX 1070之下,輕鬆勝過前一代的GTX 1060。這次趁著特價7,777元入手的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其CUDA Core 總數一樣為1,536個,基礎時脈超頻至1,410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750MHz,餘與公版設定相同,是相當值得入手,這次裝機任務就選擇這張GTX 1660 Ti,以下是簡單的外觀及效能測試。
GeForce GTX 1660及1660 Ti 系列顯示卡規格


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 外盒
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
INNO3D產品專屬風格設計的外觀,
產品特色
3組DP、1組HDMI、6GB GDDR6、8Pin 的 PCI-E 電源輸入設計及DIRECTX12等技術。
GeForce GTX 1660 Ti
GPU部分使用GeForce GTX 1660 Ti 所打造而成,並能提供的中高階繪圖運算效能。
外盒背面產品特色介紹
簡要介紹產品技術及組成,展示顯示卡的特色及外觀,較公版GeForce GTX 1660 Ti 更強的效能、更冷靜的散熱能力、更優質的供電設計及用料及調教軟體。
揭開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神秘面紗
採用基本的包覆,可避免於運送途中因碰撞而損傷。
顯示卡及配件
顯示卡
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顯卡本體
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本體,屬於非公版設計。
輸出端子
提供1個HDMI 2.0b及3個DisplayPort 1.4介面,輸出介面並未採用保護套處理,是較為可惜之處。
電源供應接口
GeForce GTX 1660 Ti原廠設計規範TDP為120W,預設搭配8pin各1組 PCI-E供電接口即可滿足供電需求,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搭配的供電接口可提供225W供電能力給喜歡挑戰極限的使用者更充裕的硬體設計,並保有一定的超頻能力餘裕。
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外觀及散熱設計
外觀部分則是採用經典的黑色配色,GPU部分配置3支6mm熱導管搭配綿密鋁鰭的模組,並搭配上2顆8CM下吹式風扇散熱設計,由風扇將熱量向I/O介面端排出。顯卡不支援多卡繪圖技術(SLI),所以顯示卡上看不見到NVLink橋接埠。
強化背板
新增的壓鑄金屬外甲使顯卡更為堅固,背板亦強化了整體結構,也將耐用度提升。
顯示卡散熱器
可以發現原廠除了散熱強化背板之外,顯示卡採用佔用2 Slot散熱設計,GPU配置3支6mm熱導管散熱器設計,搭配2組8CM下吹式的風扇,散熱方面確實有著不錯的壓制力。
顯示卡用料及細節
顯示卡裸卡正面
PCB本體部分則是可以看到GPU使用了4相供電,記憶體則使用了2相供電。
GPU
GPU晶片MIT,正式版的晶片代號為 TU116-400-A1。
GDDR6
採用Micron D9WCR (等效運作時脈12Gbps)GDDR6 6顆組成6GB之容量。
效能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9700F
RAM:HyperX Fury DDR4 RGB 3466 16GB kit X2 @ 3466 16-18-18-36
MB:MSI MAG Z390M MORTAR
VGA:INNO3D GeForce GTX 1660Ti 6GB
HD:Plextor M9PeGN 512G SSD +Seagate BarraCuda 2TB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效能測試
CrystalMark2004R7
PCMARK 10
Extended
PCMARK 8
Home conventional
PCMARK 7
3DMARK
Time Spy
Time Spy Extreme
Fire Strike Ultra
Fire Strike Extreme
Fire Strike
Sky Diver
Cloud Gate
3DMARK 11
3DMARK VANTAGE
X264 FHD BENCHMARK
X265 FHD BENCH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1080P
4K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1080P
4K
FINAL FANTASY XIV Shadowbringers Benchmark
1080P
4K
結語
小結:
特價時入手的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實測效能算優異,對預算有限且不需要RTX特有光追功能,但有想擁有中上以上效能使用者來說是不錯的選擇,加上之前NVIDIA所推出GeForce Experience 加值應用軟體,將優秀的硬體同時搭配相對應的軟體才得以發揮所長,NVIDIA除了穩定的驅動程式之外 更能讓玩家體驗到最炫麗、最順暢的遊戲體驗,價格也十分有競爭力,值得推薦有此預算的玩家們,以上測試提供給各位參考。
- Sep 24 Tue 2019 23:57
Seagate BarraCuda 2TB 裝機碟簡測
隨著時間大量的影像檔案持續的產生,對儲存裝置容量需求就相對較高,另外也偏重資料的寫入部分,當然就影像紀錄特性而言硬碟更適合作為資料儲存及備份的裝置,選擇3.5吋硬碟作為大容量儲存裝置是相當具有優勢的產品,硬碟仍然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畢竟單位價格來說,單位儲存成本更為低廉,硬碟單位容量價格比相當漂亮,可靠性經過長久的技術應用,其實也是相當優良,固態碟(SSD)性能隨著更強控制器的研發,效能至上的玩家們已漸漸將系統碟換裝SSD,不過SSD雖然存取速度驚人,但硬碟仍然個人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畢竟單位價格來說,7200轉2TB的硬碟在2019年9月份要價約1.8K左右,比起同容量SSD還是便宜不少,這次幫老弟朋友裝機,除了系統碟選用NVMe SSD之外,一般資料儲存備份任務,仍然是選用硬碟,使用者容量需求不高,所以選擇使用Seagate BarraCuda 2TB 裝機碟,以下是簡單效能分享。
官網規格及硬體介紹
https://www.seagate.com/tw/zh/in ... arracuda/#specs-3-5
Seagate BarraCuda 2TB
外盒
明確展示為BarraCuda的系列產品
Seagate BarraCuda 2TB
聯強代理的產品。
硬碟資訊
Seagate BarraCuda 2TB硬碟產品代號是ST2000DM008,轉速為7200rpm,內建256MB快取記憶體,產地為泰國,硬碟上也清楚標示為BarraCuda的系列產品,原廠網頁資訊標示提供2年的保固服務,台灣代理商則是3年保固。擁有多國的安規認證,也明確標示採用AF(先進格式化),2019年7月製造。
硬碟背面
與目前大部分硬碟相同的設計,都是把控制晶片內藏。
傳輸介面及硬碟高度
傳輸介面則是採用一般的SATA傳輸介面及電源接頭,傳輸頻寬為SATA 6Gb/sec。
Seagate BarraCuda 2TB單顆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 99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3600 17-18-18-39
MB: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VGA:AMD RX550 2GB
HD:Plextor M9PeGN 512G SSD +Seagate BarraCuda 2TB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HDTUNE
讀取及寫入效能測試
經過測試Seagate BarraCuda 2TB整體傳輸表現還算不錯,最高讀取及寫入速度分別達到220.5MB/s及218.9MB/s,平均分別在158.7MB/sec及154.5MB/sec,雖然身為硬碟弱項就是搜尋時間跟傳輸速度與高速SSD產品不能比,
不過Seagate BarraCuda 2TB搭配內建256MB的快閃記憶體,搜尋時間確實表現還不錯。
檔案效能測試&IOPS測試&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效能表現,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217MB/Sec及211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ATTO
效能表現,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219MB/Sec及214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CrystalDisk info
轉速部分軟體監測為7,200rpm,傳輸頻寬為SATA 6Gb/s,也支援NCQ技術。
CrystalDiskMark
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分別有達到229.7MB/Sec及222.9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結語
小結:Seagate BarraCuda 2TB基本傳輸效能表現尚屬合理,滿足一般使用者對基本儲存裝置系統的需求,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喔。
- Sep 24 Tue 2019 00:28
PLEXTOR M9PeGN 512GB NVMe SSD 開箱簡測
這次幫老弟朋友裝機任務,考量固態碟(SSD)已然成為系統碟的不二之選,Intel主導開發與制定規範推出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傳輸介面,簡稱NVMe,加上主控制器廠商不斷的研發新控制晶片的辛苦成果,也讓漸次流行NVMe PCIe SSD有更大的效能揮灑空間。這也是目前主流Intel Z390、X299或是AMD X570、X470、X399等中高階主機板都陸續提供2組以上的M.2插槽,當然目前支援NVMe的SSD產品已有相當多選擇,其中更分為高階的MLC及較為入門的TLC等級產品,不過就是算是採用TLC顆粒的產品,目前整體效能也已經確實比起採用SATA傳輸介面的產品高出許多,當然要選用NVMe SSD來作為系統碟。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系列產品效能官方存取速度高達讀取3,200MB/s、寫入2,100MB/s,就官方規格來說SSD效能也追上頂級能效產品,輕鬆突破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其採用PCIe Gen3 x4與最新的NVMe介面, 並有256GB、512GB及1TB等3種容量可供選擇,是追求極限傳輸效能使用者的優質選擇,隨著電腦重度使用者對效能的要求不斷提升,市場上專業工作環境與高性能遊戲主機等密集的資料應用,也持續挑戰高效能儲存的極限,滿足使用者連續讀寫效能需求,提供耐用節能產品、長達五年保固及免費技術支援等加值服務,以下就分享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的效能表現吧!
原廠規格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
外盒圖
斗大的PLEXTOR NVMe PCIe SSD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可以發現SSD產品的外觀,共提供256GB、512GB及1TB等3款容量產品,系列產品最高提供讀取3,200MB/s、寫入2,100MB/s的效能表現。
產品特色
簡單標示出產品採用的M.2(2280) PCIe NVMe技術,標示出產品原廠提供5年保固服務,也是業界提供較長保固服務的產品。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外包裝背面
簡單介紹產品的特色及相關配件。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本體
採用PCIe Gen 3.0 x 4傳輸介面,採用主流2280長度封裝。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
正面2顆NAND FLASH顆粒及1組SSD的主控制器,組成512GB的容量。也標示通過相關的安規及認證。
SSD主控制器為Marvell 88SS1093,支援NVMe PCIe 3.0 x4,NAND Flash採用Toshiba BiCS3 64 層 3D TLC顆粒,並配有512 MB LPDDR3快取。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效能簡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 99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3600 17-18-18-39
MB: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VGA:AMD RX550 2GB
HD:Plextor M9PeGN 512G SSD +Seagate BarraCuda 2TB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CrystalDiskInfo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218,400及寫入達263,7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2,730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884MB/s,效能與原標示規格相近,總體成績也有3,400分以上的表現,是一款效能相當不錯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2.88G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9GB/s,基本上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原廠規格。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3,152MB/s左右,寫入也突破2,036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與原廠規格相近。
結語
小結: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的產品效能十分優越,整體存取效能部分,CrystalDiskMark測試讀取最高達到3,154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2,036MB/sec的效能,IOPS讀取及寫入的效能表現也分別高達218,400及263,700左右的水準。整體來說各家的控制器各有優缺點,這次PLEXTOR選用Marvell 88SS1093晶片作為SSD的控制器,效能表現優越,加上NAND Flash採用 64 層 3D TLC等級顆粒,價位也相當平實,原廠也提供5年的超長保固年限,容量最高也提供到1TB大容量,趁著前一波降價到1,900元有找價位入手,就品牌、價格跟效能而言確實是值得入手的一款價格合宜,效能頂級SSD產品,加上NVMe PCIe SSD產品大量面市,廠商間的殺價競爭已讓SSD持續降至讓更多使用者滿意的價位,讓消費者有福氣輕鬆享受平價且高效能SSD的效能表現,入手後就是找個時間進行安座大典,然後享受NVMe PCIe SSD的傳輸快感囉!!
- Sep 23 Mon 2019 22:08
HyperX Fury DDR4 RGB 3466 16GB kit 飆速電競RGB 無線同步能效優
RGB燈光汙染效果已從主機板、顯示卡、電源供應器及記憶體都有相當多的品牌投入開發,如何讓自己的產品擁有更獨特的燈光變化,無不費盡心思,加上多數玩家也可透過主機上的零組件多彩的燈光變化,讓自己的個人電腦能顯得與眾不同,也讓訴求電競的電腦零組件產品不炫砲不行,不然難以吸引買氣。因此,系出名門的HyperX也針對市場需求不斷推出的具備高速及高容量DDR4記憶體,這次強調無線動感的 Fury RGB系列產品最高可提供達 3466MHz記憶體模組,可提供超速反應的多工處理,並加快整體系統的速度,HyperX FuryDDR4 RGB 系列記憶體紅外線同步技術讓RGB絢爛光彩保持同步,輕鬆展現獨特風格,同時可以透過主機板 RGB 控制軟體作搭配,目前支援ASUS Aura、GIGABYTE RGB Fusion及MSI MYSTIC LIGHT等主機板 RGB燈光技術。
HyperX Fury DDR4 RGB 3466 16GB kit記憶體是一款無可比擬,高速和低時序的強大組合,具備高達 3466MHz 的速度和 CL16 低延遲,提供更快速的影像編輯、3D 呈現、遊戲和 AI 處理。剽悍的新散熱片設計採用黑鋁合金,擁有更好的散熱性和最佳穩定度。散熱片和 PCB 都和最新電腦硬體的外觀和設計完美結合,讓您以 HyperX 風格傲視全場。新款Fury DDR4 RGB提供高達 3466Mhz 的極致高速,搭配 CL15–CL16 低延遲,以及支援專為 Intel 主機板設計的 XMP 設定檔。不過以目前最新AMD X570平台原生支援的記憶體也提升到DDR4 3200,再上去的除頻就是屬於超頻,這部分的運作速度除了要看記憶體本身之外,也需要CPU內建之記憶體控制器(IMC)的強弱,方能互相搭配展現極限傳輸效能,以下分享 HyperX Fury DDR4 RGB 3466 16GB kit記憶體模組在Intel Z390平台上的高速傳輸效能實力及獨特魅力吧!!
記憶體包裝及配件
盒裝包裝正面
外包裝HyperX 高階記憶體模組系列一貫的包裝方式,主要增加RGB燈光技術。
動態 RGB 效果搭配 HyperX 紅外線同步技術
HyperX Predator DDR4 RGB 紅外線同步技術讓RGB絢爛光彩保持同步,輕鬆展現獨特風格。可以透過 HyperX NGENUITY 軟體以及 ASUS Aura Sync、Gigabyte RGB Fusion 及 MSI Mystic Light Sync 等主機板製造商內建之 RGB 燈效控制軟體設定專屬燈效主機板 RGB 控制軟體自訂,並利用 HyperX 的紅外線同步技術保持效果同步。
原廠產品介紹
產品歸屬Fury系列,HyperX Fury DDR4 RGB 3466 16GB kit由2條8GB記憶體模組組成,原廠提供終身保固服務。封裝地為台灣,運作參數為CL16。
記憶體模組
- Sep 22 Sun 2019 11:10
Intel Core i7-9700F 無內顯8核心 Coffee Lake進階之選
4C8T處理器產品為主高階消費市場主力產品時代已成昨日黃花,這點從新一代Coffee Lake-S處理器最高階的Core i7-9900K為8核心16線程設計就可窺見市場趨勢,目前Intel一般主流消費市場仍以LGA 1151插槽處理器產品為主,主要搭配Intel Z390晶片組,加上主機板的功能已高度整合,使用者只要購買CPU、RAM、SSD或HD、POWER加上CASE就能組成一台個人電腦,對於主機板擴充性要求已不若以往為高,不過會自己裝機搭配的使用者來說,大多數都是喜歡依據自己需求而選用相關零組件,讓自己的個人電腦能顯得與眾不同,主打電競功能是目前個人電腦的顯學,所以在中高階主機板上多少能看到電競風格的設計,如多彩的燈光變化、針對電競的軟硬體功能、主機板裝甲、優化網路訊號傳輸等功能,滿足使用者電競主機板的需求。
Intel Core i7-9700F規格
Core i7-9700F處理器屬於後來推出取消內顯的產品,官方價格分別為美金$323~335,建議售價也較上代相同定位產品價格略為提高,但運算核心數也相對增加,Core i7-9700F採用14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1151型,支援2通道DDR4 2666MHz記憶體,TDP為65W,不支援HyperThreading,為8核心8線程設計,
預設時脈為3.0GHz,Turbo Boost 2.0可達4.7GHz,L3快取為12MB,擁有16條PCI-E 3.0通道,支援16X、8X+8X或8X+4X+4X配置。一樣也支援Intel Optane 記憶體技術,DMI 3.0連接介面並將 DMI 通道頻寬加大,讓PCH 通道數量翻倍與提供更靈活的調整模式。
Z390平台架構特色

支援採用14nm++製程的Coffee Lake-S處理器,當然也能完整發揮最高階的Core i9-9900K 8核心16線程處理器效能,Z390晶片組 PCI-E 3.0通道數最多支援40條,支援Intel Optane 記憶體及SSD技術並且採用STIM材質(焊錫導熱)技術,強化晶片與處理器銅蓋熱傳導效果。
Z390新增技術

與Z370不同之處,即增加原生USB3.1 Gen2及高達Gigabit頻寬的Intel Wireless-AC無線網路卡支援能力。
CPU包裝及配件
CPU外包裝
原廠盒裝,Intel Core i7-9700F一樣採用LGA1151腳位,下一代產品據目前消息傳出似乎會更改腳位。
Intel Core i7-9700F
驗明正身
標準盒裝出貨版
Intel Core i7-9700F為8C8T處理器,基礎時脈為3.0GHz,最大超頻為4.7GHz,12MB快取。
外盒背面資訊
產地為馬來西亞,原廠3年保固。
捷元代理
開盒及配件
CPU、原廠散熱器及說明書等,Intel Core i7-9700F原廠散熱器為鋁合金放射狀散熱片,扣具採用傳統Push Pin。
Intel Core i7-9700F
Core i7-9700F採用14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1151型,支援2通道DDR4 2666MHz記憶體,TDP為65W,不支援HyperThreading,為8核心8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0GHz,Turbo Boost 2.0可達4.7GHz,L3快取為12MB。
效能測試及結語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9700F
RAM:HyperX Fury DDR4 RGB 3466 16GB kit X2 @ 2666 16-18-18-36
MB:MSI MAG Z390M MORTAR
VGA:INNO3D GeForce GTX 1660Ti 6GB
HD:Plextor M9PeGN 512G SSD +Seagate BarraCuda 2TB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效能測試
CPUmark、Super PI 1M、wPrime 32M&1024M效能測試
CPU-Z效能測試
記憶體驗明正身
AIDA記憶體頻寬
CrystalMark2004R7
WinRAR效能測試
7-Zip效能測試
CINBENCH R20
PCMARK 10
Extended
PCMARK 8
Home conventional
PCMARK 7
3DMARK
Time Spy
Time Spy Extreme
Fire Strike Ultra
Fire Strike Extreme
Fire Strike
Sky Diver
Cloud Gate
3DMARK 11
3DMARK VANTAGE
X264 FHD BENCHMARK
X265 FHD BENCH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1080P
4K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1080P
4K
FINAL FANTASY XIV Shadowbringers Benchmark
1080P
4K
結語
小結:
去年處理器產品核心數大爆發,主戰場從以往6核心、8核心及最高10核心,一舉突破到18核心以上之譜,同核心數處理器產品價格也比起以往實惠不少,規劃升級的使用者確實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處理器產品,Intel Core i7 9700F效能表現及價格合宜(不過比起6C6T的產品價格略嫌高些),其實也想推薦老弟朋友選購真香處理器試看看,不過他有品牌考量,所以還是選用Intel,加上他也不超頻,預算也差不多在10張小朋友左右,整體來說還是酸值得購買的產品。當然挑選適合自己需求及價格的主機板也是發揮高階運算平台的必備功課,MSI MAG Z390M MORTAR選擇搭配使用者需要的功能設計、價格合理實惠、高品質的用料產品、保有充裕的擴充能力,讓使用者組建功能完善的電競主機可說是絕佳的選擇,以上簡單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使用者參考!!
- Aug 28 Wed 2019 19:28
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 效能翻倍價格取勝 5年保固入門首選
固態碟(SSD)已然成為系統碟的不二之選,Intel主導開發與制定規範推出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傳輸介面,簡稱NVMe,加上主控制器廠商不斷的研發新控制晶片的辛苦成果,也讓漸次流行NVMe PCIe SSD有更大的效能揮灑空間。這也是目前主流Intel Z390、X299或是AMD X570、X470、X399等中高階主機板都陸續提供2組以上的M.2插槽,當然目前支援NVMe的SSD產品已有相當多選擇,其中更分為高階的MLC及較為入門的TLC等級產品,不過就是算是採用TLC顆粒的產品,目前整體效能也已經確實比起採用SATA傳輸介面的產品高出許多。
Kingston也早已針對NVMe PCIe SSD推出一系列產品,例如KC1000及A1000系列也獲得市場不錯的反應,也會針對市場的需求提升產品的效能及規格,並針對市場的使用環境、價格、效能需求等層面,透過用料的選擇讓產品的效能、規格及單位價格比取得一個相對的平衡,之前 A2000 NVMe PCIe SSD是採用PCIe Gen 3.0 x 2,傳輸效能確實比不上使用PCIe Gen 3.0 x 4的產品,Kingston最新固態硬碟A2000 NVMe PCIe SSD將於近期開賣,以滿足預算有限又希望有效能躍升之感的使用者需求。
A2000 NVMe PCIe SSD系列產品效能官方存取速度高達讀取2,200MB/s、寫入2,000MB/s,就官方規格來說SSD效能也追上頂級能效產品,輕鬆突破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其採用PCIe Gen 3.0 x4與最新的NVMe介面, 並有250GB、500GB及1TB等3種容量可供選擇,是追求極限傳輸效能使用者的優質選擇,隨著電腦重度使用者對效能的要求不斷提升,市場上專業工作環境與高性能遊戲主機等密集的資料應用,也持續挑戰高效能儲存的極限。A2000能為專業多媒體設計師、電玩愛好者,以及需要極低延遲儲存效能的消費者,提供完美優質的解決方案,突破資料儲存的瓶頸。同時提供長達五年保固及免費技術支援等加值服務,也支援完整安全性套件 (TCG Opal、XTS-AES 256 位元、eDrive),比起上一代A1000的讀取1,500MB/s、寫入1,000MB/s,可說是有著近乎翻倍的效能表現。另外在功耗方面讀取最高僅達到1.7W,寫入最高僅達到4.5W,比起高階產品大約7W的功耗,讀取及寫入時的功耗也低上不少,非常適合超薄筆電及小尺寸規格 PC (SFF PC) 系統,以下就分享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的效能表現吧!
原廠規格
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 外包裝
外盒圖
吊卡式包裝,斗大的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可以發現SSD產品的外觀,共提供250GB、500GB及1TB等3款容量產品,系列產品最高提供讀取2,200MB/s、寫入2,000MB/s的效能表現。
產品特色
簡單標示出產品採用的M.2(2280) PCIe NVMe技術。
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保固資訊
標示出產品原廠提供5年保固服務,也是業界提供較長保固服務的產品。
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外包裝背面
簡單介紹產品的特色及相關配件。
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產地
台灣封裝的優質產品。
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內部包裝及附贈軟體
原廠附贈Acronis True Image HD軟體序號。
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
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
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採用PCIe Gen 3.0 x 4傳輸介面,本體為M.2傳輸介面,長度為2280的SSD產品,據目前網路開箱分享資訊,SSD主控制器為慧榮科技開發的SMI 2263ENG,支援PCIe 3.0 x4 NVMe 1.3。NAND Flash採用Micron NW952 3D NAND FLASH,96層堆疊 3D TLC顆粒,正面共有4顆NAND FLASH顆粒,,組成1TB的容量,記憶體快取部分選用自家的8GB DDR3L 1600產品。
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背面
效能測試與結語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 99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3600 17-18-18-39
MB: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VGA:AMD RX550 2GB
HD:Samsung PM961 M.2 NVMe SSD 256GB;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CrystalDiskInfo
採用PCIe 3.0 x4 NVMe 1.3傳輸介面。
HDTUNE
讀&寫測試
表現不錯,讀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在1,989MB/s,寫入速度平均約在1,050MB/s,搜尋時間約在0.152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281,200及寫入達280,5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2,001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969MB/s,效能與原標示規格相近,總體成績也有3,400分以上的表現,是一款效能相當不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2.09G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2.02GB/s,基本上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原廠規格或超越原標示規格。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並不明顯,讀取最高達2,252MB/s左右,寫入也突破2,154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較原廠規格為佳。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1,991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2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2,029MB/s左右,寫入也有1,955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2,027MB/s左右,寫入則維持在1,970MB/s左右。
PCMARK 8
也獲得5,097的成績,頻寬為660.93MB/s。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12,197的高分。
0fill模式
獲得11,942的高分。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2,225MB/s左右,寫入也有2,077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均達原廠最高標示速度。
結語
小結:
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的產品效能相當不錯,整體存取效能部分,CrystalDiskMark測試讀取最高達到2,252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2,154MB/sec的效能,IOPS讀取及寫入的效能表現也分別高達281,200及280,500左右的水準,這次Kingston選用慧榮科技開發的SMI 2263ENG晶片作為SSD的控制器,效能表現部分讀取速度與頂級產品略有落差,但寫入效能部分則相去不遠,但是價格卻是相'當有競爭力,上市直接殺到3,000元有找的區間,加上NAND Flash採用 96 層 3D TLC等級顆粒,原廠也提供5年的超長保固年限,容量最高也提供到1TB大容量,就品牌、價格跟效能而言確實是值得入手的一款價格合宜,效能頂級SSD產品,加上NVMe PCIe SSD產品大量面市,廠商間的殺價競爭已讓SSD持續降至讓更多使用者滿意的價位,讓消費者有福氣輕鬆享受平價且高效能SSD的效能表現,入手後就是找個時間進行安座大典,然後享受NVMe PCIe SSD的傳輸快感囉!!



{{ article.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