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敗家物 (1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GeForce RTX世代來臨,GeForce RTX 系列顯示卡採用全新的 NVIDIA Turing 架構,也是第一款支援即時光線追蹤技術的 GPU,新世代12 奈米 FinFET 製程有效提升效能和電源效率,在晶片製程與良率精進之後已讓玩家們體驗不俗的效能表現。如果需要專門處理包含Ray tracing 光影追蹤演算法這類擁有龐大運算需求的技術應用,對於有光影追蹤運算需求的使用者更是如虎添翼。但是對預算有限或是暫不需要光追特效的使用者來說,選擇一樣使用Turing 架構GeForce GTX系列的顯示卡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價格差距就明擺在那。

GeForce GTX 1660 Ti採用TU116核心,製程為12nm,CUDA Core 總數為1,536個。基礎時脈設定為 1,500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00 MHz。記憶體部分為 192-bit 頻寬搭配最新的GDDR6記憶體,配置8GB顯示記憶體,記憶體運作時脈為6,000MHz(等效12 Gbps),需要PCI-E 8Pin1組供電,TDP為120W,也是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技術的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1660 Ti 顯示卡是專為中高端使用者及追求低噪音所開發的顯示卡產品,實際上效能表現也成長不少,實測效能差不多位在上一代中高階定位GTX 1070之下,輕鬆勝過前一代的GTX 1060。這次趁著特價7,777元入手的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其CUDA Core 總數一樣為1,536個,基礎時脈超頻至1,410 MHz,搭配 GPU Boost 技術平均可將時脈加速到至少 1,750MHz,餘與公版設定相同,是相當值得入手,這次裝機任務就選擇這張GTX 1660 Ti,以下是簡單的外觀及效能測試。


GeForce GTX 1660及1660 Ti 系列顯示卡規格




 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 外盒
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

INNO3D產品專屬風格設計的外觀,


產品特色

3組DP、1組HDMI、6GB GDDR6、8Pin 的 PCI-E 電源輸入設計及DIRECTX12等技術。


GeForce GTX 1660 Ti

GPU部分使用GeForce GTX 1660 Ti 所打造而成,並能提供的中高階繪圖運算效能。


外盒背面產品特色介紹



簡要介紹產品技術及組成,展示顯示卡的特色及外觀,較公版GeForce GTX 1660 Ti 更強的效能、更冷靜的散熱能力、更優質的供電設計及用料及調教軟體。



揭開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神秘面紗

採用基本的包覆,可避免於運送途中因碰撞而損傷。


顯示卡及配件



 顯示卡
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顯卡本體

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本體,屬於非公版設計。


輸出端子

提供1個HDMI 2.0b及3個DisplayPort 1.4介面,輸出介面並未採用保護套處理,是較為可惜之處。


電源供應接口

GeForce GTX 1660 Ti原廠設計規範TDP為120W,預設搭配8pin各1組 PCI-E供電接口即可滿足供電需求,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搭配的供電接口可提供225W供電能力給喜歡挑戰極限的使用者更充裕的硬體設計,並保有一定的超頻能力餘裕。


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外觀及散熱設計



外觀部分則是採用經典的黑色配色,GPU部分配置3支6mm熱導管搭配綿密鋁鰭的模組,並搭配上2顆8CM下吹式風扇散熱設計,由風扇將熱量向I/O介面端排出。顯卡不支援多卡繪圖技術(SLI),所以顯示卡上看不見到NVLink橋接埠。


強化背板

新增的壓鑄金屬外甲使顯卡更為堅固,背板亦強化了整體結構,也將耐用度提升。



顯示卡散熱器



可以發現原廠除了散熱強化背板之外,顯示卡採用佔用2 Slot散熱設計,GPU配置3支6mm熱導管散熱器設計,搭配2組8CM下吹式的風扇,散熱方面確實有著不錯的壓制力。


 顯示卡用料及細節
顯示卡裸卡正面

PCB本體部分則是可以看到GPU使用了4相供電,記憶體則使用了2相供電。


GPU

GPU晶片MIT,正式版的晶片代號為 TU116-400-A1。


GDDR6

採用Micron D9WCR (等效運作時脈12Gbps)GDDR6 6顆組成6GB之容量。


 效能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9700F
RAM:HyperX Fury DDR4 RGB 3466 16GB kit X2 @ 3466 16-18-18-36
MB:MSI MAG Z390M MORTAR
VGA:INNO3D GeForce GTX 1660Ti 6GB
HD:Plextor M9PeGN 512G SSD +Seagate BarraCuda 2TB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效能測試
CrystalMark2004R7



PCMARK 10
Extended



PCMARK 8
Home conventional



PCMARK 7



3DMARK
Time Spy


Time Spy Extreme



Fire Strike Ultra



Fire Strike Extreme



Fire Strike  



Sky Diver



Cloud Gate



3DMARK 11



3DMARK VANTAGE



X264 FHD BENCHMARK



X265 FHD BENCH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1080P


4K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1080P


4K



FINAL FANTASY XIV Shadowbringers Benchmark
1080P


4K



 結語
小結:
特價時入手的INNO3D GeForce GTX 1660 Ti Twin X2實測效能算優異,對預算有限且不需要RTX特有光追功能,但有想擁有中上以上效能使用者來說是不錯的選擇,加上之前NVIDIA所推出GeForce Experience 加值應用軟體,將優秀的硬體同時搭配相對應的軟體才得以發揮所長,NVIDIA除了穩定的驅動程式之外 更能讓玩家體驗到最炫麗、最順暢的遊戲體驗,價格也十分有競爭力,值得推薦有此預算的玩家們,以上測試提供給各位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時間大量的影像檔案持續的產生,對儲存裝置容量需求就相對較高,另外也偏重資料的寫入部分,當然就影像紀錄特性而言硬碟更適合作為資料儲存及備份的裝置,選擇3.5吋硬碟作為大容量儲存裝置是相當具有優勢的產品,硬碟仍然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畢竟單位價格來說,單位儲存成本更為低廉,硬碟單位容量價格比相當漂亮,可靠性經過長久的技術應用,其實也是相當優良,固態碟(SSD)性能隨著更強控制器的研發,效能至上的玩家們已漸漸將系統碟換裝SSD,不過SSD雖然存取速度驚人,但硬碟仍然個人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畢竟單位價格來說,7200轉2TB的硬碟在2019年9月份要價約1.8K左右,比起同容量SSD還是便宜不少,這次幫老弟朋友裝機,除了系統碟選用NVMe SSD之外,一般資料儲存備份任務,仍然是選用硬碟,使用者容量需求不高,所以選擇使用Seagate BarraCuda 2TB 裝機碟,以下是簡單效能分享。


官網規格及硬體介紹
https://www.seagate.com/tw/zh/in ... arracuda/#specs-3-5


 Seagate BarraCuda 2TB
外盒

明確展示為BarraCuda的系列產品


Seagate BarraCuda 2TB

聯強代理的產品。


硬碟資訊



Seagate BarraCuda 2TB硬碟產品代號是ST2000DM008,轉速為7200rpm,內建256MB快取記憶體,產地為泰國,硬碟上也清楚標示為BarraCuda的系列產品,原廠網頁資訊標示提供2年的保固服務,台灣代理商則是3年保固。擁有多國的安規認證,也明確標示採用AF(先進格式化),2019年7月製造。


硬碟背面

與目前大部分硬碟相同的設計,都是把控制晶片內藏。


傳輸介面及硬碟高度

傳輸介面則是採用一般的SATA傳輸介面及電源接頭,傳輸頻寬為SATA 6Gb/sec。


 Seagate BarraCuda 2TB單顆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 99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3600 17-18-18-39
MB: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VGA:AMD RX550 2GB
HD:Plextor M9PeGN 512G SSD +Seagate BarraCuda 2TB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HDTUNE
讀取及寫入效能測試

經過測試Seagate BarraCuda 2TB整體傳輸表現還算不錯,最高讀取及寫入速度分別達到220.5MB/s及218.9MB/s,平均分別在158.7MB/sec及154.5MB/sec,雖然身為硬碟弱項就是搜尋時間跟傳輸速度與高速SSD產品不能比,
不過Seagate BarraCuda 2TB搭配內建256MB的快閃記憶體,搜尋時間確實表現還不錯。


檔案效能測試&IOPS測試&額外測試



AS SSD BENCHMARK

效能表現,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217MB/Sec及211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ATTO

效能表現,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有突破219MB/Sec及214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CrystalDisk info

轉速部分軟體監測為7,200rpm,傳輸頻寬為SATA 6Gb/s,也支援NCQ技術。


CrystalDiskMark

讀取及寫入效能最高分別有達到229.7MB/Sec及222.9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


 結語
小結:Seagate BarraCuda 2TB基本傳輸效能表現尚屬合理,滿足一般使用者對基本儲存裝置系統的需求,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喔。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幫老弟朋友裝機任務,考量固態碟(SSD)已然成為系統碟的不二之選,Intel主導開發與制定規範推出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傳輸介面,簡稱NVMe,加上主控制器廠商不斷的研發新控制晶片的辛苦成果,也讓漸次流行NVMe PCIe SSD有更大的效能揮灑空間。這也是目前主流Intel Z390、X299或是AMD X570、X470、X399等中高階主機板都陸續提供2組以上的M.2插槽,當然目前支援NVMe的SSD產品已有相當多選擇,其中更分為高階的MLC及較為入門的TLC等級產品,不過就是算是採用TLC顆粒的產品,目前整體效能也已經確實比起採用SATA傳輸介面的產品高出許多,當然要選用NVMe SSD來作為系統碟。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系列產品效能官方存取速度高達讀取3,200MB/s、寫入2,100MB/s,就官方規格來說SSD效能也追上頂級能效產品,輕鬆突破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其採用PCIe Gen3 x4與最新的NVMe介面, 並有256GB、512GB及1TB等3種容量可供選擇,是追求極限傳輸效能使用者的優質選擇,隨著電腦重度使用者對效能的要求不斷提升,市場上專業工作環境與高性能遊戲主機等密集的資料應用,也持續挑戰高效能儲存的極限,滿足使用者連續讀寫效能需求,提供耐用節能產品、長達五年保固及免費技術支援等加值服務,以下就分享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的效能表現吧!


原廠規格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
外盒圖

斗大的PLEXTOR NVMe PCIe SSD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可以發現SSD產品的外觀,共提供256GB、512GB及1TB等3款容量產品,系列產品最高提供讀取3,200MB/s、寫入2,100MB/s的效能表現。


產品特色

簡單標示出產品採用的M.2(2280) PCIe NVMe技術,標示出產品原廠提供5年保固服務,也是業界提供較長保固服務的產品。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外包裝背面

簡單介紹產品的特色及相關配件。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本體

採用PCIe Gen 3.0 x 4傳輸介面,採用主流2280長度封裝。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

正面2顆NAND FLASH顆粒及1組SSD的主控制器,組成512GB的容量。也標示通過相關的安規及認證。
SSD主控制器為Marvell 88SS1093,支援NVMe PCIe 3.0 x4,NAND Flash採用Toshiba BiCS3 64 層 3D TLC顆粒,並配有512 MB LPDDR3快取。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效能簡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 99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3600 17-18-18-39
MB: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VGA:AMD RX550 2GB
HD:Plextor M9PeGN 512G SSD +Seagate BarraCuda 2TB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CrystalDiskInfo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218,400及寫入達263,7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2,730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884MB/s,效能與原標示規格相近,總體成績也有3,400分以上的表現,是一款效能相當不錯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2.88G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9GB/s,基本上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原廠規格。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3,152MB/s左右,寫入也突破2,036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與原廠規格相近。


 結語
小結:
Plextor M9PeGN NVMe PCIe SSD 512GB的產品效能十分優越,整體存取效能部分,CrystalDiskMark測試讀取最高達到3,154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2,036MB/sec的效能,IOPS讀取及寫入的效能表現也分別高達218,400及263,700左右的水準。整體來說各家的控制器各有優缺點,這次PLEXTOR選用Marvell 88SS1093晶片作為SSD的控制器,效能表現優越,加上NAND Flash採用 64 層 3D TLC等級顆粒,價位也相當平實,原廠也提供5年的超長保固年限,容量最高也提供到1TB大容量,趁著前一波降價到1,900元有找價位入手,就品牌、價格跟效能而言確實是值得入手的一款價格合宜,效能頂級SSD產品,加上NVMe PCIe SSD產品大量面市,廠商間的殺價競爭已讓SSD持續降至讓更多使用者滿意的價位,讓消費者有福氣輕鬆享受平價且高效能SSD的效能表現,入手後就是找個時間進行安座大典,然後享受NVMe PCIe SSD的傳輸快感囉!!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C8T處理器產品為主高階消費市場主力產品時代已成昨日黃花,這點從新一代Coffee Lake-S處理器最高階的Core i7-9900K為8核心16線程設計就可窺見市場趨勢,目前Intel一般主流消費市場仍以LGA 1151插槽處理器產品為主,主要搭配Intel Z390晶片組,加上主機板的功能已高度整合,使用者只要購買CPU、RAM、SSD或HD、POWER加上CASE就能組成一台個人電腦,對於主機板擴充性要求已不若以往為高,不過會自己裝機搭配的使用者來說,大多數都是喜歡依據自己需求而選用相關零組件,讓自己的個人電腦能顯得與眾不同,主打電競功能是目前個人電腦的顯學,所以在中高階主機板上多少能看到電競風格的設計,如多彩的燈光變化、針對電競的軟硬體功能、主機板裝甲、優化網路訊號傳輸等功能,滿足使用者電競主機板的需求。


Intel Core i7-9700F規格

Core i7-9700F處理器屬於後來推出取消內顯的產品,官方價格分別為美金$323~335,建議售價也較上代相同定位產品價格略為提高,但運算核心數也相對增加,Core i7-9700F採用14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1151型,支援2通道DDR4 2666MHz記憶體,TDP為65W,不支援HyperThreading,為8核心8線程設計,
預設時脈為3.0GHz,Turbo Boost 2.0可達4.7GHz,L3快取為12MB,擁有16條PCI-E 3.0通道,支援16X、8X+8X或8X+4X+4X配置。一樣也支援Intel Optane 記憶體技術,DMI 3.0連接介面並將 DMI 通道頻寬加大,讓PCH 通道數量翻倍與提供更靈活的調整模式。

Z390平台架構特色

支援採用14nm++製程的Coffee Lake-S處理器,當然也能完整發揮最高階的Core i9-9900K 8核心16線程處理器效能,Z390晶片組 PCI-E 3.0通道數最多支援40條,支援Intel Optane 記憶體及SSD技術並且採用STIM材質(焊錫導熱)技術,強化晶片與處理器銅蓋熱傳導效果。


Z390新增技術

與Z370不同之處,即增加原生USB3.1 Gen2及高達Gigabit頻寬的Intel Wireless-AC無線網路卡支援能力。


 CPU包裝及配件
CPU外包裝

原廠盒裝,Intel Core i7-9700F一樣採用LGA1151腳位,下一代產品據目前消息傳出似乎會更改腳位。


Intel Core i7-9700F

驗明正身


標準盒裝出貨版

Intel Core i7-9700F為8C8T處理器,基礎時脈為3.0GHz,最大超頻為4.7GHz,12MB快取。


外盒背面資訊

產地為馬來西亞,原廠3年保固。


捷元代理



開盒及配件



CPU、原廠散熱器及說明書等,Intel Core i7-9700F原廠散熱器為鋁合金放射狀散熱片,扣具採用傳統Push Pin。


Intel Core i7-9700F

Core i7-9700F採用14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1151型,支援2通道DDR4 2666MHz記憶體,TDP為65W,不支援HyperThreading,為8核心8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0GHz,Turbo Boost 2.0可達4.7GHz,L3快取為12MB。


 效能測試及結語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9700F
RAM:HyperX Fury DDR4 RGB 3466 16GB kit X2 @ 2666 16-18-18-36
MB:MSI MAG Z390M MORTAR
VGA:INNO3D GeForce GTX 1660Ti 6GB
HD:Plextor M9PeGN 512G SSD +Seagate BarraCuda 2TB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效能測試
CPUmark、Super PI 1M、wPrime 32M&1024M效能測試



CPU-Z效能測試



記憶體驗明正身




AIDA記憶體頻寬



CrystalMark2004R7



WinRAR效能測試



7-Zip效能測試



CINBENCH R20



PCMARK 10
Extended



PCMARK 8
Home conventional



PCMARK 7



3DMARK
Time Spy


Time Spy Extreme



Fire Strike Ultra



Fire Strike Extreme



Fire Strike  



Sky Diver



Cloud Gate



3DMARK 11



3DMARK VANTAGE



X264 FHD BENCHMARK



X265 FHD BENCH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1080P


4K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1080P


4K



FINAL FANTASY XIV Shadowbringers Benchmark
1080P


4K



 結語
小結:
去年處理器產品核心數大爆發,主戰場從以往6核心、8核心及最高10核心,一舉突破到18核心以上之譜,同核心數處理器產品價格也比起以往實惠不少,規劃升級的使用者確實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處理器產品,Intel Core i7 9700F效能表現及價格合宜(不過比起6C6T的產品價格略嫌高些),其實也想推薦老弟朋友選購真香處理器試看看,不過他有品牌考量,所以還是選用Intel,加上他也不超頻,預算也差不多在10張小朋友左右,整體來說還是酸值得購買的產品。當然挑選適合自己需求及價格的主機板也是發揮高階運算平台的必備功課,MSI MAG Z390M MORTAR選擇搭配使用者需要的功能設計、價格合理實惠、高品質的用料產品、保有充裕的擴充能力,讓使用者組建功能完善的電競主機可說是絕佳的選擇,以上簡單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使用者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容量microSDXC記憶卡系列記憶卡應該是智慧型裝置使用者常常會選購的配件之一,因為消費者手上的設備的紀錄能力越來越強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加上對裝置內建的儲存空間大小不敷其所需,如果預算足夠的話也多會選購較高容量的產品,所以也有許多廠商推出標榜高速的大容量SDXC或microSDXC記憶卡產品,根據價位也會有不同的讀取及寫入速度。近期 Lexar 也針對這樣的需求推出MicroSDXC UHS-1 U3 A1 V30 512GB記憶卡,讀取速度最高可達100MB/s,寫入速度最高可達 70 MB/s記憶卡,專為4K UHD影像紀錄需求而生,入手價位搭配折扣也算相當便宜,效能表現也確實不差,以下就簡單分享其外觀及實測效能表現。


 記憶卡及效能實測 
入手價格
LEXAR-512G-T-00.png 
 

搭配折扣入手價位蠻便宜的,加上集運運費1,400左右就能入手。


外包裝
DSC03398.JPG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殺聲震天的Flash價格,也讓大容量隨身碟、記憶卡等周邊價格也降到令人能便宜入手的價位,資訊科技的發達,隨身碟幾乎是現代人必備的隨身紀錄3C產品,市面上的隨身碟類產品可說是五花八門,各種訴求的產品幾乎都有,例如防震、防水、高速傳輸、高速寫入、Mini、USB3.0等級隨身碟等,也越來越多使用者在選購USB隨身碟的時候會將具有高速傳輸功能的USB3.0隨身碟列為選項之一,這次測試分享的是PATRIOT VIPER FANG USB3.1 Gen1 256GB隨身碟,支援主流的USB 3.1 Gen 1(5Gbps)傳輸技術,擁有超快的傳輸速度,最高可提供讀取達400MB/s及寫入200MB/s的效能表現。可以更快速地由隨身碟中存取、編輯和傳輸檔案,儲存及讀取最愛的相片、音樂、學校作業及報告等資料可大大降低等待時間,提供256GB超大容量,向下相容 USB 3.0/2.0 連接埠,原廠提供3年的保固服務,入手之後當然要與各位分享這支隨身碟的傳輸效能表現。


 隨身碟 
入手價格

搭配折扣,算是來到千元有找的價位。


外包裝正面

常見的吊卡包裝。


產品特點

256GB大容量,讀取速度最高可達400MB/s。


外包裝背面



提供產品的多國語言簡介,採用 USB Type-A 連接埠介面、產品具有3年保固,是產自台灣的優質產品。



PATRIOT VIPER FANG USB3.1 Gen1 256GB隨身碟



明確標示256GB的儲存容量,另一面則標示安規認證,USB連接埠採用可移除保護套保護,金屬外殼設計,質感還不錯。


USB連接埠

採用 USB Type-A 連接埠,支援 USB 3.1 Gen 1 (USB 3.0)。


 效能測試及結語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 99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3600 17-18-18-39
MB: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VGA:GeForce GTX 2070 
HD:Samsung PM961 M.2 NVMe SSD 256G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AS SSD BENCHMARK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最高突破385MB/s,寫入也突破185MB/s。


ATTO

讀取最高突破39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達134MB/s的效能,讀取效能接近原廠標示最高值,寫入遠弱於原廠標示最高值。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最高突破350MB/s,寫入最高接近200MB/s,讀取稍弱於原廠標示,寫入與原廠標示的最高速度相近,小檔寫入效能也差強人意。


AIDA硬碟測試

讀取最高接近40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搜尋時間為0.68ms,讀取效能與原廠標示最高速度相近。


AJA System Test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最高突破388MB/s,寫入也突破185MB/s。


TxBENCH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最高突破376MB/s,寫入最高突破187MB/s,整體效能與原廠標示最高速度相近。


IsMyHdOK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最高達到251.96MB/s,寫入最高為76.89MB/s,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結語 
小結:這支隨身碟外型獨特亮眼,讀取效能表現極佳,最快傳輸速度突破400MB/s,最高寫入也有接近200MB/s左右的表現,傳輸大檔案可以節省使用者不少等待時間,不過比之前測試分享的RAGE2 128GB差,據網友分享,這支是TLC,手上的RAGE2應該是MLC版本,所以效能表現比較差一些,另外小檔寫入效能較為差強人意,如果使用環境是傳輸大檔案為主,應該是還可以接受,保固部分原廠也提供基本3年保固的服務,搜尋時間也還不錯,特價之後價格也相當實惠,以上測試供各位選購時的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固態碟(SSD)廠商不斷的研發新控制晶片,已儼然成為系統碟的不二之選,一般高階SSD產品效能實測存取速度高達存取速度多在550MB/s上下,已經相當接近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已漸漸無法滿足SSD的需要,解決之道已漸漸走向使用高頻寬、低延遲的PCIe匯流排作為儲存傳輸通道,如Intel Z97晶片組主機板產品開始導入的M.2傳輸介面、使用SATA結合PCIe技術而成的SATA Express傳輸介面及Intel主導開發與制定規範推出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傳輸介面,簡稱NVMe,當然目前支援NVMe的SSD產品已有相當多選擇,其中更分為高階定位的MLC及目前成為主流的TLC等級產品,不過就是算是採用TLC顆粒的產品,目前整體效能也已經確實比起採用SATA傳輸介面的產品高出不少。

Samsung SM963 M.2 NVMe SSD 480GB產品效能官方存取速度高達讀取1,200MB/s、寫入900MB/s,採用NVMe 1.2技術及PCIe Gen 3.0 x 4,由這幾項特點來說這系列SSD效能算是NVMe SSD表現算普通,加上採用Samsung Polaris主控制器的SSD產品,NAND Flash採用自家Samsung 48-layer 3D MLC NAND等級顆粒,但硬碟每日寫入量(DWPD)高達3.6,耐寫型表現讓人印象深刻,也趁這次大船到港敗1顆來玩玩,以下是簡單效能測試分享。


外觀及用料
SSD正面

Samsung SM963 M.2 NVMe SSD 480GB,採用PCIe Gen 3.0 x 4傳輸介面,外觀尺寸為消費級產品較為少見的M.2 22110。


產地

Samsung SM963 M.2 NVMe SSD 480GB為世界工廠產品。


控制器

SSD主控制器為Samsung開發的Polaris晶片。


NAND Flash顆粒

共有2顆NAND Flash顆粒組成480GB的容量,NAND Flash採用Samsung 48-layer 3D MLC NAND顆粒。


快取記憶體

採用自家 LPDDR3-1866 512MB DRAM顆粒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 99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3600 17-18-18-39
MB: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VGA:GALAX GeForce GTX 1070 EXOC 8GB
HD:Samsung PM961 M.2 NVMe SSD 256GB;Samsung SM963 M.2 NVMe SSD 480G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CrystalDiskInfo

採用NVMe PCIe Gen 3.0 x 4傳輸介面。


HDTUNE
讀&寫測試

表現不錯,讀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在2911.3MB/s(這部分速度超過原廠數據甚多),寫入速度平均約在906.4MB/s,搜尋時間約在0.022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也可以發現全盤寫入並不會掉速。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270,000及寫入達225,5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1,018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09MB/s,效能與原標示規格相近,總體成績也有2,880分以上的表現,可說是效能不錯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1.25G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0.9GB/s,基本上讀取及寫入速度已達到原廠規格或超越原標示規格。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大,讀取最高達1,349MB/s左右,寫入也接近900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較原廠規格為佳。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2,995MB/s左右(這部分速度超過原廠數據甚多),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2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1,181MB/s左右,寫入也有920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1,171MB/s左右,寫入則維持在918MB/s左右。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10,152的成績。

0fill模式

獲得9,989的成績。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1,290MB/s左右,寫入也有895MB/s左右。


 結語 
小結:
Samsung SM963 M.2 NVMe SSD 480GB的產品效能表現中規中矩,整體存取效能部分,ATTO及CrystalSSDMark測試讀取最高接近或突破1,200MB/sec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00MB/sec的效能,全盤寫入時擁有不降速的表現,另外提供告達3.6DWPD的寫入壽命是吸引人的地方,當然是否為清零盤、22110較長外型,不利於小型裝置安裝及保固部分都是敗家入手前的應注意的地方,以上分享給各位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配件及保護周邊
手柄

旁有鎖孔可以固定其他配件(如麥克風等)


螢幕鋼化保護貼



自動鏡頭蓋



相機機身保護貼

補上基本保護配件,價位也不貴,讓相機用起來更安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容量microSDXC記憶卡系列記憶卡應該是智慧型裝置使用者常常會選購的配件之一,因為消費者手上的設備的紀錄能力越來越強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加上對裝置內建的儲存空間大小不敷其所需,如果預算足夠的話也多會選購較高容量的產品,所以也有許多廠商推出標榜高速的大容量SDXC或microSDXC記憶卡產品,根據價位也會有不同的讀取及寫入速度。近期 Lexar 也針對這樣的需求推出MicroSDXC UHS-1 U3 A1 V30 512GB記憶卡,讀取速度最高可達100MB/s,寫入速度最高可達 70 MB/s記憶卡,專為4K UHD影像紀錄需求而生,入手價位搭配折扣也算相當便宜,效能表現也確實不差,以下就簡單分享其外觀及實測效能表現。


 記憶卡及效能實測 
入手價格
Screenshot.png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奠基於NEX系列的APS-C啟動的SONY E環世代相機,推出以來持續攻城掠地,擴大無反光鏡相機的市場,近年來SONY已將原本的NEX系列重新歸納到A系列之後,也已經陸續推出有A5100、A6300及A6500等機種,已讓APS-C機種功能相對完善許多,今年進擊的SONY又出招了,家電大廠的推陳出新的升級功力,真的不是蓋的,這次配合產品升級策略,推出型號介於A6300、A6500之間的A6400,雖然感覺是小升級,但整體的感受確實讓人又耳目一新。入手A7R2以來(買2手價位7W,結果過半年就出A7R3,過幾個月再出A73,建議價格下修及2手價格修正程度,讓人傻眼再傻眼),看著強大的3代A7機種表現,在對焦系統及電池續航力部分,A7R2確實讓人小小灰心一下,不過A7R2的整體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畫質跟A7R3差距不大),看到SONY這次推出新款的A6400,就對焦性能及價位(某購物網搭配信用卡回饋活動折2800)而言確實都還算在個人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報請家裡財政部長同意之後就準備入手,以下就做個簡單的開箱。


外包裝
A6400外盒

這次SONY A6400是在今(2019)年1月發表的新機種,台灣也迅速在2月上市,整體定位大致在A6300及A6500之間,一樣採用E-mount接環。


A6400特色



簡潔的外觀視覺設計,也可發現A6400的外型,這次購入含SONY SEL16-50 PZ電動變焦鏡頭Kit組合。


台灣公司貨



生產年份為2019年。


外盒側面規格介紹

2400萬畫素、採用APS-C Exmor CMOS 感測器、提供眼部追焦功能、即時快速的對焦能力、相位式及對比式偵測自動對焦各425 點、藍牙、wifi、NFC、每秒11張連拍、觸控螢幕及靜音快門等。


內部包裝
白色系配色

可有效呈現產品的質感,另外也是採用一般相機產品分層式包裝。


相機收納層

相機本體以白色不織布套包覆。


相機及相關配件

有SONY A6400、電池、背帶、觀景窗罩、相關說明書及保固書、傳輸線及充電器等


充電器及傳輸線





SONY近期的相機都是採用Micro USB介面傳輸,也兼做充電使用,可以沒因應潮流升級至USB Type-C傳輸介面。


充電器







廣域電壓輸入,輸出則是5V 1.5A。


電池



一樣是NP-FW50,在CIPA 標準約 360 張 (觀景窗) / 約 410 張 (LCD 螢幕) 。


A6400相機的特點



 SONY A6400 
SONY A6400

質感相當好的一款隨身相機,提供更為快速的對焦能力。


SONY A6400及SONY SEL16-50 PZ電動變焦鏡頭

為了讓A6400發揮其精巧及定位,購入SONY SEL16-50 PZ電動變焦鏡頭Kit組合。


整體組合相當精巧

A6400搭配自家 SEL16-50 PZ鏡頭,使用電動變焦模式,在電源關閉時,鏡頭收納情形下,體積其實相當迷你。


感光元件

採用2,420 萬像素像素 APS-C Exmor CMOS 感光元件。


SONY

$ONY出品,這台要價不算太貴,比起相近功能及定位的A6300及A6500,定價算是合理,單機身官方建議售價NTD26,980,這次購買16-50Kit組,官方建議售價NTD28,980。


後方螢幕及控制鈕

配置部分與NEX系列相當接近,使用者能簡單快速上手,使用者也可自定義功能鍵,使用起來更為順心,3吋TFT LCD螢幕具有92.1 萬畫素,可向上約 180 度,向下約 74 度翻轉。


螢幕可以翻轉











可向上約 180 度,向下約 74 度翻轉。


獨立錄影鍵



握把

承襲NEX-7以來握把設計,加上荔枝紋蒙皮包覆,手感相當不錯,另外也有紅外線遙控的接受器,同時也提供NFC功能可一觸遙控,一觸分享。


側邊IO



有Micro USB、mini HDMI,因應Vlog市場需求也增加外接式麥克風埠。


相機頂部

上方拍攝模式轉盤、機頂指令轉盤、快門及熱靴等。


熱靴



MI 智慧型配件熱靴,透過通用型熱靴可以擴充相關配件。


控制區



電源開關、拍攝模式轉盤、機頂指令轉盤、快門及可自訂C1控制鍵。


A6400



手感分明的模式轉盤跟指令轉盤

透過大小跟粗細不同的手感,讓使用者可以輕易分辨需要的轉盤。


閃燈



GN值為6,可以手動打跳燈。


底部



有金屬腳架接孔、電池、記憶卡室及喇叭。另外SONY DSC-A6400產地是泰國。


電池室



電池採用跟沿用傳家寶的電池NP-FW50。


記憶卡槽



電子觀景窗接目器

可以減少在強光下以觀景窗取景時的光線干擾。


搭配Godox神牛閃燈TT350S

相當便攜的組合。


A7R2及A6400相見歡









就體積及配置而言,兩者當然僅有些許差異,但是使用者應該能輕易上手。


 結語 
心得:
質感不俗的SONY A6400黑色組合,整體而言,配置部分與舊有E環系列機種相當接近,使用者能簡單快速上手,使用者也可自定義功能鍵,使用起來更為順心,採用升級版的高速混合式自動對焦系統(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對比式偵測自動對焦),眼睛追焦能力著實驚人,對焦點部分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425 點,對比式偵測自動對焦425 點,已經涵蓋感光元件相當大的比例,實際使用對焦速度上確實是有感升級,比起相近功能及定位的A6300及A6500相當有競爭力,單機身官方建議售價NTD26,980。當然就質感而言確實較之前擁有過NEX-7、RX1或是現有A7R2略為差一些,另外A6000銀色機身使用一段時間邊角有掉色的問題,所以這次就入手黑色版本機身,這次透過相機的軟硬體升級,A系列E-mount APS-C相機功能及組合可說是越來越完善,以上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croSDXC或microSDHC記憶卡系列記憶卡應該是手持智慧型裝置使用者常常會選購的配件之一,因為消費者手上的設備的紀錄能力越來越強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加上對裝置內建的儲存空間大小不敷其所需,如果預算足夠的話也多會選購較高容量的產品,所以也有許多廠商推出標榜高速的大容量SDXC或microSDXC記憶卡產品,根據價位也會有不同的讀取及寫入速度。近期 TOPMORE 也針對這樣的需求推出MicroSDXC UHS-1 U3 A1 V30 256GB記憶卡,最低資料傳輸速率為 30 MB/s,讀取速度高達90MB/秒等級記憶卡,專為4K UHD影像紀錄需求而生,入手價位搭配折扣也算相當便宜,對於有這樣高儲存容量的使用需求市場獲得不錯的反應,效能表現也確實不差,以下就簡單分享其外觀及實測效能表現。


 記憶卡及效能實測 
入手價格
UDN.PNG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各位在雙11或是雙12的敗家戰利品為何呢?淘寶的顧物節折扣總是十分誘人,讓人鬼迷心竅的點點點,就將購物車清空,敗了許多3C產品。使用高頻寬、低延遲的PCIe匯流排作為儲存傳輸通道的NVMe PCIe SSD有更大的效能揮灑空間,解決傳統SSD的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問題。

入手價位

約略在2,850元左右(不含運費,如加上集運運費攤提的話算2,900元好了),算是相當實惠的價格,當然保固就暫時不想它了吧。


TECLAST 幻影 NP900C 960GB系列產品效能官方存取速度高達讀取1,700MB/s、寫入1,500MB/s,採用NVMe 1.3技術及PCIe Gen 3.0 x 4,由這幾項特點來說這系列SSD效能算是NVMe SSD中階表現,採用SMI SM2263XT主控制器的SSD產品,NAND Flash採用原廠TLC等級顆粒同時預先採用複合散熱鰭片設計,也可強化散熱效果。SM2263XT,這款DRAM-Less SSD控制晶片支援主機記憶體緩衝區(HMB)架構,可運用系統緩存區提升讀寫速度,官方SM2263XT最大循序讀取/寫入速度分別達到2.4GB/s和1.7GB/s,這次測試也實證確實有接近的性能表現。


原廠規格及相關資訊
http://www.teclast.com/zhuanti/ssd/NP900C/


外包裝
外盒圖



TECLAST 幻影 NP900C 960GB,採用PCIe Gen 3.0 x 4傳輸介面,外觀尺寸為M.2 2280。


外包裝背面

簡單介紹產品的特色及相關配件,TECLAST 幻影 NP900C 960GB為世界工廠產品。


SSD及配件


正面

採用複合散熱鰭片設計,強化散熱效果,為免保固疑慮就不拆了(雖然淘回來應該就沒考慮保固問題)。


背面

TECLAST 幻影 NP900C 960GB。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工程版)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2400 17-17-17-39
MB:ASRock X399M Taichi
VGA:GALAX GeForce GTX 1070 EXOC 8GB
HD:Samsung PM961 256GB(系統碟);TECLAST 幻影 NP900C 960GB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CPU採用自組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CrystalDiskInfo

採用NVMe PCIe Gen 3.0 x 4傳輸介面。


HDTUNE
讀&寫測試

表現不錯,讀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在1,702MB/s,寫入速度平均約在475.3MB/s,搜尋時間約在0.072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也可以發現SLC快取容量約120GB。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218,300及寫入達239,8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1,798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629MB/s,效能與原標示規格相近,總體成績也有2,810分以上的表現,可說是效能極佳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1.97G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7GB/s,基本上讀取及寫入速度已達到原廠規格或超越原標示規格。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大,讀取最高達2,157MB/s左右,寫入也突破1,820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較原廠規格為佳。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2,634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2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1,812MB/s左右,寫入也有1,648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1,832MB/s左右,寫入則維持在1,585MB/s左右。


PCMARK 7

也獲得5,751的高分,Raw Score為10,790。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9,345的成績。

0fill模式

獲得9,333的成績。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2,118MB/s左右,寫入也有1,847MB/s左右。


 結語 
小結:
TECLAST 幻影 NP900C 960GB的產品效能表現中規中矩,整體存取效能部分,ATTO及CrystalSSDMark測試讀取最高接近或突破2,000MB/sec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800MB/sec的效能,IOPS讀取及寫入的效能表現也分別接近220,000及240,000左右的水準。整體來說各家的控制器各有優缺點,這次TECLAST 幻影 NP900C選用 SMI 開發的 2263XT 晶片作為SSD的控制器,效能表現優越,加上NAND Flash採用主流TLC等級顆粒,價位也相當平實,原廠也提供3年的保固年限,容量也提供到960GB大容量,就品牌、價格跟效能而言確實是值得入手的一款價格合宜,效能頂級SSD產品,加上NVMe PCIe SSD產品大量面市,廠商間的殺價競爭已讓SSD持續降至讓更多使用者滿意的價位,讓消費者有福氣輕鬆享受平價且高效能SSD的效能表現,入手後就是找個時間進行安座大典,然後享受NVMe PCIe SSD的傳輸快感囉!!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croSDXC或microSDHC記憶卡系列記憶卡應該是手持智慧型裝置使用者常常會選購的配件之一,因為消費者手上的設備的紀錄能力越來越強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加上對裝置內建的儲存空間大小不敷其所需,如果預算足夠的話也多會選購較高容量的產品,所以也有許多廠商推出標榜高速的大容量SDXC或microSDXC記憶卡產品,根據價位也會有不同的讀取及寫入速度。近期TEKQ也針對這樣的需求推出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3) 256GB記憶卡,最低資料傳輸速率為 30 MB/s,號稱讀寫速度高達100MB/秒等級記憶卡,專為4K UHD影像紀錄需求而生,入手價位搭配折扣也算相當便宜,對於有這樣高儲存容量的使用需求市場獲得不錯的反應,效能表現也確實不差,以下就簡單分享其外觀及實測效能表現。


[title] 記憶卡及效能實測 [title]
外包裝
DSC08775.JPG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訊科技的發達,隨身碟幾乎是現代人必備的隨身紀錄3C產品,市面上的隨身碟類產品可說是五花八門,各種訴求的產品幾乎都有,例如防震、防水、高速傳輸、高速寫入、Mini、USB3.0(USB 3.1 Gen 1[5Gbps])等級隨身碟等,USB 3.1 Gen 1是目前高速主流傳輸介面,也越來越多使用者在選購USB隨身碟的時候會將具有高速傳輸功能的USB3.0隨身碟列為選項之一,這次測試分享的是PATRIOT RAGE2 隨身碟支援最新的USB 3.1 Gen 1(5Gbps)傳輸技術,擁有超快的傳輸速度,標稱USB 3.1 Gen 1(5Gbps)環境下最高可提供讀取達400MB/s及寫入200MB/s的效能表現。可以更快速地由隨身碟中存取、編輯和傳輸檔案,儲存及讀取最愛的相片、音樂、學校作業及報告等資料可大大降低等待時間,高達128GB的大容量,向下相容 USB 3.0/2.0 連接埠,入手之後當然要與各位分享這支隨身碟的傳輸效能表現。


 隨身碟 
入手價格

折扣之後799入手,相當實惠的價格。


外包裝正面

常見的吊卡包裝。


產品特點

128GB大容量,讀取速度最高可達400MB/s。


外包裝背面



提供產品的多國語言簡介,採用 USB Type-A 連接埠介面、產品具有3年保固,是產自台灣的優質產品。



PATRIOT RAGE2 USB3.1 Gen1 128GB隨身碟





明確標示128GB的儲存容量,另一面則標示安規認證,USB連接埠採用伸縮式設計。


USB連接埠

採用 USB Type-A 連接埠,支援 USB 3.1 Gen 1 (USB 3.0)。


 效能測試及結語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 99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3600 17-18-18-39
MB: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VGA:GeForce GTX 2070 
HD:Samsung PM961 M.2 NVMe SSD 256G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USB3.1 Gen1



AS SSD BENCHMARK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最高突破368MB/s,寫入也突破300MB/s,讀取稍弱於原廠標示,寫入與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ATTO

讀取最高突破335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達164MB/s的效能,讀取及寫入稍弱於原廠標示。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最高突破348MB/s,寫入最高接近309MB/s,讀取稍弱於原廠標示,寫入與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AIDA硬碟測試

讀取最高突破398.4MB/s左右的傳輸效能,搜尋時間為0.52ms,讀取效能與原廠標示相近。


TxBENCH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最高突破440MB/s,寫入最高突破343MB/s,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IsMyHdOK

效能表現部分,讀取最高達到417.09MB/s,寫入最高為325.51MB/s,較原廠標示的效能為高。


 結語 
小結:這支隨身碟外型獨特亮眼,讀取效能表現極佳,最快傳輸速度突破400MB/s,最高寫入也有突破200MB/s左右的表現,傳輸大檔案可以節省使用者不少等待時間,寫入部分也是相當亮眼,保固部分原廠也提供基本3年保固的服務,搜尋時間也還不錯,特價之後價格也相當實惠,重點其所採用的NAND顆粒為MLC等級,在市面上也越來越難找到,趁這個時候便宜入手也算是小小賺到,以上測試供各位選購時的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SB3.0(USB 3.1 Gen1)於2008年11月發布,USB 3.1 Gen2(SuperSpeed+,官方全名:SuperSpeed USB 10 Gbps)在2013年7月31日發布,是基於USB 3.0改良推出的版本,同時在2013年底公布了下一代USB 3.1介面的標準規範。USB 3.1 Gen2傳輸速度提升為10Gbps,比USB3.0(USB 3.1 Gen1)的5Gbps快上一倍,不過直到現在也少有能將USB 3.1 Gen2 10Gbps傳輸頻寬用滿的外接式裝置,最近USB及Type-C高速橋接IC設計公司-智微科技宣布其業界首顆內嵌PCIe/NvMe技術的新一代超高速USB橋接晶片:JMS583, USB3.1 Gen2 to PCIe/NVMe ,已經於今年6月的USB相容性測試大會(USB-IF Compliance Workshop)中,通過各項規格測試並成功取得認證。JMicron JMS583晶片讓使用者能將外接存儲裝置的實際資料傳輸速率提升至1000MB/s以上,首顆能達到USB 3.1 Gen2 10Gbps傳輸頻寬極限的晶片,加上JMS583內嵌USB Type-C的控制線路,可支援方便的USB正反插功能,近期也陸續有廠商推出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或是直接使用JMicron JMS583轉接晶片而成的隨身碟產品,加上最近NVMe SSD價位也漸漸親民許多,使用者要打造讀寫均能破1000MB/s的外接式大容量隨身儲存裝置,不再是困難的事情,以下分享JEYI i9、ITHOO、KINGSHARE等3家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搭配Kingston A1000 480GB M.2 2280 PCIe NVMe Gen 3.0x2 SSD裝置的外觀及效能表現。


 Kingston A1000 480GB 及3組 NVMe SSD USB3.1 Gen2 轉接盒 
SSD及轉接盒

Kingston A1000 480GB M.2 2280 PCIe NVMe Gen 3.0x2 SSD及JEYI i9、ITHOO、KINGSHARE等3家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尺寸對照







體積JEYI i9最小、KINGSHARE次之、ITHOO最大,講求輕便的使用者可以考慮JEYI i9,但它也是最貴。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及配件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USB 3.1 Type-C傳輸線、導熱貼、固定螺絲及橡皮筋。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鋁合金外盒、表面噴砂處理,質感還不錯。


採用USB3.1 Gen2 Type-C連接埠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內部

內部結構簡單僅有一組轉接PCB版。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外部結構及PCB

鋁合金外盒及一組轉接PCB版。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PCB正反面



支援M.2 M key插槽SSD產品,支援長度為2230、2242、2260及2280的產品。


控制器

控制器為JMicron開發的JMS583晶片,提供USB3.1 Gen2 (10Gbps)以及PCIe Gen3 x2的橋接晶片(USB3.1 Gen2 to PCIe/NVMe )。


安裝SSD

這次搭配Kingston A1000 480GB M.2 2280 PCIe NVMe Gen 3.0x2 SSD。


 ITHOO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ITHOO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鋁合金外盒、表面噴砂處理,質感還不錯,內部結構簡單僅有一組轉接PCB版。


採用USB3.1 Gen2 Type-C連接埠



ITHOO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PCB正反面



支援M.2 M key插槽SSD產品,支援長度為2230、2242、2260及2280的產品。


控制器

控制器為JMicron開發的JMS583晶片,提供USB3.1 Gen2 (10Gbps)以及PCIe Gen3 x2的橋接晶片(USB3.1 Gen2 to PCIe/NVMe )。


安裝SSD

這次搭配Kingston A1000 480GB M.2 2280 PCIe NVMe Gen 3.0x2 SSD。


 KINGSHARE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KINGSHARE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鋁合金外盒、表面噴砂處理,質感還不錯,內部結構簡單僅有一組轉接PCB版。


採用USB3.1 Gen2 Type-C連接埠



KINGSHARE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PCB正反面



支援M.2 M key插槽SSD產品,支援長度為2230、2242、2260及2280的產品。


控制器

控制器為JMicron開發的JMS583晶片,提供USB3.1 Gen2 (10Gbps)以及PCIe Gen3 x2的橋接晶片(USB3.1 Gen2 to PCIe/NVMe )。


 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 480GB 
A1000 NVMe PCIe SSD系列產品效能官方存取速度高達讀取1,500MB/s、寫入1,000MB/s,由效能表現來說這顆SSD效能算是中上,雖然比不上高階的產品,但也能輕鬆勝過以往SATA 6Gb/s SSD效能表現,其採用PCIe Gen3 x2與最新的NVMe介面, 並有240GB、480GB、960GB三種容量可供選擇。這款固態硬碟提供使用者高速處理資料傳輸、虛擬實境應用、以及高性能需求的電玩環境,滿足使用者連續讀寫效能需求,提供耐用節能產品、長達五年保固及免費技術支援等加值服務,以下就分享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 480GB的效能表現吧!


 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 480GB 外包裝 
外盒圖

斗大的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採用M.2 2280設計。


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 480GB外包裝背面

簡單介紹產品的特色及相關配件,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 480GB為台灣封裝的優質產品。


SSD及說明書

包含SSD本體及說明書,並附贈Acronis True Image HD軟體序號。


 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 480GB 
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 480GB

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 480GB採用PCIe Gen 3.0 x 2傳輸介面,外觀尺寸為M.2 2280。


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 480GB背面

並無其他主要元件。


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 480GB

本體為M.2傳輸介面,長度為2280的SSD產品,正面共有4顆NAND FLASH顆粒及1組SSD的主控制器,扣除OP空間後組成480GB的容量。也標示通過相關的安規及認證。SSD主控制器為Phison開發的PS5008-E8(官方型號為PS5008-E8-10)晶片,支援NVMe PCIe 3.0 x2,NAND Flash採用3D TLC顆粒,記憶體快取部分選用自家的DDR3 SDRAM。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8700K ES
RAM:TEAMGROUP DELTA RGB DDR4 16G Kit @ 2666 16-17-17-35
MB:ASUS ROG MAXIMUS X FORMULA
VGA:Intel UHD630
HD:Intel 760p 512GB(NVMe)(系統碟); Kingston A1000 NVMe PCIe SSD 480GB(均為NVMe)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CrystalDiskInfo

採用NVMe PCIe Gen 3.0 x 2傳輸介面。


讀&寫測試

表現不錯,讀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在1,569MB/s,寫入速度平均約在577MB/s,搜尋時間約在0.058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212,200及寫入達190,4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1,457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55MB/s,效能與原標示規格相近,總體成績也有2,400分以上的表現,可說是效能極佳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1,764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015MB/s,基本上讀取及寫入速度已達到原廠規格或超越原標示規格。


CrystalSSD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在讀取效能差距較為明顯,讀取最高達1,612MB/s左右,寫入也突破1,005MB/s左右,非壓縮演算法達1,777MB/s左右,寫入也突破1,016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較原廠規格為佳。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在讀取效能差距較為明顯,讀取最高達1,609MB/s左右,寫入也突破1,019MB/s左右,非壓縮演算法達1,777MB/s左右,寫入也突破1,015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較原廠規格為佳。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1,575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4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1,389MB/s左右,寫入也有960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1,392MB/s左右,寫入則維持在939MB/s左右。


PCMARK 7

也獲得5,752的高分,Raw Score為9,081。


PCMARK 8

也獲得5,051的成績,頻寬為411.16MB/s。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7,300的成績。

0fill模式

獲得7,886的高分。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1,640MB/s左右,寫入也有946MB/s左右。


IsMyHdO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1,085.88MB/s左右,寫入也有983.28MB/s左右。


 NVMe SSD USB3.1 Gen2 轉接盒效能測試與結語 
CPU:Intel Core i7 87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RGB 4000 16GB Kit @ 4000 19-21-21-42
MB:ASUS ROG MAXIMUS X FORMULA
VGA:GALAX GeForce GTX 1070 EXOC 8GB
HD:Intel 760p 512GB(NVMe)(系統碟); 3組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安裝Kingston A1000 480GB M.2 2280 PCIe NVMe Gen 3.0x2 SSD)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JEYI製品

目前速度為USB3.1 Gen2。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20,0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884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01MB/s,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945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34MB/s,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CrystalDiskMark

整體效能表現相當優異,讀取最高達1,020MB/s左右,寫入也突破940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968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1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922MB/s左右,寫入也有887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846MB/s左右,寫入則在624MB/s左右。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2,824的成績。

0fill模式

獲得2,639的成績。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1,035MB/s左右,寫入也有974MB/s左右。


 ITHOO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ITHOO製品 

目前速度為USB3.1 Gen2。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19,0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650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19MB/s,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726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58MB/s,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CrystalDiskMark

整體效能表現相當優異,讀取最高達992MB/s左右,寫入也突破911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701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8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675MB/s左右,寫入也有896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670MB/s左右,寫入則在629MB/s左右。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2,747的成績。

0fill模式

獲得3,019的成績。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1,082MB/s左右,寫入也有1,001MB/s左右。


 KINGSHARE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公版JMicron

目前速度為USB3.1 Gen2。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20,0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905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12MB/s,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959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57MB/s,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CrystalDiskMark

整體效能表現相當優異,讀取最高達1,001MB/s左右,寫入也突破918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698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8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669MB/s左右,寫入也有836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668MB/s左右,寫入則在631MB/s左右。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2,724的成績。

0fill模式

獲得2,864的成績。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1,085MB/s左右,寫入也有998MB/s左右。


 實際傳輸檔案效能測試 









讀寫速度挑戰1GB/s爽度真的超高,實測傳輸大檔也能發現速度真的有感,當然檔案大過TLC寫入快取時,速度會有變慢之狀況,這點是先天的影響,不過仍是比上一般USB 3.1 Gen1快閃記憶體形式隨身碟快上不少,更遑論外接式傳統硬碟儲存裝置。

MLC

寫入速度多達28GB檔案時確實較快,但MLC顆粒產品價格較高,購建成本也高上不少。

 結語 
小結:
Kingston A1000 480GB M.2 2280 PCIe NVMe Gen 3.0x2 SSD 固態硬碟搭配3款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的產品效能十分優越,整體存取效能部分,測試讀取最高多能達到1,000MB/s,寫入效能部分多數測試也能突破900MB/s,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其所使用的JMicron JMS583晶片讓使用者能將外接存儲裝置的實際資料傳輸速率提升至1000MB/s以上,首顆能達到USB 3.1 Gen2 10Gbps傳輸頻寬極限的晶片,加上JMS583內嵌USB Type-C的控制線路,可支援方便的USB正反插功能,確實相當簡便,不過針對目前NVMe SSD運作時所產生的高熱仍未能有效解決,3組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在大量傳輸資料之後,外盒溫度頗高,也會產生降速不良影響,這也是後續有意開發類似產品的廠商應優先處理的問題,3組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確實能完整使用及發揮USB 3.1 Gen2 高速頻寬效益,搭配Kingston A1000 480GB等採用M.2 2280 PCIe NVMe Gen 3.0x2 SSD產品自組隨身碟,近期PCIe NVMe Gen 3.0x2 SSD產品價格又稍稍下修,預算有限也可以考慮240GB的容量,SSD加轉接盒整體組裝成本台幣3,000元有找,讀寫速度挑戰1GB/s爽度真的超高,實測傳輸大檔也能發現速度真的有感,當然TLC寫入快取用完之後速度會有變慢之狀況,這點可以改用採用MLC顆粒的NVMe SSD,只是價格跟Kingston A1000 480GB也會有明顯差距,用Kingston A1000 480GB來做為儲存裝置CP值真的高上不少,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SB3.0(USB 3.1 Gen1)於2008年11月發布,USB 3.1 Gen2(SuperSpeed+,官方全名:SuperSpeed USB 10 Gbps)在2013年7月31日發布,是基於USB 3.0改良推出的版本,同時在2013年底公布了下一代USB 3.1介面的標準規範。USB 3.1 Gen2傳輸速度提升為10Gbps,比USB3.0(USB 3.1 Gen1)的5Gbps快上一倍,不過直到現在也少有能將USB 3.1 Gen2 10Gbps傳輸頻寬用滿的外接式裝置,最近USB及Type-C高速橋接IC設計公司-智微科技宣布其業界首顆內嵌PCIe/NvMe技術的新一代超高速USB橋接晶片:JMS583, USB3.1 Gen2 to PCIe/NVMe ,已經於今年6月的USB相容性測試大會(USB-IF Compliance Workshop)中,通過各項規格測試並成功取得認證。JMicron JMS583晶片讓使用者能將外接存儲裝置的實際資料傳輸速率提升至1000MB/s以上,首顆能達到USB 3.1 Gen2 10Gbps傳輸頻寬極限的晶片,加上JMS583內嵌USB Type-C的控制線路,可支援方便的USB正反插功能,近期也陸續有廠商推出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或是直接使用JMicron JMS583轉接晶片而成的隨身碟產品,加上最近NVMe SSD價位也漸漸親民許多,使用者要打造讀寫均能破1000MB/s的外接式大容量隨身儲存裝置,不再是困難的事情,以下分享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搭配Kingston A1000 480GB M.2 2280 PCIe NVMe Gen 3.0x2 SSD裝置的外觀及效能表現。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及配件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USB 3.1 Type-C傳輸線、導熱貼、固定螺絲及橡皮筋。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

鋁合金外盒、表面噴砂處理,質感還不錯。


採用USB3.1 Gen2 Type-C連接埠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內部

內部結構簡單僅有一組轉接PCB版。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外部結構及PCB

鋁合金外盒及一組轉接PCB版。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PCB正反面



支援M.2 M key插槽SSD產品,支援長度為2230、2242、2260及2280的產品。


控制器

控制器為JMicron開發的JMS583晶片,提供USB3.1 Gen2 (10Gbps)以及PCIe Gen3 x2的橋接晶片(USB3.1 Gen2 to PCIe/NVMe )。


安裝SSD

這次搭配Kingston A1000 480GB M.2 2280 PCIe NVMe Gen 3.0x2 SSD。


 效能測試與結語 
CPU:Intel Core i7 87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RGB 2933 32GB Kit @ 2933 15-17-17-39
MB:ASUS ROG MAXIMUS X FORMULA
VGA:Intel UHD630
HD:Intel 760p 512GB(NVMe)(系統碟);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安裝Kingston A1000 480GB M.2 2280 PCIe NVMe Gen 3.0x2 SSD)
POWER:Antec EDGE 7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20,0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884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01MB/s,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945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34MB/s,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CrystalDiskMark

整體效能表現相當優異,讀取最高達1,020MB/s左右,寫入也突破940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968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1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922MB/s左右,寫入也有887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846MB/s左右,寫入則在624MB/s左右。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2,824的成績。

0fill模式

獲得2,639的成績。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1,035MB/s左右,寫入也有974MB/s左右。


 結語 
小結:
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的產品效能十分優越,整體存取效能部分,測試讀取最高達到1,020MB/s,寫入效能部分多數測試也能突破900MB/s,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1 Gen2頻寬上限,其所使用的JMicron JMS583晶片讓使用者能將外接存儲裝置的實際資料傳輸速率提升至1000MB/s以上,首顆能達到USB 3.1 Gen2 10Gbps傳輸頻寬極限的晶片,加上JMS583內嵌USB Type-C的控制線路,可支援方便的USB正反插功能,確實相當簡便,不過針對目前NVMe SSD運作時所產生的高熱仍未能有效解決,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在大量傳輸資料之後,外盒溫度頗高,也會產生降速不良影響,這也是後續有意開發類似產品的廠商應優先處理的問題,JEYI i9 NVME SSD 固態硬碟 USB3.1 Gen2 轉接盒能完整使用及發揮USB 3.1 Gen2 高速頻寬效益,搭配Kingston A1000 480GB等採用M.2 2280 PCIe NVMe Gen 3.0x2 SSD產品自組隨身碟,近期PCIe NVMe Gen 3.0x2 SSD產品價格又稍稍下修,預算有限也可以考慮240GB的容量,SSD加轉接盒整體組裝成本台幣3,000元有找,讀寫速度挑戰1GB/s爽度真的超高,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DR4 SDRAM是最新一代的高傳輸效能電腦記憶體規格,在Intel X99、100系列、200系列、X299、Z370及AMD的300系列晶片組平台等高階及主流產品都已經正式支援DDR4記憶體模組,目前DDR4記憶體模組產品價格也來到跟DDR3記憶體模組價位已無明顯差距,DDR4 SDRAM是由JEDEC(記憶體標準的主體制定組織)在2012年9月確定,運作時脈由2133到4266(暫定),標準電壓為1.2V,桌上型的電腦採用288 Pin U-DIMM模組,外觀與現行的DDR3 240 Pin U-DIMM模組相近,不過兩者當然是不相容的。桌上型的電腦採用288 Pin U-DIMM模組,外觀與現行的DDR3 240 Pin U-DIMM模組相近,不過兩者當然是不相容的。G.Skill DDR4的記憶體模組產品在DIY市場應該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市面上也確實推出相當多款記憶體模組產品,包含超頻或是平價取向記憶體模組,也具有高效能及一定的可靠度。


 記憶體包裝及配件 
盒裝包裝正面

G.Skill Trident Z 幻光戟系列記憶體模組系列一貫的包裝方式。


原廠產品介紹

產品歸屬Trident Z 幻光戟系列,G.Skill Trident Z 幻光戟 DDR4-3200 16G Kit由2條8GB記憶體模組組成,支援ASUS Aura Sync技術,讓記憶體能搭配主機板發出炫彩的RGB燈效。


外盒背面

產品多國語言特色介紹,原廠提供終身保固服務,產地為台灣,運作參數為CL16。


記憶體模組

單組包裝共計2條記憶體模組,單條為8GB的DDR4 3200記憶體模組,也附有Logo貼紙1張。


 記憶體模組 
G.Skill Trident Z 幻光戟 DDR4-3200 16G Kit記憶體模組正反面

記憶體模組正面上有G.Skill的品牌識別及產品系列標示。


記憶體模組及封裝地

背面防偽變色標籤,記憶體模組上標有記憶體工作頻率、電壓及相關參數,記憶體規格是DDR4 3200 CL16-18-18-35 1.35V工作電壓的產品,記憶體顆粒因散熱片無法移除故無法得知,散熱片PCB搭配產品風格採用黑色基底,台灣封裝的精品。


記憶體外觀



G.Skill Trident Z 幻光戟系列記憶體模組所採用的剽悍的新散熱片採用黑銀雙色鋁合金不對稱設計,擁有更好的散熱性和最佳穩定度,能提供產品更好的散熱性,其獨特的造型讓平台風格與眾不同,同時記憶體模組支援ASUS Aura Sync技術,讓記憶體能隨使用者喜好設定炫彩的RGB燈效。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競世代風行,也使得電腦周邊市場無不針對電競需求進行開發,就連不少板卡大廠也陸陸續續推出電腦周邊的產品,如ASUS、GIGABYTE等,個人電腦周邊知名品牌廠i-rocks也順此趨勢,開發了不少電腦週邊產品,如滑鼠、鍵盤、喇叭、耳機、鼠墊解決方案等,積極將產品生產領域突破,以期獲得更多消費市場,這次i-Rocks IRK68MS XFASTEST聯名電競鍵盤是採用Cherry MX軸(XFASTEST聯名款提供茶軸及紅軸)設計之鍵盤,提供標準104 keys鍵盤尺寸充分滿足所有玩家們的需求,IRK68MS每顆按鍵都採用Cherry MX系列開關,提供絕佳手感及耐用性。另外也內建2個USB 連接埠,輕鬆串接滑鼠、隨身碟等…..USB週邊裝置,針對電競使用需求,也提供全區N-Key rollover 防鬼鍵設計,絕不卡鍵衝突,多功能複合G模式功能切換,視窗鍵及全按鍵可鎖住設計,避免誤按。最後也提供可程式軟體及鍵盤硬體即時雙向設定,操作設定更輕鬆自由。可程式編輯Macro鍵、字串錄製,輕鬆設定,分享容易等實用功能,以下就這把IRK68MS電競鍵盤介紹及測試吧!!


 產品規格 
產品型號: IRK68MS
介  面 : USB ( Full Speed )
USB Hub連接埠: 2 埠 ( USB 2.0 )
按鍵數 : 104 鍵 (依語文別而定)
開關形式 : Cherry MX機械開關
全區防鬼鍵設計 (NKRO)
多媒體鍵: 7 鍵
可程式背光控制鍵: 4 鍵
可程式熱鍵控制鍵: 4 鍵
可程式及鍵盤硬體即時雙向設定選擇
多功能複合式G模式功能切換
電壓/電流: DC 5V / 500mA Max.
線  長 : 180公分
商品尺寸:446 (L)*140 (W)*36 (H) mm
商品重量 : 約 1.2 公斤

XF商城網頁
http://shop.xfastest.com/product ... tm_campaign=XF-K68M


 外包裝 
IRK68MS產品外包裝

配合鍵盤及電競產品的型號及風格,環保包裝設計。


產品特色

採用Cherry紅軸,世界工廠組裝的產品, LED 背光,原廠也提供2年的產品保固。


產品內包裝

鍵盤包覆方式相當確實,也可以減少運送的時候受到外力碰撞損傷。


鍵盤、配件及說明書

鍵盤、說明書、拔鍵器及保固卡。


USB傳輸線

編織繩線身設計的USB傳輸線


 HyperX Alloy FPS 鍵盤及細節 
鍵盤

鍵盤採用USB介面傳輸,標準104鍵設計,讓使用者整體使用及舒適度還不錯,線身採用編織繩,空白鍵上的XFASTEST字樣增加產品的印象,採用Cherry MX紅軸,可說是提供電競玩家的不同選擇之一。


USB HUB功能

採用USB,但是在連接主機板端共有2組,主要是IRK68MS增加了USB HUB功能,單1組USB的供電能力確實無法滿足這樣的設計,所以當使用者需要使用到這項功能時,務必接上第2組USB接頭。


Cherry紅軸



除了採用按鍵壽命高達2千萬次的Cherry 紅軸外,鍵帽採用ABS材質,並使用雷射雕刻字體於鍵帽側邊上,可讓透光度更為均勻。


鍵盤燈號指示區

除了顯示鍵盤的工作狀態外,也標示產自XFASTEST聯名之作。


鍵盤背面

鍵盤腳架,讓使用者調整適合之使用高度,增加手感,腳架及底部也採用採用防滑橡膠增加鍵盤穩定度。


世界工廠製品

也通過許多安規認證。


支撐腳架未撐起的鍵盤高度



支撐腳架撐起後的鍵盤高度

方便使用者依據使用習慣調整搭配使用。


鍵帽



 功能試用及背光模式 
側刻單色背光設計機械鍵盤





背光模式





按功能鍵+相對應功能鍵就能調整鍵盤LED背光模式,調整LED背光亮度、N-Key、關閉Windows功能鍵、可程式編輯Macro鍵、字串錄製及多媒體功能鍵等軟體功能。


空白鍵燈光



XFASEST聯名款獨有設計。


 結語 
小結:
這隻電競用鍵盤採用最知名的機械式Cherry紅軸鍵盤設計鍵盤,除了提供使用者,擁有幾項專為電競時的特殊功能,可依實際需要鎖定 Windows 按鍵,遊戲時避免誤觸,讓使用者操作及控制更為靈活,也可控制鍵盤LED背光模式,實用特殊理線功能、N-Key Rollover,讓使用者手感更佳,在一般使用或是遊戲時,鍵入及操作手感還算不錯,預設採用USB,價位相較於一般採用Cherry軸機械式鍵盤來說也不算貴,對於喜愛大L型輸入鍵設計的使用者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競世代風行個人電腦零組件及周邊多少能看到電競風格的設計,如自定義RGB燈光變化、針對電競的軟硬體設計等功能,滿足使用者電競時的需求,市面上多款電競滑鼠外型部分都可以發現自頗受玩家好評的類經典款Microsoft IE3.0滑鼠人體工學設計身影,主要也是IE3.0滑鼠人體工學設計確實相當就手,入手後能輕鬆適應上手,功能鍵位及鼠身大小都是相當適合一般使用者使用,算是歷久彌新的外型。

曜越Tt eSPORTS是以開發電競相關的電腦周邊產品為主,已推出的產品主要有鍵盤、滑鼠、耳機、鼠墊及其他電競週邊。可以看出電腦周邊市場越來越競爭,各家廠商都將產品的開發領域網不同方向延伸,就連不少板卡大廠也陸陸續續推出電玩競技周邊的產品,如GIGABYTE、MSI等,許多廠商順此趨勢,開發了不少電腦週邊產品,如滑鼠、鍵盤、喇叭、耳機解決方案等,積極將產品生產領域突破,以期獲得更多消費市場,一般而言雷射鼠的感應準確度和穩定性都比光學或滾輪要好,但是也有些玩家較為偏愛光學滑鼠,具有較易控制的手感,當然主打高解析度及定位精準的雷射滑鼠對於玩家來說還是有著相當吸引力,曜越Tt eSPORTS IRIS RGB電競光學滑鼠採用光學定位引擎技術提供高達5,000dpi,整體手感、穩定度及手感也相當不錯的中小型電競滑鼠,採用左右對稱及模組化側鍵設計,提供絕佳的反應速度,讓使用者制敵機先,目前台灣已正式上市,定價新台幣在千元有找價位,算是在消費者能接受的價位,對於有此需求的玩家也可說是絕佳選擇之一,以下就這組特色十足,手感卓越的曜越Tt eSPORTS IRIS RGB電競光學滑鼠作簡單的介紹及測試吧!!


原廠資訊網頁
http://www.ttesports.com.tw/%E9% ... ;g=ftr#.WrznVC5ubAR


 滑鼠及鼠墊外包裝 
曜越Tt eSPORTS IRIS RGB電競光學滑鼠

採用曜越Tt eSPORTS一貫電競系列產品熱血風格包裝設計,讓使用者了解產品的訴求及定位。


網購入手

入手價位為990元。


滑鼠外包裝



配合滑鼠的型號,黑底多彩色系相間精美的包裝,也明確標示產品的特色,可以看出這是一隻主打RGB的電競滑鼠,其擁有1,680萬色絢麗RGB色彩,同時還擁有9種RGB光條燈效供玩家自由搭配。伊利斯Iris RGB光學電競滑鼠亦是一款絕對滿足電競玩家需求的通用款產品。其搭載強大的PIXART PMW-3325光學引擎,DPI值最高可達5000 DPI,微動開關擁有2000萬次的點擊壽命。


採櫥窗設計

可以看到滑鼠外型,也可以試握大致手感。


多國語言介紹

包含繁體中文,是原廠的用心之處。


產品特點



預設配置2,000萬次壽命微動開關製品,支援 RGB LED燈光效果,1680萬色絢麗RGB色彩,同時還擁有9種RGB光條燈效供玩家自由搭配,DPI切換鍵也可自定義功能,可因應遊戲狀況,隨時調整靈敏度或遊戲需要的功能鍵,讓使用者能輕鬆上手使用。


安規及產地

滑鼠為世界工廠製品,也通過相關電檢規範。


滑鼠及相關配件

共有滑鼠1隻及說明書。


 曜越Tt eSPORTS IRIS RGB電競光學滑鼠 
曜越Tt eSPORTS IRIS RGB電競光學滑鼠



採用USB介面傳輸,本體採用磨砂手感塗裝,搭配黑底色及RGB LED燈光設計,採用人體工學設計可讓手指服貼在滑鼠上,使用者整體握感及舒適度還不錯,適合手型中等的使用者。


線材及USB接頭

USB接頭並未採用鍍金處理。


滑鼠底部

大面積鐵氟龍鼠腳位於2個區域,光學感應器位於中間是跟一般常見滑鼠設計相同,世界工廠組裝之電競滑鼠,光學引擎部分使用PIXART PMW-3325光學引擎,最高達到5,000 DPI值且透過軟體可進行100至5,000 DPI值的微調。


滑鼠右側

可以看出滑鼠側邊位置也有蜂巢紋路的防滑設計。


滑鼠左側

2組側鍵,可以看出滑鼠側邊位置也有蜂巢紋路的防滑設計,讓握感更好。


滑鼠上視及前視角



滾輪具有胎紋設計,滾動時手感更好,滾輪後側為可自定義功能鍵(預設為DPI切換開關,可調整DPI靈敏度 [400, 800, 1600, 3200, 5000]),左右鍵均與後端結構分離的設計,讓點擊手感更為輕快明確。


滑鼠後視圖

滑鼠上的商標圖樣及發光條會預設採呼吸燈設計起伏調整亮度及顏色,使用者可以於應用程式中調整。


RGB LED燈光





其中共有9種燈效,包含恆亮、呼吸、循環光譜、蛇行跑馬燈、波浪、反應、閃爍、音樂模式、系統溫度模式,讓使用者搭配出個人風格的戰鬥滑鼠。


小結:
這隻滑鼠採用光學引擎定位準確,反應也相當靈敏,越來越多滑鼠提供高dpi,這隻滑鼠則是提供最高到5,000dpi,也兼有dpi切換功能,可依實際需要更換遊戲時的dpi值,設計於上方可有效快速調整滑鼠dpi設定,讓遊戲的節奏感及控制手感更為靈活,滑鼠採用強化版的光學引擎,精準的定位,滑鼠鼠身採特殊紋路的防滑設計,除了可防滑也可增加使用時的手感,滑鼠上的LOGO及下方RGB LED燈條設計會像呼吸起伏調整亮度,採用大面積鐵氟龍腳墊移動更為平順。整體來說在一般使用或是遊戲時,操作手感相當不錯,專為電競遊戲設計打造,另外就是價位也算具有競爭力,千元有找,有興趣的使用者值得考慮一下喔!!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ny A7系列自2014年推出以來,透過不同的產品定位、性能及價格,已在市場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最近Sony A7 III的驚人性價比,也引起不少使用者的討論,吸引人敗家的價格、中上的機身性能與滿足多數人的使用需求的全能級機身,讓人也是心癢癢的,不過在去年6月己購入2手的A7R2(當然最近Sony春季促銷A7R2價格也是相當殺,心理已開始淌血),不過買了就是要用,開始選擇適合自己使用需求的鏡頭,當然因為預算並不高(幫RX1及A6000找個好買家賣掉),就選擇SEL2870及SEL1635Z,當然SEL2870表現以入門鏡來說算是堪用,不過其不夠廣,畫質確實稱不上頂尖,放大倍率也不如RX1,對拍產品是有點小困擾。期間也在尋找預算合理的可行解決方案,例如買Sigma MC-11 轉接環轉接價格平實表現也不錯的Canon EF 24-70mm F4.0L IS鏡頭,只是轉接總是比不上原生鏡頭,
所以就沒有付諸執行,不過去年底跟著A7R3同時推出的Sony FE 24-105 mm F4 G OSS 鏡頭,不管是廣度及畫質表現都相當不錯,唯一困擾的就是價格不算親民(官方建議售價41,980元),還有一直缺貨不好購買的缺貨市況,這款備受許多使用者推薦的這款Sony FE 24-105 mm F4 G OSS 鏡頭,其從 24 mm 到 105 mm 與全焦段的 F4 光圈,這款高效能的 G 鏡頭為畫面各處都提供一致的高畫質影像。除了出色的光學性能,還採用小型輕巧設計,提供 E 接環系統需要的便攜性與行動性。快速、精準的自動對焦功能與高可靠性,讓這款精密的變焦鏡頭用途更廣,以下是簡單的開箱。


 Sony FE 24-105 mm F4 G OSS 外盒 
外盒

鮮明橘色外盒。


E接環

G鏡系列,優秀的畫質表現及比起GM系列鏡頭稍微不那麼貴的價格是讓眾多Sony使用者選擇進階鏡頭的選項之一。


Sony FE 24-105 mm F4 G OSS產品特色及口徑

全焦段皆擁有 F4 的最大光圈,片幅為24-105 mm,並提供OSS 光學防手震功能,鏡頭口徑為77mm。


鏡頭及相關配件

鏡頭、鏡頭袋、說明書、保固書及產品登錄等,這次入手的是台灣公司貨。


 Sony FE 24-105 mm F4 G OSS 鏡頭及配件 
鏡頭

鏡頭及遮光罩。


Sony FE 24-105 mm F4 G OSS



全焦段皆擁有 F4 的最大光圈,片幅為24-105 mm,焦段相當實用,並提供OSS 光學防手震功能。這款僅 663 克的小型輕巧相機兼具絕佳光學性能和高倍率變焦比率,E 接環機身也採用相同的輕巧設計,以提供出色的系統行動性與簡易操控性。此高性能單鏡頭能讓使用者可以拍攝各式各樣的主體與情境。0.38 公尺的最小對焦距離和內建光學影像穩定系統,更進一步提升全方位的多功能性。


鏡頭蓋

常見的SONY Logo。


前玉

Sony FE 24-105 mm F4 G OSS,口徑為77mm,氟鍍膜可前鏡片防止油脂、髒汙和水等汙染物沾染到鏡頭前方,若真的沾染到鏡頭表面也能輕易去除。


後玉

金屬屁屁,這款鏡頭具備防塵防滴的的整體設計,能為鏡頭提供額外的保護與更可靠的操作效能。


產地

產地為世界工廠,不是MIJ心中有點小缺憾,看序號應該這顆鏡頭是要被召回脽修的鏡頭之一,所幸維修之後狀況已改善。


最近對焦距離

最近對焦距離38cm、最大放大倍率為0.31倍,稍微充當微距鏡還算夠用。


Sony FE 24-105 mm F4 G OSS功能鍵

側邊自定義功能鍵,AF/MF切換功能鍵,OSS防手震功能開關。提供使用者對焦鎖定按鈕、手動對焦環、自動對焦/手動對焦開關與其他控制功能,提供使用者更多用途的指尖操作,可以透過機身選單自訂對焦鎖定按鈕,根據使用者的需要指派各種功能到此按鈕。


 結語 
小結:
實際使用對焦速度上確實是有感升級生活紀錄之用算是非常適合Sony FE 24-105 mm F4 G OSS的定位,個人用過的FE接環專用鏡頭中,SEL24105G跟SEL1635Z表現確實是值得其身價,比起入門SEL2870實用24mm廣角及105mm小望遠焦段,全焦段的 F4 光圈,實用的0.31倍放大倍率讓手上的A7R2功能及組合可說是越來越完善,就算撐到下次更新機身之時Sony FE 24-105 mm F4 G OSS都會是常駐的機身蓋吧!!以上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wingpho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