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在2014年5月11日正式發布了Z97等9系列晶片組,雖然與原先8系列晶片組架構差距不算太大,建構於Intel Tick-Tock(新工藝/新架構交替發展策略)戰略,這次1150平台推出小幅度升級版後確實再次將產品效能做一定程度的推升,也穩定的領先對手,Z97系列晶片組是Intel新一代CPU(Haswell-Refresh)在2014年所搭配的晶片組產品,Z97身為搭配新一代Haswell-Refresh處理器9系列晶片組提供1組M.2、6組SATA 6G、PCI-E 3.0,內建6組USB3.0,Z97一樣提供對Intel RST技術和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技術的支援,近期應該可以看到由各大板卡廠針對不同等級的產品線所推出的主機板陸續上市搶佔商機,Z97也支援K系列CPU的倍頻調整功能,同樣支援內部整合顯示核心輸出以外(可開啟編解碼加速引擎),也能完整提供調整倍頻的功能,滿足玩家在超頻方面的需求
主機板大廠-ASUS依據主流市場的需求的推出更具特色的主機板,搶攻各位玩家口袋中的小朋友,積極推出以Intel Z97晶片組打造價位實在、規格、功能及用料都具競爭力的ATX主機板,支援INTEL LGA1150腳位Haswell Refresh CPU產品線,這次也針對之前相當受到好評的SSD SECURE ERASE、ROG RAMDISK、SONIC RADAR II等軟體加值技術予以強化,另外也推出新一代的軟硬體技術如KeyBot、LANGuard、SupremeFX、GAME FIRST III(ASUS自行研發)、SONIC SENSEAMP、SONIC SOUNDSTAGE、SONIC STUDIO等,整體介面更為簡潔直覺實用,透過軟硬體的搭配以期將Intel LGA1150腳位Haswell-Refresh CPU產品效能完美結合並完整發揮,因應第1代的Impact主機板獲得不錯的市場回響,再次推出第2代的Impact主機板,除了承襲原有的產品特色之外,也新增了許多硬體設計及軟體加值功能,確實是一張不容錯過的電競主機板,喜歡ITX主機板裝機的使用者也能使用到ROG等級設計的主機板產品,讓組成ROG等級的產品的費用更貼近使用者,除了在強化用料之外,在mini-ITX上幾乎是塞了滿滿的用料,有些受限於主機板面積的部分就直接採直立化設計,如VRM模組(Impact Power II)、音效模組(SupremeFX Impact II)、藍牙4.0/Wi-Fi 802.11ac無線模組(mPCIe Combo IV)以期將Intel LGA1150腳位Haswell及Haswell-Refresh CPU產品效能完美結合並完整發揮,以下介紹ASUS在Z97晶片組的中高階ATX產品Maximus VII Impact的效能及面貌。
主機板包裝及配件
外盒正面
產品的設計外包裝,近期ASUS ROG產品線的一貫產品設計風格,給予玩家熱血風格設定。
原廠技術特點
採用Z97晶片組,支援22nm世代的Core i核心LGA1150腳位的i3/i5/i7的CPU,支援4K顯示輸出能力。
產品簡介
有簡單的多國語言介紹。
盒裝出貨版
內頁技術特點介紹
這次也針對之前相當受到好評的SSD SECURE ERASE、ROG RAMDISK、SONIC RADAR II等軟體加值技術予以強化,另外也推出新一代的軟硬體技術如KeyBot、LANGuard、SupremeFX Impact II、Game First III、SONIC SENSEAMP、SONIC SOUNDSTAGE、SONIC STUDIO等技術特點作介紹。
外盒背面圖示產品支援相關技術
這次也針對之前相當受到好評的SSD SECURE ERASE、ROG RAMDISK、SONIC RADAR II等軟體加值技術予以強化,另外也推出新一代的軟硬體技術如KeyBot、LANGuard、SupremeFX、Game First III、SONIC SENSEAMP、SONIC SOUNDSTAGE、SONIC STUDIO等技術特點作介紹。圖示新一代的軟硬體技術如KeyBot、SupremeFX Impact II、Game First III、mPCIe Combo IV、Impact Control II及Impact Power II等功能。
開盒及主機板配件
主機板相關配件分層包裝。
配件
配件有WiFi天線、SupremeFX Impact II音效擴充子卡、mPCIe Combo IV擴充子卡、SATA排線4組、後檔板、說明書、標示貼紙、Q Connector及驅動光碟等。
主機板
主機板正面
這張定位在身為Z97高階的產品,提供1組 PCI-E 16X插槽供擴充使用,2DIMM雙通道DDR3、8CH的音效輸出、INTEL I218V Gigabit網路晶片、擁有不錯的散熱設計、全固態電容,整體用料部分CPU供電設計採用8相,MOS區加以散熱片抑制MOS負載時溫度,CPU端12V輸入使用8PIN,主機板上原生提供2組風扇電源端子(均為PWM),另外透過CoolHub功能再提供2組PWM風扇電源端子,主機板上提供4組SATA3(均為原生),此外整體配色採用黑紅配色做為搭配,產品質感還是相當不錯。
主機板背面
主機板CPU底板使用金屬製防彎背板,MOS區及PCH晶片組散熱器使用螺絲鎖固,MOS區背面也加上背板強化。
主機板IO區
如圖,有1組PS2鍵盤滑鼠共用連接埠、4組USB2.0、1組Gb級網路、4組USB3.0、光纖輸出端子、ROG Connect、Clear CMOS、Direct Key、Mem OK、DEBUG LED。視訊輸出端子有Display Port、HDMI各1組。
Impact Control II
目前分類:3C產品評測 (447)
- Sep 24 Wed 2014 23:59
ASUS ROG Maximus VII Impact 評測
- Sep 22 Mon 2014 23:59
徜徉電競天籟 絕妙平衡組合 Kingston HyperX Cloud 耳機評測
耳機產品越見豐富,有主打電競使用需求功能的產品,也有針對智慧型手持裝置而設計的產品,當然也有針對音樂聆聽的產品,要兼具各種使用需求的產品確實不是那麼容易,但如果能取得不錯的平衡表現,確實能讓使用者免去找尋合適的產品,加上電競遊戲越來越受玩家所熱愛,為了讓在享受遊戲過程有更好的遊戲體驗,玩家或是使用者長或透過更換遊戲的相關周邊硬體設備,除了電腦內部的零組件提升至符合遊戲的高規格需求外,也通常會更換左右遊戲控制器的滑鼠、鍵盤,更甚者會改用電競耳機(麥克風),畢竟有更專業的遊戲配備確實能有效提升遊戲時的反應速度及臨場表現,這也是因為電腦的音效隨著科技的演進,由需要加裝獨立音效卡,後來廠商推出AC97的內建音效技術,更演進為HD音效技術,也是因為廠商陸續開發將內建音效的音質慢慢的提升,到現在一般使用者多可以接受的層次,不過耳機的市場也隨著使用者的需求,也有越來越多的產品開發上市,畢竟耳機以小小的體積即較少的花費就能提供相較於喇叭更高的音效饗宴或是能更輕易分辨敵人或是相關的聲音訊息,所以消費者對耳機的接受對也越來越高,Kingston HyperX Cloud 電競耳機,採用傳統3.5mm連接介面,提供使用者極佳的音效品質,並專為遊戲調校,HiFi 音質的 HyperX Cloud 能呈現水晶般清晰的高、中、低音,搭配重低音強化器,讓使用者在聆聽音樂、觀賞電影更能"聲"歷其境,確實分辨敵人或是音效的位置,以打造兼具遊戲聲效與音質兼具的音效。
Kingston HyperX Cloud 電競耳機規格
耳機:
傳感器類型:動態 Ø 53mm
作業原理:封閉式
頻率響應:15Hz–25,000Hz
阻抗:每系統 60 Ω
聲壓 SPL:98±3dB
總諧波失真 THD: < 2%
承受功率:150mW
型式:全罩式
阻絕環境噪音:大約 20 dBa
頭帶壓力:5N
麥克風及導線重量:350g
纜線長度及種類:1m + 2m 延長線 + 10cm iPhone
連線:迷你立體聲纜線接頭 (3.5mm)
麥克風:
傳感器類型:背極電容式
作業原理:壓力梯度
指向性型式:心型指向
電源:AB 電源
電壓:2V
耗電量:最高 0.5 mA
阻抗:≤2.2 kΩ
開路電壓:20 mV / Pa (f = 1 kHz)
頻率響應:100–12,000 Hz
總諧波失真 THD:2% (f = 1 kHz)
最大聲壓 SPL:105dB SPL (THD≤1.0% 於 1 KHz)
麥克風輸出感度:-39±3dB
麥克風桿長度:150mm (包括鵝頸形桿部)
囊部直徑:Ø6*5 mm
連線:迷你立體聲插槽接頭 (3.5mm)
Kingston HyperX Cloud 電競耳機外盒
耳機外包裝
採用暗色系底色搭配紅色的設計,營造電競產品風格,外部也放上耳機的外觀,讓使用者可以掌握耳機的特點。
Kingston HyperX Cloud 電競耳機特色
提供使用者53mm的高品質單體,傳遞 Hi-Fi 完美音質讓使用者在玩電競遊戲更能聲歷其境。超柔軟的皮製加墊頭帶搭配記憶海綿耳墊,提供極致的舒適感,封閉式耳機可以加強重低音並被動式阻絕噪音,耳機並由瑞典的團隊所操刀設計。
Kingston HyperX Cloud 電競耳機保固服務
原廠提供2年的保固服務。
適用的使用環境
採用3.5mm連接端子,可相容於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手機、PlayStation 4 和飛機上的耳機孔。
耳機的特色
採用可拆式麥克風 (安裝簡便,拆卸容易),堅固的鋁製結構,不但耐用而且穩定,另外外殼也採用陽極髮絲紋處理,讓耳機質感更為提升。另外耳罩部分也可拆卸更換,原廠預設使用的為皮革材質,有些人可能感覺戴久會悶熱,所以原廠提供相對較不易悶熱的絨布材質耳罩,讓使用者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耳罩材質。
耳機的特色
具備HyperX系列產品的高品質的效能表現。
規格及耳機的各部位介紹
採用3.5mm連接端子,有獨立的音量控制器,可即時調整音量,頭帶可調式設計,讓使用者設定最佳的聆聽方式。耳機上方採用柔軟皮質頭枕包覆,提供使用者使用時更佳的配戴舒適度。
採用耳機的知名電競戰隊
產地
由世界工廠所生產。
Kingston HyperX Cloud 電競耳機內包裝
內盒
整體包裝品質不錯,襯托出產品不凡的價值所在。
以泡棉填實
內部包裝
保護相當完整,避免耳機受到損傷或是變型,內部包含耳機本體及配件。
各部件放置妥善
Kingston HyperX Cloud 電競耳機及配件
耳機採用包覆式耳罩,黑紅色的搭配,科技視覺效果更佳,麥克風的位置在左側可由使用者依據需求來加裝搭配使用。
攜行袋
可以輕鬆收納耳機
麥克風
採用可以拆卸式的設計,使用者也可調整麥克風彎折角度。
智慧型裝置的耳機麥克風轉接線
對應智慧型裝置使用。
HyperX線控裝置
可讓使用者輕鬆調整音量、也可延長耳機的使用距離,線控裝置上也標示耳機及麥克風的連接埠,3.5mm端子也採用鍍金處理。
訊號延長線
耳機本體的線材長度比較適合隨身使用,如果使用者機殼並沒有提供前置的耳機、麥克風連接埠,或者是使用者想從電腦後方主機板連接埠直接連接使用的話,光靠耳機本體上訊號線長度實際是不太夠用的,所以原廠也貼心的提供,訊號延長線,讓使用者搭配使用,當然3.5mm端子部分一樣有鍍金處理。
機艙音源轉接頭
讓使用者在搭機時也能享受高品質的音效。
耳罩
天鵝絨材質,相當舒適,只是容易卡灰塵而髒掉,也較不易悶熱,使用者可根據材質喜好程度,來與預裝的皮質耳罩來搭配使用。
Kingston HyperX Cloud 耳機
耳機本體及兩種材質耳罩對照
骨架為鋁合金材質,強度可期,預先安裝為黑色皮革材質耳罩,包覆性相當好,可讓使用者盡情享受高品質的音效,不過長時間配戴較容易產生悶熱之不適感,外黑內紅的耳罩為天鵝絨材質,相當舒適,只是容易卡灰塵而髒掉,也較不易悶熱,使用者可根據材質喜好程度,來與預裝的皮質耳罩來搭配使用。
3.5mm連接端子
耳機有兩個3.5mm連接端子,也採用鍍金處理,分別連接麥克風及音訊。訊號線並使用編織布包覆,也相當柔軟,耳機線長1M,就使用者連接智慧型裝置使用的長度是足夠的,如果要搭配電腦使用的話可能就要搭配控制盒及延長線來使用。
Kingston HyperX Cloud 電競耳機頭帶
繡有HyperX字樣,可加深使用者對產品的印象,頭帶可調式設計,分段調整讓使用者設定最舒服的聆聽方式,
左右耳的標示
也有標示左右耳位置,讓使用者可以確認配戴耳機方向正確與否。
頭帶上方材質
採用材質較軟的皮質包材,內部為記憶材質泡棉,讓使用者於遊戲或聆聽音樂、觀賞電影配帶時更為舒適。
安裝麥克風
麥克風安裝位置於左耳下方,把保護蓋移除之後就可看到連接埠,在將麥克風裝上即可,另外也可以發現耳機耳罩外部採用陽極黑色鋁金屬飾板,除展現自家的LOGO外,也用上髮絲紋處理,讓整體質感更為提升。
搭配HyperX線控裝置
讓使用者輕鬆控制音量大小,也可延長耳機訊號線的長度,使用時不會因此覺得長度不夠。
結語
小結:
Kingston HyperX Cloud 電競耳機,提供使用者不錯的遊戲音效體驗,讓人在遊戲時有更為聲歷其境的音效,讓使用者更能享受遊戲的樂趣,確實發揮53mm的高品質單體的特性,在音樂聆聽上確有一定水準的表現,蠻適合電競及音樂聆聽的使用族群,確實可以方便快速的享受異於內建音效及低價喇叭的音效饗宴,值得一提的是麥克風是可以由使用者自行調整來加裝,另外耳機本體線長1M,搭配上HyperX線控裝置及延長線,可讓使用者依據需求自行搭配使用組合及長度,提供可替換式的皮質與絨布的耳罩,可讓使用者選用喜好的耳罩材質讓使用者配戴時的舒適度提升不少,外觀部分也提供2組不同的顏色組合,選用黑/紅或黑/白色調耳機產品,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優異,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 Sep 17 Wed 2014 23:13
6TB自組家用大水庫 數位匯流雲端管理有一套 WD Red 6TB硬碟及Synology DS415play NAS應用實測
不知道您對NAS系統的印象是甚麼,就個人來說,之前其實原本對NAS系統使用是有點敬謝不敏,以為使用及管理不容易上手,佈建及設定程序繁鎖,所以一直以來比較傾向本機端硬碟,不過隨著多次測試、應用,加上後來也自己購入DS214se使用之後的實際使用經驗,發現NAS系統功能可說是越來越多元,讓NAS系統在個人處理資料備份及運用上,也相對更具信賴感,漸漸地能擔負家中資料儲存、管理及運用中心,也能輕鬆建構私有雲,容量部分就是看使用者搭配的硬碟容量,當然選用通過NAS系統相容性驗證的產品,也能減少在系統佈建上的時間與心力,這點相信WD Red系列硬碟是做得不錯,也因為數位科技不斷推展,大量的資料也因而產生,連帶的也使需要備份的資料可以說是與日俱增,加上高畫質影音的紀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講求高畫質的單一個相片檔案或是單一個影音檔案容量都是不斷向上攀升,也讓使用者或是企業對於儲存容量的需求,再次向上翻新,儲存數位化的檔案,方式也是相當多元,只是價格較為合宜也較容易取得的媒介仍屬硬碟產品為大宗。雖說固態碟(SSD)性能隨著更強控制器的研發,效能至上的玩家們已漸漸將系統碟換裝SSD,不過SSD雖然存取速度驚人,作為儲存系統的應用產品來說,硬碟仍然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畢竟單位價格來說,硬碟確實仍是占了上風。NAS和傳統的檔案儲存服務或直接儲存設備不同的地方,在於NAS設備上面的作業系統和軟體只提供了資料儲存、資料存取、以及相關的管理功能;此外,NAS設備也提供了不止一種檔案傳輸協定。NAS系統通常有一個以上的硬碟,而且和傳統的檔案伺服器一樣,通常會把它們組成RAID來提供服務;有了NAS以後,網路上的其他伺服器就可以不必再兼任檔案伺服器的功能。NAS的型式很多樣化,可以是一個大量生產的嵌入式設備,也可以在一般的電腦上執行NAS的軟體。3.5吋硬碟作為大容量儲存硬碟的角色就稱職許多,單位儲存成本更為低廉,顯見硬碟單位容量價格比相當漂亮,可靠性經過長久的技術應用,WD Red系列產品是專為家庭與小型辦公室 NAS 系統 (1~8 bays) 而量身打造,適合家用的 NAS 系統的硬碟產品,讓使用者更快更輕鬆地享受串流影音媒體檔案、備份電腦資料、分享檔案等應用,也可與企業內現有的網路基礎架構緊密整合,有效提高小型企業的效率與生產力,也與NAS大廠Synology, QNAP, 跟 Thecus等都通過了相容性測試,並提供1TB到6TB等不同容量,以下WD最新推出的Red 6TB 硬碟產品外觀及其效能分享。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www.wdc.com/ch/products/products.aspx?id=810
測試搭配組合
WD Red 6TB
內部包裝
採用靜電袋作包裝,兼顧防止靜電及產品保護性。
NAS專用的硬碟
WD Red 6TB與WD一般產品不同採用紅色標籤方便使用者做產品辨識,WD Red 系列硬碟產品最近推出了 5TB 以及 6TB 型號,同時也將 NASware 更新至 3.0 版本,轉速部分一樣是IntelliPower技術(軟體監測為5,700rpm)。
硬碟資訊
硬碟產品代號WD Red 6TB是WDWD60EFRX,轉速採用IntelliPower技術(軟體監測為5,700rpm),產地為馬來西亞,2014年6月出廠產品,硬碟上也清楚標示為NAS專用的產品。
安規認證
擁有多國的安規認證。
硬碟背面
與目前大部分硬碟相同的設計,都是把控制晶片內藏。
傳輸介面
採用一般的SATA傳輸介面及電源接頭,傳輸頻寬為SATA 6Gb/s。
安裝硬碟
側邊固定螺絲孔及厚度,採用與一般硬碟相同的螺絲孔位,方便使用者固定,可以輕鬆使用Synology DS415play內附的快速硬碟架安裝上。
輕鬆安裝完成
準備上機測試
NAS部分這次搭配Synology DS415play進行NAS系統效能測試。
WD Red 6TB單顆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Panram Light Sword DDR3 2400 4GX2(XPM Profile1@DDR3 2400)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AMD R9 290X 4G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WD Red 6TB 2顆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 水冷,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系統下格式化之後容量
單顆容量顯示為5588.91GB約等於5.45TB。
HDTUNE
讀&寫效能測試
隨機抽2顆進行測試,WD Red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179MB/sec,平均讀寫效能也大約在130MB/sec左右,當然身為硬碟弱項就是搜尋時間跟傳輸速度與高速SSD產品不能比,不過就作為NAS儲存及資料備份而言,容量及穩定性還是相對重要的,就硬碟而言WD Red 6TB的16.0/17.2ms左右的搜尋時間也是算相當夠用的。
檔案效能測試&IOPS測試&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傳輸速度相當不錯,最高讀取大約都有168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最高寫入大約都有149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
ATTO
效能表現,2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191MB/Sec及174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CrystalDisk info
轉速部分軟體監測為5,700rpm,傳輸頻寬為SATA 6Gb/s,也支援NCQ技術。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2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182MB/Sec及173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AIDA硬碟測試
WD Red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183MB/sec,大約15ms多的搜尋時間也是算夠用。
AJA Test
WD Red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快讀取及寫入達到172MB/sec及172MB/sec。
PCMARK Vantage
成績為5681
PCMARK 7
成績為2153。
PCMARK 8
成績為2689。
NAS應用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部分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Panram Light Sword DDR3 2400 4GX2(XPM Profile1@DDR3 2400)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AMD R9 290X 4G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WD Red 6TB 4顆搭配Synology DS415play效能測試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 水冷,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RAID5部分
NAS Performance Test
模擬大檔的讀寫測試
NAS Performance Test 1.4
NAS Performance Test 1.7
平均讀取速度達117.21MB/sec及117.92MB/sec,平均寫入速度達108.91MB/sec及109.37MB/sec,軟體也標示讀寫速度應可更高,以NAS提供的1組1Giga Lan的讀寫速度來說已經能充分發揮,這也表示這樣的硬體搭配效能表現是充分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NAS Performance Test
模擬小檔的讀寫測試
NAS Performance Test 1.4
NAS Performance Test 1.7
平均讀取速度達103.02MB/sec及104.83MB/sec,平均寫入速度達97.29MB/sec及96.25MB/sec,以NAS提供的1組1Giga Lan的讀寫速度來說已經能充分發揮,這也表示這樣的硬體搭配效能表現是充分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DiskMark 3.0.3
平均讀取及寫入速度約在103MB/sec以上。
ATTO
最高讀取及寫入速度約在117MB/sec以上。
實際傳輸7G左右影音檔案
平均寫入速度達101.22MB/sec左右,效能符合預期。
實際傳輸7G左右影音檔案
平均讀取速度達105.55MB/sec左右,效能符合預期。
RAID6部分
NAS Performance Test
模擬大檔的讀寫測試
NAS Performance Test 1.4
NAS Performance Test 1.7
平均讀取速度達97.35MB/sec及96.36MB/sec,平均寫入速度達85.15MB/sec及85.03MB/sec。因為採用RAID6設定,對系統運算資源負擔較重,因此多少影響效能表現,
不過這也表示這樣的硬體搭配效能表現是尚能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如要更好的RAID6硬體運算效能表現就要購置更好的NAS設備來完成。
NAS Performance Test
模擬小檔的讀寫測試
NAS Performance Test 1.4
NAS Performance Test 1.7
平均讀取速度達95.09MB/sec及97.16MB/sec,平均寫入速度達85.39MB/sec及87.30MB/sec。因為採用RAID6設定,對系統運算資源負擔較重,因此多少影響效能表現,
不過這也表示這樣的硬體搭配效能表現是尚能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如要更好的RAID6硬體運算效能表現就要購置更好的NAS設備來完成。
DiskMark 3.0.3
平均讀取及寫入速度約在78MB/sec以上。
實際傳輸7G左右影音檔案
平均寫入速度達76.74MB/sec左右,效能尚能符合預期。
實際傳輸9G左右影音檔案
平均讀取速度達65.64MB/sec左右,效能尚能符合預期。
Synology DiskStation DS415play 外包裝
外箱
Synology製品,相當知名的NAS廠商,推崇新的NAS應用體驗。
外箱提把
Synology DiskStation DS415play規格及產地
硬體配置算是相當不錯的,MIT精品,原廠提供2年的保固服務。詳細硬體規格請參考https://www.synology.com/zh-tw/products/DS415play#spec
箱內簡要資訊
內部包裝
保護合宜,避免運送途中碰撞損傷,內部有NAS系統、說明書及配件。
相關線材
網路線、電源線、簡要說明書及螺絲等。
變壓器
- Sep 16 Tue 2014 23:13
Core i7 5820K精進架構 多工效益實惠6核 Intel Core世代處理器效能大比拚
Intel在2014年8月30日提前更新的旗下另一系列處理器,之前在個人運算平台上最高階的處理器產品為採用LGA2011腳位的Core i7-4960X、Core i7-4930K及Core i7-4820K,這幾款採用LGA2011腳位Core i7 CPU及所搭配X79晶片組,在市面上推出已有1~2年左右不等的時間,也獲得相當多的好評價,也曾經是最高階的個人PC平台,當然在新世代的產品推出之後,頂級平台王座要交棒給最新的Haswell-E系列之CPU,並且搭配最新的X99晶片組,實際增加的運算核心數是主要突破特點,Core i7-5960X是首款桌上型處理器採用8C16T的運算核心,另外在X99平台支援之最低階的處理器Core i7-5820K也升級為6C12T的處理器產品(上一世代同樣定位的產品Core i7-4820K可是只有4C8T),已能與主流的Z97平台產品做明顯區隔。建議售價部分Core i7-5960X、Core i7-5930K及Core i7-5820K價格分別為$999、583及389,採用LGA2011-3接腳,TDP均為140W,支援HyperThreading、內建4通道DDR4記憶體控制器及新的連接介面,可以確認是目前Intel 桌上型CPU產品的運算效能及頂尖之作。
Haswell-E系列之CPU
共有3個型號,未來1年將是高階處理器主打的型號。
Haswell-E處理器特點
採用22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2011-3型,支援4通道DDR4 2133MHz記憶體,TDP為140W,其中Core i7-5960X為8核心16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0GHz,Turbo Boost 3.5GHz,L3快取為20MB,擁有40條PCI-E 3.0通道,支援2x16+2x8或者5x8配置,Core i7-5930K售價583美元,為6核心12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5GHz,Turbo Boost3.7GHz,擁有15MB L3快取,其餘和Core i7-5960X一致。Core i7-5820K,也是6核心12線程、15MB L3快取,預設時脈為3.3,Turbo Boost3.6GHz,PCI-E 3.0通道減少到28條,僅支援x16+x8+x4配置方式,不過就一般人而言,這樣的通道搭配方式應不致產生多大的使用瓶頸,單核獨立顯示卡王或是高階的硬碟陣列卡PCI-E 3.0 8X的頻寬應該是綽綽有餘,就算用到雙卡繪圖(SLI或是CF),16X+8X應該還是能充分發揮運算效能,剩下的4X剛好可以搭配Ultra M.2傳輸通道使用,應用上算是恰好可以滿足使用者實際使用的需求。
X99平台系統架構
X99晶片組所搭配的PCH南橋晶片提供了原生的10組SATA 6Gbps連接埠,USB3.0提供6組。
Intel Core i7-5820K
盒裝
白盒裝,正式版會有彩盒包裝,當然也跟之前同等級產品一樣沒有附上散熱器,使用者必須自己添購。
基本規格
Intel Core i7 5820K基本運算時脈為3.3GHz,Turbo Boost可至3.6GHz,具有15MB的快取,採用LGA2011-3腳位,與X79晶片組的LGA2011腳位是不相容,TDP為140W。
內部保護
CPU正面
除研發代號及編碼外與舊款LGA2011腳位CPU無明顯差異。
CPU背面
雖然一樣有著2011腳位與但是使用上代LGA2011腳位主機板是不相容LGA2011-3的腳位設計,舊X79平台不能裝這顆CPU,當然新的X99平台也不支援舊的CPU。
測試平台
Core i7-5820K 功耗及溫度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5820K ES@3.6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2666 14-14-14-36
MB:ASRock X99 WS
VGA:AMD R9 290X 4G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全預設下平台待機功耗
整機約在56.6W,考量POWER的轉換效率,大約功耗大約在45.28W左右。
全預設下執行OCCT測試時功耗
整機約在176.2W,考量POWER的轉換效率,大約功耗大約在140.96W左右。
此時5820K 核心溫度
最高溫度約落在60.5℃左右,平均約在60℃不到。
全預設下執行LinX 0.65測試時功耗
整機約在202.9W,考量POWER的轉換效率,大約功耗大約在162.32W左右。
LinX 0.65溫度截圖
最高溫度約落在65℃左右,平均約在63℃左右,由此可以發現5820K的導熱介質導熱能力一樣是維持原有規範採用較好的設計,不見得要開蓋就能挑戰更高的效能及時脈極限。
預設CPU效能測試可以參考這篇。
Intel Core i7-5820K與歷代重點處理器效能大比拚
Intel Core屬於Pentium M架構的產品,源自於增強版本的Intel P6微架構,剛推出時主要針對筆記型電腦市場推出,是Intel的第一款32位元雙核行動低功耗處理器,第一款65nm製程的行動處理器,搭配的晶片產品代號為Yonah,並於2006年1月正式推出。Intel Core處理器接班人就是支援64位元Intel Core 2 CPU產品線,這個接班人可說是做得有聲有色,將P4時代的效能及功耗劣勢一次扳回,強化了CPU產品線的競爭實力,也算是開啟後續Core i系列處理的元老之一。Intel 新一代8系列晶片組中的首款產品名為“Z87”,係為搭配Intel新一代Haswell處理器,Intel Tick-Tock(新工藝/新架構交替發展策略)戰略可說是發展的相當成功,這次1150平台推出後確實再次將產品效能做一定程度的推升,也穩定的領先對手,Haswell屬於Tock變換架構展現新核心架構的世代,上次Ivy Bridge所搭配晶片組為Z77,Haswell則是搭配Z87,Haswell-R所搭配的Z97系列晶片組是INTEL新一代CPU(Haswell)1150腳位在2014年晶片組主流&效能主力產品,這次測試的Haswell-E處理器則是定位在最高階的產品路線,使用者應該也會好奇,Intel CPU產品改朝換代的步調那麼快,難道CPU的效能真的比起舊產品都沒有強力吸引使用者升級慾望的躍升程度,擁有舊產品的使用者是否就無需考量升級手上的平台,以下就選定幾種平台做效能測試,由出現的時間點依序為LGA775(LGA771)、LGA1366、LGA1156、LGA1155(Sandy Bridge)、LGA2011、LGA1155(Ivy Bridge)、LGA1150及最近推出的LGA2011-3,再選定其中較為知名或是規格較為完整處理器產品,並將處理器頻率設定在3.6G(關閉Turbo Boost)來測試,固定在3.6G對目前平台都算是超頻(小或大的程度區別),來測試各平台核心對應到現在測試程式的效能及差異。
選定的CPU
LGA771:Intel Xeon L5420
LGA1366:Intel Xeon L5520
LGA1156:Intel Core i7 870
LGA1155:Intel Core i7 2700K
LGA2011:Intel Core i7 3930K
LGA1155:Intel Core i7 3770K
LGA1150:Intel Core i7 4770K
LGA2011-3:Intel Core i7-5820K
此次參戰產品規格對照
Core i7-5820K 3.6GHz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5820K ES@3.6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2666 14-14-14-36
MB:ASRock X99 WS
VGA:XFX HD7950 3G
HD:Intel SSD 520 12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對照表
對照去年這篇文章架構及製程的演進 時代的眼淚 誰領風騷 Intel Core核心效能大比拚所設定的平台,並將處理器頻率設定在3.6G(關閉Turbo Boost)來測試,固定在3.6G對目前平台都算是超頻(小或大的程度區別),來測試各平台核心對應到現在測試程式的效能及差異。可以發現Core i7-5820K在單核效能上與核心技術相近的Core i7 4770K基本上都是屬於領先地位,如果加上多工運算之後,Core i7-5820K更是領先自家的優秀的前輩,另外在功耗部分,也算是小有進步,讓電腦能源效率更高。另外可以發現,雖然Core i7-5820K比起Core i7-4820K價格是小漲,不過Core i7-5820K可是增加2C4T的運算能力,價格小調漲不算過分,如果與Core i7-4930K對比的話,Intel可說是將原有6C12T產品價格大幅調降,當然功能比起自家相同定位的Core i7-5930K稍有限制(PCI-E通道數較少),再將價格因素往前看,可以發現在這些原屬高階處理器產品中,Core i7-5820K定價確實不算貴,算是物有所值,這點也是個人對於X99平台組合中比較推薦Core i7-5820K的原因,搭配X99主機板大約在30K多一些就能組成高效能的運算平台,另外也有人會想問,Core i7-4790K/4770K也是能超頻,效能也不錯,這點確實,不過如果對於需要多功能力的使用者來說,例如CINBENCH R15測試中,Core i7-4790K超到4.8GHz也還追不上Core i7-5820K的效能表現。
效能測試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基準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Core i7-5820K DDR4 3000超頻效能及穩定度測試
測試設定
CPU:Intel Core i7 5820K ES @ 4GHz BCLK 125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XMP2.0 3000 15-16-16-39
MB:ASRock X99 WS
VGA:AMD R9 290X 4G
HD:Intel SSD 520 12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AIDA記憶體頻寬
複製頻寬突破60,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55,000MB/s左右,充分表現出DDR4記憶體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突破性的效能表現。
LinX 0.65測試
測試時CPU溫度相當的熱情,可以發現溫度直衝101℃,看來要長期重度使用的話祭出水冷對付它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通過5回合LinX 0.65測試
通過LinX的拷打,表示Core i7-5820K CPU內部記憶體控制器及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記憶體的品質,搭配上這次測試的主機板綜合穩定度獲得一定的驗證,基本上長期使用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Core i7-5820K 超頻效能測試
之前測試發現Core i7-5820K可以上到4.4GHz,也可以將DDR4時脈超頻至DDR4 3000使用,現在將他們搭配起來更將CPU的時脈往上調到4.5GHz,又會將效能推升至怎樣的階段呢?
測試設定
CPU:Intel Core i7 5820K ES @ 4.5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3000 15-16-16-39
MB:ASRock X99 WS
VGA:XFX HD7950 3G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7 X64 SP1
效能測試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基準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DirectComputeBenchmark
測試對照
當然此時Intel Core i7-5820K的效能表現更為優異,均取得領先之勢,有2點建議,第1就是散熱真的要加強,Intel Core i7-5820K加壓超頻之後熱量確實需要有效處理,不然多少會影響超頻使用時的穩定度,第2最高超頻頻率原則上會不如Intel Core i7-4790K,如果不適那麼需要多工運算,或是是較為注重單核效能的使用環境,建議可選擇Intel Core i7-4790K也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案,效能也非常優越,建構成本更是低廉許多。
結語
小結:
這次Intel Core i7-5820K的預設效能部分可說是明顯提升,Haswell-E系列的3顆處理器正式上市後,是個人最想入手的產品,當然價格還是主要考慮因素,除去價格考量當然是直上Core i7-5960X,實際享受8C16T處理器的高階運算效能。在Haswell-E桌上型處理器能完整提供最強悍且全方位的運算能力的產品Core i7-5960X、Core i7-5930K及Core i7-5820K系列處理器,只是可惜價位一樣是屬於較為不平易近人的等級,需要12K以上的的代價才能帶回家,這次Haswell-E系列之CPU一樣均屬於不鎖倍頻的產品,喜愛挑戰效能極限、需要4通道DDR4記憶體傳輸效能及多達40個PCI-E 3.0傳輸通道的使用者來說,相對便宜的Intel Core i7-5820K對X99晶片組平台有推廣之效用,Core i7-5820K是一款CP值頗高的CPU產品(除了PCI-E通道數不若兩款處理器提供40條,i7-5820K僅有28條,Intel Core i7 5820K運算時脈為3.3GHz(Turbo Boost 3.6GHz),具有15MB的快取,採用LGA2011-3腳位,TDP為140W。雖然入手門檻價格跟上代產品有明顯差異,但是這次為增加實質核心,價格小幅增加無可厚非,建置6C12T運算平台門檻也隨之下降不少,個人認為對亟需高階多工硬體運算效能平台使用者而言,有預算限制者可選購Core i7-5820K,無預算上限者可選擇Core i7-5960X,在效能上應能帶給使用者顯著提升感,當然市售品上市之後的超頻能力也是取決於CPU本身的體質,希望大家屆時入手顆顆是大鵰!!超頻超翻天,以上測試提供給各位參考,讓對Intel Core i7 5820K系列CPU產品有興趣的玩家可以了解這世代產品的特色及效能表現,謝謝賞文!!
- Sep 15 Mon 2014 00:12
GIGABYTE R9 285 2GB WINDFORCE 評測
這次R9 285採用第3代GCN架構(Graphic Core Next),依據產品定位將產品的Stream Processors設定在1,792組,官方表示將擁有比競爭對手GTX 760更為優越效能表現,所以在2014年8月AMD的GPU研討大會上已經預先發表的新世代的R9 285系列顯示卡產品之後,就令人期待其實測效能表現,這也是在推出R9 290X及R9 290的高階顯示卡之後,今年AMD所推出的重量級顯示卡新產品之強作,在發布消息之前確實也有許多吸引使用者關注的效能及價格等,當然若有持續關心AMD這次推出顯示卡產品的使用者,應該會發現其實R9 285規格與上一世代甚至是在上一世代的R9 280/HD7950非常相近,但這次不能說完全是RE大法,雖然RE大法在業界已不算是大令人意外的作法,畢竟全新開發一整個系列產品要花費的人力及物力更高,倒不如善加利用現有的產品線,經過調整至合理的價位,發揮產品的競爭力,讓使用者可以以更低的預算就能獲得上一世代卡王等級的產品,相信使用者也樂意接受吧!
R9 285規格
整體而言,AMD R9 285為採用28nm製程之GPU,採用單顆Tonga GPU系列的顯卡R9 285其核心引擎時脈最高可達918MHz,提供多達1,792組SP,記憶體頻寬則由280系列的384-bit調降為256-bit,採用 GDDR5 2GB顯示記憶體。記憶體運作頻率為1375MHz(等效5.5GHz),頻寬最高可達176GB/s,供電部分需要外接2組PCI-E 6Pin,TDP為190W,也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技術的顯示卡,其實這也是採用AMD新的GCN架構(Graphic Core Next),一樣有AMD ZeroCore Power 與 AMD Eyefinity 2.0 多螢幕輸出技術,R9 285在建議售價為$249(折合新台幣約7.5K),,當然在提高顯示卡單卡效能的同時,以AMD目前相當追求顯示卡P/W值(效能/功耗)來說,R9 285透過硬體的調教,實際上表現確實越來越優異,並且透過 AMD ZeroCore Power技術將閒置模式壓至 3W 的超低功耗,之前GIGABYTE所發表採用WINDFORCE散熱設計系列的顯示卡一直備受好評,除了將GPU時脈從預設的918MHz超頻到973MHz獲得更好的效能表現外,這次R9 285一樣採用獨家WINDFORCE風之力雙風扇散熱系統,透過新的空氣導流設計與雙下吹式風扇加強散熱效果並有效的減低運作時的音量,以下就顯示卡部分作實際簡單測試。
顯示卡
GIGABYTE R9 285 2G顯卡本體
GIGABYTE R9 285 2G顯示卡,就外觀而言可以看出屬於非公版設計。
輸出端子
提供2個DVI、1個HDMI及1個DisplayPort介面,輸出介面未採用保護套處理,減少金手指氧化的可能性,是公版顯示卡常見的配置,協力廠出貨時應該會配置上,
R9 285一樣支援CrossFire技術,不過取消CF連接埠之配置,改由PCI-E進行CrossFire技術的畫面資料協同處理,就官方測試效能影響有限。
電源供應接口
功耗設計為190W,所以需要2個6Pin PCI-E供電接口才能滿足供電需求。
TurboDuo風扇散熱及外觀視覺設計
顯示卡採用佔用2SLOT散熱設計,2支8mm搭載HDT技術熱導管散熱器搭配2組10CM下吹式的風扇向顯示卡兩端將熱量送出,散熱方面一般而言具有相當壓制力。
顯卡背面
整體用料相當不錯。
顯卡拆解
熱導管散熱器
顯示卡散熱器採用2支8mm HDT技術熱導管散熱器搭配2組10CM下吹式的風扇進行散熱,另外記憶體也使用導熱貼片與散熱器接觸或是供電區採用獨立的散熱片,增加散熱能力。
顯示卡用料及細節
顯示卡裸卡正面
前端用料
供電用料部分也是相當實在,顯示卡上採用了5+2相的供電設計。
後端用料
GPU
R9 285採用TSMC 28nm製程,產自台灣的優良產品。
電源管理
採用ON(安森美)數位PWM控制晶片。
GDDR5
採用ELPIDA GDDR5 8顆組成2G之容量。
效能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Panram Light Sword DDR3 2400 4GX2(XPM Profile1@DDR3 2400)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 GIGABYTE R9 285 2GB WINDFORCE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AIDA GPGPU Benchmark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5 X64
3DMARK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P模式
3DMARK 11
P模式
FURMARK、DirectComputeBenchmark、COMPUTE MARK、異形戰場、STALKER Call of Pripyat
FURMARK 1.13.0
DirectComputeBenchmark
COMPUTE 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1920*1200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1920*1200
、STREET FIGHTER4、MHF Benchmark、BIO5、BIO6、DEVIL MAY CRY4
STREET FIGHTER4 Benchmark
1920*1200
MHF Benchmark
MHF Benchmark絆
MHF Benchmark 3
BIO5 Benchmark
DX9 1920*1200
BIO5 Benchmark
DX10 1920*1200
BIO6 Benchmark
1920*1200
DEVIL MAY CRY4 Benchmark
DX9 1920*1200
DEVIL MAY CRY4 Benchmark
DX10 1920*1200
Final Fantasy XIV、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PSO2、HEAVEN、Valley
Final Fantasy XIV Benchmark High
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 Benchmark
Maximum
PSO2
最高畫質
HEAVEN BENCHMARK 4.0
1920*1200 Tesselation Normal noAA
Valley BENCHMARK 1.0
1920*1200 noAA
Lost Planet 2、使命招喚、勇者鬥惡龍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9 TESTA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9 TESTB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11 TESTA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11 TESTB 1920*1200
使命招喚(最高畫質)
- Sep 13 Sat 2014 02:08
ASUS ROG Crossblade Ranger 評測
處理器產品之爭延燒至今,I老大在效能上佔了絕對上風,不過AMD也非易與之輩,持續開發新架構產品,之前所推出研發代號Kaveri APU是AMD首款支援異質運算架構(Heterogeneous System Architecture,HSA)產品,在AMD新產品及製程無法取得重大突破之時,A10-7800與其他戰友肩負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讓APU產品發揮其特色,維持產品的競爭力,讓消費者有不同的裝機選擇,A10-7800 預設時脈則是在 3.5GHz(搭載最新Turbo Core技術最高可至3.9G),擁有 4MB 的 L2 Cache,TDP65W,最高的記憶體控制器時脈支援至DDR3 2133。在 GPU 方面,與A10-7850K 相同擁有 8 個 GCN 架構 GPU 核心,屬於Radeon R7 系列,512 Shaders 以及 720MHz 的時脈設定。新的A系列APU可安裝於現有的A88X、A78與A55平台,並可相容於FM2+主機板上,採用的Bolton-D4(A88X)晶片組支援採用FM2+腳位的AMD Kaveri APU、現有FM2腳位的處理器,原生支援4組USB 3.0(支援USB 3.0版本由 0.96 升級至 1.0 xHCI)和8組SATA3,APU顯示卡部分搭載AMD Radeon HD8000系列、DirectX 11顯示技術,擁有比上一代APU處理器更進階級顯示性能,A88X主機板所搭配的FCH南橋晶片提供了原生8組的SATA 6Gbps連接埠,提供較佳的IO傳輸性能,目前採用SATA 6Gbps介面的硬碟也成為市場主流,搭配上SSD產品傳輸效能確實讓人驚豔,另外也加入RAID5的軟體硬碟陣列功能。
主機板大廠-ASUS依據主流市場的需求的推出更具特色的主機板,搶攻各位玩家口袋中的小朋友,積極推出以AMD A88X晶片組打造價位實在、規格、功能及用料都具競爭力的ATX主機板,支援AMD FM2+腳位APU產品線,也是第一次針對FM2+插槽主機板推出的Crossblade Ranger(新型號)這次也針對之前相當受到好評的SSD SECURE ERASE、ROG RAMDISK、SONIC RADAR II等軟體加值技術予以強化,另外也推出新一代的軟硬體技術如KeyBot、LANGuard、SupremeFX、GAME FIRST III(ASUS自行研發)、SONIC SENSEAMP、SONIC SOUNDSTAGE、SONIC STUDIO等,整體介面更為簡潔直覺實用,透過軟硬體的搭配以期將AMD FM2+腳位Kaveri APU產品效能完美結合並完整發揮,以下介紹ASUS在FM2+晶片組的中高階ATX ROG主機板產品Crossblade Ranger的效能及面貌。
主機板包裝及配件
外盒正面
產品的設計外包裝,近期ASUS ROG產品線的一貫產品設計風格,給予玩家熱血風格設定。
原廠技術特點
採用A88X晶片組,支援AMD 插槽 FM2+ Athlon™/A 系列處理器,支援4K顯示輸出能力,另外也支援 3-Way CrossFireX技術。
產品簡介
有簡單的多國語言介紹,比較可惜是沒有繁體中文的介紹。
盒裝出貨版
在正式發表前,通路上已經買得到的產品囉!!
高階產品常見掀蓋式展示設計
內頁技術特點介紹
這次也針對之前相當受到好評的SSD SECURE ERASE、ROG RAMDISK、SONIC RADAR II等軟體加值技術予以強化,另外也推出新一代的軟硬體技術如KeyBot、LANGuard、SupremeFX 2014、Game First III、SONIC SENSEAMP、SONIC SOUNDSTAGE、SONIC STUDIO等技術特點作介紹。
外盒背面圖示產品支援相關技術
圖示新一代的軟硬體技術如KeyBot、SupremeFX 2014、Game First III及SONIC RADAR II等功能。
開盒及主機板配件
主機板相關配件分層包裝。
配件
配件有SATA排線4組、後檔板、說明書、Q Connector、滑鼠墊、標籤貼紙及驅動光碟等。
主機板
主機板正面
這張定位在身為FM2+中高階的產品,提供3組 PCI-E 16X(實際最高傳輸頻寬依序為16X、8X、4X@Gen2)、2組PCI-E 1X及2組PCI插槽供擴充使用,4DIMM雙通道DDR3、8CH的音效輸出、Intel I211-AT Gigabit網路晶片、擁有不錯的散熱設計、除了音效採用ELNA製品長效電解電容外,均為黑金固態電容,整體用料部分CPU供電設計採用8相,MOS區加以散熱片抑制MOS負載時溫度,CPU端12V輸入使用8PIN,並提供5組風扇電源端子(支援PWM及DC模式調整)主機板上提供8組SATA3(均為原生),此外整體配色採用黑紅配色做為搭配,產品質感還是相當不錯。
主機板背面
主機板CPU底板使用金屬製防彎背板,MOS區及PCH晶片組散熱器使用螺絲鎖固,MOS區背面也加上背板強化。
PCB SupremeFX 2014 Shielding 技術
隔絕類比與數位訊號,可有效減少噪音干擾。
主機板IO區
如圖,有1組PS2鍵盤滑鼠共用端子(這次ROG系列,因應使用者需求都加回來了)、2組USB2.0、1組Gb級網路、4組USB3.0、光纖輸出端子、BIOS Flash Back及音效輸出端子(鍍金處理)。視訊輸出端子有DVI、HDMI及D-SUB各1組。
主機板外觀及散熱片設計
這樣的配色搭配上主機板,ROG配色更為鮮明,也跟Intel Z97平台Maximus VII Ranger 整體感覺非常相似。
散熱片
展露ROG系列王者霸氣。
CPU附近用料
屬於8相設計的電源供應配置,主機板採用長效黑金固態電容,MOS區也加上散熱片加強散熱(一樣具有強烈的ROG系列設計風格),CPU側 12V採用8PIN輸入及2組CPU PWM風扇端子。支援4DIMM的DDR3模組,電源採24PIN輸入。外觀處理部分將扣具黑化,PCB也採用消光黑設計,讓整體質感更為提升。
主機板介面卡區
提供3組 PCI-E 16X(實際最高傳輸頻寬依序為16X@Gen3、8X@Gen3、4X@Gen2)及2組PCI-E 1X@Gen2及2組PCI插槽供擴充使用,這樣配置對ATX主機板使用者來說屬於常見也夠用的設計,插槽也採用頗受好評的海豚尾式卡榫。PCH散熱片質感相當不錯,也藉由加大散熱片的面積,強化主機板上熱源的控制能力。PCI-E 1X 缺口針對挖礦機需求,傳輸頻寬無需太高,可以安裝多達5張的單SLOT介面卡。
IO裝置區
提供8組SATA 6G(均為原生)、內部提供1組USB3.0 19Pin內接擴充埠,總計USB3.0有6組,2.0有8組)可擴充至14組,Keybot控制開關、Clear CMOS開關、SONIC SOUNDSTAGE控制開關及面板前置端子亦放置於本區。
開關區
除了提供電源啟動、RESET開關、Mem OK、DEBUG LED等。
主機板上控制晶片
A88X FCH晶片
AMD A88X (Bolton D4)
供電設計
採用自家的DIGI+控制晶片,MOSFET採用TI 87350D,屬於8相設計的電源供應配置,也是屬於新一代進化版數位供電設計,針對效能、節能、數位供電、系統散熱及應用程式做同步優化的技術。
網路晶片
網路晶片採用Intel的1 Gbps級網路晶片Intel I211-AT Gigabit控制晶片,實測優異的傳輸效能,是ASUS持續使用的原因。
環控晶片
環控晶片採用nuvoTon製品。
TPU控制晶片
Keybot控制晶片
讓使用者僅需使用簡易的USB鍵盤就能輕鬆擁有電競鍵盤的功能。
SupremeFX 2014音效
控制晶片採用REALTEK ALC1150,採用ELNA電解電容及EMI防護罩,噪訊比高達115dB SNR,音效電容則是採用ELNA製白金等級音效專用電解電容,SONIC SENSEAMP技術,可主動偵測使用者耳機阻抗,調整較適合使用者耳機的輸出。
PCI-E 3.0頻寬管理晶片
採用asmedia ASM1480控制晶片。
UEFI BIOS介面
這次ASUS將原本的介面作優化,也加入使用者建議的個人化介面設計,使用上更為簡便,經過微調個人認為較上一代的UEFI BIOS介面更為清爽,使用起來也更為順手,
相關的設定也幾乎開放給使用者設定,讓富有DIY精神、控制欲或是超頻玩家等使用者有更大的調教空間,設定成自己獨有的使用模式,針對處理器也可以自行設定TDP值,例如原本 TDP值為95W,使用者就可以自行向下調整65W,主機板就會進行監控,讓處理器的功耗維持在設定值左右,就可以取得省電版處理器,不過A10-7800原本就屬於65W的省電版處理器,為了避免影響效能,這邊就沒有多做調整。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Kaveri APU A10-7800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2800 8G kit @2133 CL11-12-12-32
MB:ASUS ROG Crossblade Ranger
VGA:Radeon R7 GPU@720MHz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
POWER:CORSAIR RM450 4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MaxxMIPS及MaxxFLOPS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基準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FURMARK 1.13.0
DirectComputeBenchmark
COMPUTE 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 Benchmark
勇者鬥惡龍
功耗測試
待機功耗
整機功耗約在28.5W,相當省電。
使用OCCT POWER模式進行壓力測試
整機功耗約在113.1W,功耗也不算高。
結語
小結:
這張Crossblade Ranger主打是中高階ATX主機板市場,功能相當完整且強悍,具有A88X的原生RAID、SATA6G、USB3.0功能,效能也是相當出色,整體硬體及功能已能基本滿足玩家及電競愛好者的需求,ASUS在這幾年的依樣在新平台推出時,也創新導入許多優質的新技術,那因應擁有HSA架構持續發酵,也針對FM2+產品線A88X晶片組,創新打造AMD新電競及玩家共和國風格的主機板產品,一樣將Intel平台上主流產品功能導入,非僅僅徒具虛名,例如提升至新一代的智慧數位電源可發揮節能及效率的之效用、整體用料再升級,此也是因應ROG系列主機板在銷售上取得不錯的成績,因此新增AMD FM2+ Crossblade Ranger產品,讓喜歡ROG產品的AMD愛好者可以獲得ROG相關技術的主機板產品,讓ROG新世代主機板不侷限於Intel平台才能擁有,除了在強化用料之外,這次也針對之前相當受到好評的SSD SECURE ERASE、ROG RAMDISK、SONIC RADAR II等軟體加值技術予以強化,另外也推出新一代的軟硬體技術如KeyBot、LANGuard、SupremeFX、GAME FIRST III(ASUS自行研發)、SONIC SENSEAMP、SONIC SOUNDSTAGE、SONIC STUDIO等,整體介面更為簡潔直覺實用,ASUS加入工作團隊努力研發後的技術,相信推出後能獲得更多使用者的迴響,畢竟後PC時代來臨,加入以使用者為考量的技術更多越能取得消費者的好評,更多的數位電子化是將來不變的趨勢,ASUS也不斷的將使用者的意見納入,推出更具殺手級應用產品,以上簡單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使用者參考!!
- Sep 11 Thu 2014 22:00
6TB平價資料碟成就取得 展現優良的性價比 WD Green 6TB硬碟評測
最近硬碟市場蠻熱鬧的,兩大品牌或其旗下的子公司,都不斷的拋出具備更高儲存容量的硬碟產品,分別達到8TB及10TB之譜,不過目前對一般消費者而言,應該還是算看得到吃不到或是價格讓你吃不下的狀況,固態碟(SSD)性能隨著更強控制器的研發,效能至上的玩家們已漸漸將系統碟換裝SSD,不過SSD雖然存取速度驚人,但硬碟仍然個人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畢竟單位價格來說,7200轉1TB的硬碟在2014年9月份還是要價約1.8K,2TB則要價2.6K左右,WD最新推出Green的6TB市售價約7.9K有找(雖然貴了些,畢竟是新品,但也是最便宜的6TB硬碟產品),但是單位容量價格比相當漂亮,為此硬碟大廠WD再次引領儲存產業,推出Green系列的最新產品5TB和6TB硬碟產品,主打一般消費市場的平價桌上型儲存裝置,同系列產品並提供500GB到6TB等不同容量,供消費者選擇。
並且使用最新的單碟1.2TB技術打造6TB產品,其傳輸效能也不賴,實測效能並不遜於裝機用的單碟1TB的7200轉硬碟產品,平均傳輸速度能有接近135MB/sec的表現,另外相較於SSD硬碟,傳統硬碟的可靠度也比較高,畢竟硬碟壞了還有機會救,SSD掛了就是ByeBye,所以主流的硬碟產品也不會因為SSD的壓力就不再提升產品的效能,反而一直提高單碟容量,將傳輸效能繼續向上推升及加大容量,新款的WD Green 6TB硬碟,硬碟快取提升為64 MB,傳輸介面一樣採用SATA 6Gb/秒介面,另外熱度對硬碟的壽命和整體可靠性具有重大影響。它也可能造成耗電量增加、需要加裝風扇及增加風扇運作、噪音等級提高,以及故障率增加。WD Green 硬碟配備 WD GreenPower 技術,可降低硬碟運作溫度,從而提高整體可靠性。也擁有同級最佳的電源管理、降低的輸出熱度,提供了效能與電源的完美平衡,也因為轉速較低其運轉時較為安靜無聲、有效減少震動以及 採用4K HDD 格式化等特色,WD Green 系列產品主要適用於桌上型及多功能 PC,亦可裝在外接盒中充當次要儲存裝置或當作可靠的備份儲存裝置,以下分享WD Green 6TB外觀及效能表現。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www.wdc.com/ch/products/products.aspx?id=780
WD Green 6TB 外觀
內部包裝
採用靜電袋作包裝,兼顧防止靜電及產品保護性。
WD Green 4TB外觀
WD Green 硬碟是針對平價、高容量儲存需求所推出,並具備較為安靜及工作溫度等特性的桌上型硬碟產品,原廠提供2年的保固服務。WD Green 6TB採用綠色標籤方便使用者做產品辨識,WD Green 系列硬碟產品最近推出了 5TB 以及 6TB 型號,轉速部分一樣是IntelliPower技術(軟體監測為5,700rpm)。
硬碟資訊
WD Green 6TB硬碟產品代號是WD60EZRX,轉速採用IntelliPower技術(軟體監測為5,700rpm),產地為馬來西亞,2014年6月出廠產品。
安規認證
擁有多國的安規認證。
硬碟背面
與目前大部分硬碟相同的設計,都是把控制晶片內藏。
傳輸介面
採用一般的SATA傳輸介面及電源接頭,傳輸頻寬為SATA 6Gb/s。側邊固定螺絲孔及厚度,採用與一般硬碟相同的螺絲孔位,方便使用者固定。
WD Green 6TB單顆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Panram Light Sword DDR3 2400 4GX2(XPM Profile1@DDR3 2400)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AMD R9 290X 4G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WD Green 6T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 水冷,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HDTUNE
讀&寫效能測試
WD Green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187MB/sec,平均讀取速度也達到135MB/sec,當然身為硬碟弱項就是搜尋時間跟傳輸速度與高速SSD產品不能比,不過就作為一般儲存及資料備份而言,容量及穩定性還是相對重要的,就硬碟而言WD Green 6TB的16.1ms左右的搜尋時間也是算相當夠用的。
檔案效能測試&IOPS測試&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傳輸速度相當不錯,讀取有接近172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寫入達到148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
ATTO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195MB/sec及185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CrystalDisk info
轉速部分軟體監測為5,700rpm,傳輸頻寬為SATA 6Gb/s,也支援NCQ技術。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185MB/sec及175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AIDA硬碟測試
WD Green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186.9MB/sec,搜尋時間15.15ms也是算夠用。
AJA Test
WD Green 6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快讀取及寫入達到176MB/sec及177MB/sec。
PCMARK Vantage
成績為6298
PCMARK 7
成績為2183。
PCMARK 8
成績為2734。
結語
小結:WD Green 6TB效能表現相當優異,最高傳輸速度最快突破195MB/sec,寫入最快也有突破185MB/sec的表現,平均傳輸也有接近135MB/sec的表現,搜尋時間一樣保持在16.Xms水準左右,以資料儲存硬碟使用需求來說,表現還算不錯,畢竟高速系統碟的首選是SSD,儲存空間傳輸速度夠快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應該夠用囉,一顆格式化之後能提供高達5.45TB的儲存空間,相當適合需要大容量儲存空間使用者使用,是使用SSD作為系統碟的使用者的極佳搭配選擇囉!!但目前的購入的門檻要價不斐,約略是2TB的3倍價格,但是容量也接近3倍,可見其性價比也不差,當然價位仍是會影響使用者選購的意願,如果沒有絕對高容量需求,直接使用3TB以下的產品,其價格較能被消費者接受。這次WD Green 6TB系列除了有相對便宜的價位及高容量產品,傳輸速度表現實際上也不弱,做為資料備份之用,應當能滿足大部分使用者需求,另外保固期僅有2年也稍微較短些,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喔。
- Sep 09 Tue 2014 23:15
AMD FX-8370E 評測
破題而言,持續精進能效管理,產出高效益運算平台,感覺是這次AMD新款產品主打特色,在有限的製程限制及功耗條件下,將現有產品的效能作小幅推升,另外也推出新款更具高效能較低功耗的E結尾的處理器產品,針對低功耗高效能的運算平台課題,也推出具備一定競爭力的產品,故這次AMD推出代號一樣為 Vishera 的FX 系列處理器,腳位部分一樣採用Socket AM3+腳位的CPU產品,FX-8370、FX-8370E及FX-8320E和現有產品線一樣有2MB L2快取、8MB L3快取,記憶體最高支援DDR3-1866。搭配的晶片組一樣為990FX+SB950為首的900系列晶片組,不過其實原有主機板只要更新BIOS一樣是可以直接支援的CPU產品。這一波將會推出3顆FX系列處理器,分別是FX-8370、FX-8370E及FX-8320E。FX-8370是傳統的無內建顯示產產品,預設時脈4.0GHz,Turbo加速最高4.3GHz,8核心(或稱4M8T),TDP為125W。FX-8370E一樣是傳統的無內建顯示產產品,預設時脈3.3GHz,Turbo加速最高4.3GHz,8核心(或稱4M8T),TDP為95W。另外一款為FX-8320E,預設時脈3.2GHz,Turbo加速頻率4GHz,8核心(或稱4M8T),TDP為95W。FX-8370/FX-8370E官方建議價格199美金;FX-8320E官方建議價格149美金。FX系列CPU產品一樣採用GlobalFoundries 32nm SOI製程,在一樣的製程下將CPU的預設時脈推升至4GHz,Turbo Core之後為4.3GHz,更將TDP(熱設計功耗)維持在125W/95W(E系列)。
990FX+SB950晶片組是AMD於2011年6月首先推出搭配Bulldozer架構的處理器晶片組產品,Computex期間所發表990FX、990X及970晶片組及搭配的南橋晶片組SB950及SB920,隨著AMD新一代主機板晶片發布,不過受惠於AM3+主機板可支援AM3腳位之CPU,所以各主機板大廠也就先推出支援AM3+腳位的產品線的主機板,打出支援推土機核心CPU主機板來搶佔先機,也是看AMD主機板這塊市場,此次推出搭載990FX晶片主機板,也提供AMD及Nvidia顯示卡多卡顯示卡(SLI及CrossFireX)運算模式,讓使用者可以在同一主機板上安裝Nvidia系列的顯示卡組成SLI,發揮9系列晶片組990FX最高階產品之身段,可以支援SLI及CrossFireX技術,聯卡繪圖技術不只可增強多卡繪圖處理效能,使得遊戲效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的提升,如今支援兩種模式均支援更可大幅增加AMD CPU平台升級顯示卡時的選擇彈性,以下就八核心FX-8370E效能部分做簡測。
AMD CPU產品市場區隔
可以發現AMD也了解自家的競爭市場範圍,對手鎖定為Core i5/i3的產品線。
AMD3款新的FX系列桌上型CPU產品規格列表及建議搭配的晶片組
新的3款CPU分別為FX-8370、FX-8370E及FX-8320E。
架構圖
主要架構並未有太多變化,仍是建構在990FX+SB950為主要平台。
FX系列8核心產品技術規格比較表
這次因應新品推出,也將主力最高階的FX-9590價格作調降,期望能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CPU
FX-8370E正面照
採用Piledriver核心FX-8370E
一樣使用AM3+腳位
搭配ASRock Fatal1ty 990FX Killer進行測試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FX-8370E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2800 8G kit@2133 CL11-13-13-32
MB:ASRock Fatal1ty 990FX Killer
VGA:AMD R9-290X 4G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MaxxMIPS及MaxxFLOPS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壓縮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11
FURMARK 1.13.0
DirectComputeBenchmark
COMPUTE 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 Benchmark
勇者鬥惡龍
負載頻率變化及功耗測試
以OCCT進行負載測試
紀錄CPU頻率變化,可以發現在CPU功耗未達設定值前,CPU的頻率可以躍升到4.3GHz,但功耗一旦達到就會降到基礎運作時脈3.3GHz。
AIDA紀錄的功耗及時脈變化
可以發現CPU的頻率隨著運作及系統負載情形進行調整。
待機功耗
整機約79.7W。
CPU負載功耗
整機約195.9W。
結語
小結:
這次採用打樁機Piledriver系列CPU產品,以整體效能來說也是將CPU的效能提升並不多,整體CPU運算能力與I老大的i5/i3系列相比,差距算是互有勝負,價位也訂的相當有競爭力,主要特色在於更佳能耗比,單核效能在條件允許下可提供與FX-8370相近的效能表現,有點像是Intel筆記型電腦處理器或是末碼為T桌上型處理器的運作模式,FX-8370E處理器產品一樣採用GlobalFoundries 32nm SOI製程,在一樣的條件下可將CPU的運作時脈推升至3.3/Turbo Core4.3GHz,更將TDP(熱設計功耗)下修至95W,加上這次定價算是相當實惠,加上平價的AM3+主機板對於需要一定程度效能及一定搭配獨立顯示卡的使用者來說,不啻為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以上測試提供給各位參考。
- Sep 07 Sun 2014 08:03
手感自由配 盡享擊殺快感 ASUS ROG Gaming Mouse Gladius 滑鼠評測
不知道各位對今年2014 Computex上ASUS發表的一款ROG系列電競滑鼠是否有印象呢?這是首款主打可以讓玩家自由更換微動開關的設計,外型部分則是採用頗受玩家好評的類經典款Microsoft IE3.0滑鼠人體工學設計,並且採用光學引擎,讓這款電競滑鼠別具特色,也讓ROG產品中新增一員產品大將,再次凸顯玩家共和國精神,期讓玩家們有著更優質的電競產品,讓玩家在電競虛擬戰場上能有更稱心如意裝備。
手上採用類Microsoft IE3.0設計及手感的滑鼠群
基本上個人比較喜歡類Microsoft IE3.0滑鼠人體工學設計的滑鼠,手上主要的滑鼠也多屬此類型(由左至右依序為Gladius、DeathAdder Black、Comfort 6000及Habu)。
ASUS ROG(玩家共和國)是以開發超頻及電競相關的電腦主要零組件及周邊產品為主打特色,已推出的產品主要有主機板、顯示卡、滑鼠、耳機、鼠墊及其他電競週邊。可以看出電腦周邊市場越來越競爭,各家廠商都將產品的開發領域網不同方向延伸,就連不少板卡大廠也陸陸續續推出電玩競技周邊的產品,如GIGABYTE、MSI等,許多廠商順此趨勢,開發了不少電腦週邊產品,如滑鼠、鍵盤、喇叭、耳機解決方案等,積極將產品生產領域突破,以期獲得更多消費市場,另外遊戲周邊中,比較熱門的有鍵盤、滑鼠、耳機等,此次介紹是目前遊戲鼠界,比較少見的但又在最近引起不小波瀾的的光學滑鼠,一般而言雷射鼠的感應準確度和穩定性都比光學或滾輪要好,但是也有些玩家較為偏愛光學滑鼠,具有較易控制的手感,當然之前高解析度的光學滑鼠較為少見,ASUS ROG Gaming Mouse Gladius滑鼠採用光學引擎技術提供高達6,400dpi,故能提供使用者高解析度的滑鼠,手感、穩定度及手感也相當不錯的光學滑鼠,也漸漸的受到市場青睞,這次推出電競訴求的滑鼠,提供遊戲玩家更好的遊戲周邊,官方定價新台幣的話應該約略在2,000左右,算是在消費者較能接受的價位,以下就這組特色十足,手感卓越的ASUS ROG Gaming Mouse Gladius 滑鼠作簡單的介紹及測試吧!!
原廠資訊網頁http://www.asus.com/Gaming/ROG_Gladius/overview/
產品規格
滑鼠外包裝
ASUS ROG Gaming Mouse Gladius滑鼠
採用ASUS ROG一貫電競系列產品熱血風格包裝設計,讓使用者了解產品的訴求及定位。
滑鼠外包裝
配合滑鼠的型號,紅黑色系相間精美的包裝,也明確標示產品的特色。
冠軍之選
產品技術特點
傳統經典款滑鼠人體工學設計,讓使用者可自由更換微動開關的插座,左右鍵均與後端結構分離的設計,提供使用者更佳的握感、點擊及使用手感。
吊卡式外包裝設計
包裝上也有鼠身上大拇指區特有防滑紋路設計。
櫥窗設計的外包裝
讓使用者可以清楚了解產品外型及各項技術特點。
產品特色
可以看到滑鼠的外觀設計,光學引擎滑鼠,鼠身上有dpi調整鍵,這樣的設計當然是為了電競遊戲取向囉!!
圖示及技術特點展示
配合ROG設計風格,以灰黑色系打底遊戲用滑鼠,也有多國語言簡介(含正體中文),是原廠的用心之處。
外包裝側邊產品特點介紹
- Sep 05 Fri 2014 19:41
WD 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 2TB 評測
科技演進讓磁錄密度有效提升,單顆硬碟容量也持續的攀升,目前3.5吋硬碟單顆最高容量已達8TB之譜,2.5吋硬碟也達2TB的容量,確實是資料儲存及備份的重要零組件之一,加上隨著時間的累積,個人需要備份的資料也越來越多,其中也包含高品質的影音資料的儲存需求,外接式儲存設備中比較常見就是隨身碟、2.5吋及3.5吋外接式硬碟,其中隨身碟具有FLASH特性,基本上耐震功力是最好的,相對的體積也相當迷你,最小的體積跟硬幣比也不為過,只是相對容量也比較低,如果要儲存大量的資料時如影音檔時,以目前影音檔案隨著科技的演進提高畫質及音效規格,相對的檔案也越來越大,以藍光來說,動輒10G起跳的容量需求,或是像素越來越高的數位相機,對儲存空間的需求早已不能同日而語,因此隨身碟的儲存空間通常是不太夠用的(64G以上高容量的價位也算便宜),所以2.5吋或是3.5吋的外接式大容量硬碟這時就派上用場了!!可以提供使用者比較高的儲存空間,不過若真的說要隨身,3.5吋的外接式硬碟,受限於功耗較高,需要外接變壓器,造成體積也相對比較大,所以作為隨身的儲存裝置顯然較為不適合。USB3.0介面越來越普及,主流的主機板或是筆電大部都已經提供USB3.0連接埠,採用USB3.0介面的2.5吋外接式硬碟產品不僅傳輸速度跟內接的硬碟相去不遠,加上採用USB介面相當便於使用者作資料備份、傳輸之用。這也是硬碟機在面對SSD強力的挑戰下,仍能利用自身的容量價格比優勢,取得市場的青睞,但以隨身硬碟而言,就總體效能表現及容量空間價格比來說,2.5吋的硬碟的CP值相對比較高,所以在市面上目前以500G以上的2.5吋隨身硬碟的產品較為常見,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其中各有其訴求的產品特色,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具有薄型輕巧的設計,搭載WD SmartWare Pro備份軟體可與Dropbox結合(打造個人雲端),並支援第三方硬碟,256位元硬體加密及密碼保護功能,以下分享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 2TB的應用、效能及表現吧!!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www.wdc.com/ch/products/products.aspx?id=1290
外包裝及套件
外盒
採用精緻外盒包裝,斗大的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
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 2 TB USB3.0外接式硬碟
提供較為進階的2TB容量規格(也有容量稍小的1TB),就目前個人使用需求上來說1TB的容量作為外接式備份硬碟,算是相當夠用的,簡單標示出產品採用的USB3.0傳輸介面及3年保固等特色。原廠提供金屬鋁原色供消費者使用、薄型輕巧的設計,搭載WD SmartWare Pro備份軟體可與Dropbox結合(打造個人雲端),並支援第三方硬碟,硬體加密及密碼保護功能。
提供的加值軟體
外包裝可看出產品高度
因為採用2.5吋的硬碟規格,體積屬於輕巧迷你,使用USB3.0傳輸介面,當然也向下相容USB2.0,通過Win8相容性檢定。
外盒背面及底部
有多國語言簡介,加上有繁體中文產品介紹是值得肯定,硬碟為泰國組裝的產品,並採用USB3.0傳輸介面。
外盒採用吊卡式設計
內部包裝
採用塑膠軟殼作包裝,可有效減少硬碟於運送途中發生損毀之狀況。
保固及說明書
USB3.0傳輸線
外接式硬碟本體
套件總成
外接式硬碟本體、說明書、保護袋及USB3.0傳輸線及應用軟體(預載於外接式硬碟內)等,算是相當基本的組合。
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 2 TB USB3.0外接式硬碟
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 2 TB外接式硬碟為3年保固產品,屬於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外接式硬碟產品線,另外原廠在硬碟外殼部分採用鋁打造,搭配髮絲紋紫色陽極處理,整體質感不錯,採用USB3.0傳輸介面。
外接硬碟底部
並無橡膠腳墊,透過硬體本體重量及底部噴砂塑膠紋路,提供產品一定的防滑能力。
USB3.0傳輸線接孔
外接式硬碟厚度
實際厚度不到20mm本體算是相當輕薄。
金屬版本
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平台部分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5820K ES@4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2666 14-14-14-36
MB:ASRock X99 WS
VGA:AMD R9 290X 4G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WD 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 2 T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HDTUNE
讀&檔案效能測試效能測試
受惠於使用USB3.0傳輸介面相較於採用SATA介面傳統硬碟,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 2 TB整體傳輸表現還是相當不錯,讀取最高達到112MB/sec以上,平均也達到87MB/sec以上,傳輸速度表現算是相當不錯。
IOPS測試&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傳輸速度相當不錯,讀&寫分別有109及107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119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17MB/sec的效能表現。
CrystalDiskInfo
採用的硬碟為SATA 3Gb/s轉USB3.0介面,轉速為5,200rpm,也算是2.5吋硬碟中具穩定及高傳輸效能的選擇。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不錯,最快都能到113MB/sec的效能表現。
AIDA硬碟測試
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 2 TB整體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108MB/sec,17.68ms左右搜尋時間也算是表現良好。
AJA System Test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119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17MB/sec的效能表現。
PCMARK 7
效能分數達到1456,表現尚可。
應用軟體
透過簡單軟體設定,可有效輕鬆備份使用者資料,並可設定密碼保全資料,另外原廠也提供WD SmartWare Pro備份軟體可與Dropbox結合(打造個人雲端),並支援第三方硬碟。軟體內也附有簡單的軟體說明,讓使用者能夠輕鬆上手。
結語
小結: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 2 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原廠也提供提供1TB及2TB等2種容量可供選擇等不同容量以供消費者選擇,讀寫速度平均能達到87MB/s以上,原廠也提供長達3年的保固,提供快速USB3.0傳輸介面,具有別緻的金屬外觀、3種顏色選擇、薄型輕巧(2TB稍厚一些)的設計,搭載WD SmartWare Pro備份軟體可與Dropbox結合(打造個人雲端),並支援第三方硬碟。透過硬體加密及密碼保護功能,可有效保護使用者資料之安全,精緻的金屬外殼加上高達2 TB的儲存容量、搭配硬體加密功能以及WD SmartWware Pro備份保護,絕對是當今行動產品使用者隨身必備儲存裝置的不二選擇,金屬外殼與256位元硬體加密的 2 TB 容量超薄可攜式硬碟。My Passport Ultra Metal Edition 可攜式外接硬碟集時尚美感與智慧於一身。亮眼的色彩和創新的放射狀造型設計最能搭配您的行動個人風格。WD SmartWare Pro 智慧型自動備份軟體提供簡單的方式來備份和保護您的重要檔案。它提供多種備份選擇,包括檔案/資料夾、類別、排程,甚至是雲端備份,最適合忙碌的生活步調。並使用 256 位元硬體加密的密碼保護,以確保使用者儲存的所有相片、影片、音樂和重要檔案安全無虞,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喔!!
- Sep 03 Wed 2014 02:04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 Kit評測
隨著Haswell-E處理器的正式推出,除了處理器的效能及核心增加外,這次平台建構方面也必須搭配的兩項新產品就是X99晶片組主機板及DDR4記憶體模組,其中DDR4 SDRAM是最新一代的高頻寬電腦記憶體規格,由JEDEC(記憶體標準的主體制定組織)在2012年9月確定,運作時脈由2133到4266(暫定),標準電壓為1.2V,桌上型的電腦採用288 Pin U-DIMM模組,外觀與現行的DDR3 240 Pin U-DIMM模組相近,不過兩者當然是不相容的。
Haswell-E處理器特點
採用22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2011-3型,支援4通道DDR4 2133記憶體,TDP為140W。
HyperX的產品線向來就是Kingston最高規格產品,用上它封號的產品就是代表高效能及產品的可靠性,Kingston記憶體模組廠市場的產品應該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市面上也確實推出相當多款記憶體模組產品,擁有許多相當多超頻取向及優質的產品愛好者,要效能的話選HyperX系列的產品準不會讓使用者失望,近期Kingston因應Intel 主流的X99晶片組所推出的高速及高容量DDR4記憶體的HyperX Predator系列產品,記憶體擁有動感的新型散熱片,可發揮最佳散熱效果,以增強產品可靠性,系列產品最高可提供達 3000MHz記憶體模組,可提供超速反應的多工處理,並加快整體系統的速度。其支援 Intel XMP 2.0技術且設計相容於最新一代 Intel Core i7 高效能處理器,其具有終身保固與免費的技術支援,其中DDR4 3000記憶體模組運作參數為CL15-16-16-39,相當不錯的參數及速度表現,不過目前X99原生支援的記憶體僅到DDR4 2133,再上去的除頻就是屬於超頻,這部分的運作速度除了要看記憶體本身之外,也需要CPU內建之記憶體控制器(IMC)的強弱,方能互相搭配展現極限傳輸效能,以下分享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 Kit 在X99平台上的高速傳輸效能實力及獨特魅力吧!!
記憶體包裝及配件
盒裝包裝正面
Kingston自家的記憶體產品,單組雙支裝盒裝包裝搭配透明視窗露出記憶體本體散熱片,整體黑色配色散熱片風格,質感頗佳。
吊卡式包裝
單組包裝共計有2支記憶體模組。
記憶體
單組套件組中包含4G記憶體模組共計有2支,屬於HyperX Predator產品系列單條4GB的記憶體模組,1組4條記憶體就能提供DDR4 3000運作速度及16G的高容量,主要是給DESKTOP搭配的X99晶片組平台使用囉,記憶體產地為台灣封裝精品,Kingston記憶體產品都是經過驗證,也提供終身保固服務。
記憶體模組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記憶體模組
搭配新風格散熱片設計,展示一下氣勢,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 kit跟之前Predator版本外觀設計相同,散熱片採用鑽切技術秀出HyperX字樣。
記憶體
有Kingston的品牌識別及標籤,記憶體模組上標有記憶體工作頻率、電壓及相關參數。記憶體規格是DDR4 3000 CL15,1.5V工作電壓的產品,記憶體顆粒因為散熱片封住,所以無法得知,散熱片主色為黑色基底搭配黑色X字樣配色,質感相當不錯。
記憶體外觀及設計質感
散熱片厚度也設計的剛好,基本上安裝使用時並無干涉的情形。
防偽標籤
可以以Kingston字樣雷射變色標籤作為正品辨識。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 Kit記憶體模組
DDR4 2133 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5820K ES@4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2133 14-14-14-36
MB:ASRock X99 WS
VGA:AMD R9 290X 4G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基本值 DDR4 2133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AIDA GPGPU Benchmark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DirectComputeBenchmark
DDR4 2666 超頻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5820K ES@4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2666 14-14-14-36
MB:ASRock X99 WS
VGA:AMD R9 290X 4G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AIDA GPGPU Benchmark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DirectComputeBenchmark
DDR4 3000 超頻效能測試
CPU:Intel Core i7-5820K ES@4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3000 CL15-16-16-39
MB:ASRock X99 WS
VGA:AMD R9 290X 4G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要先說明就是目前記憶體除頻在BCLK=100下僅能到2666,要超頻到3000,BCLK就要設定成125,倍頻也調整成32這樣總時脈就一樣為4GHz。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AIDA GPGPU Benchmark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8
PCMARK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DirectComputeBenchmark
頻寬比較及DDR4 3000穩定度測試
3者的記憶體頻寬表現
DDR4 2133 14-14-14-36
DDR4 2133 14-14-14-36
DDR4 3000 15-16-16-39
可以發現在DDR4 3000設定下,複製頻寬突破60,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55,000MB/s左右,充分表現出DDR4記憶體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突破性的效能表現。
DDR4 3000 15-16-16-39 LinX 0.65測試
測試時CPU溫度相當的熱情,可以發現溫度直衝101℃,看來要長期重度使用的話祭出水冷對付它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通過5回合LinX 0.65測試
通過LinX的拷打,表示Core i7-5820K CPU內部記憶體控制器及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記憶體的品質,搭配上這次測試的主機板綜合穩定度獲得一定的驗證,基本上長期使用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結語
小結:
可以發現X99平台搭配上這組記憶體所獲得的效能相當高,如果記憶體不需要到32G或是64G那樣高的容量,這組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 Kit所提供的16G的容量應該能滿足X99平台使用者的所需,這樣的容量對於需要編輯美工大圖檔、單一主機架設多部虛擬機器、線上遊戲多開或是玩RAMDISK都是很好的運用。當然對於需要記憶體容量的使用者來說,可能還是多多益善,但是1組4支 Kit就能滿足4通道及16G的容量,至少讓使用者在建置費用上可以讓使用者減省許多花費,另外記憶體運作在高時脈下,提供系統更高的傳輸速度,由PCMARK 8及PCMARK 7的測試就可以發現相對的也可以提升系統的總體效能表現,其記憶體頻寬在DDR4 3000運作時脈下,具有相當優異的記憶體頻寬,複製頻寬突破60,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55,000MB/s左右,充分表現出DDR4記憶體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突破性的效能表現。這組記憶體模組可說是對喜歡挑戰極限效能表現的使用者而生,如能搭配上優良的CPU記憶體控制器,效能確實是非常驚人的,另外技術跟服務部分也由Kingston所支援,品質及售後服務絕對是在業界相當受到肯定,這種等級記憶體入手方式及價格,目前都算是高貴且少量的產品,也是新產品的難以避免的缺點,不過優良的效能表現對大容量及高時脈的記憶體有需求的朋友仍然是可以參考看看!!
- Sep 02 Tue 2014 20:57
PowerColor TurboDuo R9 285 2GB GDDR5 OC 開箱
在2014年8月AMD的GPU研討大會上已經預先發表的新世代的R9 285系列顯示卡產品,當然令人期待效能實測部分也在今天正式解禁了,這也是在推出R9 290X及R9 290的高階顯示卡之後,今年AMD所推出的重量級顯示卡新產品之強作,在發布消息之前確實也有許多吸引使用者關注的效能及價格等,當然若有持續關心AMD這次推出顯示卡產品的使用者,應該會發現其實R9 285規格與上一世代甚至是在上一世代的R9 280/HD7950非常相近,但這次新品發表嚴格來說不算是RE大法,R9 285採用第3代GCN架構(Graphic Core Next),依據產品定位將產品的Stream Processors設定在1,792組,官方表示將擁有比競爭對手GTX 760更為優越效能表現。雖然RE大法在業界已不算是大令人意外的作法,畢竟全新開發一整個系列產品要花費的人力及物力更高,倒不如善加利用現有的產品線,經過調整至合理的價位,發揮產品的競爭力,讓使用者可以以更低的預算就能獲得上一世代卡王等級的產品,相信使用者也樂意接受吧!
R9 285規格
整體而言,AMD R9 285為採用28nm製程之GPU,採用單顆Tonga GPU系列的顯卡R9 285其核心引擎時脈最高可達918MHz,提供多達1,792組SP,記憶體頻寬則由280系列的384-bit調降為256-bit,採用 GDDR5 2GB顯示記憶體。記憶體運作頻率為1375MHz(等效5.5GHz),頻寬最高可達176GB/s,供電部分需要外接2組PCI-E 6Pin,TDP為190W,也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技術的顯示卡,其實這也是採用AMD新的GCN架構(Graphic Core Next),一樣有AMD ZeroCore Power 與 AMD Eyefinity 2.0 多螢幕輸出技術,R9 285在建議售價為$249(折合新台幣約7.5K),當然在提高顯示卡單卡效能的同時,以AMD目前相當追求顯示卡P/W值(效能/功耗)來說,R9 285透過硬體的調教,實際上表現確實越來越優異,並且透過 AMD ZeroCore Power技術將閒置模式壓至 3W 的超低功耗,之前POWERCOLOR採用PCS+散熱設計系列的顯示卡一直備受好評,除了將GPU時脈從預設的918MHz超頻到945MHz獲得更好的效能表現外,這次R9 285則是採用獨家TurboDuo散熱設計,透過新的空氣導流設計與雙下吹式風扇加強散熱效果並有效的減低運作時的音量,以下就顯示卡部分作實際簡單測試。
顯示卡
POWERCOLOR R9 285 2G顯卡本體
POWERCOLOR R9 285 2G顯示卡,就外觀而言可以看出屬於非公版設計。
輸出端子
提供2個DVI、1個HDMI及1個DisplayPort介面,輸出介面未採用保護套處理,減少金手指氧化的可能性,是公版顯示卡常見的配置,協力廠出貨時應該會配置上,
R9 285一樣支援CrossFire技術,不過取消CF連接埠之配置,改由PCI-E進行CrossFire技術的畫面資料協同處理,就官方測試效能影響有限。
電源供應接口
功耗設計為190W,所以需要2個6Pin PCI-E供電接口才能滿足供電需求。
TurboDuo風扇散熱及外觀視覺設計
顯示卡採用佔用2SLOT散熱設計,2支8mm+1支6mm熱導管散熱器搭配下吹式的風扇向顯示卡兩端將熱量送出,這樣的散熱設計一般而言具有不錯的壓制力。
顯卡背面
整體用料相當不錯。
顯卡拆解
熱導管
顯示卡散熱器採用2支8mm+1支6mm熱導管散熱器進行散熱,另外記憶體及供電區也使用導熱貼片與散熱器接觸,增加散熱能力。
顯示卡用料及細節
顯示卡裸卡正面
前端用料
供電用料部分也是相當實在,顯示卡上採用了5+1相的供電設計。
GPU
R9 285採用TSMC 28nm製程,產自台灣的優良產品。
後端用料
電源管理
採用ON(安森美)數位PWM控制晶片。
GDDR5
採用ELPIDA GDDR5 8顆組成2G之容量。
- Sep 01 Mon 2014 19:53
導入伺服器設計概念 X99平台能效尖兵 ASRock X99 WS評測
2014年8月30日Intel頂級平台王座正式交棒給最新的Haswell-E系列之CPU,搭配最新的X99晶片組,主要突破特點是處理器的實際運算核心數,Core i7-5960X是首款桌上型處理器採用8C16T的運算核心,另外在X99平台支援之處理器(Core i7-5930K及Core i7-5820K)也全面升級為6C12T的處理器產品,與主流的Z97平台產品做明顯區隔,包括Core i7-5960X、Core i7-5930K及Core i7-5820K價格分別為美金$999、583及389,採用LGA2011-3接腳,TDP均為140W,支援HyperThreading、內建4通道DDR4記憶體控制器及新的連接介面,這次在2014年8月所發表採用22奈米製程代號Haswell-E的i7系列處理器最高將擁有8個實體核心,將是目前Intel 桌上型CPU產品的運算效能及頂尖之作。主機板大廠ASRock也順勢推出全新升級版 X99 「Super Alloy超合金」系列主機板,其中一款X99 WS屬於伺服器等級規格的主機板,全板採用伺服器等級電壓轉換設計, 一組可將3.3V電壓轉換成1.5V, 一組可將3.3V 電壓轉換成 1.8V, 比起線性設計來說, 這種嶄新的電壓轉換設計更能提供高效的電力傳輸;而超薄板身設計則可完全符合伺服器1U機殼的高度需求, 主機板背面安裝的都是超短螺釘, 處理器背面擋板高度小於3mm,主機板也支援4-Way SLI/CrossFireX 多卡繪圖技術, 在此種使用其況下每張顯示卡均可擁有PCIe Gen3 x4 x8/x8/x8/x8 的高速傳輸頻寬,可以說是擁有不俗效能的優質X99主機板。
Haswell-E處理器特點
採用22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2011-3型,支援4通道DDR4 2133MHz記憶體,TDP為140W,其中Core i7-5960X為8核心16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0GHz,Turbo Boost 3.5GHz,L3快取為20MB,擁有40條PCI-E 3.0通道,支援2x16+2x8或者5x8配置,Core i7-5930K售價583美元,為6核心12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5GHz,Turbo Boost3.7GHz,擁有15MB L3快取,其餘和Core i7-5960X一致。Core i7-5820K,也是6核心12線程、15MB L3快取,預設時脈為3.3,Turbo Boost3.6GHz,PCI-E 3.0通道減少到28條,支援x16+x8+x4配置。
X99平台系統架構
X99晶片組所搭配的PCH南橋晶片提供了原生的10組SATA 6Gbps連接埠,USB3.0提供6組。
主機板外盒
ASRock X99 WS外盒正面
以超合金電感搭配黑色底為封面產品的設計外包裝,與以往系列主機板A-Style路線有所不同,是ASRock新系列主機板特有設計。
圖示產品支援相關技術
ASRock X99 WS使用Intel X99晶片組,並採用LGA2011-3腳位,可支援Intel新一代Haswell-E處理器,記憶體使用DDR4規格,支援8組記憶體模組,最高達128GB容量,如果使用Xeon處理器也支援ECC的記憶體模組,2組Intel Gb級網路(I217LM + I210AT),超薄板身設計則可完全符合伺服器1U機殼的高度需求,WINDOS8.1也已經READY,支援AMD CrossFireX 和 NVIDIA SLI技術、HDD Saver、APP Shop、天籟美聲二代、Ultra M.2及DTS Connect音效技術。
ASRock X99 WS
產品基本介紹
提供多國語言。
外盒背面圖示產品支援相關技術
ASRock X99 WS使用Intel X99晶片組,並採用LGA2011-3腳位,可支援Intel新一代Haswell-E處理器,記憶體使用DDR4規格,支援8組記憶體模組,最高達128GB容量,如果使用Xeon處理器也支援ECC的記憶體模組,2組Intel Gb級網路(I217LM + I210AT),超薄板身設計則可完全符合伺服器1U機殼的高度需求,這次一樣導入優質合金電感、雙層堆疊 MOSFET、次世代 MOS、Nichicon 12K 白金電容、亮黑PCB、HDD Saver、APP Shop、天籟美聲二代、Ultra M.2、Purity Sound 115dB 天籟美聲二代技術、大面積的鋁製散熱片等,讓使用者快速透過簡圖了解主機板的特色。
開盒及主機板配件
完整實用的配件,配件有驅動光碟、SATA 6G排線4組、SLI橋接器、IO檔板、HDD Saver技術SATA POWER線及說明書等。
主機板內部保護
主機板與配件分層包裝,主機板也使用泡棉材質做保護,避免運送途中碰撞損傷。
主機板
主機板正面
這張定位在高階X99主機板,主機板電容採用主打超合金用料設計(優質合金電感、雙層堆疊 MOSFET、次世代 MOS、Nichicon 12K 白金電容),音效電容則是採用Nichicon Fine Gold 系列專業音效電容,主機板設計是以優質用料的定位給予使用者,X99晶片與MOS區分別以大面積鋁質熱導管散熱片加強散熱,使MOS負載時溫度降低,提高系統穩定度。供電設計採用12相數位供電設計,CPU端使用8Pin輸入,並提供6組風扇電源端子(2組PWM,4組小3PIN)主機板上提供10組SATA3(10組均為原生SATA3)及1組Ultra M.2,此外整體配色採用黑藍配色相當具有高階產品質感。
X99 WS主機板上散熱片
質感相當不錯,也藉由熱導管及加大散熱片的面積,強化主機板上熱源的控制能力。
主機板背面
主機板CPU底板使用金屬製防彎背板,X99晶片組及MOS散熱器散熱器也採用螺絲鎖固,超薄板身設計則可完全符合伺服器1U機殼的高度需求, 主機板背面安裝的都是超短螺釘, 處理器背面擋板高度小於3mm。
PCB隔離
音效強化設計,採用PCB板與主機板其他部分做區隔,可強化音質。
主機板IO區
如圖,有1組PS2鍵盤、2組Intel Gb級網路(I217LM + I210AT)、1組ESATA、4組USB3.0、4組USB2.0、Clear COMS、1組光纖輸出及音效輸出端子。
CPU附近用料
屬於12相數位供電設計的電源供應配置,除了音效電容外全板採用亮金色固態電容,MOS區也都加上熱導管散熱片加強散熱,CPU側 12V採用8PIN輸入及1組PWM(1組CPU用)+1組風扇端子。主機板記憶體則是支援8DIMM的DDR4記憶體模組,最高達128GB容量,如果使用Xeon處理器也支援ECC的記憶體模組,電源採24PIN輸入,另外也有2組前置19Pin USB3.0連接端子(內部共有2組USB3.0),USB可擴充至14組,除了提供電源啟動、重置開關、清除CMOS開關外另外也設有雙BIOS及DEBUG燈。
主機板介面卡區
提供5組PCI-E 16X,第1、4組PCI-E 16X組成SLI或CrossFireX平台為16X+16X),第2、3、6組PCI-E 16X(實際為8X),安裝4-Way SLI/CrossFireX , 每張顯示卡均能擁有PCIe Gen3 x4 x8/x8/x8/x8 的高速頻寬,第5組為PCI-E 4X,這樣配置對使用者來說對PCI-E介面卡越來越多的情形下,可說是因應市場需求。PCI-E x16插槽採用海豚尾式的卡榫,安裝固定顯示卡時相當穩固,移除顯示卡也相當簡便。
內接裝置區
提供10組SATA 6G(10組均為X99原生提供)。
HDD Saver連接埠及前置USB3.0連接埠
p[/page] 主機板用料
X99 PCH晶片
LGA2011-3腳座
電源管理晶片
板上使用3顆intersil 6379製品搭配伺服器用料設計的電源供應及管理組合,是CPU 12相數位電源及DDR4記憶體供電的核心。
2組Gb級網路晶片
- Aug 31 Sun 2014 15:28
BitFenix FURY 550G 550W評測
使用者自行電腦DIY時,整線工作是倍受DIY使用者裝機時的重點,也因POWER常有多餘的線路,收藏較為不便,因此模組化的POWER也是相當盛行,可以依據需求增減線路,不過模組化的不良影響就是效率會降低一些,模組化線路的阻抗性較非模組化的線路為高,所以BitFenix針對不同的瓦數需求採用模組化線材設計及更好的用料(全日系電容),從而達到兼具靜音與不錯輸出能力的POWER,在模組化線材線身上也採用編織繩網包覆,讓質感加分不少,線材本體也屬柔軟,可讓整線作業更為順手。加上有效提高POWER轉換效率,就可減少電能及廢熱的耗損,雖然待機功耗各家廠商都費了不少心思及技術讓功耗降低不少,不過相對的全速運作的功耗也高了不少,使用者應該在測試或是超頻使用CPU時,可能會發現加壓之後功耗有大幅上升的情況,另外,隨著科技的演進,POWER的負載已轉變成12V為最吃重的供應電壓,不管是CPU端、GPU端都是這樣的設計取向。
個人電腦的穩定度基本上跟POWER的表現是息息相關,POWER的輸出不正常,小則電腦不穩,大則電腦當機,更甚者帶著電腦內的其他零組件一起死給你看,POWER除了重視轉換效率及PFC的有無,保固也是相當重要,所以目前部分廠商也將高階的產品保固服務延長之5年甚至7年之久,當然這是對產品本身品質的肯定(畢竟延長保固時間,對廠商來說是增加成本),讓消費者在一定的時間內使用的電源供應器產品能有原廠最佳的保固服務,也因為轉換效率不錯,輸出能力也幾乎將升級餘裕需求考量進去,所以在保固年限內可能不需要更換POWER組件。另外電費節節上升的同時,也是節能減碳風盛行之時,值此夏季電費調漲的時候,也是使用者好好檢視身旁的電器是否因為能源效率不佳,而成為高耗電的電器,增加自己電費的支出,這次BitFenix全新推出的FURY系列作共有3種型號,分別為550W、650W及750W均獲得80PLUS金牌的認證,此次介紹的主角就是BitFenix FURY 550G 550W電源供應器,表現也相當不錯,以下是簡單的測試分享。
外包裝
BitFenix FURY 550G 550W
配合產品風格,黑底紅色簡約大方的設計,80PLUS金牌認證的高轉換效率,550W的輸出能力,原廠5年保固。
特色
80PLUS金牌認證、5年保固等。
BitFenix FURY 550G 550W外觀及產地
可以發現POWER的外觀及產地為世界工廠。
多國語言簡介
可惜並未包含正體中文,希望未來能將這點小細節一併改進。
提供的接頭種類
提供之接頭介紹,包含下列接頭原生的有EPS 24 Pin Connector、CPU 8Pin及4+4 Pin、PCI-E 6+2 Pin,SATA4、Pin Peripheral及4 Pin Floppy。
外盒後方產品規格及特色介紹
包裝的背面包括了敘述其規格、特點簡介,12V採單路設計,具有高效率的連續輸出能力,並獲得80PLUS金牌認證及最高達90%的轉換效率,模組化設計讓使用者整線相當便利,線材也採用編織繩包覆,質感相當不錯。採用全日系電容可有效延長產品壽命,主動式PFC、FDB液態軸承12CM低噪音風扇,OVP過電壓保護、UVP低電壓保護、OCP過電流保護、SCP輸出短路保護、OTP過熱保護及OPP過功率保護,產品的相關認證諸如80PLUS、FCC、CE、歐盟ErP2013及ROHS等認證。
產品特色及輸出能力
單路12V輸出設計,最高可輸出42A,80PLUS金牌認證,支援Intel最新Haswell處理器平台C6/C7,模組化設計讓使用者整線相當便利,無冗餘線材可讓機殼對流更佳,主動式PFC設計。
內包裝
上下均有防震泡棉填塞POWER空隙,相當完善的保護。
POWER及配件
POWER本體、編織繩模組化線路、POWER線及固定螺絲及說明書。
POWER
POWER本體
主要線路採用24PIN電源供電線路。
POWER本體風扇側
採用12CM的FDB液態軸承散熱風扇、風扇上也貼上產品系列識別LOGO加強產品的鑑別度。
POWER輸出規格
12V採單路設計,單一12V最高可提供42A的輸出能力,12V最高可以輸出504W。
POWER後方排氣口
蜂巢網狀設計,有降低風切及增加散熱孔面積之用,附有電源開關。
POWER側邊
貼有產品型號,另外加以噴砂處理,讓整體質感加分不少。
原廠LOGO
模組化線路安裝區域
標示明確,也設有防呆的設計,使用者可依據需求調整使用。
POWER線路及用料
主線路
主要線路採用24PIN,線材採用編織網作包覆,線材整體屬於柔軟,方便整線,質感加分不少。
12V
1組12V的8Pin及4+4Pin,線材採用編織網作包覆,線材整體屬於柔軟,方便整線,質感加分不少。
PCI-E
計有4組6+2 PCI-E接頭,線材採用編織網作包覆,線材整體屬於柔軟,方便整線,質感加分不少。
SATA線路
計有3條線路,分成單一SATA線路計4組1條及單一SATA線路計2組計2條,全部共9組,線材採用編織網作包覆,線材整體屬於柔軟,方便整線,質感加分不少。
大4Pin線路
2種線路,1種為1組SATA、Molex 4Pin各1組,1種為Molex 4Pin計3組共4組,1組FDD,除FDD外線材採用編織網作包覆,線材整體屬於柔軟,方便整線,質感加分不少。
內部用料
- Aug 30 Sat 2014 23:51
引頸期盼X99 實惠6核新契機 Intel Core i7-5820K評測
Intel在2014年6月Computex發表代號 Devil's Canyon 的新版處理器(包含Core i7-4790K、Core i5-4690K及Pentium G3258)隨著Intel新一代Haswell Refresh處理器發表步調應運而生,Intel Tick-Tock(新工藝/新架構交替發展策略)戰略可說是發展的相當成功,這次1150平台推出小幅度升級版後確實再次將產品效能做一定程度的推升,也穩定的領先對手,接著在今年8月30日Intel也即將更新的旗下另一系列處理器,日前在個人運算平台上最高階的處理器產品為採用LGA2011腳位的Core i7-4960X、Core i7-4930K及Core i7-4820K,這幾款採用LGA2011腳位Core i7 CPU及所搭配X79晶片組,Intel已推出有1~2年左右不等的時間,也獲得相當多的好評價,今天之前是最高階的個人PC平台,當然從今天開始頂級平台王座要交棒給最新的Haswell-E系列之CPU,搭配最新的X99晶片組,運算核心數是主要突破特點,Core i7-5960X是首款桌上型處理器採用8C16T的運算核心,另外在X99平台支援之處理器(Core i7-5930K及Core i7-5820K)也全面升級為6C12T的處理器產品,與主流的Z97平台產品做明顯區隔,包括Core i7-5960X、Core i7-5930K及Core i7-5820K價格分別為美金$999、583及389,採用LGA2011-3接腳,TDP均為140W,支援HyperThreading、內建4通道DDR4記憶體控制器及新的連接介面,這次在2014年8月所發表採用22奈米製程代號Haswell-E的i7系列處理器最高將擁有8個實體核心,將是目前Intel 桌上型CPU產品的運算效能及頂尖之作。 規格 Haswell-E依據原廠規劃也將會在今年第3季起陸續取代現有的 Ivy-Bridge-E 處理器產品線,其中屬於X99平台入門定位的產品Intel Core i7-5820K處理器,預設時脈相較於舊款頂級產品4820K時脈有所降低,但實質核心數及快取記憶體容量增加,仍然可將平台總體效能提升不少,另外高階平台一般都是採用更好的導熱介質,期待提供更好的工作溫度表現,也可以讓超頻的能力隨之提升,建議售價預期大約在12張小朋友多一些的價位,較上代相同定位產品價格稍有增加,以下就簡單分享其外觀及效能。 Haswell-E系列之CPU 共有3個型號,未來1年將是高階處理器主打的型號。 Haswell-E處理器特點 採用22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2011-3型,支援4通道DDR4 2133MHz記憶體,TDP為140W,其中Core i7-5960X為8核心16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0GHz,Turbo Boost 3.5GHz,L3快取為20MB,擁有40條PCI-E 3.0通道,支援2x16+2x8或者5x8配置,Core i7-5930K售價583美元,為6核心12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5GHz,Turbo Boost3.7GHz,擁有15MB L3快取,其餘和Core i7-5960X一致。Core i7-5820K,也是6核心12線程、15MB L3快取,預設時脈為3.3,Turbo Boost3.6GHz,PCI-E 3.0通道減少到28條,支援x16+x8+x4配置。 X99平台系統架構 X99晶片組所搭配的PCH南橋晶片提供了原生的10組SATA 6Gbps連接埠,USB3.0提供6組。 Intel Core i7-5820K 盒裝 白盒裝,正式版會有彩盒包裝,當然也跟之前同等級產品一樣沒有附上散熱器,使用者必須自己添購。 基本規格 Intel Core i7 5820K基本運算時脈為3.3GHz,Turbo Boost可至3.6GHz,具有15MB的快取,採用LGA2011-3腳位,與X79晶片組的LGA2011腳位是不相容,TDP為140W。 內部保護 CPU正面 除研發代號及編碼外與舊款LGA2011腳位CPU無明顯差異。 CPU背面 雖然一樣有著2011腳位與但是使用上代LGA2011腳位主機板是不相容LGA2011-3的腳位設計,舊X79平台不能裝這顆CPU,當然新的X99平台也不支援舊的CPU。 測試平台 Core i7-5820K 預設值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5820K ES@預設時脈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2133 15-15-15-36 MB:ASRock X99 WS VGA:AMD R9 290X 4G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AIDA GPGPU Benchmark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基準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FURMARK 1.13.0 DirectComputeBenchmark COMPUTE 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 Benchmark HEAVEN BENCHMARK 4.0 1920*1200 Tesselation Normal noAA Valley BENCHMARK 1.0 1920*1200 noAA 勇者鬥惡龍 Core i7-5820K 功耗及溫度測試 全預設下平台待機功耗 整機約在56.6W,考量POWER的轉換效率,大約功耗大約在45.28W左右。 全預設下執行OCCT測試時功耗 整機約在176.2W,考量POWER的轉換效率,大約功耗大約在140.96W左右。 此時5820K 核心溫度 最高溫度約落在60.5℃左右,平均約在60℃不到。 全預設下執行LinX 0.65測試時功耗 整機約在202.9W,考量POWER的轉換效率,大約功耗大約在162.32W左右。 LinX 0.65溫度截圖 最高溫度約落在65℃左右,平均約在63℃左右,由此可以發現5820K的導熱介質導熱能力一樣是維持原有規範採用較好的設計,不見得要開蓋就能挑戰更高的效能及時脈極限。 Core i7-5820K 超頻效能測試 測試設定 CPU:Intel Core i7 5820K ES@4.4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2666 14-14-14-36 MB:ASRock X99 WS VGA:AMD R9 290X 4G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測試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AIDA GPGPU Benchmark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基準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FURMARK 1.13.0 DirectComputeBenchmark 結語 小結: 這次Intel Core i7-5820K的預設效能部分可說是明顯提升,Haswell-E系列的3顆處理器正式上市後,應該會是玩家們眼中值得一玩的逸品,在Haswell-E桌上型處理器能完整提供最強悍且全方位的運算能力的產品Core i7-5960X、Core i7-5930K及Core i7-5820K系列處理器,只是可惜價位一樣是屬於較為不平易近人的等級,需要12K以上的的代價才能帶回家,這次Haswell-E系列之CPU一樣均屬於不鎖倍頻的產品,喜愛挑戰效能極限、需要4通道DDR4記憶體傳輸效能及多達40個PCI-E 3.0傳輸通道的使用者來說,相信建置6C12T運算平台門檻也隨之下降不少,對X99晶片組平台有推廣之效用,Core i7-5820K是一款CP值頗高的CPU產品(除了PCI-E通道數不若兩款處理器提供40條,i7-5820K僅有28條),Intel Core i7 5820K運算時脈為3.3GHz(Turbo Boost 3.6GHz),具有15MB的快取,採用LGA2011-3腳位,TDP為140W。雖然入手門檻價格跟上代產品有明顯差異,但是這次為增加實質核心,個人認為對亟需高階硬體運算效能平台使用者而言,有預算限制者可選購Core i7-5820K,無預算上限者可選擇Core i7-5960X,在效能上應能帶給使用者顯著提升感,當然市售品上市之後的超頻能力也是取決於CPU本身的體質,希望大家屆時入手顆顆是大鵰!!超頻超翻天,以上測試提供給各位參考,讓對Intel Core i7 5820K系列CPU產品有興趣的玩家可以了解這世代產品的特色及效能表現,謝謝賞文!! |
- Aug 27 Wed 2014 12:30
WD RED Pro 4TB硬碟及QNAP TS-853 Pro NAS應用實測
固態碟(SSD)性能隨著更強控制器的研發,效能至上的玩家們已漸漸將系統碟換裝SSD,不過SSD雖然存取速度驚人,作為企業級的應用產品來說,硬碟仍然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目前硬碟產品轉速常見的有5400轉、5900轉、7200轉、10,000轉甚至15,000轉,最後2種高轉速硬碟受限於單碟密度、設計及生產成本高昂,加上高速運轉所產生的熱量等因素,實在不太適合作為主流大容量儲存產品,僅見於高階硬碟產品或是企業級運用專業領域,市面上的NAS硬碟多為5400轉或是5900轉的產品,當然硬碟效能提升方式除了可以靠著硬碟單碟密度的提升來獲得,另外1種就是靠著提升硬碟轉速,實際上也可獲得不錯的效能提升效果。因此WD在這次不僅推出市面最高容量的6TB硬碟產品外,也順勢推出新的NAS硬碟產品線,主要是將產品的轉速提升並且同時將 NASware 更新至 3.0 版本,可說是軟硬體升級雙管齊下,期待讓產品的效能更上層樓。
另外就單位價格來說,3.5吋硬碟作為大容量儲存硬碟的角色就稱職許多,單位儲存成本更為低廉,顯見硬碟單位容量價格比相當漂亮,可靠性經過長久的技術應用,實際表現也是相當優良。NAS和傳統的檔案儲存服務或直接儲存設備不同的地方,在於NAS設備上面的作業系統和軟體只提供了資料儲存、資料存取、以及相關的管理功能;此外,NAS設備也提供了不止一種檔案傳輸協定。NAS系統通常有一個以上的硬碟,而且和傳統的檔案伺服器一樣,通常會把它們組成RAID來提供服務;有了NAS以後,網路上的其他伺服器就可以不必再兼任檔案伺服器的功能。NAS的型式很多樣化,可以是一個大量生產的嵌入式設備,也可以在一般的電腦上執行NAS的軟體。WD Red Pro 是 自家NAS 硬碟系列的新成員,秉持 WD Red 產品系列的一貫成功要素,並跳脫消費者、SOHO 和小型公司市場,以中型到大型 8-16 個硬碟抽取槽企業級儲存系統為支援服務對象。WD Red Pro 硬碟整合 WD 的獨家技術 NASware 3.0,針對硬碟相容性、可靠性和效能提供支援服務,也內建限時錯誤校正功能 (TLER)。此功能為 NASware 3.0 的一部分,可避免因為硬碟復原程序過久而導致硬碟故障,加上每部 WD Red Pro 硬碟為了要承受繁重的工作量及驗證受到震動、高溫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可能性,都經過長時間燒機測試,以確保硬碟可提供長時間的可靠運作。WD Red Pro 也同時將原 Red 硬碟的 3 年有限保固延長為 5 年,讓使用者更加安心。WD Red Pro 系列硬碟產品是專為中小型企業到大型企業專用的資料中心設計 (8~16槽),是為專業及企業級NAS提供最佳的儲存方案,與NAS大廠Synology, QNAP, 跟 Thecus都通過了相容性測試,並提供2TB到4TB等不同容量,以下是外觀及分享其效能。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www.wdc.com/ch/products/products.aspx?id=1280
WD Red Pro 4TB
內部包裝
採用靜電袋作包裝,兼顧防止靜電及產品保護性。硬碟群這次要搭配測試的硬碟數量共有8顆。
WD Red Pro硬碟
WD Red Pro硬碟系列產品專為中小型企業到大型企業專用的資料中心設計 (8~16槽),也是專為專業及企業級NAS提供最佳的儲存方案而生。
硬碟資訊
WD Red Pro 4TB硬碟產品代號是WD4001FFSX,轉速為7200rpm,產地為泰國,2014年6月出廠產品,硬碟上也清楚標示為NAS專用的產品,同時也將 NASware 更新至 3.0 版本。WD Red Pro 4TB與WD NAS產品相同採用紅色標籤方便使用者做產品辨識,比較不同是原廠提供較一般Red系列產品為長的5年的保固服務,等同黑標及企業級產品的保固年限。
安規認證
擁有多國的安規認證。
硬碟背面
與目前大部分硬碟相同的設計,都是把控制晶片內藏,傳輸介面則是採用一般的SATA傳輸介面及電源接頭,傳輸頻寬為SATA 6Gb/s。
傳輸介面
採用一般的SATA傳輸介面及電源接頭,傳輸頻寬為SATA 6Gb/s。側邊固定螺絲孔及厚度,採用與一般硬碟相同的螺絲孔位,方便使用者固定。
WD Red Pro 4TB單顆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Panram Light Sword DDR3 2400 4GX2(XPM Profile1@DDR3 2400)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AMD R9 290X 4G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WD Red Pro 4TB 2顆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 水冷,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HDTUNE
讀&寫效能測試
隨機抽2顆進行測試,WD Red Pro 4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180MB/sec,當然身為硬碟弱項就是搜尋時間跟傳輸速度與高速SSD產品不能比,不過就作為NAS儲存及資料備份而言,容量及穩定性還是相對重要的,就硬碟而言WD Red Pro 4TB的12.7ms左右的搜尋時間也是算相當夠水準的。
檔案效能測試&IOPS測試&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傳輸速度相當不錯,最高讀取大約都有170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最高寫入大約都有155MB/sec以上的效能表現。
ATTO
效能表現,2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188MB/Sec及176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CrystalDisk info
轉速部分軟體監測為7,200rpm,傳輸頻寬為SATA 6Gb/s,也支援NCQ技術。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2顆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183MB/Sec及179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AIDA硬碟測試
WD Red Pro 4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高讀取達到183MB/sec,大約12.14ms搜尋時間也是算相當不錯。
AJA Test
WD Red Pro 4TB整體傳輸表現相當不錯,最快讀取及寫入達到176MB/sec及177MB/sec。
PCMARK Vantage
成績為6904
PCMARK 7
得分為2298,效能比起一般硬碟產品也是不遜色。
PCMARK 8
成績為2859
QNAP TS-853 Pro
外箱
QNAP製品,相當知名的NAS廠商,提供相當高階硬體配置的NAS應用體驗。
QNAP TS-853 Pro主要特色介紹
1、內建 QvPC (QNAP virtualized Personal Computer) 技術,立即將 NAS 變成實體電腦
2、檔案管理、分享及備份商用資料
3、Real-time Remote Replication (RTRR) 即時備份與雲端備份
4、NAS 與 iSCSI-SAN 兼容的統一儲存方案
5、採用高效能的AES256位加密及防毒,提升資料安全性
6、支援 VMware®、Citrix®、Microsoft® Hyper-V 以及更多進階虛擬化應用
7、內建QNAP 虛擬機技術 (Virtualization Station),支援運行Window/Android/Linux 等多種虛擬機
8、QNAP 獨家先進影音加速轉檔技術,支援線上即時轉檔以及背景轉檔功能
硬體規格請參考http://www.qnap.com/i/cht/product/model.php?II=151&event=2
外箱上蓋
產品多國語言介紹及外觀介紹
產品相容性及特點
圖示相關平台的相容性及產品的特點。
產品實際應用的展示及特點
產品支援
採用熱門的QR Code方便使用者掃描連結。
內部包裝
保護相當完善,避免運送途中碰撞損傷,內部有NAS系統、說明書及配件。
相關線材
網路線、電源線、安全鎖及螺絲等。
NAS系統正面
擁有8個硬碟安裝空間,讓使用者有配置更多的儲存空間的可能。
NAS系統相關訊號指示燈
硬碟支架上有硬碟使用燈號,本體上有網路的LED訊號指示、開機燈號、故障指示及狀態燈等,也提供狀態面板讓使用者可輕鬆掌握NAS系統的使用狀況。
電源開關及USB3.0
提供1組前置的USB3.0連接埠,方便使用者快速進行檔案複製及備份。
側視圖
一側開有通風孔,另一側則無。
Cloud Key及硬碟編號標示
NAS系統後側
配置有2組12CM系統風扇協助系統散熱,讓系統能在環境溫度較低的工作環境中運作,強化系統穩定度。
相關連接埠
除了電源連接埠外,計有2組USB3.0、2組USB2.0、1組HDMI、Reset開關及4組 Giga Lan埠。
底部
設有防滑腳墊
硬碟架
施力拉出卡扣即可取出。
取出硬碟架
硬碟架共有8組,QNAP TS-853 Pro搭配的硬碟安裝支架是2.5吋/3.5吋硬碟裝置均可相容的共用設計。
內部空間
電源供應器
配置FSP 350W電源供應器,應該足以滿足內部元件及硬碟群的電力需求。
內部元件被動散熱設計
主要發熱源(CPU)均加上散熱片強化散熱能力,也可以發現主機板透過轉接板與8顆硬碟做連接。
可擴充記憶體至8G
採用之記憶體模組
記憶體模組大廠ADATA製品。
網路晶片
共採用4組Intel WGI210AT Giga Lan控制晶片。
QNAP QTS 4.1 應用環境
Qfinder
原廠提供的小工具,可協助使用者快速找到網域內的NAS系統。
QNAP QTS 4.1登入頁面
QNAP QTS 4.1桌面環境
韌體更新
為了提升系統效能、相容性及解決軟體Bug等狀況,一般情形下,個人都會把韌體更新到最新的正式版本。
韌體更新完成
需要重新啟動。
多國語言
使用者可根據需求調整自己熟悉的語言介面。
系統資訊
可以確認記憶體容量、系統版本及檔名編碼等資訊。
儲存空間總管
系統總覽
硬碟健康狀況
硬碟狀況測試
分有快速測試及完整測試,完整測試則視硬碟容量測試時間有所差異,4TB的硬碟完成測試時間預估約255分鐘,快速測試則約需1~2分鐘。
硬碟健康概況
良好
系統元件
管理系統硬碟及設置,也可以發現系統預設配置採用RAID 6格式(容錯值為N-2),整體系統資料安全性較為高一些,這次NAS使用8顆 WD RED Pro 4TB組成的磁區大小高達21.78TB,具備海量儲存容量及資料相對安全性,只是這樣的建置成本也不算便宜就是。
硬碟區
8顆4TB組成RAID 6容量為21.78TB。
快取加速
iSCSI儲存
遠端硬碟
控制台總覽
系統狀態
可以迅速監控系統的硬體元件運作情形。
資源監控
登入畫面設定
可讓使用者調整自己喜歡的登入頁面。
檔名編碼
可依使用者需求調整檔名編碼。
網路設定
安全設定
硬體設定
電源設定
通知設定
韌體更新
備份/還原設定
外接裝置
權限設定
共用資料夾
容量限制
網路服務
可依使用者需求調整使用模式。
檔案傳輸伺服器(FTP)
應用服務
QNAP APP
QNAP應用工具
NAS應用效能實測
NAS Performance Test 1.4 & NAS Performance Test 1.7
模擬大檔的讀寫測試
平均讀取速度最高達117MB/sec左右,平均寫入速度最高達116MB/sec左右,軟體也標示讀寫速度應可更高,受限手邊的硬體設備,只能測1個1Giag Lan的讀寫速度。不過這也表示這樣的硬體搭配效能表現是充分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如要更好的效能表現就要使用更好的網路硬體設備來完成。
NAS Performance Test1.4 & NAS Performance Test 1.7
模擬小檔的讀寫測試
平均讀取速度最高達106MB/sec左右,平均寫入速度最高達100MB/sec左右,也是相當不錯的效能表現。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114MB/Sec及111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實際傳輸9GB左右影音檔案-NAS寫入效能部分
平均寫入速度高達108.54MB/sec左右,效能表現不錯。
實際傳輸9GB左右影音檔案-NAS讀取效能部分
平均寫入速度高達110.8MB/sec左右,效能表現不錯。
結語
小結:小結:WD Red Pro 4TB效能表現相當優異,其提供的NASware 3.0技術採用專用的韌體,可針對在 NAS 和 RAID 環境下運作的系統提供緊密整合、強穩的資料保護和最佳的效能。3D Active Balance Plus技術增強的雙面平衡技術可大幅改善整體硬碟效能與可靠性,未正確平衡的硬碟可能會在多硬碟系統中導致過大的震動與噪音、長期下來會降低硬碟使用壽命並降低效能,加上WD Red Pro 硬碟都經過長時間燒機測試,以確保硬碟可提供長時間的可靠運作。WD Red Pro 硬碟內建限時錯誤校正功能 (TLER)。此功能為 NASware 3.0 的一部分,可避免因為硬碟復原程序過久而導致硬碟故障的狀況。WD Red Pro小缺點就是因為偏向企業級產品應用所以價格較為昂貴些,為此原廠也提供5年有限保固期限,較一般裝機硬碟產品長的保固期,滿足使用者對高效能NAS硬碟產品的需求,當然這樣的產品需要較多的小朋友才能幫忙搬回家,另外值得一提在目前WD Red系列中僅有6TB/5TB這二顆新推出的產品及WD Red Pro全系列已經採用NASWare 3.0版,目前WD也表示除了已經出貨的WD Red產品之外,未來出廠的WD Red系列產品各種容量硬碟也都會採用NASWare 3.0,以提升產品的整體效能及防護表現。另外這次測試搭配的QNAP TS-853 Pro NAS系統表現也相當亮眼,系統並內建 QvPC (QNAP virtualized Personal Computer) 技術,立即將 NAS 變成實體電腦來應用,就能讓使用者即時進行檔案管理、分享、備份商用資料與雲端備份,也採用NAS 與 iSCSI-SAN 兼容的統一儲存方案,採用高效能的AES256位加密及防毒,提升資料安全性,支援 VMware®、Citrix®、Microsoft® Hyper-V 以及更多進階虛擬化應用,內建QNAP 虛擬機技術 (Virtualization Station),支援運行Window/Android/Linux 等多種虛擬機,QNAP 獨家先進影音加速轉檔技術,支援線上即時轉檔以及背景轉檔功能,算是硬體頂規及軟體功能豐富的NAS系統,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喔。
- Aug 20 Wed 2014 00:01
手機空間不夠嗎? 認明Kingston金色字樣有速解 Kingston microSDXC UHS-I U1 64GB記憶卡評測
手持裝置受惠於平均價格的調降,實際上已經可以算是人手一機的情況了,智慧型手持裝置帶給使用者相對的便利,讓以往資料的管理方式也面臨相對挑戰,這也是對智慧型手持裝置依賴度較高的使用者常會面臨到的問題,在影音檔案的使用及管理上,會趨向於唾手可得的情況,相對的對智慧型手持裝置的儲存空間就是一種挑戰,也讓手機或是平板這類的智慧型手持裝置,主打的功能都基本上會考慮記憶卡的擴充能力,畢竟智慧型手持裝置考量到成本,不可能無限制提供使用者儲存空間,多數會採用價格區間推出搭載16GB/32GB/64GB容量版本,那如果未提供32GB以上機種,通常也會增加記憶卡的擴充能力,畢竟加上64GB Micro SDXC記憶卡,容量也大於內建64GB版本,況且這樣的建置成本還比較低。近期的例子就是小米3,台灣官方僅提供16GB版本,又不能擴充記憶卡,官方系統ROM占用容量也不小,實際上16GB使用者能用的空間不到10GB,連帶的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就算價格調降,買氣也不如低階的紅米、紅米Note等產品。
microSDXC或microSDHC記憶卡系列記憶卡應該是手持智慧型裝置使用者常常會選購的配件之一,因為消費者手上的設備的紀錄能力越來越強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加上對裝置內建的儲存空間大小不敷其所需,如果預算足夠的話也多會選購較高容量的產品,所以也有許多廠商推出標榜高速的大容量SDXC或microSDXC記憶卡產品,例如個人之前測試過的Patriot EP SDHC UHS-I記憶卡及ADATA Premier Pro系列SDXC記憶卡、PNY Elite Performance SDXC UHS-I 64GB/256GB記憶卡及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等,都有相當不錯的讀取及寫入速度,在使用上更能滿足最適合苛求效能與大容量的使用者所選用。近期Kingston也針對這樣的需求推出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64GB記憶卡,在外觀設計上,與一般平價版本記憶卡字樣不同,採用燙金字體,質感確實增加不少,在市場上獲得相當不錯的反應,效能表現也確實令人滿意,以下就簡單分享其外觀及實測效能表現。
原廠網址
http://www.kingston.com/tw/flash/microsd_cards#sdca10
記憶卡外包裝
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64GB記憶卡 記憶卡外包裝
記憶卡外包裝採用吊卡式包裝,兼顧體積及效能的Micro SDXC記憶卡產品。目前Kingston SDHC UHS-I U1系列SDXC記憶卡,共有16GB(SDHC)、32GB(SDHC)及64GB(SDXC)容量的記憶卡可供選擇,系列製品具有SDHC/SDXC、UHS-I、Class10等特色。
存取效能表現及終身產品保固
讀取最高可達90MB/s,寫入最高可達45MB/s,非常不錯的效能表現,智慧型手機、平板或小型相機使用者也能享受影音紀錄流暢感及快速完成資料傳輸,原廠也提供終身產品保固服務。
適合的使用環境
手機、相機、電腦、平板等使用環境。
外包裝背面
標示產品規格及說明,其中當然也有正體中文,支援影片錄製及高存取效能使用者所設計、台灣封裝的精品。
產品保固服務說明
隱藏於吊卡紙內,原廠提供終身保固服務。
記憶卡套件
記憶卡及轉接卡。
記憶卡
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64GB 記憶卡
記憶卡本體可以看出為Kingston製品,產地為台灣,屬於SDHC UHS-I U1 產品線及64GB的儲存容量,也明確標示最高可達90MB/s及45MB/s的讀寫速度。
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64GB 記憶卡背面
僅有金手指,未有其他的標示,搭配的讀卡機一樣是Kingston MobileLite G4(USB3.0)。
轉接卡
可以讓使用者轉接成SD/SDHC/SDXC格式,方便搭配使用,轉接卡也是產自台灣。
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2800 8G kit @2800 CL12-14-14-32
MB:ASUS Maximus VII Formula
VGA:ASUS STRIX GTX780 6G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讀卡機:Kingston MobileLite G4(USB3.0)
記憶卡: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64GB 記憶卡
實際容量
預設的格式為exFAT,容量為59.7GB。
HDTUNE
讀&檔案效能
相較於低價的記憶卡產品,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64GB表現相當不錯,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有92MB/s及66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不到0.5ms,充分表現出高速記憶卡的特性。
AS SSD BENCHMARK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97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65MB/s的效能,均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92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56MB/s的效能,均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CrystalDiskMark
讀取最高有突破96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70MB/s的效能,均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AIDA(原EVEREST)硬碟測試
搭配智慧型手機存取效能測試
搭配的手機是ASUS Zenfone5 LTE
實際容量
手機上顯示容量為59.72GB。
A1 SD Bench
讀取最高有突破8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47MB/s的效能,讀取速度稍弱於原廠標示,寫入速度則與原廠標示的效能稍高。
結語
小結:這張Kingston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1 64GB記憶卡效能表現真的相當優異,除了讀取速度達標外,寫入速度表現則是超越原廠標示值不少,搭配手機的效能表現也令人滿意,保固部分也提供終身保固的服務,實際入手價格算是相當合理的價位,相對於讀寫速度高達95/90 MB/秒等級記憶卡來說,價格相對會便宜不少,但實際表現差距算是讓人可以接受,對預算有限制的使用者來說價格還是相對便宜的,不過對於追求效能的專業攝影師、熱愛攝影人士或追求智慧型手持裝置有著優越的存取效能的使用者來說,還是相當值得購入!!以上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 Aug 19 Tue 2014 00:01
4K影像紀錄好幫手 展現絕佳存取效能 Kingston SDHC UHS-I U3 16GB記憶卡評測
消費者對儲存裝置的速度及容量可說是要求越來越高了,原本SDHC記憶卡從Class4、6甚至10的記憶卡,也能提供高達32G的容量,市面上已經有相當多的具備這樣規格及表現的產品,只是設備的紀錄資料越來越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所以也有許多廠商推出標榜高速的記憶卡產品,比較有名的例如SanDisk Extreme Pro SDHC UHS-I、SanDisk Extreme SDHC UHS-I、SanDisk Ultra SDHC、Kingston UHS-I U3 SDHC/SDXC、Kingston UHS-I SDHC/SDXC、Kingston UHS-I microSDHC/SDXC、TOSHIBA SDHC UHS-I及Patriot EP SDHC UHS-I系列SDXC記憶卡等,都有相當不錯的讀取及寫入速度,在使用上更能滿足最適合苛求效能與大容量的專業攝影人員和熱愛攝影者使用。
另外較新的SDXC記憶卡具備SD 3.0最新規格的超高速技術(Ultra High Speed I, UHS-I) ,尤其是Kingston SDHC/SDXC UHS-I U3系列記憶卡提供讀/寫能力高達: 90/80 MB/秒,在高速的讀寫傳輸速度下,可以讓使用者持續享受連拍模式的樂趣,是追求效能的專業攝影師和熱愛攝影人士最佳選擇,並符合 SD 記憶卡協會的最新規格標準 - UHS-I U3 (超快速匯流排、速度等級 3),因此可保證提供至少 讀寫30MB/秒的效能表現,並提供足夠的頻寬來錄製和播放 4K2K 影片,而不會產生中斷現象,高傳輸效能表現在使用 USB 3.0 讀卡機傳輸檔案時更是能特別展現其能耐,以下是簡單的外觀分享及測試。
原廠網址
http://www.kingston.com/tw/flash/sd_cards#sda3
記憶卡外包裝
Kingston SDHC UHS-I U3 16GB 記憶卡外包裝
記憶卡外包裝採用吊卡式包裝,主打效能的記憶卡產品。Kingston SDHC UHS-I U3系列SDXC記憶卡,目前共有16GB(SDHC)、32GB(SDHC)及64GB(SDXC)容量的記憶卡可供選擇,系列製品具有SDHC/SDXC、UHS-I、Class10等特色。
存取效能表現及終身產品保固
針對4K2K高影像影片錄製及高存取效能使用者所設計、讀取最高可達90MB/s,寫入最高可達80MB/s,非常高的效能表現,原廠也提供終身產品保固服務。
適合的使用環境
適用於高效能的 D-SLR 及 D-SLM 相機和 4K 數位錄影機。
外包裝背面
標示產品規格及說明,其中當然也有正體中文,支援4K2K高影像影片錄製及高存取效能使用者所設計、台灣封裝的精品。
產品保固服務說明
隱藏於吊卡紙內。
記憶卡套件
記憶卡。
記憶卡
Kingston SDHC UHS-I U3 16GB 記憶卡
記憶卡本體可以看出為Kingston製品,屬於SDHC UHS-I U3 產品線及16GB的儲存容量,也明確標示最高可達90MB/s及80MB/s的讀寫速度。
Kingston SDHC UHS-I U3 16GB 記憶卡背面
記憶卡為MIT製品,16GB容量,搭配的讀卡機是Kingston 新推出的 MobileLite G4(USB3.0)。
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平台部分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2800 8G kit @2800 CL12-14-14-32
MB:ASUS Maximus VII Formula
VGA:ASUS STRIX GTX780 6G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讀卡機:Kingston MobileLite G4(USB3.0)
記憶卡:Kingston SDHC UHS-I U3 16GB 記憶卡
實際容量
16/32GB預設的格式為FAT32(64GB預設格式則為exFAT),容量為14.8GB。
HDTUNE
讀&檔案效能
相較於低價的記憶卡產品,Kingston SDHC UHS-I U3 16GB 記憶卡表現相當不錯,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有88MB/s及76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不到0.6ms,充分表現出高速記憶卡的特性。
AS SSD BENCHMARK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87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74MB/s的效能,與原廠標示的效能相近。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93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78MB/s的表現,與原廠標示的效能相近。
CrystalDiskMark
讀取最高有突破92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1MB/s的表現,與原廠標示的效能相當。
AIDA硬碟測試
實際寫入5.51GB的影音檔案
平均寫入效能部分突破76MB/s的表現。
exFAT格式效能測試
實際容量
將記憶體格式化為exFAT,容量為14.8GB。
HDTUNE
讀&檔案效能
相較於低價的記憶卡產品,Kingston SDHC UHS-I U3 16GB 記憶卡表現相當不錯,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有89MB/s及78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不到0.7ms,充分表現出高速記憶卡的特性。
AS SSD BENCHMARK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87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76MB/s的表現,與原廠標示的效能相近。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92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81MB/s的表現,與原廠標示的效能相當。
CrystalDiskMark
讀取最高有突破92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1MB/s的效能,與原廠標示的效能相當。
AIDA(原EVEREST)硬碟測試
實際寫入5.51GB的影音檔案
平均寫入效能部分突破76MB/s的表現。
結語
小結:這張記憶卡效能表現真的相當優異,讀寫速度與原廠標示相符或相近,原廠也提供終身保固的服務,以16GB版本來看目前網拍價格大約在新台幣930左右,單以16GB的容量的記憶卡產品價格確實較為高昂,產品主打支援4K2K影像錄製能力,提供讀寫速度高達90MB/s及80MB/s,對於追求效能的專業攝影師和熱愛攝影人士整體來說還是相當值得購入的一項逸品,以上測試結果提供給各位參考,感謝賞文。
- Aug 18 Mon 2014 00:06
金屬質感 輕便攜行 高速存取 Kingston MobileLite G4 讀卡機評測
在兩大CPU陣營持續推出內建USB3.0的晶片組產品下,USB3.0這個高速傳輸介面已成為主流的傳輸介面,市面上採用USB3.0作為傳輸介面的產品已多不勝數,例如隨身碟、外接式硬碟、USB外接式顯示卡、外接式硬碟座、讀卡機等,顯現消費者對使用USB介面儲存裝置的速度可說是要求越來越高了,例如SDHC記憶卡從Class4、6甚至10,市面上已經有相當多的具備這樣規格及表現的產品,只是設備的紀錄資料越來越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所以也有許多廠商推出標榜高速的記憶卡產品,比較有名的例如SanDisk Extreme Pro SDHC UHS-I、SanDisk Extreme SDHC UHS-I、SanDisk Ultra SDHC、Kingston UHS-3 SDHC/SDXC、Kingston UHS-1 SDHC/SDXC、Kingston UHS-1 microSDHC/SDXCTOSHIBA SDHC UHS-1及Patriot EP SDHC UHS-I等,都有相當不錯的讀取及寫入速度,大多都能有30MB/s以上的存取效能實力,以這樣的條件下,一般的USB2.0讀卡機是難以發揮高速記憶卡完整實力的,這是就是需要搭配擁有USB3.0高速傳輸介面能力的讀卡機方能發揮記憶卡的完整效能,為此記憶體模組及記憶卡大廠Kingston也持續推出自家的讀卡機產品,實際上不管是相容性及傳輸效能都有不錯的表現,上一代推出的MobileLite G3 USB 3.0讀卡機產品,就是個人日常生活用來存取記憶卡產品的好利器,近期也推出下一代MobileLite G4 USB3.0讀卡機產品,一樣也能向下相容於USB 2.0,Kingston MobileLite G4讀卡機具備精巧攜帶方便、多功能及採用USB 3.0高速傳輸介面,可讓您輕鬆在所有種類之數位裝置間鬆傳輸數位資料、相片、遊戲、音樂和其他存放在快閃記憶卡上的內容。MobileLite G4 採用金屬外觀設計設計,不僅體型迷你且設計精巧,不須透過轉接就可同時存取Micro SD及SD兩種介面的記憶卡。以下就Kingston MobileLite G4讀卡機做簡單之介紹及效能實測。
Kingston記憶卡及讀卡機產品3傑
讀卡機外包裝
Kingston MobileLite G4讀卡機外包裝
讀卡機外包裝一樣採用吊卡式包裝,搭配Kingston官方的紅人頭LOGO,給使用者相當鮮明的印象。原廠兩年保固。
Kingston MobileLite G4讀卡機
標明採用USB3.0高速傳輸介面的讀卡機。
規格及特色
針對希望高速傳輸數位資料、相片、遊戲、音樂和其他存放在快閃記憶卡上的資料的使用者所設計。
外包裝背面
標示產品規格及說明,其中也包含正體中文。
產品規格
相容性 — 符合 USB 3.0 規格、SDA 4.20 標準
通用性 — 支援 SD/SDHC/SDXC 及 microSD/SDHC/SDXC
支援最新的記憶卡標準,UHS-I 及 UHS-II
向下相容於 USB 2.0
攜帶方便 — 可輕鬆放入口袋
產品保固 — 提供兩年保固和免費技術支援服務
支援之記憶卡、產品產地及作業系統相容性
世界工廠製品。產品使用圖示及支援記憶卡讓使用者了解產品的使用方式,讀卡機支援 SD/SDHC/SDXC及microSD/SDHC/SDXC的記憶卡。
讀卡機
讀卡機及說明書
讀卡機及Kingston的產品說明書。
保固說明
原廠2年保固。
Kingston MobileLite G4讀卡機
讀卡機本體另一側可以看出為Kingston製品,也為了方便使用者攜帶提供吊飾孔,讓使用者方便勾在其他產品上。
記憶卡槽
兩邊可同時放入記憶卡進行存取。
記憶卡放置區
兩面分別標示支援的記憶卡,記憶卡支援SD/SDHC/SDXC及microSD/SDHC/SDXC格式。
記憶卡槽支援格式標示
分別明確標有SD及micro SD。
USB3.0連接端子
因應高速記憶卡產品,一樣採用USB3.0傳輸介面。
產品型號及產地標示
世界工廠製品。
當安裝記憶卡時
2種格式記憶卡尾端都會露出在讀卡機外側,方便使用者抽取。
兩代產品對比
可以發現MobileLite G4整體體積更為精巧,金屬質感更是大勝。
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平台部分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2800 8G kit @2800 CL12-14-14-32
MB:ASUS Maximus VII Formula
VGA:ASUS STRIX GTX780 6G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讀卡機:Kingston MobileLite G3(USB3.0)
Kingston MobileLite G4(USB3.0)
記憶卡:Kingston SDHC UHS-III U3 16GB 記憶卡採用exFAT格式
HDTUNE
讀&檔案效能
相較於低價的記憶卡產品,Kingston SDHC UHS-III U3 16GB 記憶卡表現相當不錯,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有89MB/s及78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不到0.7ms,充分表現出高速記憶卡的特性。
AS SSD BENCHMARK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87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76MB/s的表現,原廠標示的效能相近。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92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81MB/s的表現,原廠標示的效能相當。
CrystalDiskMark
讀取最高有突破92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1MB/s的效能,原廠標示的效能相當。
AIDA(原EVEREST)硬碟測試
實際寫入5.51GB的影音檔案
平均寫入效能部分突破76.19MB/s的表現。
搭配MobileLite G3效能測試
HDTUNE
讀&檔案效能
相較於低價的記憶卡產品,Kingston SDHC UHS-III U3 16GB 記憶卡表現相當不錯,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有88MB/s及79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1.0ms左右,充分表現出高速記憶卡的特性。
AS SSD BENCHMARK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87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76MB/s的表現,原廠標示的效能相近。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有突破91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一樣突破82MB/s的表現,原廠標示的效能相當。
CrystalDiskMark
讀取最高有突破91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2MB/s的效能,原廠標示的效能相當。
AIDA(原EVEREST)硬碟測試
實際寫入5.51GB的影音檔案
平均寫入效能部分突破76.15MB/s的表現。
結語
小結:這台讀卡機效能表現真的相當優異,價格跟效能表現也跟上一代產品價位相近,算是相當實惠價格,目前網拍大約不到3張國父就能購入,2年保固也相當不錯,記憶卡格式部分支援SD/SDHC/SDXC、microSD/SDHC/SDXC,沒有支援CF部分是較為可惜,不過這也是為了讓體積迷你的一項取捨,整體來說是相當值得購入的讀卡機產品!!以上測試提供給各位參考!!謝謝賞文。
- Aug 17 Sun 2014 20:57
Z87主流產品王者 表現一樣精采 ASUS Z87-DELUXE評測
身為支援LGA1150處理器初代晶片組,一樣能提供使用者不錯功能及效能表現,去(2013)年6月Haswell處理器在Computex展前正式發表,Intel也順勢推出“Z87”晶片組搭配Intel Haswell處理器的組合,受惠於Intel Tick-Tock(新工藝/新架構交替發展策略)戰略發展的相當成功,Z87晶片組提供6組SATA 6G、PCI-E 3.0,內建6組USB3.0,Z87也支援K系列CPU的倍頻調整功能,同樣支援內部整合顯示核心輸出以外(可開啟編解碼加速引擎),也能完整提供調整倍頻的功能,滿足玩家在超頻方面的需求。
ASUS在這幾年的一樣在新平台推出時,也創新導入許多優質的新技術,例如提升至第4代的智慧數位電源可發揮節能及效率的之效用、802.11ac的高速無線網路、整體用料再升級,主機板的配色力求變化、NFC近場通訊技術的應用、強化WiFi GO!技術等,針對Fan Xpert2技術也將Sabertooth頗受好評的管理控制功能導入,讓使用者可以更為簡易、快速直覺的使用,UEFI BIOS介面也針對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微調,務求更為實用便利,主機板大廠-ASUS依據主流市場的需求的推出更具特色的主機板,搶攻各位玩家口袋中的小朋友,積極推出以Intel Z87晶片組打造價位實在、規格、功能及用料都具競爭力的ATX主機板,支援INTEL LGA1150腳位Haswell CPU產品線,Z87身為中高階市場的主推晶片組,所以原廠導入的用料、設計及功能部分都是不馬虎,以下介紹ASUS在Z87晶片組的高階ATX產品Z87-DELUXE的效能及面貌。
主機板包裝及配件
ASUS Z87-DELUXE外盒正面
產品的設計外包裝,近期ASUS的一貫產品設計風格,主打智慧處理引擎。第4代進化版數位供電設計,針對效能、節能、數位供電及系統散熱做同步優化。原廠技術特點採用Z87晶片組,支援22nm世代的Core i核心LGA1150腳位的i3/i5/i7的CPU,支援AMD Quad CrossFireX, 3-Way CrossFireX, CrossFireX 和 NVIDIA Quad SLI,SLI技術、DTS UltraPC II及DTS Connect音效技術。
支援的技術
採用第4代進化版數位供電、WiFi GO!、Fan Xpert 2、USB3.0 Boost、UEFI BIOS、BIOS Flashback、Q-DESIGN、MEM OK等功能一應俱全。
產品簡介
有簡單的多國語言介紹。
外盒內頁及外盒背面圖示產品支援相關技術
採用第4代進化版數位供電、WiFi GO!、Fan Xpert 2、USB3.0 Boost、UEFI BIOS、Q-DESIGN、MEM OK!、BIOS Flashback、Network iControl等功能一應俱全等。
開盒及主機板配件
主機板相關配件分層包裝。
配件
配件有WiFi天線、SATA排線4組、後檔板、說明書、SLI橋接排線、Q Connector及驅動光碟等。
主機板
主機板正面
這張定位在身為Z87高階的產品,提供3組 PCI-E 16X插槽供擴充使用,4DIMM雙通道DDR3、8CH的音效輸出、INTEL I217V Gigabit網路晶片、擁有不錯的散熱設計、全固態電容,整體用料部分CPU供電設計採用16相,MOS區加以散熱片抑制MOS負載時溫度,CPU端12V輸入使用8PIN,並提供6組風扇電源端子(均為PWM)主機板上提供10組SATA3(6組原生),此外整體配色採用黑配色為底,與亮金色系做搭配,產品質感是還不錯,對某些人來說就不見得美觀。
主機板背面
主機板CPU底板使用金屬製防彎背板,MOS區及PCH晶片組散熱器使用螺絲鎖固,MOS區背面也加上背板強化。
主機板IO區
如圖,有2組Gb級網路(Intel+Realtek)、6組USB3.0、4組USB2.0、WiFi天線、BIOS Flashback開關、光纖輸出及音效輸出端子。視訊輸出端子有Mini Display Port、HDMI及Display Port各1組。
CPU附近用料
屬於8相設計的電源供應配置,主機板採用長效固態電容,MOS區也加上散熱片加強散熱,CPU側 12V採用8PIN輸入及1組CPU PWM風扇端子。支援4DIMM的DDR3模組,電源採24PIN輸入。
主機板介面卡區
提供3組PCI-E 16X(分別為16X,8X,8X)及4組PCI-E 1X,這樣配置對ATX主機板使用者來說應該相當夠用,插槽也採用頗受好評的海豚尾式卡榫,安裝固定顯示卡時相當穩固。
IO裝置區
提供10組SATA 6G(靠近記憶體端黑色連接端子為外接asmedia 1061晶片擴充,下方6組為原生)、USB(3.0有8組,2.0有8組)可擴充至16組。除了提供電源啟動、Direct Key、EPU、TPU切換開關外另外也設有DEBUG燈,面板前置端子亦放置於本區。
主機板上控制晶片
電源管理晶片及供電設計用料
第4代進化版數位供電設計,針對效能、節能、數位供電及系統散熱做同步優化的核心晶片之一。
USB3.0 HUB
採用asmedia 1074晶片組1組,擴充2組USB3.0連接能力。
視訊控制晶片
採用譜瑞科技研發及提供整合性顯示與顯示介面解決方案,PS8201a – HDMI/DVI Repeater and Level Shifter。最高可支援4K X 2K解析度(24 or 30 frames per second) and 3D formats over HDMI。
PCI Express Gen 2頻寬管理晶片
採用PLX PEX8608控制晶片。
網路晶片
網路晶片採用Intel新推出的1 Gbps級網路晶片I217-V控制晶片及Realtek 8111GR控制晶片。
環控晶片及TPU
環控晶片採用nuvoTon製品。
音效晶片
控制晶片採用REALTEK ALC1150。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2800 8G kit @2800 CL12-14-14-32
MB:ASUS Z87-DELUXE
VGA:ASUS STRIX GTX 780 6G
HD:KINGMAX SME35 Xvalue 24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系統設定採用Load Optimized Defaults
此時CPU時脈設定
效能測試結果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MaxxMIPS及MaxxFLOPS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基準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FURMARK 1.13.0
DirectComputeBenchmark
COMPUTE MARK
結語
小結:
這張Z87-DELUXE主打是ATX主機板市場,功能相當完整且強悍,具有Z87的原生RAID、SATA6G、USB3.0功能外,ASUS在這幾年的依樣在新平台推出時,也創新導入許多優質的新技術,那Z87呢?!透過上面的內容可以發現,這次將主流產品功能作提升,例如提升至第4代的智慧數位電源可發揮節能及效率的之效用、802.11ac的高速無線網路、整體用料再升級,現在來看,這張主機板的功能性及效能表現,一樣不遜於Z97的主機板產品,主機板的配色力求變化、NFC近場通訊技術的應用、強化WiFi GO!技術等,針對Fan Xpert2技術也將Sabertooth頗受好評的管理控制功能導入,讓使用者可以更為簡易、快速直覺的使用,UEFI BIOS介面也針對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微調,務求更為實用便利,ASUS持續加入工作團隊努力研發後的技術,相信推出後能獲得更多使用者的迴響,畢竟後PC時代來臨,加入以使用者為考量的技術更多越能取得消費者的好評,以上提供給有意購買的使用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