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路購物中心出現今天要分享的這款大容量SSD產品要下殺4K的消息,畢竟HyperX SSD所採用的FLASH顆粒是較為高檔的25nm Intel 29F16B08CCME2有5千次抹寫次數壽命的NAND FLASH,也很快就引起網友的注目,直接評斷真的開賣的話應該會被秒殺吧!!當然也有網友說可能數量極少,來拉抬網站新聞版面,不過就開賣後真的是秒殺,就網友分享還有個人也搶到了一顆情形下,應該數量還算得上OK,畢竟這種優質SSD產品加上接近跳水的無敵性價比,以這樣的價位常時在市場上販售,固態碟(SSD)下殺的聲浪到了120G/128G在價位3K以下有稍緩的趨勢,相信許多對手SSD廠商也會受不了的而只能以更低的價位下殺,讓越來越多優質的SSD產品價位不斷向下調整,讓SSD作為系統碟性價比相對提高不少,也隨著市場接受度越來越高,廠商不斷的研發新控制晶片及利用SSD體積較為迷你的先天優勢,其效能表現絕不容小覷,加上因為效能極佳相對的裝寄預算較高的玩家也越來越多選擇SSD來做為系統碟,其中如SandForce所研發之控制器向來以資料壓縮演算法聞名,實測效能也相當不錯,目前也推出第2代的控制器產品,效能也精進不少。
Kingston推出採用 HyperX SSD系列的產品線,眾所皆知Kingston記憶體之 HyperX產品線所代表的意義就是進階、高效能的產品所使用的命名,這顆SSD出現除了Kingston代表針對市場的需求提升產品的效能及規格,相對的這顆SSD效能也是不容小覷,Kingston HyperX SSD選用SandForce新推出的主控制器SF-2281,搭配25nm最新製程FLASH。效能實測存取速度高達讀取555MB/s、寫入510MB/s,單顆效能已經相當接近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此次分享是屬於Kingston HyperX SSD產品線的高速固態碟產品,以下就分享Kingston HyperX SSD 240G的效能表現吧!!
Kingston HyperX SSD 240G產品規格與特色:
裝置尺寸:2.5"
控制器:SandForce控制器 SF-2281
元件:Intel 25nm 製程快閃記憶體(5千次抹寫次數)
傳輸介面:SATA Rev 3.0 (6Gb/s), SATA Rev 2.0 (3Gb/s)
儲存容量:120GB、240GB、480GB
連續讀取速度 (6Gb/s介面):555MB/s
連續寫入速度 (6Gb/s介面):510MB/s
持續隨機 4K 讀取/寫入:120GB - 40,000/57,000 IOPS
最大隨機4K讀取/寫入:120GB - 87,000/58,000 IOPS
支援 S.M.A.R.T.技術、TRIM和垃圾資料回收功能
保固/支援:三年保固、免費支援服務
耗電量:閒置 0.455 W (TYP) / 讀取 1.5 W (TYP) / 寫入 2.05 W (TYP)
產品尺寸:69.85 x 100 x 9.5mm
重量:97g
MTBF(平均失效間隔時間):一百萬小時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www.kingston.com/tw/ssd/hyperx#sh100s3
外包裝及SSD
Kingston HyperX SSD 240G外盒圖
斗大的Kingston HyperX SSD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可以發現SSD產品的外觀。
Kingston HyperX SSD 240G產品特色
效能增益部分最多可以增加近60%的效能,簡單標示出產品採用的SandForce控制器及保固等特色。
多達240G容量SSD做為系統碟已經是非常夠用,也因為用料較為高檔,原有的價位也是偏高(同時間另一家網購市售價約為9K多),
不過這次下殺4K有找,這麼有吸引力的SSD不敗一顆來玩玩,也真的太可惜,所以就衝囉!!
外盒背面
有多國語言介紹,一樣有繁體中文是值得肯定。
台灣封裝精品
相關配件示意圖
可以讓消費者輕鬆了解產品內容及相關配件。
內包裝
內包裝就像精品的封裝方式。
套件總成
SSD本體、螺絲、2.5轉3.5硬碟架,相當齊全的配件組。
SSD
Kingston HyperX SSD 120G固態碟屬於3年保固產品,外盒殼為金屬,一部分並施以拉絲(或稱髮絲紋)處理整體質感不錯,採用SATA 6Gb/s傳輸介面、MLC Flash(25nm Intel 29F16B08CCME2 5,000P/E)、TRIM技術及SandForce SF-2281控制器。
HyperX LOGO
也採用鑽切技術,質感相當不錯。
產地及簡單規格
MIT精品,螺絲孔已貼上保固貼紙,一般使用者當然建議不要拆解,會影響保固。
連接埠
採用標準規格的SATA連接埠及POWER連接埠。
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3770K ES
RAM:CORSAIR HyperX DDR3 2133 4Gkit
MB:ASRock Z77 ZExtreme9
VGA:AMD HD6870
HD:Kingston SSD NOW+ 64G;Kingston HyperX SSD 240G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7 X64 SP1
HDTUNE
讀&寫測試
Kingston HyperX SSD 240G表現相當不錯,存取時間也相當快突破520MB/S,寫入速度最高也接近500MB/S,讀取及寫入速度相當的穩定,整體搜尋時間不到0.1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AS SSD BENCHMARK
Kingston HyperX SSD 240G採用SandForce SF-2281控制器整體效能分數表現相當優越,750分以上的表現,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單顆讀取最高有接近56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有530MB/S的效能,均與原廠標示的效能相當。
CrystalDiskInfo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不錯,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讀取最高達509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也有突破502MB/S左右的傳輸效能,與原廠標示值相近。
AIDA(原EVEREST)硬碟測試
HD TACH
DiskBenchmark效能測試
可以發現SSD的隨機存取速度表現相當優異,隨機讀取有突破50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部分則有突破32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
AnvilBenchmark RC1
Incompressible模式
AnvilBenchmark預設效能測試獲得3,707的高分。
Compressible模式
AnvilBenchmark選用可壓縮的選項,效能測試獲得4,434的高分。
Performance Test 7
隨機讀寫都顯示出採用SandForce控制器的效能特性,效能部分也是相當亮眼。
PCMARK7
獲得5249的分數。
結語
小結:Kingston HyperX SSD 240G的產品效能較傳統硬碟高出不少,整體存取效能相當亮眼,ATTO測試讀取最高有接近56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達530MB/S的效能。另外IOPS的表現上面也是相當不錯,有超過81,000的表現,相較傳統硬碟,表現可說是相當亮眼,可以提升系統資料的傳輸處理速度,讓使用者能更迅速有效地同時載入、轉換,和執行多個不同的應用程式。以效能言毫無疑問完美取代裝置中傳統硬碟的表現,埠論是容量或是效能做為系統碟來說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也因無活動式機械零件,展現SSD固態硬碟耐震耐摔的特性,當然SSD的寫入壽命是比較有待時間考驗,原廠3年的保固內如果產品有問題,Kingston的保固向來是讓使用者所肯定,相信這時就是Kingston展現其產品品質的時候了,Marvell控制器的SATA3 SSD產品個人也尚未入手測試,手邊也沒有相關的產品可供對比,看日後是不是有機會入手做對照測試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當然SandForce和Marvell的效能對照是有興趣購買SSD產品的使用者,最難取捨的地方,就帳面數字言SandForce連續讀寫效能挺亮眼,Marvell則是實際使用及測試反映表現相當不錯,各有其特色,這次下殺的4K應該是可以讓對SSD產品有興趣使用者滿意的價位,只是是限量無法常態銷售讓消費者更有福氣輕鬆享受SSD的效能表現,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目前分類:敗家物 (198)
- Sep 02 Sun 2012 23:03
Kingston HyperX SSD 240GB評測
- Feb 05 Thu 2009 22:00
內建顯示的魅力4 AMD 780G晶片組主機板 ASUS M3A78-EM 簡測
AMD 780G系列主機板陸陸續續使用過4張包含ASUS M3A78 EMH HDMI、GIGABYTE GA-MA78GM-S2H、ASUS M3A-H/HDMI及這張M3A78 EM,節能減碳風的盛行,小弟希望使用內建較多功能的主機板,搭配上耗電量較低的CPU建置主力的上網、影音欣賞及兼具牧場功能的電腦,加上主機板內建顯示功能越來越多元,邁入藍光世代HD畫質的需求越來越高,除了顯示卡內建硬解功能外,內建顯示晶片組也慢慢將硬解功能加入,AMD的780G系列晶片組,Nvidia的MCP78及Intel的G45等,實測發現可有效減輕軟解對CPU的負擔,當然780G晶片組也加入一些突破性的技術,例如:HYBRID CROSSFIRE X、Side Port Memory等技術提升整合型晶片組的繪圖效能,當然是比不上主流的獨立顯卡,不過應付平常的文書工作,影片欣賞及小遊戲可說是游刃有餘。這片主機板屬於M-ATX規格,一般人裝機較為喜愛的大小,BIOS的設定相對於同廠來說也比較完整。M3A78-EM南僑採用SB700,希望以後的產品能推出搭載SB750的南橋晶片,提供較佳的傳輸性能跟超頻性。 以下就是小弟目前上網機兼工作機的主力主機板,ASUS M3A78-EM 外盒正面 屬於AM2+腳位,可支援下一代45nm的CPU產品及廢龍 TDP140W的CPU產品,有DisplayPort及HDMI輸出、支援Hybrid Crossfire。也具有ASUS力推的Express Gate功能,在最新一版的BIOS(1206)功能亦加入OC Profire的儲存功能,一共可儲存8組。這些特點可以在BIOS介面圖片分享中發現。 外盒背面 以簡單圖示簡介主機板支援的功能跟特色,讓使用者快速透過簡圖了解主機板的特色。 主機板正面 主機板電容採用全固態,雖非全為日系,相較於技嘉780G部分全日系固態電容主機板,亦已相當有誠意的表現,畢竟這是一張3K以下裝機價位的主機板,南北橋跟M3A78 EMH採用相同的散熱片,北橋的散熱小弟較不擔心,南僑的散熱效果,經過實測雖然SB700發熱量不高,小弟仍是幫它改裝一個散熱面積較大的散熱片,如下圖, CPU附近用料 一樣屬於4+1向的電源供應配置,在主要電源供應回路採用日系富士的電容,CPU側 12V採用4PIN輸入,主機板內部提供5組SATA及1組IDE接頭, IO 1組PS2、1組ESATA、1組Displayport、1組HDMI、1組DVI、1組D-SUB、1組1394、1組網路、6組USB2.0及音效輸出端子。提供這樣充足的輸出入端子,大概是市面上主機板中最完整的,只要您需要的這張主機板幾乎都能滿足您的需求,這也是小弟選擇這張主機板當BT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機板配件 有驅動光碟、SATA排線及電源線組、IDE及FLOPPY排線、IO檔板、EZCONNECT及說明書等。 BIOS 系統資訊及硬碟偵測情形。 CPU、RAM及BIOS基本資料。 基本的超頻設定,有自動、手動、超頻設定檔及測試模式。 可以看到您可自己選定超頻幾%,最高10%,當然這樣設定隊需要重度超頻的人當然是不夠的。那建議您使用手動模式吧,可以壓榨系統的最高極限喔!! GPU一樣可以超頻,設定範圍從150-999。 CPU的倍頻設定。 CPU的電壓設定,不能向下調整,最高只能加0.15V,看來只適合小超頻,不過只要搭配的好,這張版子仍有不錯的超頻能力。 CPU內NB的加壓選項,一樣只能加0.15V。 HyperTransport設定選單。 記憶體的除頻選單,可依造自己的CPU及RAM的體質來選定最佳的設定。 RAM的電壓設定選單,範圍從1.85-2.24V,這樣的電壓已足夠讓玩家們小小超頻使用。 CHPSET的加壓選項,一樣只能加0.15V,對於北橋來說夠用了。 改為手動模式超頻,外頻範圍從200-400,應該算OK的設定。 CPU的相關功能設定選單。 CHIPSET設定選單 記憶體內部參數設定選單。 780G的王牌,HD3200顯卡的設定選單,分享記憶體範圍32-256MB,亦可選擇780G內建音效的開啟與否,及DISPLYPORT的開啟與否。 內建設備如音效、網路、1394等的設定選單。 進階PCI/PnP設定 USB的設定選單 POWER及硬體監控的選單 硬體監控的項目及設定Q-FAN 開機選單 BIOS工具有EZ FLASH2 、Express Gate、O.C. Profile及AI NET 22等。 O.C. Profile總共可以設定8組。 使用環境 CPU:AMD 4050e+ RAM:Kingston DDR2 667 2G*3(為什麼不上8G,因為上8G開不了機,問題正在查找當中) MB:ASUS M3A78-EM VGA:內建ATI HD3200 HD:創見 32G SSD(MLC)+WD 750G AAKS+WD 1TB EACS POWER:FSP ZEN 400W CPU MB COOLING:OC3紅海 效能表現780G實際使用上可以參照小弟之前相關測試,大致上可得到參考的效能值。 小結:BIOS仍未開放各項電壓(尤其是CPU)向下調整的功能,超頻選單較為不足,不過MOS散熱沒有用散熱片加強,如果使用塔型散熱器,長久下來可能掛點,也算是一項小缺點,另外就是無法使用8G的RAM,除此之外,不管IO或是用料還有擴充性,均能滿足小弟的需求,算是中上的HTPC的主機板。 相關測試 ASUS M3A-H/HDMI GIGABYTE GA-MA78GM-S2H ASUS M3A78 EMH/HDMI |
- Dec 31 Wed 2008 22:00
裝機好卡 ATI 4830 圖片分享
NVIDIA跟ATI間的顯示卡大戰,持續推出更具CP值的產品進行流血戰爭,最終獲益者當然是消費者,這也是我們使用者所樂見的,可以用更實惠的價格獲得更好的電腦產品,一些主流級的顯示卡經過調整之後,讓玩家可以用更低價格購入使用,當然原廠對於不同的用途推出適合的產品,如何選用端看使用者的用途,在有限的預算裡要具有一定的遊戲效能,接下來繼上次介紹3650、3870之後介紹一張一樣適合裝機,除了打打報告、看看HD電影,也可以玩玩主流遊戲的顯示卡囉!!今天的主角最有力的顏色POWERCOLOR ATI 4830,許多網友已做了相關的遊戲測試,加上這張一樣是幫朋友的堂哥裝機用的,今天不做測試單純請各位賞圖吧!!
外包裝
靜電袋包裝
顯示卡特寫
正面
顯卡本體、說明書及驅動程式。
IO輸出
有一組DVI、一組TV-OUT及一組HDMI提供使用者不經轉接頭最大限度的使用方式。
另一角度
顯卡尾端有一組PCI-E 6PIN電源輸入。
背面
佈滿顯卡用料。
脫掉顯卡散熱風扇
顯卡DIE
小結:4830在22吋螢幕解析度以下螢幕,特效全開玩主流遊戲應可給予使用者有一定流暢感,加上HD硬解跟支援POWERPLAY省電功能,是在4K等級裝機卡等級來說表現還算稱職。顯示卡配置有一組DVI、一組TV-OUT及一組HDMI提供使用者不經轉接頭最大限度的使用方式,卡上電容採用日系固態電容,就整體用料而言相當不錯,以上圖片提供給各位參考!!
- Dec 08 Mon 2008 22:00
2008年如何選購合適水冷系統序章篇-低價水冷評測
隨著半導體製程的進步,CPU跟GPU的效能已有倍數的成長,當然所發出熱量也有一定比例的提升,如INTEL P4 的噴火龍、AMD K7的火鳥的熱情程度,都讓當時的玩家們煞費苦心降低CPU溫度,方出現以水為媒介作為冷卻方式,俗稱水冷,水冷出現出現在個人電腦上,已約有10個年頭,當時台灣市面亦曾有市售套裝水冷如黃金水冷等產品,國內玩家間水冷多以J大製作的產品為大宗,國外水冷廠商如DD、D-TEK等,對台灣的玩家都是高價位的水冷產品(國際運費不便宜),所以當時國外的水冷產品就少有網友分享改裝文,近年來K8還有CORE2的出現,出了加強效能表現外,並用半導體製程加入減少CPU的功耗的設計(如AMD的CnQ、INTEL的EIST等),加上這幾年來熱導管產品大量面市,確實有效讓CPU的溫度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讓有意玩水冷的玩家漸漸隱性化,水冷已非為改善CPU、GPU運作溫度的唯一選項,而是可選擇方案中較為不容易安裝及使用的改裝方式,相較於熱導管,風險跟改裝成本都偏高(謎之音,全套熱導管小朋友出走速度也是很恐怖的),日前友站分享低價水冷[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 ... ighlight=%A4%F4%A7N],小弟基於對水冷的愛好也入手數套,就整組水冷產品的的架構而言,水冷PUMP的價值較高,使用12V供電,推力也還OK,不過近日去看已經售訖,應該都是被識貨的玩家們搬光了吧,有感於水冷的分享文越來越少見,就小弟目前能想到評測方式針對手邊有的水冷產品,進一步的分析比對,希望能對有意玩水冷的網友提供一些個人經驗,有助於各位在選購、使用或是改裝水冷機的參考。
以下是今天的主角及其他參賽選手的圖片
499水冷套件
由一個CPU水冷頭、一個DP-600水冷PUMP、12CM散熱排及一個12CM風扇所組成,使用的水冷管路是2分的矽膠管。
水冷頭特寫1
水冷頭特寫2
水冷頭特寫3
由上面3張圖可以看出,水冷頭底座採用鍍鎳設計避免氧化,內部以銅柱導熱,使用塑膠上蓋導流據以散熱。
PUMP特寫1
PUMP特寫2
是台灣京威所生產的PUMP,主要規格,使用電壓 12V DC、功耗6W、負載電流0.5A、流量500L/hr、揚程2M、尺寸46 x 61 x 60mm及G1/4牙規。網拍售價請自己查詢。
散熱排
為不可更換出入水接頭之2分管單排12CM鋁散熱排、可安裝8、9及12CM風扇。
配角1組合照
水冷頭為ALPHACOOL HIGHFLOW版本,相關評測圖片請參考http://www.xfastest.com/viewthre ... &extra=page%3D4
配角2與老大哥ALPHACOOL一般版合照
參與本次評測為ALPHACOOL北橋水冷頭加上自製的扣具(狗啃的痕跡請忽略)。
相關圖片請參考YCJ大,http://www.xfastest.com/viewthread.php?tid=408&extra=page%3D7
測試環境
CPU:INTEL Q9450 OC425*8
RAM:宇瞻 DDR2 800 2G*2
MB:ASUS 偽RAMPAGE FORMULA
VGA:ATI 4870
HD:HITACHI 7K80
POWER:保銳 525W
CPU&MB COOLING:WATER COOLING
499水冷組合上機圖1
499水冷組合上機圖2
ALPHACOOL HIGHFLOW水冷組合上機圖1
ALPHACOOL HIGHFLOW水冷組合上機圖2
ALPHACOOL NB水冷頭水冷組合上機圖1
ALPHACOOL NB水冷頭水冷組合上機圖2
使用OCCT3.0版進行燒機紀錄並使用HWMONITOR進行監測
499水冷組合
燒機開始
燒機中
燒機結束
OCCT監測圖
CPU1溫度
CPU2溫度
CPU3溫度
CPU4溫度
GPU溫度
CPU電壓
499水冷組合CPU待機溫度最低38℃,最高42℃,燒機最低57℃,最高71℃。
ALPHACOOL HIGHFLOW水冷組合
燒機開始
燒機中
燒機結束
OCCT監測圖
CPU1溫度
CPU2溫度
CPU3溫度
CPU4溫度
GPU溫度
CPU電壓
499水冷組合CPU待機溫度最低36℃,最高40℃,燒機最低48℃,最高58℃。
ALPHACOOL NB水冷頭組合
燒機開始
燒機中
燒機結束
OCCT監測圖
CPU1溫度
CPU2溫度
CPU3溫度
CPU4溫度
GPU溫度
CPU電壓
- Oct 23 Thu 2008 23:00
MAXTOR STM31000340AS 1TB硬碟評測
硬碟機在面對固態碟強力的挑戰下,僅能利用自身的容量價格比優勢,取得市場的青睞,目前固態碟價格仍屬高價位,需要大量儲存空間的使用者,傳統硬碟仍能在個人電腦中取得必要之位置,此次老弟的同學需要一顆大容量的硬碟,參考網路上網友分享的文章,單碟目前已有375G的產品面市,效能強勁可以預期,就總體效能表現較佳的HITACHI 7K1000.B,台灣代理商未正式引進上市,就系統碟言台灣目前cp值較高者仍屬WD 640G AAKS,老弟朋友需要1TB的產品,SEAGATE的搜尋時間不理想,WD EACS 1TB亦有相對的問題,就網友分享MAXTOR效能而言還算不錯,所以就入手啦,就目前價格而言單位價格容量已經接近 640G的表現
開箱圖
硬碟外盒正面
建達貨,3年保固。
內包裝
比起聯強這樣的包裝令人安心多了!!
泰國製
驗明正身
屬於DAIMONDMAX22系列產品
硬碟背面IO
應該屬於梭魚7200.11代同門出品的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環境
CPU:INTEL Q9450
RAM:宇瞻 DDR2 800 2G*2
MB:GIGABYTE EP45-DQ6
VGA:ATI 4870
HD:HITACHI 7K80系統碟、MAXTOR
POWER:保銳 525W
CPU&MB COOLING:WATER COOLING
HDTUNE
HDTACH
QUICK
LONG
FDBENCH
CrystalDiskMark
CrystalMark2004R3
小結:CP值算蠻高的大容量硬碟,保固雖然少了2年,但整體效能還算不錯,供各位參考。
- Jul 28 Mon 2008 23:00
ATI系 裝機用 GIGABYTE 3870 評測
NVIDIA跟ATI間的顯示卡大戰,刻正如火如荼的展開,一些主流級的顯示卡經過調整之後,讓玩家可以用更低價格購入使用,當然原廠對於不同的用途推出適合的產品,如何選用端看使用的者的用途,接下來繼上次介紹3650之後介紹一張一樣適合裝機,除了打打報告、看看HD電影也可以玩玩主流遊戲的顯示卡囉!!
就請各位先賞圖吧!!
今天的主角GIGABYTE 3870 市售版
外包裝及特點諸元
顯示卡特寫
顯示卡配置雙DVI及1組TV-OUT,並加上保護套防塵,GPU使用韓系大廠ZALMAN的雙槽風扇進行散熱。記憶體使用SAMSUNG 1ns 的512M GDDR3。卡上電容採用日系固態電容,供電模組也採用ULTRA DURABLE2設計,就整體用料而言相當不錯。
相關配件
顯示卡相關圖片如上,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E7200
RAM:宇瞻 DDR2 800 2G*2
VGA:ASUS M2F
VGA:GIGABYTE ATI 3870
HD:HITACHI 7K80 80G
POWER:保銳 魔族 525W+
CPU&VGA COOLING:CPU WATERCOOLING;VGA STOCK
效能表現
3DMARK 01全預設值成績
3DMARK 03全預設值成績
3DMARK 06全預設值成績
MHFO
4:3螢幕常用的1280*1024
24吋螢幕常用的1920*1200
FUMARK測試
惡魔獵人4在1280*1024預設值測試
平均有90FPS以上,取得S級非常不錯的表現。
1920*1200的測試
平均有60FPS以上,取得A級相當不錯的表現。
小結:這張3870以小玩主流遊戲的裝機卡等級來說表現稱職,玩起來算相當流暢,超頻性能及用料相當不錯,加上ATI的UVD HD硬解跟POWERPLAY省電功能,是在3-4K等級奘機的好選擇之一。
- Jul 25 Fri 2008 23:00
ATI系 裝機用 POWERCOLOR 3650評測
NVIDIA跟ATI間的顯示卡大戰,刻正如火如荼的展開,一些主流級的顯示卡經過調整之後,讓玩家可以用更低價格購入使用,當然原廠對於不同的用途推出適合的產品,如何選用端看使用的者的用途囉,接下來介紹一張裝機,打打報告、看看HD電影跟玩玩小遊戲的顯示卡囉!!
就請各位先賞圖吧!!
今天的主角POWERCOLOR 3650 市售版
外包裝及特點諸元
顯示卡特寫
顯示卡配置雙DVI及1組TV-OUT,GPU使用雙槽風扇進行散熱。
記憶體使用SAMSUNG 1ns 的512M GDDR3。卡上電容採用日系電容,
當然用上固態電容就更迷人囉,就整體用料而言還算不錯。
相關配件
顯示卡相關圖片如上,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E7200
RAM:宇瞻 DDR2 800 2G*2
VGA:ASUS M2F
VGA:POWER COLOR ATI 3650
HD:HITACHI 7K80 80G
POWER:保銳 魔族 525W+
CPU&VGA COOLING:CPU WATERCOOLING;VGA STOCK
效能表現
3DMARK 01全預設值成績
3DMARK 03全預設值成績
3DMARK 06全預設值成績
有5.5K
衝高一點吧小超一下GPU跟GDDR
5824有機會上看6K。
MHFO
4:3螢幕常用的1280*1024
24吋螢幕常用的1920*1200
FUMARK測試
惡魔獵人4在1280*1024預設值測試
平均有30FPS,算可以接受的表現,1920*1200的測試就算了別虐待它囉!!
小結:這張3650以不玩遊戲的裝機卡等級來說表現稱職,超頻性能及用料還算不錯,加上ATI的UVD HD硬解跟POWERPLAY省電功能,閒暇時也可以玩玩小品遊戲,亦不用外加6PIN的電源輸入,是在2K等級奘機的好選擇之一。
- Jun 03 Tue 2008 01:11
3.5吋大容量萬轉SAS硬碟-Seagate Cheetah NS
提到Seagate的企業級硬碟,就不能不提Cheetah(印度豹)系列產品,歷代的產品幾乎都是當時市場中的性能之王,也當然是高階伺服器儲存系統的首選。目前Seagate的高階產品分為Cheetah系列產品主要有3.5吋萬轉的10K.7系列與更高轉速,高達15000轉的15K.5/15K.6二大系列,及Savvio系列有10K及15K的產品。惟以上這些產品效能雖好,容量卻不高。
Seagate這次推出的Cheetah NS系列產品,讓企業環境能夠擁有高效能且高容量的硬碟產品可以使用特別將使用在Cheetah 15K.5上的平台技術移植過來,但是將主軸馬達的速度降至10,075RPM,內建16MB快取記憶體。根據原廠規格表來看,這臺硬碟的平均搜尋時間為3.9ms,平均等待時間則是3ms,更重要的是利用垂直記綠技術(Perpendicular Recording),提供了300GB/400GB的高容量!由於採用了15K.5的高效能且成熟技術,雖然主軸馬達降至萬轉,但是與既有的標準萬轉硬碟相比,其效能仍提升了20%左右。而提供較高的儲存容量下,也讓Cheetah NS的總擁有成本(TCO)較低。事實上較低的轉速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運轉時的消耗功率也較低,一般使用下僅消耗12.1W(400GB),比起10K.7與15K.5的產品都低。
原廠規格表
對企業級的應用來說,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Cheetah NS擁有高達140萬小時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即全年無休(24x7)的狀態下,其AFR(Annualized Failure Rate)僅具有0.62%。Seagate Cheetah NS屬於企業級應用的3.5吋硬碟,專供網路儲存設備或檔案伺服器使用,產品介面規格分為光纖(傳輸速度4Gb/s)與SAS(傳輸速度3Gb/s)兩種;其中SAS為400GB容量,而光纖則分別有400GB與300GB兩種。
主要特性和優點
• 這款硬碟機所根據的開發平台和 Seagate® Cheetah® 15K.5 硬碟機相同,它提供最佳化的容量 (而非效能),
並使用垂直記錄技術提供 400 GB 和 300 GB 容量。
• 將轉速從 15K 降為 10K RPM,同時維持碟片大小,使耗電量較之前的 10K RPM 產品減少 33%。
• 同級產品中的最佳電源模式,每瓦 GB 增進 67%。
• 效能較 Cheetah 10K.7 硬碟機提高,包括存取時間快了 20%,持續資料傳輸速率提高 21%。
• 交易效能加快,縮短了 RAID 重建時間,並且在不可復原的錯誤率方面較標準 10K 產品改進 10 倍,
可加強避免第二次重建錯誤。
• Cheetah NS 硬碟機以 140 萬小時 MTBF (平均失效時間) 和 0.62% 的年故障率 (AFR),
提供同級產品最佳的可靠性。
最佳應用
• 網路附加儲存
• 高容量、效能和應用伺服器
• 叢集系統
• 醫學影像、CAD、模擬
• 各種媒體內容儲存—音訊、視訊、影像
• 協同合作—電子郵件、通訊
• 基礎架構—Web、列印、檔案
Serial Attached SCSI (SAS) 是取代Parallel SCSI介面的下一代企業級儲存介面技術,與Parallel SCSI相比,利用Serial架構做資料傳輸的SAS,不論在擴充性、效能、可靠性和靈活性等方面,都比Parallel SCSI具有更優異的表現。SAS適合大容量儲存需求、交易性導向、需要密集傳輸的使用者選用。
本次測試硬碟
正面照
背面照
驗明正身
新加坡產品,品質有保證喔!!
硬碟控制晶片
主要有LSI的SAS控制晶片、Marvell橋接晶片及16MB的快取記憶體。
LSI晶片特寫
Marvell晶片特寫
快取記憶體
這兩顆Cheetah NS硬碟分別採用HYNIX跟SAMSUNG的產品。
測試環境
CPU:INTEL Q6600 oc 367*9
RAM:KINGSTON DDR2 800*4
MB:DFI X38 T2R
VGA:ATI 3870
POWER:連鈺850W
HD:WD EVCS 1TB(ICH9R) Seagate Cheetah NS*2(DELL SAS 5/IR)
OS:XP X86 SP3
硬碟群
使用12V變壓器單獨供應,變壓器的PF值約為0.56
傳輸時耗電量
單顆Cheetah NS效能
HDTUNE
讀
寫
HDTACH
QUICK TEST
LONG TEST
EVEREST
實體硬碟資訊
接下來就是RAID0
HDTUNE
讀
寫
產生很怪異的結果,重複測試也是如此。
HDTACH
QUICK TEST
LONG TEST
EVEREST
實體硬碟資訊
FDBENCH
CrystalDiskMark
CrystalMark2004R3
小結:搜尋時間跟傳輸速度等整體表現確實蠻不錯,給需要高速穩定及大容量的使用者另一個選擇,運作時的噪音也不高,略遜於WD新款萬轉迅猛龍,使用SAS介面是採用本款硬碟較高的門檻。
- May 21 Wed 2008 01:05
Kingston DDR2 667 4GB kit X2 8G記憶體的應用與評測
廣義『記憶體』(Memory)所涵蓋層面十分廣泛,從CPU內的快取記憶體(Cache Memory),到顯示卡搭配的視訊記憶體(Video Memory),甚至硬碟所內建的緩衝記憶體(Buffer)都是。狹義的記憶體常泛指安插於主機板上的『記憶體模組(DRAM Module)』。系統記憶體在電腦的角色,就是當電腦在開機運作中,用來暫時存放資料或程式,與CPU相輔相成,成為發揮軟體功用的舞台。從架構角度切入,電腦的組成基本上可劃分為CPU、記憶體、硬碟及顯示卡等四大要素,其中CPU主宰計算,而等待處理的程式『暫存』於記憶體內,其地位與硬碟相比,算是為第一線的儲存單位。當CPU欲處理的資料尚未載入記憶體時,系統才會進入硬碟中尋找,因此硬碟扮演著『輔助記憶體』的角色。不過,當電腦關機(斷電)後,系統記憶體的內容即隨之消失,並不像硬碟可永久性儲存,故其內部的資料是屬於『暫存』狀態。
當使用者以滑鼠或鍵盤下達執行命令後,先透過CPU解譯程式指令,接著從硬碟搜尋所需的程式載入記憶體,如此CPU便能直接從記憶體獲得資料,存取時間自然比硬碟來得快,記憶體的功用就彷彿一個蒐集文件的媒介,而負責整理、分析則換成由CPU替代,減少在硬碟不同位置尋找的機率。除系統記憶體外,記憶體在其餘零組件中還有著衍生應用,藉以提昇運作效能。譬如像CPU內建的L1、L2甚至L3 (Level 1、2、3)等快取記憶體(Cache Memory),即是用來增加指令碼存取速度;而硬碟內建的載2~32MB的緩衝記憶體(Cache Memory或Buffer),則可提高系統存取時的命中機率,盡量避免動用到硬碟的機械運轉;顯示卡配置的視訊記憶體(Video Memory),其用途與系統記憶體類似,做為存放視訊資料、圖形資料與材質運算等用途。
依現行記憶體封裝方式可分為DIP、TSOP、BGA及CSP等
DIP
在1970年,當時晶片封裝是以DIP(Dual In-line Package)方式為主流,翻譯為「對稱腳位封裝」。由於DIP具有在PCB導孔焊接固定的效果,因此與傳統的TO型封裝相比,對PCB板的佈線較為容易,並衍生出多層陶瓷、單層陶瓷及導線框架式等類型。不過,封裝技術的優劣,往往取決於晶片面積與封裝尺寸的比例,且理想狀態是比值等於1(以目前技術水準而言,仍無法達到)。而DIP作法之所以被TSOP取代的主因,即是封裝大小比晶片面積高出許多,顯示出封裝效率不佳,佔據太多PCB面積。
TSOP
繼之而起的TSOP封裝於1980年代現身,且快速在市場上普及,並沿用至目前的DDR SDRAM上。TSOP全名為Thin Small Outline Package,譯作「小型化封裝」。TSOP的特點不僅能夠在晶片周圍安排導線(如:SDRAM模組),還可搭配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技術於PCB上配置線路。此外,當晶片電流大幅變動時,TSOP將可降低輸出電壓的擾動,因此適合高頻應用,同時可靠度也大為提升。然而,在製程演進、設備進化的推波助瀾下,以至於LSI、VLSI等陸續誕生,連帶地造成晶片接腳、功率不斷增加,以及造成晶片周圍的線路密集度上升,當然對積體電路的封裝程序、方法也都更加嚴謹。
BGA
為了一併跟上晶片發展的腳步,因此廠商以既有的封裝技術為基礎,開發出「錫球陣列式封裝」(Ball Grid Array,BGA)。BGA封裝擁有組裝良率高、散熱效果佳等特色,原因是儘管晶片的I/O導線上揚,但線路間距仍維持一定,加上晶片重量、訊號延遲都比以往來得小,因此能夠因應較高的使用頻率。不過,BGA還是面臨耗用PCB面積過大的問題。記憶體產業透過BGA封裝,將能在DRAM模組體積不變的前提下,將記憶體容量拉抬2~3倍。換句話說,BGA封裝讓記憶體每單位(平方英吋)的儲存比例產生較大的突破,因此相同的容量下,BGA記憶體的體積只有TSOP的1/2~1/3。以目前發展來說,BGA封裝早已之有年,並應用於主機板晶片組、記憶體模組(特別是筆記型產品)等領域,讓時脈與散熱兼具。
CSP
由於IC功能日漸多元,加上隨之而來的Pin腳數增加,因此還有CSP封裝的出現。CSP是Chip Scale Package的縮寫,並基於BGA、TSOP而來,意指「晶片型封裝」。CSP獨特之處在於能讓晶片面積與封裝尺寸間的比例達到1:1.14的境界,已十分接近1:1的理想標準,且絕對尺寸只有32平方毫米,約相當於BGA的1/3,更只有TSOP晶片的1/6。也因如此,以致於DRAM模組能夠搭載更多的顆粒,使得容量有效提升。相較於BGA封裝,在空間一致下,CSP可將儲存容量拉升三倍。若與TSOP相比,則容量將達到四倍以上,甚至電氣特性及可靠度均比BGA、TSOP有著顯著的提升。另外,在一樣的晶片面積內,CSP的導線數明顯超出TSOP、BGA許多,可達1000條以上的水準(TSOP最多 304條,BGA則是上限600條)。而CSP封裝亦有效地降低晶片中心導線的傳輸距離,使得訊號衰減情形得以減少,進而提升抗干擾能力,改善存取時間約15%~20%(與BGA相比)。除體積優勢外,CSP的還以厚度取勝,其金屬基板至散熱層的有效散熱距離僅0.2mm,大幅強化了晶片長時間運作下的穩定性。
記憶體的種類
記憶體可依其讀寫特性區分為RAM跟ROM。RAM的全名為Random Access Memory,稱作『隨機存取記憶體』,顧名思義,其特性在於內部資料可任意讀寫,現階段主流的DDR SDRAM、DDR2 SDRAM等都是屬於此類,用來存放由硬碟載入的程式、資料,以供CPU運算處理。至於ROM則是Read Only Memory的縮寫,也就是『唯讀記憶體』。ROM的特色在於資料一經寫入即無法修改,除非透過專屬的方式(如:EPROM以紫外線照射)才能達成,因此適合存放重要且不能被刪除的資料,早期常出現在主機板/介面卡的BIOS上,現今應用已大幅縮減。
而RAM又區分為下列兩種:
DRAM: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是一種半導體記憶體,主要的作用原理是利用電容內儲存電荷的多寡來代表一個二進位位元(bit)是1還是0。由於在現實中電容會有漏電的現象,導致電位差不足而使記憶消失,因此除非電容經常周期性地充電,否則無法確保記憶長存。由於這種需要定時刷新的特性,因此被稱為「動態」記憶體。相對來說,「靜態」記憶體(SRAM)只要存入資料後,縱使不刷新也不會遺失記憶。DRAM的記憶單元與SRAM相比,DRAM的優勢在於結構簡單--每一個位元的資料都只需一個電容跟一個電晶體來處理,相比之下在SRAM上一個位元通常需要六個電晶體。正因這緣故,DRAM擁有非常高的密度,單位體積的容量較高因此成本較低。但相反的,DRAM也有存取速度較慢,耗電量較大的缺點。與大部分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M)一樣,由於存在DRAM中的資料會在電力切斷以後立刻消失,因此它屬於一種揮發性記憶體(volatile memory)設備。
SRAM:
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 是半導體記憶體的一種, 屬隨機存取記憶體 (RAM) 一類。所謂的「靜態」, 是指這種記憶體只要保持通電, 裡面儲存的資訊就可以恆常保持。相對之下,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裡面所儲存的資料就需要週期性地更新。然而, 當電力供應停止時, 其內儲存的資料還是會消失, 這與在斷電後還能儲存資料的 ROM 或快閃記憶體仍然是不同的。
另外常見於伺服器或是高階電腦的ECC Ram
ECC (Error Correcting Code)是一種記憶體上的除錯技術,用來檢查傳送到記憶體的資料是否正確。系統會在傳送數據資料時,為8位元資料加入額外的1位元Parity Check(同位檢查)編碼。當數據出現錯誤時,ECC能自行更正錯誤,或要求系統重新傳送資料。這樣可確保系統正常運作而不會因資料錯誤而導致當機。因為多了一重除錯步驟,因此ECC RAM運行速度會比Non-ECC記憶體稍慢。另外由於ECC記憶體加入了同位檢查編碼,故其運作位元長度變成72-bit,而非傳統的64-bit。這類記憶體多應用於高階電腦如伺服器上。
記憶體種類分支圖
一般來說,主機板類別不僅決定了搭配的CPU等級,亦主導了所能支援的記憶體種類。更深入探討,這完全歸咎於晶片組的設計,原因不外乎是為了獲得效能的提升,但這並不能完全依靠CPU運算能力的拉抬,重點在於硬碟、記憶體等元件整體一致性的強化。換句話說,為了防止CPU存取記憶體資料時發生壅塞的情形,記憶體速度也必須一併提升,因此從FPM(Fast Page Mode)、EDO(Extended Data Out)、SDRAM(Synchronous DRAM)、DRDRAM(Direct Rambus DRAM)DDR SDRAM(Double Data Rate SDRAM)一路走來,不僅是架構、規格上的改良,同時也代表著頻寬(Bandwidth)的增加。
從軟體對象、工作定位評估記憶體需求,記憶體越多越好?
所謂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OS),指的是電腦中負責提供軟體執行環境,以及使用者操作介面的系統程式,儘管目前在PC市場是以Windows XP作業系統為大宗,但仍有Mac OS X、Linux等知名作品。若是以伺服器角度觀察,則處於Windows Server2003、UNIX、Linux及Solaris等百家爭鳴的情況。反觀Windows XP方面,雖導入了GUI概念,以及記憶體、周邊裝置的驅動與管理,甚至結合多媒體播放、防火牆及檔案壓縮等設計,不過就因為如此,使得作業系統程式本身日趨龐大,相對地記憶體的耗用也一併向上成長。
不論x86還是MAC架構的個人電腦,從該硬體平台誕生開始,記憶體就一直是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從x86的發展歷程觀察,記憶體容量的成長,往往是依循著每個時期的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的條件而來。回溯至286的時間點,當時電腦的主流容量為1~2MB;到了486時代,卻一舉暴增至16~32MB,足足躍升了16倍。再看現在主流的Core2等級電腦動輒1G~8G,容量成長幅度自不可同日而語,為的就是因應各種軟體的運作需求。 若以作業系統觀點切入,目前裝載Windows XP的電腦,除OS本身外,多數都還會執行瀏覽器、防毒、郵件及Office等工具程式。如果再結合多媒體應用,將動畫製作、美工繪圖、影像編輯及音效處理等工作,勢必對記憶體空間的要求也跟著水漲船高。
既然如此,記憶體容量要裝多少才夠呢? 理論上當然是越多越好。真的多多益善嗎?到底有多少軟體耗用量會如此大?Windows XP不是只要128MB就能運作嗎? 雖然Windows XP僅需128MB即可運作,若真的只裝128MB,作業系統就要用掉幾乎全部,剩下極少的空間可以給應用程式使用,執行起來將會以『龜速』形容,還不夠格稱之為『跑』,仍不可忽略作業系統本身的定址支援,且隨著作業系統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當安裝過多記憶體、超出定址上限時,多出的部分即無法由作業系統控管,成為不被使用的閒置狀態,因而形成容量的浪費。主流的Windows XP32位元版本記憶體的管理極限為3.25G。Windows XP或 Vista X64位元版本均能定址4G以上之記憶體。由於整體效能的突飛猛進,因而使得PC所能應付的工作日漸廣泛,舉凡像網路瀏覽、收發Email、影音播放、簡報製作及文書處理等都可一併囊括,以致在家用與商務間的界線更為模糊。有鑑於此,將前述這些用途均歸類於基本事務範疇,屬於輕度使用需求。至於特殊用途方面,則包含了影像編修、美工排版、動畫製作及3D遊戲等,通常此類族群所搭配的軟體以支援Windows NT核心居多,並符合作業系統的要求後,接著則是審視電腦的任務屬性,也就是想要執行的工具軟體或應用程式。其實隨著記憶體技術的進步、顆粒容量大幅成長的情況下,不僅單條256MB已成市場主流,甚至間接促使目前搭載Windows XP的品牌電腦、套裝準系統,標準記憶體配備也都從256MB起跳。以此容量等級來說,應付一般性的Internet Explorer、Outlook、Windows Media Player及Office等軟體足足有餘。
遇到影片播放與燒錄資料同時進行的多工情況,若要加速處理表現,那256MB記憶體自然力有未逮,或者是經常針對大量的數位相片進行轉檔、編修也同樣如此,這時512MB是比較建議的搭配。如果您是一位專業級玩家,時常用來跑Far Cry、DOOM3、Half Life2、Serious Sam2及F.E.A.R等重量級的3D遊戲,以及CorelDraw、3Dmax及Maya等重量級影像繪製軟體,記憶體需求將更為可觀,最好擴充至1GB以上來維持執行效率。
主流Desktop/NB作業系統記憶體容量需求比較表(單位:MB)
作業系統 最低需求 最佳表現 基本事務(輕度) 特殊用途(重度)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96 512 128~512 256~1024
Windows XP Home/Professional 128 512~1024 512 1024
Windows Vista 512 1024~2048 1024 2048
Linux 48 512 128 128~1024
Mac OS X Tiger 256 256~1024 512 2048
雙通道技術
從NVIDIA的nForce晶片組開始,將PC平台帶入了雙通道(Dual Channel)時代,利用北橋晶片內多加入的一組與記憶體控制器,也就等於北橋晶片與記憶體間多出一條匯流排,使得傳輸頻寬變為原來兩倍。因此,雙通道架構已成為當今主機板的主流。然不論晶片組種類為何,通常雙通道主機板需安裝容量、顆粒及廠牌等條件皆一致的兩條記憶體模組,如此才能發揮最大效能,當然AMD Phenom已內建記憶體控制器,並支援Unganged Mode技術或是Intel 915以後之晶片組亦支援Flex Mode技術容許非對稱式的雙通道記憶技術,甚至Intel在下一代的CPU「Nehalem」亦內建記憶體控制器,並支援三通道以提升效能。有鑑於此,與其選擇單條記憶體模組,倒不如搭配兩條記憶體模組來得更具效益。另一方面,從DDR進化至DDR2迄今,另即將進入DD3的世代,晶片組的雙通道潮流仍未改變,因此記憶體廠商為減少消費者購買上的麻煩,紛紛將兩條規格一致的模組包裝成雙來銷售。一般雙通道主機板的DIMM插槽會以顏色區分配對方式,只要搭配廠牌、規格皆相同的記憶體模組,即可讓記憶體頻寬變為原來兩倍。
以上是從網路收集之記憶體資料,部分圖文係參考ADATA原廠網站的記憶體介紹,有興趣深入瞭解的網友可以自行到網路上搜尋瀏覽。
要提升系統效能及流暢度,記憶體能提供的方式有以下等幾種方式:
1、 超頻
2、 增加容量
3、 RAMDISK
先談談增加容量,這部分前述已提及,視系統需求安裝一定容量以上即可有效提升系統的流暢度。
另外就是超頻,在記憶體應用上常見的效能增加方式,如最近熱門的力晶AA3G顆粒多可由預設的DDR2-800超頻至DDR2-1000或以上,有效增加記憶體頻寬跟系統效能。超頻的部分站上Z大已做了相當完整的效能測試,超頻之後的記憶體讀取跟寫入頻寬增加不少,也使系統整體效能提高。Z大測試如連結
http://www.xfastest.com/viewthre ... &extra=page%3D1
不過還是看看這2組4G kit的基本功吧!!
Kingston DDR2 667 4G KitX2
採用Hynix FP-Y5顆粒
測試環境
CPU:Intel Q6600
RAM: Kingston DDR2 667 4G KitX2
MB:DFI X38 T2R
VGA:ATI 3870
HD:WD EVCS 1TB、
SEAGATE15K.5 73GX2 RAID0、
WD AAKS 500G X3 RAID5
POWER:連鈺 850W
COOLING:WATER COOLING
先來個主流的DDR2 800效能及頻寬簡測
再來VISTA常用的超頻設定的效能及頻寬簡測(DDR2 980)
(在VISTA X64下個人感覺比較難超頻,很容易不穩造成當機)
接下來是DDR2 1000效能及頻寬簡測
讀取達到7602MB/S,寫入則是6788MB/S。
接下來就是RAMDISK的安裝及環境設定
(係參考PCDVD david429tw大的圖文教學)
RAMDISK的安裝介面及相關檔案(相關軟體可至網路自行搜尋下載)
RAMDISK的設定方式
1、 安裝記憶體模組超過4G者,請先安裝資料夾中的登錄檔(未超過4G者無須使用)。
2、 安裝RAMDISK (Install RAMDISK)。
3、 設定RAMDISK容量及磁碟代號。(Media Type記得勾選Fixed Media)
4、 確認後會顯示成功的訊息,退出安裝界面。
5、 無法一次抓到4G以上的網友請參照david429tw大的教學加入PAE的參數,並於BIOS選單中啟用相關選項。
設定完成可看到新增的磁碟Ramdisk R:
由圖中可以發現系統使用3.25G加上RAMDISK使用4.75G,已完整使用8G的記憶體,
當然這樣還不能確認是否設定成功,有網友分享可實際約4G以上的檔案做測試,即可確認,在此也測試無誤。
必要的系統設定
將系統相關暫存檔及虛擬記憶體設定至RAMDISK,若有IE快取、其他程式或是開關機自動備份可參照david429tw大的文章將暫存設定於RAMDISK並做自動備份。
效能測試
CrystalDiskMark
WD EVCS 1TB的效能
SEAGATE15K.5 73GX2 RAID0的效能
RAMDISK的效能
WINRAR
WD EVCS 1TB
實際解壓一個448M的檔案約需18秒。
RAMDISK
實際解壓一個448M的檔案約需5秒。
檔案寫入效能
WD EVCS 1TB
RAMDISK
小結:現在RAM的價位仍屬於相對較低的水準(單條2G約1.2K左右),8G的記憶體將主機板上的RAM插槽插滿又可提高爽度,VISTA X64版本雖可完全支援8G的記憶體,但超頻能力相對於XP來說較低,加上XP系統穩定度及支援軟體豐富,短期間內XP的使用者仍屬大宗,另外XP X64版本能見度較低,為了在XP X86版本下充分利用記憶體提升系統整體效能,RAMDISK是可以考慮之方式,當然RAM的最殺手級應用應算是I-RAM吧。以上資料係由網路收集並參考相關的討論完成。
相關討論集
PCDVD david429tw大的圖文教學
[教學] Ramdisk 簡易按裝圖文教學與自動備份製作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 ... p;highlight=RAMDISK
Ramdisk實際測試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p=1080721014
[測試] 效能暴增882% !!! Ramdisk 應用實測 !!
[ 問題 ] RAMDISK的快取迷思以及終極運用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 ... p;highlight=RAMDISK
[心得]有4G以上RAM的可以參考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 ... mp;page=1&pp=20
最殺手級的應用,將RAM當成硬碟使用的I-RAM,
目前僅支援DDR加上1個只能插4支記憶體容量受限,效能很猛但設置所需小朋友群也相當驚人。
詳細資料可參考下列討論。
LSI狼大
技嘉i-RAM BOX簡介及測試
http://www.xfastest.com/viewthre ... amp;highlight=I-RAM
[分享] i-RAM II討論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 ... p;highlight=RAM+BOX
- May 14 Wed 2008 01:01
WD 1TB EVCS評測
先看看外型吧
正面照
背面照
驗明正身
WD AV-GP 1TB原廠的資訊
http://www.wdc.com/ch/products/p ... 388&language=ch
節能式 WD AV-GP SATA 硬碟利用 WD 的 GreenPower 技術以達到極端嚴格的音效和視訊環境要求。
由於電源消耗減少多達 40%,這些硬碟低溫、寧靜和可靠,非常適合 PVR、DVR、機頂盒(STB)以及監控視像錄影等影音應用。
產品功能長期可靠性 - 這款硬碟機專為持續高溫、不停流播的數碼聲音 / 視像環境而設計,如 PVR/DVR、DVR 錄影機及監控視像錄影機。
安靜 - 噪音水平被縮減至少於 1 Sone -- 幾乎低於人類聽力的下限。
減少電源消耗 - WD 結合其 IntelliSeek、IntelliPark 及 IntelliPower 技術將耗電量減少多達 40 %(與競爭對手作比較)。
兼容性 - 經測試確保與一系列的 AV 產品兼容,包括機頂盒、DVD 錄影機及主流的監控系統。
SilkStream - 專為流暢、連續不斷的數碼視像播放而優化,可同時進行多達 12 個 HD 流播。SilkStream 與 ATA 流播指令組兼容,因此 CE 顧客可以使用標準流播管理及錯誤修復選項。
IntelliSeek- 計算最佳搜尋速度以降低功耗、噪音和震動。
IntelliPark- 在閒置時可自動將磁頭脫離磁碟表面,減少空氣阻力,可有效降低耗電。
搶先均衡磨損(PWL) - 驅動臂會頻密掃過磁碟以減少磁碟表面不平均的磨損。這種現象在影音流播應用中最常見。
功率消耗 讀/寫 7.4 伏特 閒置 4.0 伏特
測試環境
CPU:INTEL Q6600 oc 416*8
RAM:OCI DDR2 800*4
MB:DFI X38 T2R
VGA:ATI 3870
POWER:保銳 MODU 525+
HD:SEAGATE 15K.5 RAID0及WD EVCS 1TB
OS:VISTA X64 SP1
那就進入正題請看測試
HD Tune
INFO
CrystalDiskMark
EVEREST
ATTO
FDBENCH
下方列的測試數據感覺怪怪的,但是測試很多次都是這樣的結果。
接下來是耗電量測試
測試環境
使用12V變壓器單獨供應,變壓器的PF值約為0.56
待機耗電量約為8W,換算之後HD耗電約為4.5W
實際寫入時耗電量約為10W,換算之後HD耗電量約為5.6W
小結:這顆HD確實適合給機頂盒(PVR、DVR 及 IPTV)、媒體伺服器、媒體中心、監視系統等不需要非常快的搜尋時間的硬碟系統所使用,加上耗電量跟搜尋時間確實有極為不錯的表現,有組上列環境電腦需求的朋友可以試看看囉!!
- Dec 29 Sat 2007 00:56
PhotoFast 8G SDHC 小測
最近PCHOME的PhotoFast的8G SDHC在特賣,一張1299蠻便宜的,想說加上卡姆碟可以當隨身碟使用,或是買張SD轉IDE的卡當成BT機的系統碟也綽綽有餘,心念一轉就敗了一張。
正面包裝
背面包裝
特寫
以下是PhotoFast 8G SDHC測試
系統
CPU:E2140(OC375*8=3G)
RAM:DDR2-667 1G*2跑1:1
MB:GA-945GCMX-S2
HD:H牌7200轉120G IDE
WINXP-SP2
測試結果
FDBENCH
CrystalDiskMark
HDTach
HD Tune
小結:這張SDHC卡還蠻超值,讀達到接近21MB/s,寫也有11MB/s左右的成績。
- Sep 11 Tue 2007 01:36
[WINDY機殼]FC300 SUPER HYBRID CARIBBEAN RED
終於比較有時間PO圖了,真抱歉拖稿拖這麼久
那就進入正題吧,首先要介紹的是M-ATX的FC300
正面照
顏色就如各位所見的為紅色,不算是大紅色,小弟個人覺得很有質感, 可能跟相機也有點關係,小弟的DSLR是PENTAX K100D向來就有紅爆跟自動對焦比較慢等小缺失,剛好這次都領教到啦!!
不過,小弟喜歡PENTAX拍人自然的色澤所以還是敗啦
,這些倒是題外話,此款顏色官方稱為CARIBBEAN RED(加勒比海紅,應該沒翻錯吧!!
)
背面照
FC300屬於M-ATX有4個擴充槽及1個12CM的風扇,星野原廠所附風扇都蠻安靜的,可以省下換系統風扇的錢,12CM風扇下方有條狀孔位痕跡部分可以安裝元廠的排風裝置,加強散熱,小弟覺得不需要就沒加購。
上方照
上蓋是屬於上掀式的,安裝POWER時需要移除上蓋,不然應該裝不下!!
下方照
原廠所附腳座是塑膠製的,可以更換原廠鋁製陽極腳座或是KP的腳座。
側面照1
原廠保留2個9CM的散熱裝置孔,同上因素小弟就不加購(實際上也是因為配件很貴 )
側面照2
這一面就跟一般機殼類似,沒特殊的設計(相較於FC700而言,容後補充說明)
手鎖螺絲
這次小弟超喜歡的零件,如各位所見,上面加了塑膠墊片防止鎖壞機殼,加上刻有WINDY字樣,質感真是一級棒!!
機殼內部一覽
有兩大1小5隱藏的內部擴充空間,加上前置1個12CM風扇,有此圖亦可應證小弟所說,沒開上蓋,POWER無法安裝。
硬碟架相關特寫
FC300的硬碟架是小弟喜歡的第2處特點 用厚達2MM的鋁合金所構成,加上硬碟與硬碟間空間亦比S10硬碟大上許多,使硬碟能獲得充分的風流經過,有效帶走熱量
(左為FC300硬碟架,右為S10硬碟架)
後方12CM風扇特寫
原廠風扇有大4PIN電源接頭與小3PIN電源接頭,端看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前方拆除面板特寫
風扇加上濾網可濾除部分灰塵,比較不用常清機殼。
面板特寫1
面板特寫2
面板很重,剛拆下來的時候,還嚇了一跳,主要是因為特寫2中的鋼材所致。
機殼大致介紹完了來介紹配件吧
如圖
這是原廠的包裝,蠻有質感的包裝方式。左邊是光碟機的面板,右邊是腳座。
取出光碟機面板
裝上FC300之後真是超搭的,而且也比市面上裝飾面板好很多, 不會有進退片卡住的問題。
腳座
鋁原色,還不知道要不要裝上去,質感也不錯!!
小結:
優點:
- 用料實在,雖然不是全鋁合金,但是整體用料仍有一定水準,而且也反應在價位上,取捨端看各位選擇。
- 硬碟架設計很棒,可有效幫硬碟散熱,實機使用上也是如此。
- 手鎖螺絲質感一級棒。
- 整體設計靜音效果明顯,硬碟共振效應不明顯。
缺點:
- Aug 08 Wed 2007 00:50
Liteon 20A1H+USB2.0外接盒搭配測試
話說Liteon的光碟機在CD-R燒錄時代可說是首選,只是剛進入DVD燒錄時代,就好似沒有CD-R時代的好用,不過進入燒錄機的戰國時代末期,Liteon表現有點回神的感覺,近來在友站蠻熱門的Liteon 20A1H光雕機好像還蠻超值,剛好好朋友要買一台+外接盒送他女友使用,當然就以這個為首選,畢竟還有光雕這個附加價值也挺不賴的。 以下看圖說故事吧
1.包裝盒,有光雕的功能喔!!
2.基本的規格
3.燒錄機及配件,原廠附上3色面板,讓您好搭配機殼裝機
4.驗明正身,還是世界工廠出產MIC
5.IDE介面
6.外接盒就沒甚麼可以介紹的啦,請各位看圖吧
這是轉接晶片,沒研究不知道相容性優不優(請有研究的大大說明吧!)
因為這是回老家做的測試,測試機是BENQ1655,家裡的空片只有這3種,測完就出機啦,所以也沒甚麼機會補測,不周延的地方請見諒喔!!
1.RICOH R00染料貳印片 無版面
2.4X燒 8X測試
2.三菱 MCC002染料 IOMEGA版面
4X燒 8X測
3.三菱 MC003染料 HP版面
8X燒 8X測
小結:入手測試時間並不長,不過就低倍數燒錄過程還蠻安靜的,加上家裡沒有高倍數的空片也不能斷定燒錄高倍數是否真的安靜,也不能得知外接盒的相容性,就8倍數燒錄時數度還蠻穩定的,另外燒錄機燒錄品質來說只能算還可以接受,個人是蠻期待友站J大的修改版韌體之後再想辦法來測一次了!!
- Jun 29 Fri 2007 19:07
SATA介面 PIONEER 212BK
SATA是未來傳輸介面的主流,所以小弟也慢慢將IDE的HD跟燒錄機處理掉,剩下就是BENQ1640不會脫手吧,畢竟測試還得靠它!! 先賞個外盒吧 ![]() ![]() 實機圖 ![]() ![]() 就直接來看燒錄品質吧!!(以NERO CDSPEED產生測試片或映像檔燒錄) 1.理光染 MAXALL版面R03 12X寫-8X測 ![]() ![]() 2.三菱染 MCC003-HP鋸齒版面-12寫-8測 ![]() ![]() ![]() 3.太陽誘電染 SONY版面 ![]() ![]() ![]() 4.遠茂 DVD+R 8X SMART GOLD 版面-8寫8測 ![]() DVD-R 4X 2印片(入手價1片3.X元)-4寫8測 第一片 ![]() ![]() 第2片 ![]() ![]() 做個小評,PIMOEER 212BK燒錄品質有一定的水準,但是高速讀取與寫入時與112系列一樣會產生不小的噪音!!是比較惱人之處,以上心得提供各位參考!! |
- Jun 28 Thu 2007 02:43
兄弟鬩牆 WD 500G對決
前幾天入手的WD 500GAAKS效能真的沒話說,這幾天剛好借到一顆WD RE2 500GYS的企業版的硬碟,二話不說當然讓他們互相尬看看效能囉!!
先看看外型吧
500GAAKS原廠的資訊
http://www.wdc.com/ch/products/Products.asp?DriveID=301
RE2 500GYS原廠的資訊
http://www.wdc.com/ch/products/P ... 238&Language=en
研究之後,我想最主要的規格差異,RE2系列為5年保、120萬小時MBTF、低功耗 - Active Power Save™(動態省電功能)、RAID 特有的限時錯誤恢復(TLER)等適合企業用的規格,但是AAKS性能的進步也是不可小覷。
那就進入正題請看圖
HD Tune
AAKS
RE2 YS
HD Tach
AAKS-快測
RE2 YS-快測
AAKS-慢測
RE2 YS-慢測
RE2 YS
亂入的36G小暴龍RAID0
- Jun 13 Wed 2007 02:40
新入手的大容量傢伙-WD 500G AAKS
話說小弟的硬碟已全數換成SATA介面,原本想說用3顆梭魚9代160G組RAID5,不過想想要占掉很多機殼空間,剛好看到WD在日本500G約4000出頭,心念一轉..就請專業代購代為購入一顆,以下是簡單開箱。 以下是實測圖啦!! 1.外包裝 ![]() 2.WD 500G AAKS驗明正身 ![]() 3.WD5000AAKS HD Tach-Quick Test ![]() 4.WD5000AAKS HD Tach-Long Test ![]() 5.WD5000AAKS HD Tune ![]() 不管是傳輸速度、容量、價格都堪稱是CP值很高的一顆硬碟.. 供各位網友參考!! ![]() |
- May 08 Tue 2007 23:11
PIONEER 112 DVD燒錄機
話說小弟又手賤,幫學弟裝機不小心多帶了一台,正苦思要如何脫手時..念頭一轉,反正也沒用過PIONEER的DVD燒錄機(玩過的DVD燒錄機蠻多台的,但就是沒裝過 ),就裝上去使用吧!!(順便換成J大1.09版的韌體,在此感謝J大的辛勞)
先賞個外盒吧
實機圖,抱歉沒有!!(其實是小弟懶得拍啦 )
就直接來看燒錄品質吧!!(以NERO CDSPEED產生測試片或映像檔燒錄)
1.理光染3兄弟
R03-12X寫-8X測
一樣是R03 MAXALL版面 12X寫-8X測
R02-8X燒-8X測
R01-8X燒-8X測
三菱染2兄弟
MCC004-18X寫-8X測
MCC003-HP鋸齒版面-12寫-8測
太陽誘電染
SONY版面
V-STAR蚊香片
最後,燒CD的品質
做個小評,PIMOEER 112系列燒錄品質有一定的水準,但是高速讀取與寫入時產生不小的噪音!!是比較惱人之處,
以上心得提供各位參考!!
- Jan 30 Tue 2007 23:09
ASUS 1814BLT DVD燒錄機
星期日閒來無事去逛光華,剛好發現華碩的新DVD燒錄機1814BLT已上市,迫不及待入手及測試!!
外盒
相關規格
燒錄機本體,MIC
燒錄機正面
燒錄機屁屁照
附贈的CD包
以下是測試相關圖片,燒錄過程中,開BT等應用程式,並以原廠韌體支援最高燒錄速度燒錄
測試均以CDSPEED4.7.0.2 及BENQ1640 8倍速測試
1.IOMEGA(MCC002染)4寫
2.MCC003染裸片8寫
3.RICOH(RICOHR01染)4寫
4.RICOH(RICOHR02染)8寫
5.SONY(太誘T02染)8寫
6.Verbatim五彩片(太誘T02染)8寫
7.V-star蚊香片(太誘T02染)8寫
8.HP(MCC003染)8寫
9.太誘裸片(太誘T02染)8寫
優點:
1、+R燒錄品質不錯(-R手邊沒有空片可以測試)
2、燒錄讀取聲音安靜(1640讀取聲音好像飛機起飛)
3、支援光雕
4、機身短,裝機更方便(硬是比1640少了約0.5CM)
缺點:
1、燒錄尾段品質有飆高的情形(新的韌體應該會強化)
2、面板稍嫌醜了點(小弟也是外貿協會)
小結:
這台應該蠻適合給新裝機的人作為選購參考,尤其是SATA介面相信在整線上會方便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