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於智慧型裝置的儲存容量應該不會嫌多,如果能擴充記憶卡,microSDXC或microSDHC記憶卡系列記憶卡應該是手持智慧型裝置使用者常常會選購的配件之一,因為消費者手上的設備的紀錄能力越來越強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加上對裝置內建的儲存空間大小不敷其所需,如果預算足夠的話也多會選購較高容量的產品,所以也有許多廠商推出標榜高速的大容量SDXC或microSDXC記憶卡產品,例如個人之前測試過的Patriot EP SDHC UHS-I記憶卡及ADATA Premier Pro系列SDXC記憶卡、PNY Elite Performance SDXC UHS-I 64GB/256GB記憶卡及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等,都有相當不錯的讀取及寫入速度,在使用上更能滿足最適合喜歡具備一定傳輸效能與大容量的使用者所選用。SanDisk也針對不同需求推出不同等級的記憶卡,其中 Ultra microSD USH-I 64GB記憶卡是屬於較為入門款式,最低資料讀取傳輸速率為30MB/s,寫入則為10 MB/s,對於有這樣高儲存容量的使用需求市場獲得不錯的反應,效能表現也確實不差,以下就簡單分享其外觀及實測效能表現。



 記憶卡外包裝 
網購入手

入手價格6張國父有找。


SanDisk Ultra microSD USH-I 64GB記憶卡 記憶卡外包裝

記憶卡外包裝採用吊卡式包裝,主打高容量的Micro SDXC記憶卡產品,SanDisk Ultra microSD USH-I 64G系列記憶卡標示為Class 10 UHS-I,表示至少寫入速度最低達10MB/s以上,也算是夠用的效能表現,僅記憶卡,並未附上轉接卡。


外包裝背面

標示產品規格及說明,其中當然也有正體中文,增你強代理,世界工廠製品。


 記憶卡及效能測試 
SanDisk Ultra microSD USH-I 64GB 記憶卡 

記憶卡本體可以看出為SanDisk製品,提供高達64GB的儲存容量,也明確標示Class 10 UHS-I U1規格,代表最少提供10MB/s的寫入速度。


SanDisk Ultra microSD USH-I 64GB 記憶卡背面

僅有金手指、序號及產地標示。


 效能測試及結語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環境
CPU:Intel Xeon E3-1240-V3 ES
RAM:ADATA DDR3 1600 8G X2 
MB:ASRock Z87-E ITX
VGA:PowerColor HD7750 1GB
HD:TOSHIBA THNSNF256GMCS 256GB(AHCI模式)
POWER:Corsair RM4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讀卡機:Kingston MobileLite G3(USB3.0)
記憶卡:SanDisk Ultra microSD USH-I 64GB 記憶卡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46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44MB/s的效能,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CrystalDiskMark

讀取最高有突破46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40MB/s的效能,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結語 
小結:小結:這張SanDisk Ultra microSD USH-I 64GB記憶卡,在格式化之後可以提供高達接近60GB的儲存空間,已經大於一般手機內建的儲存容量,實測效能表現也有相當的水準,讀取速度平均多能有達到46MB/s以上,寫入速度平均也多能達到40MB/s以上,保固部分原廠也提供終身保固的服務,實際入手價格算是相當合理的價位,相對於讀寫速度高達95/90 MB/秒等級記憶卡來說,價格相對會便宜不少,但實際表現差距算是讓人可以接受,對預算有限制的使用者來說價格還是相對便宜的,當然對於追求儲存空間最大化的專業攝影師、熱愛攝影人士或追求智慧型手持裝置有著不錯的存取效能的使用者來說,可能會略嫌不足,不過寫入速度的表現確實已經相當超值,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儲存容量應該是數大就是美,也使得microSDXC或microSDHC記憶卡系列記憶卡應該是手持智慧型裝置使用者常常會選購的配件之一,因為消費者手上的設備的紀錄能力越來越強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加上對裝置內建的儲存空間大小不敷其所需,如果預算足夠的話也多會選購較高容量的產品,在使用上更能滿足最適合喜歡具備一定傳輸效能與大容量的使用者所選用。近期入手PQI micro SDHC Class10 32GB記憶卡,效能表現也確實不差,以下就簡單分享其外觀及實測效能表現。


 記憶卡及外包裝 
網購入手
[XF] PQI micro SDHC Class10 32GB 記憶卡 平價手機儲存解決之道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螢幕智慧型裝置的熱賣,也顯示部分消費者對於隨身攜帶體積較大重量較高一些的平板電腦接受度也相當高,加上智慧型手機市場可說是越來越競爭,除了規格相對封閉的APPLE或是Windows Phone外,在原本規格就比較有多元化的Android可說是有越來越多的廠商推出不同產品來競逐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市場,也因為規格多元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已成為市佔率最高的作業系統,不過也是因為規格並無一定的規範,所以使用體驗或是使用的流暢度,整體來說就無法跟前面兩種作業系統相比擬,當然您如果是挑選規格較高檔的產品其實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只是預算要拉一點就是,2014年以來,ASUS所推出平價ZenFone系列智慧型手機,靠著價格優勢在市場上獲得不錯的銷售成績及同時間搭配推出的Zen UI、Pixel Master影像大師等功能也獲得相當多的好評,總體而言在台灣的市佔率確實不差,ASUS想當然爾會再接再厲,積極推出更新一代智慧型手持產品,甚至推出今天要介紹的平板電腦產品ZenPad S 8.0 Z580CA,ASUS ZenPad S 8.0 Z580CA系列主要針對需要體積相對迷你的平板電腦產品的使用者,在比起大平板輕盈的身形中,擁有比起智慧型手機更大的螢幕,運算效能也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這次ASUS ZenPad S 8.0 Z580CA所搭載的處理器Intel Atom Z3580 四核心, up to 2.33 GHz, 64bit的處理器,搭配的GPU為IMG PowerVR Series 6 - G6430 整體效能表現不錯,整體的使用體驗比起以往自家的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裝置真的流暢不少。


外觀設計也慢慢成為智慧型手持裝置一大亮點之一,ASUS ZenPad S 8.0 是ASUS第一款導入 4:3 螢幕比例(iPad也是)的平板,加上高達 73.75% 超大屏佔比,在使用、瀏覽網頁或閱讀電子書等使用情形時有更好的視覺感受,並且採用自家開發的 Tru2Life+ 與 TruVivid 技術與電視級影像處理晶片的VisualMaster 視覺強化技術,讓螢幕畫面上的影像、文字,能在對比、銳利度與動態對比部分,有更好的視覺感受 。並提供高達2048 x 1536 2K等級解析度的IPS面板及高達400 燭光亮度,Z Stylus 主動式電容觸控筆提供1.2mm的筆觸,提供DTS Premium Sound技術前置雙喇叭及VisualMaster 視覺強化技術,ASUS ZenPad S 8.0 Z580CA 平板美型的外觀,基本上與之前推出的MeMO Pad 7系列的外觀設計相似,以輕時尚手拿包視覺做設計,平板正面邊緣使用鍍鉻飾條,背面使用搶眼的鑽石切邊與俐落線條勾勒,並採用白色磨砂及皮革質感烤漆,整體手感蠻不錯的,視覺效果也相當輕薄。新一代的產品果然有進步,好了就不多說,直接進入今天要開箱的主題ASUS ZenPad S 8.0 Z580CA吧!!


 ASUS ZenPad S 8.0 Z580CA規格
一樣看看規格先!!


官方網頁
https://www.asus.com/tw/Tablets/ASUS_ZenPad_S_80_Z580CA/


 ASUS ZenPad S 8.0 Z580CA外盒包裝 
ASUS ZenPad S 8.0 Z580CA及Z Stylus 主動式電容觸控筆



外盒正面

可以看到主角ASUS ZenPad S 8.0 Z580CA 平板美型的外觀,基本上與之前推出的MeMO Pad 7系列的外觀設計相似,以輕時尚手拿包視覺做設計,這次入手的版本是高貴白色,外盒質感還不錯,襯托出產品質感。


顏色

入手版本是高貴白色。


手機處理器

採用Intel的處理器(Atom Z3580 四核心, up to 2.33 GHz, 64bit)。


外盒背面



包含產地(世界工廠)、手機相關規格的標示,使用配合很長一段時間Intel所推出的Atom Z3580 四核心, up to 2.33 GHz, 64bit的處理器,搭配的GPU為IMG PowerVR Series 6 - G6430,記憶體部分則是率先導入頂規4GB容量的平板,ROM為32GB/64GB(這次入手為64GB版本)。系統為Android 5.0 (Lollipop),相機功能部分,前置鏡頭為5百萬畫素,後置鏡頭為8百萬畫素,並具備自動對焦、錄影等功能,採用USB Type-C連接埠(支援USB 2.0),螢幕部分為8吋,2048 x 1536,324 PPI,IPS螢幕含10指多點觸控面板,康寧大猩猩第三代玻璃(Corning Gorilla Glass III),並提供獨家的ASUS Tru2Life+ 與 ASUS TruVivid等VisualMaster 視覺強化技術,一樣提供防指紋技術,內建電容量為4000 mAh 鋰電池,一樣可擴充Micro SD記憶卡,最大支援SDXC記憶卡至128GB,重量298g。


平板內包裝



保護蠻確實的,避免產品受到損傷。


平板及配件



ASUS ZenPad S 8.0 Z580CA配件有USB Type-C傳輸線、說明書及變壓器等,ZenPad S 8.0 Z580CA也是ASUS首波導入USB Type-C傳輸介面的平板產品之一。


USB Type-C傳輸線



提供未來將成為主流的正反插均可的USB Type-C傳輸線。


110V轉USB 5V變壓器



變壓器規格廣域電壓輸入,輸出則為5.2V 1.35A。


 ASUS ZenPad S 8.0 Z580CA 
平板正面及觸控鍵



8吋,2048 x 1536,324 PPI,IPS螢幕面板,上方正面鏡頭 500 萬畫素可供視訊功能,下方有ASUS LOGO,按鍵為虛擬控制鍵,控制鍵占用到面板的顯示區域,前置雙喇叭位於上下兩側,支援DTS Premium Sound技術。


主打特色



採用Intel Atom Quad Core Z3580 (2.33GHz) 四核心處理器,提供高達2048 x 1536 2K等級解析度的IPS面板,Z Stylus 主動式電容觸控筆提供1.2mm的筆觸,提供DTS Premium Sound技術前置雙喇叭及VisualMaster 視覺強化技術。


手機正面上方



上方有正面鏡頭 500 萬畫素可供視訊功能,旁邊有光源感應器。


手機正面下方



下方有ASUS LOGO,按鍵為虛擬控制鍵,一樣會占用到面板的顯示區域。


手機背面



上方為相機,外殼設計走美型風,像極女生常用的手持長夾或是手拿包,開箱之後讓女王大人愛不釋手,將目前屬於重且大的iPad 3晾在一旁,主要是效能不錯,重量輕上不少,讓她也願意隨身帶著使用,目前提供特務黑/ 高貴白等2種顏色,整體質感是相當不錯。


相機

後置鏡頭為8百萬畫素,與多數平板產品相同,並未提供補光燈設計。


平板上方

3.5mm的耳機孔。


平板底側

USB Type-C連接埠。


平板右側

有音量調節鈕、螢幕及電源開關。


平板右側



除Micro SD卡插槽外,並無任何按鍵。


質感及手感相當不錯的ASUS ZenPad S 8.0 Z580CA





採用8吋 LCD的設計,螢幕為創自家產品之先導入4:3的比例,平板正面邊緣使用鍍鉻飾條,背面使用搶眼的鑽石切邊與俐落線條勾勒,並採用白色磨砂及皮革質感烤漆,整體手感蠻不錯的,視覺效果也相當輕薄。


實測重量

僅重約280g。


 Z Stylus 主動式電容觸控筆 
外包裝正面



外包裝背面



電容觸控筆及配件

包含電容觸控筆、電池及說明書。


電池

附贈6號鹼性電池1顆。


Z Stylus 主動式電容觸控筆



提供1.2mm筆尖,1024感壓層級,長效電力,可持續使用130小時,讓使用者書寫、註記、截圖輕鬆寫意。


安裝電池

轉動上方筆蓋位置再將電池依極性放入即可。


 Zen UI系統介面及軟體 
實際試用及軟體截圖
桌面

這次ASUS一樣搭配深度客製化Zen UI,跟以往風格有著明顯不同,也確實獲得使用者的好評。


內建APP









設定



系統資訊

目前官方最新版本為Android 5.0 (Lollipop)。


內部儲存空間

扣除系統及內建APP,使用者大約剩下53.74GB的空間可以使用,一般而言應該非常夠用,如果內建的容量仍可能會不敷使用者,可以自行擴充Micro SDXC記憶卡,最大容量支援至128GB。


記憶體使用情形

平板內安裝一些APP,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占用的記憶體容量約在1.3GB左右,快取1.2GB,尚有1.4GB左右的餘裕,確實呈現4GB大容量記憶體的優勢。


系統更新



無線與網路



顯示



音效通知



Z Stylus

要搭配Z Stylus 主動式電容觸控筆使用者,記得來此啟用Z Stylus功能選項。


電池



個人化設定



ZenMotion

在螢幕關閉情形下,可以透過觸控手勢快速開啟指定的應用程式,例如預設"W"為啟動瀏覽器,"S"為啟動簡訊,"e"為啟動電子郵件,"C"為啟動相機,"Z"為啟動系統優化,"V"為啟動通話功能,使用者也可自行定義觸控手勢啟動應用程式。


勿擾設定



使用者



電源管理



定位



鎖定螢幕



 ASUS ZenPad S 8.0 Z580CA 效能測試 
CPU-Z





AIDA64





安兔兔



整體效能約在中高階手持裝置的範圍,整體使用感覺相當流暢。


CF-Bench

系統表現遠遠勝出前2年的Galaxy S3及ONE X。


效能測試
Quadrant Standard

在這個測試項目則是領先ONE X。


Vellamo 

整體表現也是領先Nexus 5,略遜於OnePlus One。


Vellamo 多核

整體表現也是領先HTC ONE(M8)及自家的Zenfone 2。


Vellamo 金屬

在這個項目,整體表現領先Nexus 5及6,略遜於OnePlus One。


Vellamo 整體成績



Basemark X



Basemark OS II



Basemark ES2.0 Taiji Free



GFXBench 3.1



GPU benchmark 3D



3DMARK
ICE STORM Unilimited



ICE STORM EXTREME



PCMark for Android



GFXBench 3.0





Nenamark 1



Nenamark 2

兩項圖形運算測試也都有著不錯的成績。


多點觸控測試

至少有10點。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DR4 SDRAM是最新一代的高傳輸效能電腦記憶體規格,在Intel X99及Z170平台陸續發表之後在高階及主流產品都已經正式支援DDR4記憶體模組,目前DDR4記憶體模組產品價格也來到跟DDR3記憶體模組價位差距不大的黃金交叉點位置,DDR4 SDRAM是由JEDEC(記憶體標準的主體制定組織)在2012年9月確定,運作時脈由2133到4266(暫定),標準電壓為1.2V,桌上型的電腦採用288 Pin U-DIMM模組,外觀與現行的DDR3 240 Pin U-DIMM模組相近,不過兩者當然是不相容的。Micron Crucial DDR4的記憶體模組產品市場應該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市面上也確實推出相當多款記憶體模組產品,包含超頻或是平價取向記憶體模組,也具有高效能及一定的可靠度。


Z170平台架構特點

採用14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1151型,支援雙通道DDR4 2133/DDR3L 1600記憶體。


X99平台架構特點

支援22nm製程的Haswell-E處理器,更支援4通道DDR4 2133MHz記憶體。


Micron Crucial DDR4 2133 4GB記憶體模組產品的運行電壓為 1.2V,目前X99及Z170平台原生支援的記憶體僅到DDR4 2133,再上去的除頻就是屬於超頻,這部分的運作速度除了要看記憶體本身之外,也需要CPU內建之記憶體控制器(IMC)的強弱,方能互相搭配展現極限傳輸效能,以下分享 Micron Crucial DDR4 2133 4GB記憶體模組在X99及Z170平台上的基本傳輸效能實力吧!!


 記憶體包裝及配件 
入手價格及地點



一般通路購得,價格是一張小朋友有找。


價格越殺越低



目前更高頻率及其他廠商也將價格殺到800(甚至更低)有找的價位,顯見DDR4記憶體模組的價格應該不致成為更換平台的門檻。


盒裝包裝正面

Micron Crucial DDR4記憶體模組系列一貫的包裝方式。


盒裝包裝背面

單組4GB的記憶體模組,在1組2支或是2組4支的搭配組合下,就能分別組成8G或16G的容量,這點就看使用者如何配置,捷元代理。


保固

原廠提供終身保固服務。


內部包裝



 記憶體模組及效能 
Micron Crucial DDR4 2133 4GB記憶體模組正反面



記憶體模組正面上有Micron的品牌識別標籤,也標有記憶體工作頻率、工作電壓等標記,世界工廠製品,記憶體規格是DDR4 2133 1.2V工作電壓的產品。


記憶體顆粒



記憶體模組

搭配X99及新的Z170平台,可以期待優質的產品效能表現。


 DDR4 X99平台基本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 5820K 
RAM:Micron Crucial DDR4 2133 4GB @ 2133 15-15-15-36
MB:ASUS Rampage V Extreme
VGA:GALAXY EXOC GeForce GTX 970 4GB
HD:Silicon Power Slim S80 240GB(AHCI)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CrystalMark2004R3



AIDA記憶體頻寬



 結語 
小結:基本效能還不錯,加上目前DDR4記憶體模組價格不斷下修,單條4GB的價格已經來到不用千元的價位,甚至只要800元有找的價位,相信對需要搭配DDR4記憶體模組X99及Z170平台的使用者來說,是一大福音,以上分享請參考看看!!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DR4 SDRAM是最新一代的高傳輸效能電腦記憶體規格,在Intel X99平台及Haswell-E處理器發表之後正式支援DDR4記憶體模組,目前價格也來到跟DDR3記憶體模組價位差距不大的黃金交叉點位置,之前Kingston因應Intel 主流的X99晶片組所推出的高速及高容量DDR4記憶體的HyperX Predator及Fury系列產品,記憶體擁有動感的新型散熱片,可發揮最佳散熱效果,以增強產品可靠性,系列產品最高可提供達 3000MHz記憶體模組,可提供超速反應的多工處理,並加快整體系統的速度,其支援 Intel XMP 2.0技術且設計相容於最新一代 Intel Core  i7 高效能處理器。這也是X99及最新的Z170新世代平台所導入的新技術,這次Skylake-S處理器的新特點,除了處理器的效能提升外,這次平台也導入DDR4記憶體模組支援能力,DDR4 SDRAM是由JEDEC(記憶體標準的主體制定組織)在2012年9月確定,運作時脈由2133到4266(暫定),標準電壓為1.2V,桌上型的電腦採用288 Pin U-DIMM模組,外觀與現行的DDR3 240 Pin U-DIMM模組相近,不過兩者當然是不相容的。Kingston的記憶體模組產品市場應該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市面上也確實推出相當多款記憶體模組產品,包含超頻或是平價取向記憶體模組,也具有高效能及一定的可靠度。


Z170平台架構特點

採用14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1151型,支援雙通道DDR4 2133/DDR3L 1600記憶體。


HyperX Fury DDR4 記憶體模組產品可自動識別主機平台並超頻至額定最高頻率(最高達 2666MHz)-讓使用者無所顧忌、恣意肆虐,讓系統平台效能更狂野,Fury DDR4 的運行電壓為 1.2V,在長時間遊戲時仍能常保低溫,使用者無須調整電壓,即可達到更高的速度,因此系統中其他硬體的供電也更有餘裕。FURY 記憶體時尚、不對稱式的黑色散熱片,能提供更好的散熱性,其獨特的造型讓平台風格與眾不同。而且Kingston旗下的記憶體模組都是通過百分之百產品測試,並提供終身保固。其中DDR4 2666記憶體模組運作參數為CL15-17-17-35,算是相當不錯的的參數及速度表現,不過目前X99及Z170平台原生支援的記憶體僅到DDR4 2133,再上去的除頻就是屬於超頻,這部分的運作速度除了要看記憶體本身之外,也需要CPU內建之記憶體控制器(IMC)的強弱,方能互相搭配展現極限傳輸效能,以下分享 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16GB kit記憶體模組在Z170平台上的高速傳輸效能實力及獨特魅力吧!!


 記憶體包裝及配件 
盒裝包裝正面

看外包裝也不難猜出是Kingston HyperX高階記憶體模組系列一貫的包裝方式。


產品歸屬系列Kingston HyperX

原廠提供終身保固服務。


盒裝包裝背面

單組8GB的記憶體模組,在1組2支或是2組4支的搭配組合下,就能分別組成16G或32G的高容量,當然主要是給Z170晶片組平台使用囉!!


記憶體模組

單組包裝共計2支記憶體模組,單支8GB的DDR4 2133記憶體模組,運作參數為CL15,台灣封裝的精品。


內部包裝



封裝方式屬於膠盒包裝,使用者一樣能輕鬆取出記憶體模組。


記憶體及說明書

Kingston記憶體產品屬於100%經過測試,具有終身保固,也附有HyperX Logo貼紙1張。


記憶體

單組套件組中包含單支8GB記憶體模組共計有2支,屬於Kingston HyperX Fury 產品系列的記憶體模組,1組記憶體就能提供DDR4 2666運作速度及16GB的高容量,2組就能提供高達32GB的超高容量。


 記憶體模組 
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16GB kit記憶體模組正反面



記憶體模組正面上有Kingston的品牌識別及防偽變色標籤,也標有記憶體工作頻率、電壓及相關參數,反面則無任何標記。


記憶體顆粒及封裝地

記憶體模組上標有記憶體工作頻率、電壓及相關參數,記憶體規格是DDR4 2666 CL15 1.2V工作電壓的產品,記憶體顆粒因散熱片無法移除故無法得知,散熱片PCB搭配產品風格採用黑色基底,台灣封裝的精品。


記憶體外觀

Fury系列記憶體模組採用時尚、不對稱式設計的黑色散熱片,能提供產品更好的散熱性,其獨特的造型讓平台風格與眾不同,也採用鑽切技術秀出HyperX字樣。


記憶體防偽驗證

Kingston在對岸有偽品情事發生,台灣雖然沒有,但原廠還是持續加強防偽驗證,可以輕鬆辨別產品的真偽。


一組能自動超頻的記憶體模組

讓使用者無須動手就能輕鬆獲得效能提升,並且有著相對優質的產品及服務品質。


 DDR4 2666 XMP自動超頻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 670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16G kit @ 2666 15-17-17-35
MB:ASUS Maximus VIII Ranger
VGA: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安裝上Z170平台之後,就會自動載入XMP設定,將記憶體時脈超頻至DDR4 2666。
效能測試
平台資訊、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CrystalMark2004R3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DDR4 3000 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 670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16G kit @ 3000 15-17-17-35
MB:ASUS Maximus VIII Ranger
VGA: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平台資訊、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CrystalMark2004R3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超頻頻寬比較及穩定度測試 
3者的記憶體頻寬表現
DDR4 2133 15-17-17-35 



DDR4 2666 15-17-17-35 



DDR4 3000 15-17-17-35 

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16GB kit可自動將將記憶體模組超頻到DDR4 2666,可以發現在此設定下,寫入頻寬已經突破40,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37,000MB/s以上,再手動向上超頻至DDR4 3000時,複製頻寬已經突破45,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41,500MB/s以上,充分表現出DDR4記憶體及Skylake-S雙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突破性的效能表現。對於需要多工運算及資料處理環境,可說是加分不少;加上目前僅僅是DDR4記憶體模組開疆闢土的草創時期,DDR4運作時脈仍未能大幅向上突破,未來導入更先進的製程後,能可發揮其高運作時脈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綜合效益,所以選擇高時脈高效能的DDR4記憶體模組越顯重要,此也顯示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16GB kit記憶體模組的優良品質及血統。


CrystalMark2004R3 MEM效能
DDR4 2133 15-17-17-35 



DDR4 2666 15-17-17-35 



DDR4 3000 15-17-17-35 

可以發現成績由DDR4 2133的103349,DDR4 2666的112200到DDR4 3000的127070,成績進步不少,可以看到頻率提升對記憶體效能確實有正面的助益。


穩定度測試
DDR4 2666 15-17-17-35  LinX 0.65測試

使用LinX測試程式讓系統達到滿載。


記憶體使用情形並完成2回合

可以發現系統維持在滿載,記憶體的使用率也高達96%,約15.3GB的使用容量。


通過5回合LinX 0.65測試

通過LinX的拷打,表示Core i7-6700K CPU內部記憶體控制器及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16GB kit記憶體模組的品質,搭配上這次測試的主機板綜合穩定度獲得一定的驗證,基本上長期使用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DDR4 3000 15-17-17-35 LinX 0.65測試

使用LinX測試程式讓系統達到滿載。


記憶體使用情形並完成2回合

可以發現系統維持在滿載,記憶體的使用率也高達97%,約15.5GB的使用容量。


通過5回合LinX 0.65測試

通過LinX的拷打,表示Core i7-6700K CPU內部記憶體控制器及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16GB kit記憶體模組的品質,搭配上這次測試的主機板綜合穩定度獲得一定的驗證,基本上長期使用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顯見價格平實的DDR4記憶體模組在小幅加壓下,也具有一定的超頻能力。


 結語 
小結:
可以發現Z170平台搭配上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16GB kit記憶體模組效能不俗,加上HyperX Fury主打自動超頻技術,使用者不需額外設定就能獲得效能增益,這次測試的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16GB kit記憶體模組應該能輕易滿足使用者用來組建記憶體容量高達16GB、32GB或是64GB的系統,這樣的容量對於需要編輯美工大圖檔、單一主機架設多部虛擬機器、線上遊戲多開或是玩RAMDISK都是很好的運用。當然對於需要記憶體容量的使用者來說,可能還是多多益善,至少讓使用者在建置費用上可以讓使用者減省許多花費,另外記憶體運作在高時脈下,提供系統更高的傳輸速度,由PCMARK 8及PCMARK 7的測試就可以發現相對的也可以提升系統的總體效能表現,其記憶體頻寬在DDR4 2666運作時脈下,仍具有相當不錯的記憶體頻寬,複製頻寬突破40,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37,000MB/s左右,充分表現出DDR4記憶體及雙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突破性的效能表現。這款記憶體模組雖然主打自動超頻,額定的最高頻率雖然僅有DDR4 2666,對於喜歡挑戰極限效能表現的使用者可能不是首選,不過經過這次測試發現也能至少穩定超頻至DDR4 3000頻率下使用,如能搭配上優良的CPU記憶體控制器,效能確實是非常驚人的,另外技術跟服務部分也由原廠所支援,品質及售後服務評價都是維持在相對高水準,加上目前DDR4記憶體模組價格不斷下修,單條4GB的價格已經來到不用千元的價位,甚至只要800元有找的價位,相信對DDR4記憶體有高容量及期望自動超頻技術的記憶體模組有需求的朋友仍然是可以參考看看!!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D Black 5/6TB大容量硬碟已於近期正式推出,恰好因應市場對於大容量硬碟需求越來越高,個人資料日積月累下,對硬碟容量需求僅會向上攀升,所以即使固態碟(SSD)性能隨著更強控制器的研發,效能至上的玩家們已漸漸將系統碟換裝SSD,不過SSD雖然存取速度驚人,作為個人電腦進階級的儲存產品來說,硬碟仍然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畢竟單位價格來說,3.5吋硬碟作為大容量儲存硬碟的角色就稱職許多,單位儲存成本更為低廉,顯見硬碟單位容量價格比相當漂亮,可靠性經過長久的技術應用,其實也是相當優良,最適合在高容量儲存、工作繁重的高效能運算環境, WD Black系列並提供1TB到6TB等不同容量,WD Black 硬碟具備高效能、高容量、高可靠性和尖端技術,是進階玩家或使用者的好選擇,也提供 5 年保固期,是目前市面上硬碟產品最長的保固年限,並透過機構設計增強可靠性有助於確保硬碟及其儲存資料的安全。NoTouch 磁碟表面停放技術,讓硬碟磁頭不會觸碰到磁碟媒體,可大幅降低在傳輸時對磁頭和媒體的磨損,並提供更佳的硬碟保護,並搭載雙處理器及自家的動態快取演算法可最佳化讀取與寫入之間快取記憶體分配,及StableTrac技術透過固定馬達軸兩端,以降低在讀取和寫入作業期間系統產生的震動,並穩定轉盤以精確追蹤,即時改善效能,以下是外觀及分享其效能。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www.wdc.com/ch/products/products.aspx?id=760


 WD Black 6TB 
內部包裝

採用靜電袋作包裝,兼顧防止靜電及產品保護性。


黑標等級的硬碟

WD Black 6TB屬於WD最高等級產品,採用黑色標籤方便使用者做產品辨識。


硬碟資訊

硬碟產品代號WD Black 6TB是WD6001FZWX,2015年5月出廠產品,快取為128MB,轉速為7200rpm,產地為馬來西亞。


安規認證

擁有多國的安規認證,硬碟上也清楚標示為黑標等級的產品。


硬碟背面

與目前大部分硬碟相同的設計,都是把控制晶片內藏。


傳輸介面

採用一般的SATA傳輸介面及電源接頭,傳輸頻寬為SATA 6Gb/s。


側邊固定螺絲孔及厚度

採用與一般硬碟相同的螺絲孔位,方便使用者固定。


 WD Black 6TB單顆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平台部分
CPU:Intel Core i7 5820K Retail @4.5GHz
RAM: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32GB kit @ 2666 15-17-17-36
MB:ASUS X99-Pro
VGA:GALAXY EXOC GeForce GTX 970 4GB
HD:Silicon Power Slim S80 240GB(AHCI模式);WD Black 6TB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HDTUNE
讀&寫效能測試

WD Black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223MB/sec,平均讀取速度也達到173MB/sec,最高寫入達到220MB/sec左右,平均寫入速度也達到172MB/sec,當然身為硬碟弱項就是搜尋時間跟傳輸速度與高速SSD產品不能比,不過就作為一般儲存及資料備份而言,容量及穩定性還是相對重要的,就硬碟而言WD Black 6TB的12.1ms左右的搜尋時間也是算相當優秀的。


檔案效能測試&IOPS測試&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傳輸速度相當不錯,讀取達到211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寫入達到209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


ATTO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227MB/sec及246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CrystalDisk info

轉速部分軟體監測為7,200rpm,傳輸頻寬為SATA 6Gb/s,也支援NCQ技術。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突破222MB/sec及239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AIDA硬碟測試

WD Black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224.7MB/sec,搜尋時間11.92ms在硬碟產品之中也是相當亮眼。


AJA Test

WD Black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快讀取及寫入達到215MB/sec及418MB/sec。


PCMARK Vantage

成績為7057


PCMARK 7

成績為2582。


PCMARK 8

成績為3043,頻寬為15.65MB/s。


 結語 
小結:WD Black 6TB效能表現相當優異,比起之前推出的同系列產品傳輸效能進步不少,存取的線性也相當穩定,精密的效能增強功能可提供使用者在執行例如相片和影片編輯以及網際網路遊戲等繁重應用程式時所需的高速度。WD Black 系列硬碟已通過測試,最適用於 PC、高效能工作站和筆記型電腦中使用,並提供 5 年有限保固,是目前市面上最高的保固年限,對需要較長保固年限的使用者來說,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產品,缺點就是因為偏向產品應用定位較高及提供5年保固的緣故,所以價格較為昂貴些,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喔。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BA(Multiplayer Online Battle Arena)遊戲的熱潮,確實讓電競相關產業注入一股活流,讓電腦產業有可以持續拓展的領域,確實也可以發現許多以電競之名所開發的周邊或是電腦產品,MOBA遊戲也如雨後春筍般的陸續推出,要能暢玩遊戲當然就要選對一張顯示卡。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般的隊友,要享受大作或是MOBA遊戲最佳的遊戲快感,最好的選擇當然就是挑選目前的中高階顯示卡產品,也是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等級不對的顯示卡等於跟豬一般的隊友要享受特效全開的遊戲快感,恐怕會讓使用者陷入畫面Lag之感,目前NVIDIA新一代的GeForce GTX 980/970/960甚至TITAN X等顯示卡都已經推出,效能確實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個人認為最具CP值的顯示卡產品就是GeForce GTX 970,以其萬元左右的價位,就能擁有與對手單核卡王相近的效能表現,另外一項重點就是相對省電,當然再次一階的GTX 960定價則是在199美金,目前台灣GTX 960市售價格約略在6K到8K之間,但是對於預算有限的玩家來說,近萬元單價的顯示卡實際上也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所以NVIDIA推出GeForce GTX 950顯示卡產品,以159美金定價試圖帶給使用者更具CP值的遊戲顯示卡。


GeForce GTX 950 規格

這次NVIDIA GeForce GTX 950 採用源自於GTX 960的GM206核心,製程為28nm,CUDA Core 總數為768個,比起GTX 960來說CUDA核心數確實閹割了不少,記憶體一樣為 128-bit 頻寬及採用GDDR5繪圖記憶體,基礎時脈設定為 1024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188 MHz,搭配 GDDR5 2GB顯示記憶體容量(未來協力廠可能會規劃推出4GB的顯示卡產品),記憶體運作時脈為1650MHz(等效6.6Gbps),需要1組PCI-E 6Pin供電,TDP為90W,確實也相對更省電,也是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技術的顯示卡。


較GTX650效能最高達3倍的提升





熱門遊戲

在1080P解析度下,GTX 950效能能有效對應遊戲大作。


MOBA遊戲

主要訴求讓使用者以有限預算輕鬆暢玩MOBA遊戲。


升級GeForce Experience















GeForce Experience這次加入分享的功能,玩家在遊戲中可以把遊戲過程錄下分享於網路平台,另外也可以透過GeForce Experience直播你的遊戲畫面以即時分享遊戲過程,並且可與大家互動,增添遊戲的可玩性及娛樂性。如果卡關也可以透過平台介面向其他玩家求救,其他玩家透過邀請碼就能夠操控求救者遊戲畫面幫其破關,這樣就能輕鬆解決卡關困擾,當然遊戲如果支援多人遊戲方式,也可透過這個方式一起參與遊戲,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 原廠資訊
http://www.inno3d.com/products.php?refid=1&subid=18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顯示卡是專為高階使用者及追求低噪音所開發的頂級單核心顯示卡產品,實際上效能也是非常霸道,Inno3D 官方測試其散熱效能表現也相當不錯,遊戲時不用被高階顯示卡散熱器所發出的噪音影響遊戲體驗,提供使用者更為安靜的遊戲環境,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其CUDA Core 總數為768個,基礎時脈設定為 1140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329 MHz。記憶體為128-bit GDDR5,並配備了 2GB 的容量繪圖記憶體,速率則是設定在1701Mhz(等效6.8 Gbps),均較公版設定高出不少,可以預期效能也能有效提升,電源需求部分需要使用1組8Pin及1組 6 Pin 的 PCI-E 電源輸入,提供給喜歡小超頻獲取更佳效能的使用者充裕的供電能力,外觀部分則是採用霸氣的鐵灰色配色為主,風扇軸心則是貼有代表iChill系列產品的LOGO,GPU部分搭配綿密鋁鰭的模組,並搭配上2組9CM風扇的散熱設計將熱量向I/O介面端及顯示卡尾端排出,以下是簡單的開箱測試。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外盒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

Inno3D主流產品電競風格設計的外觀,專為電競遊戲熱血的使用者所設計。


GeForce GTX 950

GPU部分使用GeForce GTX 950 所打造而成,主要能提供在1080P畫面設定下流暢繪圖運算效能。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產品特色



2GB GDDR5、X2 Air Boss散熱技術、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技術、DirectX 12、NVIDIA G-SYNC技術及3年保固。


外盒背面產品特色介紹

簡要介紹產品技術及組成,展示顯示卡的特色及外觀,較公版GeForce GTX 950更強的效能、更冷靜的散熱能力及調教軟體。


盒裝出貨版

威建代理產品。


內包裝

採用基本防護,有效使用紙板保護,避免於運送途中因碰撞而損傷。


顯示卡及配件

顯示卡、說明書、LOGO貼紙、內6角板手、驅動程式等。


 顯示卡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顯卡本體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本體,屬於非公版設計。


iChill 系列設計LOGO及字樣

顯示出屬於iChill系列之作,主打強勁效能及優越靜音散熱設計,風扇軸心則是貼有代表系列產品的LOGO設計。


輸出端子





提供2個DVI、1個HDMI及1個DisplayPort 1.2介面,輸出介面並採用保護套處理,顯卡支援多卡繪圖部分提供1組SLI連接埠,支援2-way SLI技術。


SLI橋接端子



提供1組,可組成2-way SLI。


電源供應接口

需要1組 6 Pin的 PCI-E供電接口已能滿足設計功耗90W的供電需求,這樣的設計搭配確保供電餘裕給喜歡挑戰極限的使用者做效能調教。


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外觀及散熱設計

外觀部分則是採用霸氣的鐵灰色主色,搭配紅黑色點綴,GPU部分搭配厚達2槽的綿密鋁鰭散熱模組,並搭配上2組9CM的 Air Boss散熱設計,由風扇將熱量向I/O介面端及顯示卡尾端排出。


顯卡背面

用料相當實在。


顯示卡散熱器



可以發現顯示卡採用佔用2 Slot散熱設計,GPU配置鋁鰭散熱模組設計,搭配2組9CM下吹式的風扇,散熱方面確實有著不錯的壓制能力。


 顯示卡用料及細節 
顯示卡裸卡正面

PCB本體部分則是可以看到GPU使用了3相供電,記憶體則使用了1相供電,SLI橋接端子則有1組。


GPU

GPU晶片依然由台積電代工,正式版的晶片代號為 GM206-250-A1。


前端用料

GPU供電部分使用了3相數位供電,記憶體則使用了1相供電。


中後端用料及細節



電源管理晶片

採用ON(安森美)數位PWM控制晶片。


GDDR5



採用SAMSUNG K4G41325FC-HC28 GDDR5 4顆組成2GB之容量,等效運作時脈6.8G(較原廠設定超頻0.2G)。


 效能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670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2666 16G kit @ 2666 15-16-16-39
MB:ASUS Maximus VIII Ranger
VGA: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基本繪圖效能及3DMARK測試部分
CrystalMark2004R3



AIDA GPGPU Benchmark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1920*1080



3DMARK VANTAGE
P模式


X模式



3DMARK 11
P模式


X模式



 FURMARK、COMPUTE MARK、異形戰場、STALKER Call of Pripyat 
FURMARK 1.16.0
1080P



COMPUTE 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1920*1200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1920*1080



 STREET FIGHTER4、MHF Benchmark、BIO6 
STREET FIGHTER4 Benchmark


8AA



MHF Benchmark
1920*1080



MHF Benchmark絆
1920*1080



MHF Benchmark 3
1920*1080



BIO6 Benchmark



 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Heavensward、PSO2、HEAVEN、Valley
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  Benchmark
1920*1200 Maximum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DX9 1920*1200 Maximum



DX11 1920*1200 Maximum



PSO2



HEAVEN BENCHMARK 4.0
1920*1080 Tesselation Normal noAA



Valley BENCHMARK 1.0
1920*1080 noAA



 Lost Planet 2、使命招喚、勇者鬥惡龍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9 TESTA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9 TESTB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11 TESTA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11 TESTB 1920*1200 



使命招喚(1080P最高畫質)



勇者鬥惡龍(1080P最高畫質)



 待機、燒機溫度及結語 
FURMARK 1.16.0

GPU待機溫度約在36度左右,模擬全負載5分鐘燒機最高溫度約在78度,散熱方面具有還不錯的壓制能力。


小結:
Maxwell架構自從推出 GTX 750 Ti系列以來已經奠定相當穩定的基礎,也連續數個世代取得領先優勢,對手AMD最近推出的的R9 Fury X/Fury的效能確實還不錯,但是NVIDIA可不是吃素的,除了有效應對之外,目前採用Maxwell架構的頂級產品GTX 980 Ti顯示卡效能確實還是穩定領先,並搭配已經推出一段時間的GTX 980、GTX 970及GTX960顯示卡效能表現還有價格定位仍是極具競爭力,只能說根本不怕對手出招,當然也期待AMD能儘快將R9 Fury X/Fury等新高階顯示卡提升產品供貨量來刺激市場需求,Inno3D iChill Geforce GTX 950 2GB 擁有的CUDA Core 總數為768個,搭配iChill系列產品獨有的軟硬體設計,確實將顯示卡的表現較公版設定更為亮眼,這點在這次的效能評測裡也可以發現,確實在1080P解析度也能保有一定程度流暢性,當然並非全然能在特效全開之下達到60FPS以上,但是也是令人不容忽視的表現,加上這次NVIDIA升級GeForce Experience 加值應用軟體功能,透過錄影直播分享,讓遊戲更為有趣,並將優秀的硬體同時搭配相對應的軟體才得以發揮所長,NVIDIA除了穩定的驅動程式之外 更能讓玩家體驗到最炫麗、最順暢的遊戲體驗,只是GTX 950處於新卡蜜月期,建議價格上跟GTX 960是有所區隔沒錯,但是不同廠牌間同級市售價格差異過小卻是未讓消費者能輕鬆選購的關鍵,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殼是最容易依據使用者需求及預算而有所不同的搭配,一般中高階機殼的設計及用料都沒話說,不過價位以一般消費者整機預算來說都是偏高的情形下,要選到便宜又兼具中高階機殼的特色的產品可說是不多,或是對某樣顏色有特殊喜好等,或是對內部空間由獨到需求,如水冷裝機、ITX小殼、絕佳的內部空間規劃等。Thermaltake Core V31機殼其定價並不高,實售價格不到1,800元,Thermaltake推出的 Core 351不僅完整支援了ATX的擴充性,而且還保持了原有Core系列的亮眼外型設計,在外部尺寸僅比Core V51稍微縮小的情形下,讓使用者能安裝高階的顯示卡,大大增加了其擴充及靈活性。內部結構的設計更是有著強大的擴充彈性,更能安裝多達3顆3.5"硬碟或是5個2.5"的SSD或硬碟裝置,甚至也同時支援3排的水冷散熱排都能搭載,達到中高階機殼的設計及用料,價位以一般消費者整機預算來說都還能接受,以約2K不到的價格並擁有高品質享受的機殼,可說是平價的優質水冷ATX機殼產品,以下是簡單的開箱介紹。

原廠網頁
http://tw.thermaltake.com/%E6%A9 ... ore_V31_/design.htm


 外包裝 
Thermaltake Core V31外箱

可以看到機殼整體外觀,畢竟每個人的審美觀及對外型的需求均有所差異,可讓使用者可以依愛好來選購。


網購敗入



Thermaltake Core V31

簡單的多國語言產品介紹。


Thermaltake Core V31

以英文標示產品的規格並以圖示主要的長寬,也標示各項組件支援的長寬高,CPU散熱器支援高度185mm以內的產品,VGA支援長度278mm以內(含硬碟架),拿掉硬碟架可支援至420mm,電源供應器支援長度220mm以內的產品。


Thermaltake Core V31組件圖示

以圖示介紹機殼的外部及內部配置情形,方便使用者快速掌握機殼特性,機殼設計體積偏向中大型,主要支援ATX, Micro ATX和MINI ITX主機板及高階顯卡(實際上E-ATX的主機板也可有條件的安裝使用),可使用2個5.25吋裝置、3個3.5吋裝置或5個2.5吋裝置(含2組3.5吋裝置轉接),外型質感也相當優越。另外提供2組USB3.0連接埠,機殼採用大量網孔設計,增加進氣量,另外也是世界工廠製品。


開箱

內部採用保麗龍保護機殼本體,算是相當不錯的處理,避免運送途中的碰撞損傷。


機殼及配件

機殼及說明書


 Thermaltake Core V31機殼本體 
Thermaltake Core V31機殼正面

本體全黑外觀、2大的5.25吋擴充空間,內部可安裝ATX, Micro ATX和Mini ITX主機板,可容納8個SLOT的配置,另外機殼外部開有大量網孔,加強機殼散熱能力,,讓機殼質感也提升不少,機殼內部前後方預設各1組12CM風扇,內部設有防塵濾網可以快速拆裝,進行清潔。

LOGO

機殼正面有Thermaltake自家的銘牌,加強產品形象。


正面IO面板

提供2組USB3.0及耳機麥克風功能,開關及RESET鍵也設置在兩側,方便使用者使用的設計。


透明側板及機殼外部網孔

機殼左側提供透明側板設計,喜歡做機殼改裝或是加裝LED燈光的使用者更是一大賣點。


機殼右側

側板採用外凸設計,讓使用者走線及空間規劃更為便利。


機殼上蓋



採用大量網孔以利內部的熱空氣排出,也規劃有3組14公分或是12公分風扇安裝區域,方便使用者加裝水冷排使用,外部也是設有1組磁吸式過濾網,清潔便利,也可以減少灰塵進入的量。


機殼後方



採用最近受歡迎的下置式POWER設計,介面卡擴充能力採用8SLOT擴充設計,提供1組12/14CM固定風扇孔位及手鎖螺絲,預設提供1組12CM風扇,風扇下方留有外接式水冷走管空間。


機殼下方進氣孔

另外機殼下方開有網孔及加裝濾網,加強進氣量,讓外部冷空氣能有效進入或將內部熱空氣排出,加強機殼散熱能力,也可以減少灰塵進入的量。


機殼側板手鎖螺絲

側板一側為透明側板,一側為外凸,手鎖螺絲旋鬆之後則是會留在側板上,避免遺失。


 Thermaltake Core V31機殼內部 
機殼內部





2大的5.25吋、3組3.5吋及5組的2.5吋(含3.5吋轉接)擴充設計的裝置擴充能力。POWER安裝區採用下置式設計下方並在前方進氣孔置有濾網,以減少灰塵之進入,POWER部分採用下置獨立區劃,讓使用者可以使用大瓦數的電源供應器,畢竟高瓦數的電源供應器長度通常較長,讓電源供應器的進氣不會吸到內部經過加熱的熱空氣影響散熱效率。


主機板背面走線空間

留有相當多的空間餘裕,使用者可依自己使用方式進行走線配置。


前方進氣網孔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瘋狂或是資深的水冷玩家應該都知道德國aquacomputer是蠻有名氣的一家水冷系統廠商,製作的水冷產品都蠻精美,效能也都還不錯,只是價格一直都不算便宜,畢竟這是要加上飄洋過海的運費,向來便宜不到哪裡去。水冷與空冷是屬於不同取向的散熱器,尤其是水冷系統的組成價位都偏高,又依據使用的水冷管不同有所區別,目前改裝的主流多以使用硬管為主,雖然硬管的漏水可能及建置維護費用比較高一些,不過也因為硬管的走線因改裝的功力,易於展現水冷系統美感,水冷系統改裝已漸漸從使用軟管(太空管、CF管等)轉變成硬管(壓克力管、PETG管及銅管等)。Aquastream XT Ultra水冷幫浦是aquacomputer與EHEIM技術合作的產品,電控功能相當豐富,在目前水冷系統已多屬於DDC及MCP650等2大系列幫浦(兩者改裝套件相當豐富多元,價格也合理)環境下,因此目前台灣手上有Aquastream XT Ultra水冷幫浦的使用者應該不多,實際上水冷幫浦是蠻耐用的產品,Aquastream XT Ultra水冷幫浦表現也是相當不錯,只是當初配接的KP不銹鋼轉接頭使用M12牙規,不是一般通用的G1/4牙規,在水冷管路使用軟管的環境下還可以應用,如果要改接硬管難度就高,這點就要找其他的轉接頭來因應,在拜了G大神之後發現國內知名的水冷廠商Bitspower有推出Aquastream XT系列水冷幫浦的轉接頭,就敗來作為後續改裝使用,以下就針對轉接頭產品作簡單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們請參考(雖然國內通路沒有鋪貨,不過可以透過網路客服訂購!!)


Aquastream XT Ultra



KP不銹鋼轉接頭及Bitspower Aquastream XT 轉接頭。


KP不銹鋼轉接頭

原本使用的KP不銹鋼轉接頭,因為KP轉接頭使用M12牙規,不是一般通用的G1/4牙規,在水冷管路使用軟管的環境下還可以應用,如果要改接硬管難度就高。


換裝Bitspower Aquastream XT 轉接頭

將原本的G1/8及G3/8牙規轉接成水冷系統較為通用的G1/4牙規。


通用的G1/4牙規

讓PUMP能在新的水冷系統發揮其功能。


改裝硬管

雖然硬管的漏水可能及建置維護費用比較高一些,不過也因為硬管的走線因改裝的功力,易於展現水冷系統美感,水冷系統改裝已漸漸從使用軟管(太空管、CF管等)轉變成硬管(壓克力管、PETG管及銅管等)。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價級SATA3產品,不僅價格已進入甜蜜區間,目前以多數在2K以下甚至往1K靠近的價位,效能更是令人不可忽視,安裝之後應該也是能感受到系統效能明顯提升,也就是因為固態碟(SSD)存取效能性能極佳,也隨著市場接受度越來越高,廠商不斷的研發新控制晶片及利用SSD體積較為迷你的先天優勢,其效能表現絕不容小覷,已成為系統碟的不二之選,雖固態碟以本身特性而言要取得大容量儲存市場的青睞,仍有待科技的演進來改善,這塊市場應該是傳統硬碟仍能在個人電腦中取得必要之位置,一般高階SSD產品效能實測存取速度高達存取速度多在550MB/s上下,已經相當接近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使用AHCI(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的傳輸介面已漸漸無法滿足SSD的需要,解決之道可以升級成本較高的第3代 SAS傳輸介面(傳輸頻寬12Gb/s),或是使用高頻寬、低延遲的PCIe匯流排作為儲存傳輸通道,如Intel Z97晶片組主機板產品開始導入的M.2傳輸介面及使用SATA結合PCIe技術而成的SATA Express傳輸介面等,雖暫解燃眉之急,實際上仍是不敷高階SSD產品的高傳輸頻寬需求,因此Intel 主導開發與制定規範推出新的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傳輸介面,簡稱NVMe,全名為非揮發性記憶體儲存裝置,當然目前支援NVMe的SSD還非常少,但是目前的產品效能確實比起採用SATA傳輸介面的產品高出不少。

Intel也早已針對SSD推出一系列產品(例如X25系列、520系列、530系列、320系列、330系列及、最新的535系列等),獲得市場不錯的反應,也持續針對市場的需求提升產品的效能及規格,選用自家的控制器,搭配自家的20nm MLC製程FLASH推出SSD 750系列產品,Intel SSD 750 系列使用 NVM Express 技術,透過四線道的 PCIe 3.0,輕鬆提供使用者毫不妥協的效能。Intel SSD 750 系列提供擴充卡與 2.5 吋規格選擇,減輕從 SATA 移轉到 PCIe 3.0 的負擔,沒有功耗或散熱限制影響效能。這款固態硬碟可以發揮極致的效能,用在多種不同的系統尺寸規格與配置,其中400GB效能實測存取效能為2,200MB/s、寫入900MB/s,隨機4K讀取430,000 IOPS,隨機4K寫入230,000 IOPS,耐用性評等 (生命週期寫入)70GB/日,原廠5年保固,待機功率4W,使用中功率12W,整體表現極佳也因此獲得市場相當多的好評價,以下就分享Intel SSD 750 400GB的效能表現吧!! 


原廠規格



 Intel SSD 750 400GB 外包裝 
外盒圖

彩盒正式版包裝,斗大的Intel SSD 750 SSD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可以發現SSD產品的外觀,採用目前Intel主流產品的藍底數位化風格設計。
簡單標示出產品採用的 PCIe NVMe 3.0 x4技術。


Intel SSD 750 400GB外包裝背面

Intel SSD 750 400GB實測效能,連續讀取速度最高可達2,200MB/s,連續寫入速度最高可達900MB/s,多達400G容量SSD做為系統碟已經是超級夠用,目前相對的價位大約在14K,是不算便宜,不過考量到效能表現讓對手瞠乎其後,Intel SSD 750 SSD性價比應該不是追求效能的使用者所關注的,產品原廠提供5年保固服務,世界工廠製品。


產品資訊



SSD及說明書



包含SSD本體、low Profile擋板、驅動程式及說明書。


 Intel SSD 750 400GB 
Intel SSD 750 400GB

Intel SSD 750 400GB採用PCIe NVMe 3.0 x4傳輸介面。HHHL (CEM2.0),採用自家的20 nm MLC NAND FLASH顆粒。


Intel SSD 750 400GB背面



產品資訊及規格



也標示通過相關的安規及認證。


Intel SSD 750 400GB本體正面

傳輸介面為PCIe NVMe 3.0 x4,正反面各18顆共有36顆NAND Flash顆粒,扣除OP空間後組成400GB的容量,SSD主控制器源自於自家企業級DC P3700系列,型號為Intel CH29AE41AB0,頻率為400MHz,通道數為18,支援NVMe傳輸技術。


Intel SSD 750 400GB本體背面



NAND Flash及快取記憶體



NAND Flash採用自家 29F16B08MCMFS 20nm MLC快閃記憶體顆粒,記憶體快取部分選用Micron的 2Gb DDR3L-1600 SDRAM。


Intel SSD 750 SSD

呼應主打玩家級及追求極限效能使用者的產品規劃(如果能加裝LED燈光效果就顯得更炫)。


 X99平台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平台
CPU:Intel Core i7 5820K ES @4.5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32GB kit @ 2666 15-16-16-39
MB:ASUS X99-Pro
VGA:GALAXY EXOC GeForce GTX 970 4GB
HD:Silicon Power Slim S80 240GB(AHCI);Intel SSD 750 400GB(NVMe)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HDTUNE
讀&寫測試

Intel SSD 750 400GB表現相當嚇人,讀取速度及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在2,886MB/s及985MB/s,搜尋時間不到0.03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AS SSD BENCHMARK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