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DXC或microSDHC記憶卡系列記憶卡應該是手持智慧型裝置使用者常常會選購的配件之一,因為消費者手上的設備的紀錄能力越來越強大,相對的對記憶卡讀取、寫入速度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加上對裝置內建的儲存空間大小不敷其所需,如果預算足夠的話也多會選購較高容量的產品,所以也有許多廠商推出標榜高速的大容量SDXC或microSDXC記憶卡產品,例如個人之前測試過的Patriot EP SDHC UHS-I記憶卡及ADATA Premier Pro系列SDXC記憶卡、PNY Elite Performance SDXC UHS-I 64GB/256GB記憶卡及SanDisk Extreme microSDXC UHS-I 64GB記憶卡等,都有相當不錯的讀取及寫入速度,在使用上更能滿足最適合喜歡具備一定傳輸效能與大容量的使用者所選用。近期SAMSUNG也針對這樣的需求推出 microSDXC Class 10 UHS-I (U3) 128GB記憶卡,最低資料傳輸速率為 30 MB/s,號稱讀寫速度高達100/90 MB/秒等級記憶卡,專為4K UHD影像紀錄需求而生,入手價位也還算在個人接受範圍之內,對於有這樣高儲存容量的使用需求市場獲得不錯的反應,效能表現也確實不差,以下就簡單分享其外觀及實測效能表現。
原廠資訊頁面
https://www.samsung.com/us/compu ... del--mb-mc128ga-am/
記憶卡外包裝
SAMSUNG EVO Plus UHS-1(U3) Class10 microSD 128GB記憶卡 記憶卡外包裝
記憶卡外包裝採用吊卡式包裝,主打高容量的Micro SDXC記憶卡產品。SAMSUNG EVO Plus UHS-1(U3) Class10 microSD系列記憶卡,目前共有32GB(SDHC)、64GB(SDXC)、128GB(SDXC)及256GB(SDXC)容量的記憶卡可供選擇,系列製品具有支援SDHC/SDXC、UHS-I(U3)、4K UHD等特色。
存取效能表現及終身產品保固
標示為Class 10 UHS-I(U3),表示至少寫入速度最低達30MB/s以上,也算是夠用的效能表現,支援智慧型手機、平板或小型相機使用者也能享受4K UHD影音紀錄流暢感及快速完成資料傳輸需求。
外包裝背面
標示產品規格及說明,2017年10月出廠產品,對岸代理商提供10年保固服務(SAMSUNG記憶卡國內尚無代理商),並且提供防水、防磁、防X光等特點。
內包裝
記憶卡
SAMSUNG EVO Plus UHS-1(U3) Class10 microSD 128GB 記憶卡
記憶卡本體可以看出為SAMSUNG製品,屬於EVO Plus microSDXC產品線及提供高達128GB的儲存容量,也明確標示UHS-I(U3)規格,代表最少提供30MB/s的寫入速度。
SAMSUNG EVO Plus UHS-1(U3) Class10 microSD 128GB 記憶卡背面
僅有金手指,產地為菲律賓。
測試夥伴
搭配測試的讀卡機一樣是SAMSUNG MobileLite G4(USB3.0)。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8700K ES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3600 17-18-18-39
MB:ASUS ROG MAXIMUS X FORMULA
VGA:Intel UHD Graphics 630
HD:ezlink Panzer IV-S 120G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讀卡機:SAMSUNG MobileLite G4(USB3.0)
記憶卡:SAMSUNG EVO Plus UHS-1(U3) Class10 microSD 128GB 記憶卡
實際容量
預設的格式為exFAT,容量為119GB。
AS SSD BENCHMARK
讀取最高有突破91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5MB/s的效能,接近原廠標示的效能。
ATTO
讀取最高有突破96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0MB/s的效能,接近原廠標示的效能。
CrystalDiskMark
讀取最高有突破91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5MB/s的效能,接近原廠標示的效能。
AnvilBenchmark
讀取最高有突破91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6MB/s的效能,接近原廠標示的效能。
IsMyHdOK
讀取最高有突破9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6MB/s的效能,接近原廠標示的效能。
Flash Memory Toolkit
讀取最高有突破73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70MB/s,表現還算不錯。
實測寫入速度
平均約在75MB/s左右。
結語
小結:這張SAMSUNG EVO Plus UHS-1(U3) Class10 microSD 128GB記憶卡,在格式化之後可以提供高達119GB的儲存空間,已經數倍於手機內建的儲存容量,實測效能表現也保有一定水準,讀取速度平均多能有達到90MB/s以上,寫入速度平均也多能達到86MB/s以上,保固部分對岸代理商也提供10年保固的服務,以讀寫速度高達100/90 MB/秒等級記憶卡來說實際入手價格也算是合理的價位,當然還是比不上UHS-II等級頂級產品,不過對於預算稍稍受限,追求儲存空間最大化的專業攝影師、熱愛攝影人士或追求智慧型手持裝置有著不錯的存取效能的使用者來說,也算是相當值得購入產品。
- Mar 19 Mon 2018 22:00
SAMSUNG EVO Plus UHS-1(U3) Class10 microSD 128GB 記憶卡 高速大儲存容量 4K2K錄影好幫手
- Mar 18 Sun 2018 01:00
Intel Celeron G3930 入門款 Kaby Lake
Intel Celeron G3930規格 CPU包裝及配件 CPU外包裝 原廠盒裝,Intel Celeron G3930一樣採用LGA1151腳位。 Intel Celeron G3930 標準盒裝出貨版 G3930為2C2T處理器,時脈為2.9GHz,2MB快取。 外盒背面資訊 產地為馬來西亞,原廠3年保固。 CPU 開盒及配件 CPU、原廠散熱器及說明書等,G3930原廠散熱器為鋁合金放射狀散熱片,扣具採用傳統Push Pin。 Intel Celeron G3930處理器正面 Intel Celeron G3930處理器背面 |
- Mar 17 Sat 2018 08:00
AMD Ryzen 3 2200G 強效內顯 表現不俗
Ryzen的能效在2017年已充分獲得市場的肯定,Vega繪圖核心也不惶多讓,Ryzen+Vega兩強合體,確實激起不小火花,優異的價格及效能比是讓產品具備更好的競爭力,AMD Ryzen 3系列處理器不俗的效能表現、合理定位及價格,在中低階裝機市場掀起一場風潮,也讓消費者有著更多且便宜且能順暢執行遊戲的產品可以選擇。
這次AMD處理器由 4 核 8 緒的Ryzen 5 2400G 及4 核 4 緒的Ryzen 3 2200G打頭陣,除了執行緒不同外,這2款處理器在繪圖核心、基準時脈及Turbo 時脈支援上有所差異。Ryzen 5 2400G 基準時脈為 3.6GHz 與 Boost 3.9GHz 的設計,並有著 11 組 Radeon Vega CU 繪圖單元,且 GPU 時脈定在 1250MHz,而 Ryzen 3 2200G 基準時脈為 3.5GHz 與 Boost 3.7GHz 的設計,並有者 8 組 Radeon Vega CU 繪圖單元與 GPU 時脈 1100MHz,價格分別是美金169及99元。同時可以搭配的晶片組計有桌上型主流平台部分的X370、B350及A320與對應SFF等小型封裝平台的X300、B300 以及 A300晶片組,X370、B350也支援Ryzen系列CPU的倍頻調整功能,憑藉其更為低廉的價位,更容易滿足預算有限玩家在超頻方面的需求。
處理器規格
AMD Ryzen 3處理器,整合Radeon Vega 8 顯示卡,搭配X370及B350就能支援Ryzen處理器超頻功能。
CPU包裝及配件
CPU外盒包裝
AMD Ryzen 3系列處理器,整合Radeon Vega 8 顯示卡。
Ryzen 3系列處理器
AMD Ryzen 3系列處理器,也可確認處理器的型號為Ryzen 3 2200G無誤。
AMD Ryzen 3 2200G規格
AMD Ryzen 3 2200G 預設時脈則是在 3.5GHz(最高可Boost至3.7GHz),擁有 6MB 的 Cache,TDP 65W,屬於4 核 4 緒架構處理器,不鎖頻,採用AM4腳位。
CPU內包裝及配件
AMD Ryzen 3 2200G、貼紙及說明書。
散熱器
鋁合金散熱器,底部預塗散熱膏,對付65W的AMD Ryzen 3 2200G應該是夠用。
AMD Ryzen 3 2200G處理器正面
AMD Ryzen 3 2200G處理器背面
主機板外盒及配件
B350M MORTAR ARCTIC是主機板大廠-MSI依據主流市場的需求的推出更具特色的主機板,搶攻各位玩家口袋中的小朋友,積極推出以AMD B350晶片組打造價位實在、規格、功能及用料都具競爭力的M-ATX主機板產品,支援AMD AM4腳位的 Ryzen (Summit Ridge)及最新APU(Raven Ridge )的處理器產品線,MSI並持續針對之前相當受到好評的等軟體加值技術予以強化,據以強化的軟硬體技術如GAMING LEDs燈光、USB3.1、VR Ready、PCIe合金插槽等,整體介面更為簡潔直覺實用,透過軟硬體的搭配以期將AMD Ryzen CPU產品效能完美結合並完整發揮,以下介紹MSI在B350晶片組的入門中階M-ATX主機板產品B350M MORTAR ARCTIC的效能及面貌。
正面
產品的設計外包裝,MSI這次產品設計風格以電競及軍武設計概念為主軸。
原廠技術特點
採用B350晶片組,支援14nm製程AM4腳位的Ryzen系列處理器,支援CrossFire、VR Ready技術等。
盒裝出貨版
是MSI目前在B350晶片組入門款的主機板產品,價格約在3K左右,算是十分經濟實惠。
外盒背面圖示產品支援相關技術
提供如RGB燈光調整、USB3.1、軍規用料、EZ DeBug Led、Gaming Lan、PCIe合金插槽等軟硬體技術。
配件
配件相當完整,包含SATA排線2組、後檔板、說明書、標籤貼紙及驅動光碟等。
主機板
主機板正面
這張定位在B350入門中階ATX的產品,提供2組 PCI-E 16X插槽供擴充使用(支援頻寬分別為16X、8X@Gen3),2組PCI-E 1X@Gen2,4DIMM雙通道DDR4、8CH的音效輸出、Realtek 8111H Gigabit網路晶片、除了音效採用Chemicon高階音效處理電容外,均為固態電容,整體用料部分CPU供電設計採用數位供電設計,MOS區加以大面積散熱片散熱設計抑制MOS負載時溫度,CPU端12V輸入使用8PIN,並提供4組風扇電源端子(全複合式風扇接頭),主機板上提供1組M.2及4組SATA3(均為原生)傳輸介面,此外整體配色採用雪白色做為基底,產品質感相當不錯。
MOS散熱片及AM4插槽
搭配之前AMD Bristol Ridge APU處理器所推出的AM4插槽,未來將是AMD平台主要使用插槽,共有1331腳位。
主機板背面
CPU插槽底部使用金屬底板強化,減少板彎狀況,MOS區及PCH晶片組散熱器使用螺絲鎖固。
PCB 隔離技術
隔絕類比與數位訊號,可有效減少噪音干擾。
主機板IO區
如圖,有PS2滑鼠鍵盤連接埠、1組Gb級網路、2組USB3.1(含1組Type-C)、2組USB3.0、2組USB 2.0、1組HDMI、1組Dispaly Port、1組DVI及音效輸出端子。
CPU附近用料
屬於數位供電設計的電源供應配置,主機板採用長效固態電容,MOS區也加上大面積散熱片設計加強散熱,CPU側 12V採用8PIN輸入及5組PWM風扇端子(全複合式風扇接頭),支援4DIMM的DDR4模組,電源採24PIN輸入,整體質感維持的不錯。
主機板介面卡區
提供2組 PCI-E 16X插槽供擴充使用(支援頻寬分別為16X、8X@Gen3),這樣配置對ATX主機板使用者來說屬於常見也夠用的設計,插槽也採用頗受好評的海豚尾式卡榫,PCH散熱片質感相當不錯,PCH區藉由加大散熱片的面積,強化主機板上熱源的控制能力。
IO裝置區
主機板上提供4組SATA3(均為原生)、1組M.2、內部提供1組USB3.0 19Pin內接擴充埠,總計USB3.1有2組、USB3.0有6組,2.0有5組,USB相關介面可擴充至16組,機殼前置面板開關端子也位於此區。
主機板上控制晶片
供電設計
Richtek RT8894A控制晶片,數位供電設計的電源供應配置及固態電容,提供使用者優質的供電用料設計。
網路晶片
網路晶片採用Realtek 1Gbps級網路晶片8111H控制晶片。
環控晶片
環控晶片採用ITE製品。
音效控制晶片及電容
控制晶片為Realtek ALC892,採用Chemicon高階音效處理電容及EMI防護罩,讓使用者體驗不錯的音效饗宴。
M.2插槽
新世代儲存裝置主推的高速傳輸介面,主機板上共有1組M.2,採用M.2 Socket 3 Type M接口,支援2242、2260及2280長度的裝置,支援頻寬部分則為SATA 6Gb/s 及PCIe Gen 3.0 x4。
RGB燈光外接控制端子
共有1組支援AMD RGB Led原廠風扇,或經由內建 5 針腳插座安裝 RGB 燈條,及透過主機板內建 RGB LED,讓使用者透過軟體建立自訂 LED 燈光效果,讓玩家的電腦投射出令人驚豔的多樣變化燈光效果。
系統診斷 LED
主機板內建LED燈號,由系統BIOS監控,偵測在開機過程哪個環節出現問題,讓玩家快速診斷哪個主要零組件(處理器 / 記憶體 / 顯示卡 / 系統磁區)故障,以便玩家可以及時進行故障排除。
UEFI BIOS
預設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3 2200G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333 16GB kit @ 2133 15-15-15-36
MB:MSI B350M MORTAR ARCTIC
VGA:Radeon Vega 8
HD:Liteon MUX 128GB(NVMe)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效能測試
CPUmark、Super PI 1M、wPrime 32M&1024M效能測試
CPU-Z效能測試
AIDA記憶體頻寬
CrystalMark2004R7
Corona Benchmark
V-Ray Benchmark
WinRAR效能測試
7-Zip效能測試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10
Extended
PCMARK 8
PCMARK 7
VRMark
Orange Room
3DMARK
Time Spy
DDR4 2800
Fire Strike
DDR4 2800
3DMARK 11
VRAM 256MB
VRAM 2048MB
DDR4 2800
3DMARK 06
VRAM 256MB
VRAM 2048MB
DDR4 2800
X264 FHD BENCHMARK
X265 FHD BENCHMARK
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4k
遊戲測試VRAM均設為2048MB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DDR4 2800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1920*1080 Tesselation 4AA
DDR4 2800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1080P
DDR4 2800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1920*1200 DX11 Maximum
DDR4 2800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1080P
DDR4 2800
結語
小結:
AMD Ryzen 3 2200G整體效能確實還不錯,內建的繪圖核心也能接近GT 1030或是數年前的中高階顯市場產品,提供使用者便宜卻能有流暢體驗入門遊戲的效能表現,重點是價格訂得相當合理,Ryzen 3 2200G 基準時脈為 3.5GHz 與 Boost 3.7GHz 的設計,並有者 8 組 Radeon Vega CU 繪圖單元與 GPU 時脈 1100MHz,不鎖頻率設計,使用者搭配B350或是X370主機板也可自行超頻壓榨處理器的最高能效表現,在預算有限之下,Ryzen 3 2200G確實值得考慮,當然如果要想有更好遊戲或繪圖效能表現,建議搭配高頻率的記憶體,方能讓整體效能更為突出,VRAM倒不見得要開到2048MB那麼多。不過這次自行購買的處理器及搭配的B350主機板不知道是初期沒準備好還是人品不好,讓我跑了3次光華原價屋才搞定,第1次應該是處理器故障,廠商直接換新,第2次則是偵錯燈卡CPU,廠商工程師也二話不說提供處理器及主機板做新品更換,這篇開箱文算是一波三折吧,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 Mar 11 Sun 2018 08:18
AMD Ryzen 7 1700X Ryzen能效中流砥柱 搭配AORUS Radeon RX580及X370吃雞電競輕鬆寫意
AMD 2018年順著去(2017)年Ryzen 系列處理器所奠定的基礎及產品策略,持續挑戰過往Intel市場領先者,在兩家處理器廠商競爭歷程中也很難得見到AMD在當年度能有著與Intel相同等級的製程技術,都使用14nm,這次架構大幅翻新,Ryzen處理器確實擁有的大幅度的效能提升,讓使用者紛紛將Ryzen處理器列為採購選擇之一。
AMD 8 核 16 緒的 Ryzen 7 系列共有3款處理器產品包含1800X、1700X 與 1700,這3款處理器在基準時脈、Turbo 時脈與 XFR 支援上有所差異。1800X 預設 3.6GHz 可 Turbo 至 4.0GHz 且支援 XFR 可更容易上至 4.0GHz+ 以上時脈,TDP 為 95W 旗艦級產品,而 1700X 預設 3.4GHz 可 Turbo 至 3.8GHz 同樣支援 XFR 可達 3.8GHz+ 以上之時脈,TDP 同樣為 95W,至於 1700 則是預設 3.0GHz 可 Turbo 至 3.7GHz,但不支援 XFR,相對的 TDP 則比較低 65W。在3月2日之後 AMD也會正式販售 Ryzen 7 系列的 1800X、1700X 與 1700 處理器,售價分別為 $349 、$309 與 $299美元,台灣目前市售價格分別為12,600元、11,000元及10,000元,面對競爭對手這3款處理器的訂價也十分有競爭力。Ryzen實際效能測試,其所獲得成績確實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也讓AMD 靠著Ryzen 系列處理器市占率也節節上升。
電競、吃雞絕佳組合
AMD Ryzen 7 1700X、GIGABYTE GA-AX370-Gaming 3、GIGABYTE AORUS Radeon RX580 8G及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CPU包裝及配件
CPU外盒包裝
AMD Ryzen 7系列處理器。
Ryzen 7系列處理器
AMD Ryzen 7系列處理器,也可確認處理器的型號為Ryzen 7 1700X無誤。
AMD Ryzen 7 1700X規格
AMD Ryzen 7 1700X 預設時脈則是在 3.4GHz(搭載XFR技術最高可至3.8GHz),擁有 20MB 的 Cache,TDP 95W,屬於8 核 16 緒架構處理器,採用AM4腳位。
CPU內包裝及配件
AMD Ryzen 7 1700X、貼紙及說明書。
AMD Ryzen 7 1700X處理器正面
GIGABYTE AORUS Radeon RX580 8G
GIGABYTE AORUS Radeon RX580 8G
GIGABYTE AORUS Radeon RX580 8G本體,非創始版(公版)設計,顯示出屬於GIGABYTE作品,採用許多獨家技術提供強勁效能及優越靜音散熱設計。
輸出端子
提供1個DL-DVI、1個HDMI 2.0b及3個DisplayPort 1.4介面。
顯卡背面
用全包覆強化背板。
電源供應接口
廠設計規範TDP為185W,預設搭配為1個8Pin+6Pin PCI-E供電接口,也算保留一定設計供電餘裕給喜歡挑戰極限的使用者做效能調教,不過這張為超頻版,使用1個8Pin PCI-E供電接口更能滿足供電需求,玩極限超頻可能選擇非公版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移除顯卡強化背板及風扇
可以發現原廠除了散熱強化背板之外,顯示卡採用佔用2 Slot散熱設計,GPU部分配置2根高效能純銅複合熱導管,並搭配厚達2槽的綿密鋁鰭散熱模組,並搭配上雙9公分刀鋒風扇,另外在供電模組及記憶體部分採用導熱貼將熱量導致散熱器,散熱方面確實有著不錯的壓制力。
顯示卡用料
紮實的用料,讓產品更為耐用,請有更好的效能表現。
AORUS Graphics Engine軟體
透過控制軟體 AORUS Graphics Engine來超頻,可以調整恆亮、呼吸燈、雙重閃爍、可變亮度及音訊閃爍等顯示燈光效果,採用明顯易懂的圖形化介面,方便使用者即時上手。
絕地求生及虹彩六號:圍攻行動 效能測試
絕地求生 效能測試
遊戲畫質及特效設定
效能測試
效能
平均約在107FPS。
效能
平均約在90FPS。
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 TEST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 效能測試
下載4K畫質包
超大的資料需要下載。
遊戲畫質及特效設定
1080P
效能檢測結果
遊戲畫質及特效設定
4K解析度也能調製到高的特效,有順暢的效能表現。
遊戲畫質及特效設定
平均約有60FPS的效能表現。
預設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X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333 16GB kit @ 3000 16-17-17-36
MB:GIGABYTE GA-AX370-Gaming 3
VGA:GIGABYTE AORUS Radeon RX580 8G
HD:Intel 760p 512GB(NVMe)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效能測試
CPUmark、Super PI 1M、wPrime 32M&1024M效能測試
CPU-Z效能測試
AIDA記憶體頻寬
Corona Benchmark
V-Ray Benchmark
WinRAR效能測試
7-Zip效能測試
CINBENCH R11.5 X64
CINBENCH R15 X64
PCMARK 10
Extended
PCMARK 8
PCMARK 7
VRMark
Orange Room
Cyan Room
Blue Room
3DMARK
Time Spy
Time Spy Extreme
Fire Strike Ultra
Fire Strike Extreme
Fire Strike
Sky Diver
Cloud Gate
3DMARK 11
3DMARK VANTAGE
3DMARK 06
X264 FHD BENCHMARK
X265 FHD BENCHMARK
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4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1920*1080 Tesselation 4AA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1080P
4K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1920*1200 DX11 Maximum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1080P
4K
超頻至4GHz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X @4GHz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333 16GB kit @ 3333 16-18-18-36
MB:GIGABYTE GA-AX370-Gaming 3
VGA:GIGABYTE AORUS Radeon RX580 8G
HD:Intel 760p 512GB(NVMe)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效能測試
CPUmark、Super PI 1M、wPrime 32M&1024M效能測試
CPU-Z效能測試
AIDA記憶體頻寬
WinRAR效能測試
7-Zip效能測試
CINBENCH R11.5 X64
PCMARK 7
VRMark
Orange Room
Cyan Room
Blue Room
3DMARK
Time Spy
Time Spy Extreme
Fire Strike Ultra
Fire Strike Extreme
3DMARK 11
3DMARK 06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1920*1080 Tesselation 4AA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1080P
4K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1920*1200 DX11 Maximum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1080P
4K
GIGABYTE GA-AX370-Gaming 3 超頻之流 功能完善 靓彩電競
優異的價格及效能比總是能激起玩家的熱情,AMD Ryzen 7系列處理器不俗的效能表現、合理定位及價格,在中高階裝機市場掀起一場風潮,多少也連帶影響Intel系列處理器買氣及價格,個人認為也觀察近期對二手市場中Intel處理器影響尤深,Intel處理器已不若以往的好價位及好脫手,只能說AMD這次真的幹得不錯,讓個人電腦中高階處理器市場,不再是惟Intel獨尊,讓消費者有這˙更多且更具能效競爭力的產品可以選擇。
這次AMD Ryzen 系列處理器搭配的晶片組計有桌上型主流平台部分的X370、B350及A320與對應SFF等小型封裝平台的X300、B300 以及 A300晶片組,其中中階的B350提供1組PCI-E X4 M.2、6組SATA 6G、1組PCI-E 3.0 16X,1組USB3.1,6組USB3.0,B350也支援Ryzen系列CPU的倍頻調整功能,憑藉其更為低廉的價位,更容易滿足預算有限玩家在超頻方面的需求。
AM4平台主要晶片組

Ryzen 處理器所對應的平台是 AM4 300系列晶片組,主流平台部分依據功能及對應的市場需求區分為X370(接替990FX、A88X)、B350(接替970、A78)及A320(接替760G、A68H),另外X370及B350支援Ryzen處理器超頻功能。另外X300、B300 以及 A300晶片組則是對應SFF等小型封裝平台。
各晶片組功能及規格

其中X370提供1組NVMe X4、6組SATA 6G、1組PCI-E 3.0 16X(或可拆分為8X+8X),2組USB3.1、10組USB3.0及6組USB2.0。
主機板大廠-GIGABYTE依據主流市場的需求的推出更具特色的主機板,搶攻各位玩家口袋中的小朋友,積極推出以AMD X750晶片組打造價位實在、規格、功能及用料都具競爭力的ATX主機板產品GA-AX370-Gaming 3,支援AMD AM4腳位的 Ryzen (Summit Ridge)及最新APU(Raven Ridge )的處理器產品線,GIGABYTE並持續針對之前相當受到好評的等軟體加值技術予以強化,據以強化的軟硬體技術如RGB Fusion、Smart Fan 5、USB3.1、USB DAC-UP 2、VR Ready、Realtek網路晶片搭配cFosSpeed網路加速軟體技術、DualBIOS、PCIe合金插槽等,整體介面更為簡潔直覺實用,透過軟硬體的搭配以期將AMD Ryzen CPU產品效能完美結合並完整發揮,以下介紹GIGABYTE在X370晶片組的入門中階ATX主機板產品GA-AX370-Gaming 3的效能及面貌。
主機板外盒及配件
正面
產品的設計外包裝,GIGABYTE 這次Gaming系列產品設計風格以電競及RGB燈光設計概念為主軸。
原廠技術特點
採用X370晶片組,支援14nm製程AM4腳位的Ryzen系列處理器,支援RGB Fusion、Smart Fan 5、VR Ready、USB3.1 Gen2、NVMe 技術等。
盒裝出貨版
近期在市場推出產品,是GIGABYTE目前在X370晶片組入門款的主機板產品,價格約在3K左右,算是十分經濟實惠。
多國語言介紹
也有多國語言產品介紹。
外盒背面圖示產品支援相關技術
提供如RGB Fusion、Smart Fan 5、USB3.1、USB DAC-UP 2、VR Ready、Realtek網路晶片搭配cFosSpeed網路加速軟體技術、DualBIOS、M2散熱片、PCIe合金插槽等軟硬體技術。
開盒及主機板配件
主機板相關配件分層包裝。
配件
配件相當完整,包含SATA排線4組、後檔板、說明書、RGB LED燈條連接延長線、標籤貼紙及驅動光碟等。
主機板
主機板正面
這張定位在X370入門中階ATX的產品,提供3組 PCI-E 16X插槽供擴充使用(支援頻寬分別為16X、4X、1X@Gen3),2組PCI-E 1X@Gen2,4DIMM雙通道DDR4、8CH的音效輸出、Realtek 8111G Gigabit網路晶片、除了音效採用Chemicon高階音效處理電容外,均為固態電容,整體用料部分CPU供電設計採用數位供電設計,MOS區加以大面積散熱片散熱設計抑制MOS負載時溫度,CPU端12V輸入使用8PIN,並提供5組風扇電源端子(全複合式風扇接頭),主機板上提供1組M.2及6組SATA3(均為原生)傳輸介面,此外整體配色採用黑色做為基底搭配,散熱片顏色則是黑色基底紅色點綴,產品質感相當不錯。
MOS散熱片及AM4插槽
搭配之前AMD Bristol Ridge APU處理器所推出的AM4插槽,未來將是AMD平台主要使用插槽,共有1331腳位。
主機板背面
CPU插槽底部使用金屬底板強化,減少板彎狀況,MOS區及PCH晶片組散熱器使用螺絲鎖固。
PCB 隔離技術
隔絕類比與數位訊號,可有效減少噪音干擾。
PCB用料
採用4層板。
主機板IO區
如圖,有PS2滑鼠鍵盤連接埠、1組Gb級網路、2組USB3.1、4組USB3.0、1組USB 2.0、1組HDMI、1組DVI及音效輸出端子。
CPU附近用料
屬於數位供電設計的電源供應配置,主機板採用長效固態電容,MOS區也加上大面積散熱片設計加強散熱,CPU側 12V採用8PIN輸入及5組PWM風扇端子(全複合式風扇接頭),支援4DIMM的DDR4模組,電源採24PIN輸入,整體質感維持的不錯。
主機板介面卡區
提供3組 PCI-E 16X插槽供擴充使用(支援頻寬分別為16X、4X、1X@Gen3),這樣配置對ATX主機板使用者來說屬於常見也夠用的設計,插槽也採用頗受好評的海豚尾式卡榫,PCH散熱片質感相當不錯,PCH區藉由加大散熱片的面積,強化主機板上熱源的控制能力。
IO裝置區
主機板上提供6組SATA3(均為原生)、1組M.2、內部提供1組USB3.0 19Pin內接擴充埠,總計USB3.1有2組、USB3.0有6組,2.0有5組,USB相關介面可擴充至16組,機殼前置面板開關端子也位於此區。
散熱片
一樣展露Gaming系列電競風格,也具有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
M.2散熱片
可更換式時尚雷雕導光飾板
搭配主機板的RGB FUSION技術及可更換式設計,玩家可以自行設計並透過各種方式創造更具時尚感的飾板,讓使用者的電競主機展現更強烈的個人風格與設計。
主機板上控制晶片
X370 PCH晶片
產自台灣的精品。
供電設計
Intersil控制晶片,數位供電設計的電源供應配置及固態電容,提供使用者優質的供電用料設計。
網路晶片
網路晶片採用Realtek Gbps級網路晶片8111G控制晶片,搭載cFosSpeed網路管理軟體的先進技術,能協助玩家進行封包監測與應用層協定的分析和最佳化,可以在擁擠的網路環境中,有效改善網路不順暢的情況,並維持低網路延遲(ping時間),提昇應用程式的連網反應速度。
環控晶片
環控晶片採用ITE製品。
音效控制晶片及電容
控制晶片為Realtek ALC1120,採用Chemicon高階音效處理電容及EMI防護罩,讓使用者體驗不錯的音效饗宴。
M.2插槽
新世代儲存裝置主推的高速傳輸介面,主機板上共有1組M.2,採用M.2 Socket 3 Type M接口,支援2242、2260、2280及22110長度的裝置,支援頻寬部分則為SATA 6Gb/s 及PCIe Gen 3.0 x4。
RGB燈光外接控制端子及雙BIOS
共有2組,1組支援AMD RGB Led原廠風扇,或經由內建 5 針腳插座安裝 RGB 燈條,及透過主機板內建 RGB LED,讓使用者透過軟體建立自訂 LED 燈光效果,讓玩家的電腦投射出令人驚豔的多樣變化燈光效果。
PCIe 合金插槽
可強化 PCIe 固定力與剪切阻力。
系統診斷 LED
主機板內建LED燈號,由系統BIOS監控,偵測在開機過程哪個環節出現問題,讓玩家快速診斷哪個主要零組件(處理器 / 記憶體 / 顯示卡 / 系統磁區)故障,以便玩家可以及時進行故障排除。
UEFI BIOS
- Mar 10 Sat 2018 11:00
GIGABYTE GA-AX370-Gaming 3 超頻之流 功能完善 靓彩電競
優異的價格及效能比總是能激起玩家的熱情,AMD Ryzen 7系列處理器不俗的效能表現、合理定位及價格,在中高階裝機市場掀起一場風潮,多少也連帶影響Intel系列處理器買氣及價格,個人認為也觀察近期對二手市場中Intel處理器影響尤深,Intel處理器已不若以往的好價位及好脫手,只能說AMD這次真的幹得不錯,讓個人電腦中高階處理器市場,不再是惟Intel獨尊,讓消費者有這˙更多且更具能效競爭力的產品可以選擇。
這次AMD處理器由 8 核 16 緒的 Ryzen 7 系列打頭陣,共有3款處理器產品包含1800X、1700X 與 1700,這3款處理器在基準時脈、Turbo 時脈與 XFR 技術支援上有所差異。同時搭配的晶片組計有桌上型主流平台部分的X370、B350及A320與對應SFF等小型封裝平台的X300、B300 以及 A300晶片組,其中中階的B350提供1組PCI-E X4 M.2、6組SATA 6G、1組PCI-E 3.0 16X,1組USB3.1,6組USB3.0,B350也支援Ryzen系列CPU的倍頻調整功能,憑藉其更為低廉的價位,更容易滿足預算有限玩家在超頻方面的需求。
AM4平台主要晶片組

Ryzen 處理器所對應的平台是 AM4 300系列晶片組,主流平台部分依據功能及對應的市場需求區分為X370(接替990FX、A88X)、B350(接替970、A78)及A320(接替760G、A68H),另外X370及B350支援Ryzen處理器超頻功能。另外X300、B300 以及 A300晶片組則是對應SFF等小型封裝平台。
各晶片組功能及規格

其中X370提供1組NVMe X4、6組SATA 6G、1組PCI-E 3.0 16X(或可拆分為8X+8X),2組USB3.1、10組USB3.0及6組USB2.0。
主機板大廠-GIGABYTE依據主流市場的需求的推出更具特色的主機板,搶攻各位玩家口袋中的小朋友,積極推出以AMD X750晶片組打造價位實在、規格、功能及用料都具競爭力的ATX主機板產品GA-AX370-Gaming 3,支援AMD AM4腳位的 Ryzen (Summit Ridge)及最新APU(Raven Ridge )的處理器產品線,GIGABYTE並持續針對之前相當受到好評的等軟體加值技術予以強化,據以強化的軟硬體技術如RGB Fusion、Smart Fan 5、USB3.1、USB DAC-UP 2、VR Ready、Realtek網路晶片搭配cFosSpeed網路加速軟體技術、DualBIOS、PCIe合金插槽等,整體介面更為簡潔直覺實用,透過軟硬體的搭配以期將AMD Ryzen CPU產品效能完美結合並完整發揮,以下介紹GIGABYTE在X370晶片組的入門中階ATX主機板產品GA-AX370-Gaming 3的效能及面貌。
主機板外盒及配件
正面
產品的設計外包裝,GIGABYTE 這次Gaming系列產品設計風格以電競及RGB燈光設計概念為主軸。
原廠技術特點
採用X370晶片組,支援14nm製程AM4腳位的Ryzen系列處理器,支援RGB Fusion、Smart Fan 5、VR Ready、USB3.1 Gen2、NVMe 技術等。
盒裝出貨版
近期在市場推出產品,是GIGABYTE目前在X370晶片組入門款的主機板產品,價格約在3K左右,算是十分經濟實惠。
多國語言介紹
也有多國語言產品介紹。
外盒背面圖示產品支援相關技術
提供如RGB Fusion、Smart Fan 5、USB3.1、USB DAC-UP 2、VR Ready、Realtek網路晶片搭配cFosSpeed網路加速軟體技術、DualBIOS、M2散熱片、PCIe合金插槽等軟硬體技術。
開盒及主機板配件
主機板相關配件分層包裝。
配件
配件相當完整,包含SATA排線4組、後檔板、說明書、RGB LED燈條連接延長線、標籤貼紙及驅動光碟等。
主機板
主機板正面
這張定位在X370入門中階ATX的產品,提供3組 PCI-E 16X插槽供擴充使用(支援頻寬分別為16X、4X、1X@Gen3),2組PCI-E 1X@Gen2,4DIMM雙通道DDR4、8CH的音效輸出、Realtek 8111G Gigabit網路晶片、除了音效採用Chemicon高階音效處理電容外,均為固態電容,整體用料部分CPU供電設計採用數位供電設計,MOS區加以大面積散熱片散熱設計抑制MOS負載時溫度,CPU端12V輸入使用8PIN,並提供5組風扇電源端子(全複合式風扇接頭),主機板上提供1組M.2及6組SATA3(均為原生)傳輸介面,此外整體配色採用黑色做為基底搭配,散熱片顏色則是黑色基底紅色點綴,產品質感相當不錯。
MOS散熱片及AM4插槽
搭配之前AMD Bristol Ridge APU處理器所推出的AM4插槽,未來將是AMD平台主要使用插槽,共有1331腳位。
主機板背面
CPU插槽底部使用金屬底板強化,減少板彎狀況,MOS區及PCH晶片組散熱器使用螺絲鎖固。
PCB 隔離技術
隔絕類比與數位訊號,可有效減少噪音干擾。
PCB用料
採用4層板。
主機板IO區
如圖,有PS2滑鼠鍵盤連接埠、1組Gb級網路、2組USB3.1、4組USB3.0、1組USB 2.0、1組HDMI、1組DVI及音效輸出端子。
CPU附近用料
屬於數位供電設計的電源供應配置,主機板採用長效固態電容,MOS區也加上大面積散熱片設計加強散熱,CPU側 12V採用8PIN輸入及5組PWM風扇端子(全複合式風扇接頭),支援4DIMM的DDR4模組,電源採24PIN輸入,整體質感維持的不錯。
主機板介面卡區
提供3組 PCI-E 16X插槽供擴充使用(支援頻寬分別為16X、4X、1X@Gen3),這樣配置對ATX主機板使用者來說屬於常見也夠用的設計,插槽也採用頗受好評的海豚尾式卡榫,PCH散熱片質感相當不錯,PCH區藉由加大散熱片的面積,強化主機板上熱源的控制能力。
IO裝置區
主機板上提供6組SATA3(均為原生)、1組M.2、內部提供1組USB3.0 19Pin內接擴充埠,總計USB3.1有2組、USB3.0有6組,2.0有5組,USB相關介面可擴充至16組,機殼前置面板開關端子也位於此區。
散熱片
一樣展露Gaming系列電競風格,也具有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
M.2散熱片
可更換式時尚雷雕導光飾板
搭配主機板的RGB FUSION技術及可更換式設計,玩家可以自行設計並透過各種方式創造更具時尚感的飾板,讓使用者的電競主機展現更強烈的個人風格與設計。
主機板上控制晶片
X370 PCH晶片
產自台灣的精品。
供電設計
Intersil控制晶片,數位供電設計的電源供應配置及固態電容,提供使用者優質的供電用料設計。
網路晶片
網路晶片採用Realtek Gbps級網路晶片8111G控制晶片,搭載cFosSpeed網路管理軟體的先進技術,能協助玩家進行封包監測與應用層協定的分析和最佳化,可以在擁擠的網路環境中,有效改善網路不順暢的情況,並維持低網路延遲(ping時間),提昇應用程式的連網反應速度。
環控晶片
環控晶片採用ITE製品。
音效控制晶片及電容
控制晶片為Realtek ALC1120,採用Chemicon高階音效處理電容及EMI防護罩,讓使用者體驗不錯的音效饗宴。
M.2插槽
新世代儲存裝置主推的高速傳輸介面,主機板上共有1組M.2,採用M.2 Socket 3 Type M接口,支援2242、2260、2280及22110長度的裝置,支援頻寬部分則為SATA 6Gb/s 及PCIe Gen 3.0 x4。
RGB燈光外接控制端子及雙BIOS
共有2組,1組支援AMD RGB Led原廠風扇,或經由內建 5 針腳插座安裝 RGB 燈條,及透過主機板內建 RGB LED,讓使用者透過軟體建立自訂 LED 燈光效果,讓玩家的電腦投射出令人驚豔的多樣變化燈光效果。
PCIe 合金插槽
可強化 PCIe 固定力與剪切阻力。
系統診斷 LED
主機板內建LED燈號,由系統BIOS監控,偵測在開機過程哪個環節出現問題,讓玩家快速診斷哪個主要零組件(處理器 / 記憶體 / 顯示卡 / 系統磁區)故障,以便玩家可以及時進行故障排除。
UEFI BIOS
- Mar 09 Fri 2018 02:00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有RGB就是潮 高效靜冷可靠
一般原廠散熱器通常僅僅是夠用而已,或者說只能保證穩定而已,也蠻多使用者預為了讓系統的效能發揮的淋漓盡致,會進行加壓超頻,此時最高功耗也慢慢向上推升,加壓超頻之後更是可以挑戰200W以上,所以有蠻多使用者,購入盒裝版本之CPU所搭配之散熱器通常是閒置不用的,在節能設計及風扇導入PWM設計上,溫度確實可以控制的相當漂亮,溫度及噪音也不算高,但是在系統全速運轉或是在玩遊戲、執行高負載程式時,這時通常或透過PWM風扇或主機板風扇轉速控制將CPU散熱器風扇轉速提高,加強散熱效率壓制溫度,除讓系統穩定外,也是避免系統因溫度過高而當機,不過有時因原廠散熱器搭配的風扇較小,或是整體壓制力較差,風扇運作在高轉速下,所產生的噪音及溫度壓制力其實都很難讓人滿意,所以市面上就有相當多的散熱器廠商推出採用散熱設計較好的產品,多採用熱導管、全銅或鍍鎳、增加散熱鰭片提高整體散熱面積、大風扇等方式。主打電競功能是目前個人電腦的顯學,所以在中高階主機板上多少能看到電競風格的設計,如多彩的燈光變化、針對電競的軟硬體功能,可有效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也同時滿足使用者打造電競電腦的使用需求。所以AMD也針對消費者的需求,提供與以往不同的散熱器產品設計,推出的新款散熱器Wraith Max 幽靈風扇,採用4支高效6mm熱導管,係為重視個人電腦運作方式、音效和外觀的使用者提供絕佳的散熱解決方案。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支援 ASUS Aura sync、Gigabyte RGB Fusion、MSI Mystic Light、Biostar VIVID LED DJ 和 ASRock RGB LED,提供使用者自行調整炫目的RGB燈光效果,也相容AMD Ryzen™ 和第 7 代 A 系列和 Athlon 處理器 (插槽 AM4) 系列處理器,以下是產品的簡測。
原廠產品介紹
https://www.amd.com/zh-hant/technologies/cpu-cooler-solution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套件外包裝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套件
圖示產品的外觀,也可以看出產品的訴求就是簡單易用高效能的散熱系統,當然也有最炫目的RGB燈光效果。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支援的CPU腳位
支援AMD最新的AM4處理器,AMD平台的AM2/AM2+/AM3/FM1/FM2也都通用。
產品特點
簡單易用高效能的散熱系統,當然也有最炫目的RGB燈光效果。
產品介紹
提供多國語言的產品介紹,不過僅有簡體中文,另外支援ASUS Aura sync、Gigabyte RGB Fusion、MSI Mystic Light、Biostar VIVID LED DJ 和 ASRock RGB LED等技術,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調整控制 RGB 色彩,一樣是世界工廠製品。
內包裝
內包裝蠻紮實的,減少組件損傷的可能。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套件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套件
由一個CPU散熱器、說明書、1組RGB燈光訊號連接線及1個9.2CM PWM風扇所組成。
散熱器底部
採用全銅底設計,銅底的處理還算OK,雖然沒有到鏡面等級,也還算平整。
熱導管
採用4支6mm熱導管。
上機安裝
跟以往AMD散熱器安裝方式相同扣緊即可。
RGB訊號連接埠
在風扇一側,應該蠻容易發現的。
安裝RGB訊號連接線
連接主機板的連接埠之後就可以透過ASUS Aura sync、Gigabyte RGB Fusion、MSI Mystic Light、Biostar VIVID LED DJ 和 ASRock RGB LED等技術,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調整控制 RGB 色彩。
預設值燒機測試
CPU:AMD Ryzen 7 1700X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333 16GB kit @ 2400 15-15-15-36
MB:GIGABYTE GA-AX370-Gaming 3
VGA:GIGABYTE AORUS Radeon RX580 8G
HD:Intel 760p 512GB(NVMe)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採用 OCCT CPU模式燒機+風扇PWM自動控制模式。
待機時穩定溫度介於38-47度左右。
跑完5分鐘
核心最高溫度為66度左右。
跑完10分鐘
核心最高溫度為67度左右。
跑完17分鐘
經過2分鐘的降溫,核心溫度降為48度左右。
溫度監控圖

核心最高溫度為657度,可以發現這樣的溫度壓制表現還不錯。
超頻至3.85GHz搭配燒機測試
採用 OCCT CPU模式燒機+風扇PWM自動控制模式。
待機時穩定溫度介於31-32度左右。
跑完5分鐘
核心最高溫度為73度左右。
跑完10分鐘
核心最高溫度為73度左右。
跑完17分鐘
經過2分鐘的降溫,核心溫度降為41度左右。
溫度監控圖

核心最高溫度為73度。
結語
小結:一般空冷時採用原廠散熱器在全速燒機時CPU的溫度就蠻高的,何況要超頻使用,由測試結果可以發現,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系統擁有不錯的表現,能將R7 1700X溫度壓制在67℃左右,超頻至3.85GHz也壓制在73℃左右,相信只要能有效規劃機殼對流,這樣的配置仍能讓超頻之後CPU溫度作有效的控制,不過原廠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系統選用搭配9.2CM風扇也有其考量,體積跟安裝上都簡便許多,個人覺得整體搭配相當不錯,缺點部分就是跟高階空冷或是一體式水冷散熱能力相較就低一些,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感謝賞文。
- Mar 01 Thu 2018 23:00
Intel SSD 760p 512GB 2代3D TLC 展優勢 能效保固價格殺
NVMe PCIe SSD價格不若以往的高不可攀,讓NVMe PCIe SSD有更大的市場揮灑空間,一般高階SSD產品效能實測存取速度高達存取速度多在550MB/s上下,已經相當接近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已漸漸無法滿足SSD的需要,解決之道已漸漸走向使用高頻寬、低延遲的PCIe匯流排作為儲存傳輸通道,如Intel Z97晶片組主機板產品開始導入的M.2,其支援SATA傳輸介面及Intel主導開發與制定規範推出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傳輸介面,簡稱NVMe,甚至目前主流Z370、Z270、X299或是X370中高階主機板都陸續提供2組以上的M.2插槽,可見其未來性,當然目前支援NVMe的SSD產品已有相當多選擇,其中更分為高階的MLC及較為入門的TLC等級產品,不過就是算是採用TLC顆粒的產品,目前整體效能也已經確實比起採用SATA傳輸介面的產品高出不少。
Intel針對SSD市場推出陸續推出的系列NVMe SSD產品(例如600p系列、750系列及採用3D XPoint技術的Optane 900P系列等),獲得市場不錯的反應,目前由5、6、7、9等系列SSD產品線主要對應市場需求,使用者可以依據需求來選用合適的SSD產品。這次Intel SSD 760p 系列採用第二代3D TLC顆粒,效能部分512GB版本實測存取效能為3,230MB/s、寫入1,625MB/s,隨機讀取340,000 IOPS,隨機4K寫入270,000 IOPS,不過考量到效能表現及產品原廠提供5年保固服務,整體傳輸效能也優於SATA介面的SSD,價格算是實惠,以下就分享Intel SSD 760p 512GB的效能表現吧!!
原廠規格
Intel SSD 760p與600p 512GB產品規格對照表
效能部分有相當程度的提升,官方建議售價略微提升10美元。
外包裝
外盒圖
彩Intel SSD 7系列 SSD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採用目前Intel主流產品的藍底數位化風格設計。
Intel SSD 760p 512GB外包裝背面
Intel SSD 760p 512G容量SSD做為系統碟已經綽綽有餘,目前的價位大約在6K左右,採用第二代3D TLC顆粒,不過考量到效能表現及產品原廠提供5年保固服務,整體傳輸效能也優於SATA介面的SSD,價格算是實惠,世界工廠製品。也簡單標示出產品採用的 PCIe NVMe 3.0 x4技術及M.2 2280。
SSD及說明書
包含SSD本體及說明書。
Intel SSD 760p 512GB
Intel SSD 760p 512GB
Intel SSD 760p 512GB採用PCIe NVMe 3.0 x4傳輸介面,M.2 2280外觀型式,採用自家的第二代 3D TLC NAND FLASH顆粒。
Intel SSD 760p 512GB背面
採用PCIe NVMe 介面,也標示通過相關的安規及認證。Intel SSD 760p 512GB主控制器、NAND Flash及快取記憶體參考bisheng大這篇測試主控制器為SMI(慧榮) SMI SM2262 控制晶片,NAND Flash採用自家 29F02T4AOCTH2 3D TLC快閃記憶體顆粒,正面配置2顆NAND Flash顆粒,反面則無,記憶體快取部分選用2顆 512MB DDR4-2400 記憶體顆粒。
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AMD Ryzen 7 1700X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333 16GB kit @ 2400 15-15-15-36
MB:GIGABYTE GA-AX370-Gaming 3
VGA:GIGABYTE AORUS Radeon RX580 8G
HD:HyperX SSD 240G(AHCI、系統碟);Intel SSD 760p 512GB(NVMe)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HDTUNE
讀&寫測試&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Intel SSD 760p 512GB表現相當不錯,讀取速度相當快,平均為2,423MB/s,寫入部分則是呈現不穩定的最高1510.3MB/s,最低85.9MB/s,平均279.9MB/s,搜尋時間不到0.13ms,充分表現出NVMe SSD的特性。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到221,000及寫入接近270,5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有突破2,515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568MB/s,效能與原標示規格相符或接近,總體成績也有3,060分以上的表現。
ATTO
效能表現,單顆讀取最高突破3,011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615MB/s,基本上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原廠規格或超越原標示規格。
CrystalDiskInfo
CrystalSSD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明顯,讀取最高達3,027MB/s左右,寫入也突破1,568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與原廠規格相近。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明顯,讀取最高達3,025MB/s左右,寫入也突破1,573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與原廠規格相近。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2,534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2ms,充分表現出NVMe SSD的特性。
AJA System TEST
讀取最高達2,724MB/s左右,寫入也有1,584MB/s左右。
測試檔案大小調整為16GB
讀取最高達2,573MB/s左右,寫入速度在超過SLC模式容量時,則降到在724MB/s左右,一樣有效能下滑情形。
PCMARK 7
也獲得5,925的高分,Raw成績則是相當亮眼達到12,570的高分。
PCMARK 8
獲得5,027的成績,頻寬為433.23MB/s,頻寬表現也優於一般SSD產品效能。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12,135的成績。
0fill模式
獲得12,148的成績。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相當亮眼,讀取最高達3,078MB/s左右,寫入也有1,632MB/s左右。
IsMyHdO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2,440.83MB/s左右,寫入也有1,536MB/s左右。
小結:
Intel SSD 760p 512GB搭配AMD X370晶片組時,NVMe SSD高速存取效也能被有效展現,參照bisheng大這篇測試與Intel晶片組平台效能差異不明顯。產品效能表現確實相當亮眼,可說是輕鬆虐殺一般SSD產品,也追上SAMSUNG PM961系列,實際傳輸效能測試讀取部分也有多項測試輕鬆突破3,000MB/s,寫入效能部分也能達1,600MB/s,IOPS效能表現也算相當不錯,原廠提供5年保固服務也是值得考慮,加上採用二代3D TLC顆粒,整體寫入效能確實比起上一代600p產品亮眼不少,算是有著合理的價位及優質用料,雖然說TLC顆粒寫入次數壽命的限制也稍稍讓人卻步一些,不過如果採用MLC顆粒,肯定不是這個價位,近期陸續看到多款NVMe SSD產品,如果預算有限又想玩NVMe SSD,Intel SSD 760p系列確實可以用看看,以上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 Feb 28 Wed 2018 08:06
ADATA XPG SX6000 256G M.2 2280 PCIe SSD 裝機價 5年保 效能佳
NVMe PCIe SSD在市場上能見度越來越高,價格也不若以往的高不可攀,讓NVMe PCIe SSD有更大的效能揮灑空間,一般高階SSD產品效能實測存取速度高達存取速度多在550MB/s上下,已經相當接近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已漸漸無法滿足SSD的需要,解決之道已漸漸走向使用高頻寬、低延遲的PCIe匯流排作為儲存傳輸通道,如Intel Z97晶片組主機板產品開始導入的M.2,其支援SATA傳輸介面及Intel主導開發與制定規範推出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傳輸介面,簡稱NVMe,甚至目前主流Z370、Z270、X299或是X370中高階主機板都陸續提供2組以上的M.2插槽,可見其未來性,當然目前支援NVMe的SSD產品已有相當多選擇,其中更分為高階的MLC及較為入門的TLC等級產品,不過就是算是採用TLC顆粒的產品,目前整體效能也已經確實比起採用SATA傳輸介面的產品高出不少。
ADATA早已針對SSD推出一系列產品,例如XPG SX9000、XPG SX8000、XPG SX7000、XPG SX930及SP920等系列產品也獲得市場不錯的反應,也會針對市場的需求提升產品的效能及規格,並針對市場的使用環境、價格、效能需求等層面,透過用料的選擇讓產品的效能、規格及單位價格比取得一個相對的平衡,ADATA XPG SX6000 PCIe SSD系列產品效能官方存取速度高達讀取1,000MB/s、寫入800MB/s,採用NVMe 1.2技術及PCIe Gen 3.0 x 2,傳輸效能比不上高階產品所使用PCIe Gen 3.0 x 4的產品,由這幾項特點來說這系列SSD效能算是NVMe SSD入門款表現,但也能輕鬆突破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 並有128GB、256GB、512GB及1TB等4款容量產品可供選擇,是追求高傳輸效能使用者的優質選擇,隨著使用者對效能的要求不斷提升,以及高性能需求的電競環境,長達五年保固等加值服務,合理的裝機價格定位,讓產品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以下就分享ADATA XPG SX6000 256G M.2 2280 PCIe SSD的效能表現吧!
原廠規格
ADATA XPG SX6000 256G M.2 2280 PCIe SSD 外包裝
外盒圖
斗大的ADATA XPG SSD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可以發現SSD產品的外觀,為目前相當主流的黑色風格設計。
升級PCIe
PCIe Gen3x2 M.2 2280固態硬碟。
產品特色
SLC 快取、DRAM Cache Buffer及附贈 XPG 散熱片。
ADATA XPG SX6000 256G M.2 2280 PCIe SSD規格及效能
系列產品最高提供讀取1,000MB/s、寫入800MB/s的效能表現,原廠提供5年保固服務,這次入手分享為256GB,讀取及寫入速度比起SATA介面亮眼,價格也不算貴。
XPG SX6000及散熱片
ADATA XPG SX6000 256G M.2 2280 PCIe SSD
ADATA XPG SX6000 256G M.2 2280 PCIe SSD
ADATA XPG SX6000 256G M.2 2280 PCIe SSD採用PCIe Gen 3.0 x 2傳輸介面。
ADATA XPG SX6000 256G M.2 2280 PCIe SSD背面
本體為M.2傳輸介面,長度為2280的SSD產品,正反面共4顆3D TLC NAND FLASH顆粒、2顆快取記憶體及1組SSD的主控制器。
ADATA XPG SX6000 256G M.2 2280 PCIe SSD 硬體諸元
SSD主控制器為Realtek開發的RTS5760晶片,支援NVMe PCIe 3.0 x2,NAND Flash採用3D TLC顆粒,共有4顆64GB NAND FLASH顆粒,記憶體快取部分選用Nanya NT5CC64M16GP-DI 1Gb DDR3-1600 SDRAM。
SSD主控制器
SSD主控制器為Realtek開發的RTS5760晶片,支援NVMe PCIe 3.0 x2。
效能測試與結語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X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333 16GB kit @ 2400 15-15-15-36
MB:GIGABYTE GA-AX370-Gaming 3
VGA:GIGABYTE AORUS Radeon RX580 8G
HD:HyperX SSD 240G(AHCI);ADATA XPG SX6000 256G(NVMe)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HDTUNE
讀&寫&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表現不錯,讀取速度也相當不錯,平均在970MB/s,寫入速度平均約在387.7MB/s,搜尋時間約在0.115ms,充分表現出NVMe SSD的特性。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96,600及寫入達108,5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953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985MB/s,效能與原標示規格相近,總體成績也有1,400分以上的表現,可說是效能不錯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NVMe 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1,060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53MB/s,基本上讀取及寫入速度已達到原廠規格或超越原標示規格。
CrystalDiskInfo
採用NVMe PCIe Gen 3.0 x 2傳輸介面。
CrystalSSD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明顯,讀取最高達1,044MB/s左右,寫入也突破834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與原廠規格相近。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明顯,讀取最高達1,044MB/s左右,寫入也突破843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與原廠規格相近。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1,130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3ms,充分表現出NVMe 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905MB/s左右,寫入也有986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904MB/s左右,寫入也有903MB/s左右。
PCMARK 7
也獲得5,665的高分,Raw Score為8076。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5,875的成績。
0fill模式
獲得5,559的成績,主要是0Fill模式下讀取速度提高所增加的分數。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1,052MB/s左右,寫入也有831MB/s左右。
IsMyHdO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855.25MB/s左右,寫入也有810.1MB/s左右。
結語
小結:
ADATA XPG SX6000 256G M.2 2280 PCIe SSD的產品效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整體存取效能部分搭配AMD X370晶片組時,NVMe SSD高速存取效也能被有效展現,ATTO測試讀取最高達到1,060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53MB/sec的效能,IOPS讀取及寫入的效能表現也分別高達96,600及寫入達108,500左右的水準。ADATA選用Realtek開發的RTS5760晶片作為SSD的控制器,效能表現不錯,加上NAND Flash採用 3D TLC等級顆粒,價位也相當平實,原廠也提供5年的超長保固年限,容量也提供到512GB及1TB大容量,就品牌、價格跟效能而言確實是值得入手的一款價格合宜,效能平實SSD產品,加上NVMe SSD產品大量面市,廠商間的殺價競爭已讓SSD持續降至讓更多使用者滿意的價位,讓消費者有福氣輕鬆享受平價且高效能SSD的效能表現,入手後就是找個時間進行安座大典,然後享受NVMe SSD的傳輸快感囉!!
- Feb 27 Tue 2018 22:00
LITEON MUX 128GB M.2 PCIE SSD 裝機取向 價格低廉 效能中上
高階個人電腦市場興起多核心及多傳輸通道之戰,也讓漸次流行NVMe PCIe SSD有更大的效能揮灑空間,一般高階SSD產品效能實測存取速度高達存取速度多在550MB/s上下,已經相當接近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已漸漸無法滿足SSD的需要,解決之道已漸漸走向使用高頻寬、低延遲的PCIe匯流排作為儲存傳輸通道,如Intel Z97晶片組主機板產品開始導入的M.2,其支援SATA傳輸介面及Intel主導開發與制定規範推出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傳輸介面,簡稱NVMe,甚至目前主流Z270、X299或是X370中高階主機板都陸續提供2組以上的M.2插槽,可見其未來性,當然目前支援NVMe的SSD產品已有相當多選擇,其中更分為高階的MLC及較為入門的TLC等級產品,不過就是算是採用TLC顆粒的產品,目前整體效能也已經確實比起採用SATA傳輸介面的產品高出不少。
LITEON也早已針對SSD推出一系列產品,例如S10、MU3 ROCK、ZETA、LCS-M6S及S900系列也獲得市場不錯的反應,也會針對市場的需求提升產品的效能及規格,並針對市場的使用環境、價格、效能需求等層面,透過用料的選擇讓產品的效能、規格及單位價格比取得一個相對的平衡,LITEON MUX NVMe PCIe SSD系列產品效能官方存取速度高達讀取1,600MB/s、寫入1,000MB/s,採用NVMe 1.2技術及PCIe Gen 3.0 x 2,傳輸效能比不上高階產品所使用PCIe Gen 3.0 x 4的產品,由這幾項特點來說這系列SSD效能算是NVMe SSD入門款表現,但也能輕鬆突破SATA 6Gb/s傳輸介面極限, 並有128GB、256GB、512GB三種容量可供選擇,滿足使用者連續讀寫效能需求,以下就分享LITEON MUX 128GB的效能表現吧!
原廠規格
LITEON MUX 128GB 外包裝
外盒圖
斗大的Liteon SSD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可以發現SSD產品的外觀,為目前相當主流的黑色風格設計。
產品特色
簡單標示出產品支援的NVMe 1.2技術。
LITEON MUX 128GB規格及效能
共提供128GB、256GB及512GB等3款容量產品,系列產品最高提供讀取1,600MB/s、寫入1,000MB/s的效能表現,這次入手分享為128GB,讀取1,500MB/s、寫入450MB/s,讀取速度算亮眼,寫入速度則屬入門級表現,不過價格也算相對便宜。
LITEON MUX 128GB
LITEON MUX 128GB
LITEON MUX 128GB採用PCIe Gen 3.0 x 2傳輸介面,正面無其他元件。
LITEON MUX 128GB背面
本體為M.2傳輸介面,長度為2280的SSD產品,背面2顆3D NAND FLASH顆粒、1顆快取記憶體及1組SSD的主控制器。
LITEON MUX 128GB 硬體諸元
SSD主控制器為Phison開發的PS5008-E8晶片,支援NVMe PCIe 3.0 x2,NAND Flash採用TOSHIBA BiCS3 3D TLC顆粒,共有2顆64GB NAND FLASH顆粒,記憶體快取部分選用Nanya NT5CC128M16IP-DI 2Gb DDR3-1600 SDRAM。
效能測試與結語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X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333 16GB kit @ 2400 15-15-15-36
MB:GIGABYTE GA-AX370-Gaming 3
VGA:GIGABYTE AORUS Radeon RX580 8G
HD:HyperX SSD 240G(AHCI):LITEON MUX 128GB(NVMe)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HDTUNE
讀&寫&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表現不錯,讀取速度也相當不錯,平均在1,438MB/s,寫入速度平均約在223.6MB/s,搜尋時間約在0.134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108,000及寫入達105,0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1,319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430MB/s,效能與原標示規格相近,總體成績也有1,400分以上的表現,可說是效能不錯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1,730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471MB/s,基本上讀取及寫入速度已達到原廠規格或超越原標示規格。
CrystalDiskInfo
採用NVMe PCIe Gen 3.0 x 2傳輸介面。
CrystalSSD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寫入效能差距不明顯,設定為0Fill模式時讀取最高達1,707MB/s左右,寫入也突破470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與原廠規格相近。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不明顯,讀取最高達1,482MB/s左右,寫入也突破470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算與原廠規格相近。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1,404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5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1,247MB/s左右,寫入也有459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1,111MB/s左右,寫入速度在超過SLC模式容量時,則降到在170MB/s左右。
PCMARK 7
也獲得5,565的高分,Raw Score為7397。
PCMARK 8
也獲得4,988的成績,頻寬為294.77MB/s,與高階SATA SSD硬碟相去不遠。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5,585的成績。
0fill模式
獲得6,182的成績,主要是0Fill模式下讀取速度提高所增加的分數。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1,510MB/s左右,寫入也有460MB/s左右。
IsMyHdO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956.39MB/s左右,寫入也有476.1MB/s左右。
結語
小結:
LITEON MUX 128GB的產品效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整體存取效能部分搭配AMD X370晶片組時,NVMe SSD高速存取效也能被有效展現,ATTO測試讀取最高達到1,700MB/sec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470MB/sec的效能,IOPS讀取及寫入的效能表現也分別高達108,000及寫入達105,000左右的水準。liteon選用Phison開發的PS5008-E8晶片作為SSD的控制器,效能表現優越,加上NAND Flash採用TOSHIBA BiCS3 3D TLC等級顆粒,價位也相當平實,原廠網頁標示提供3年保固(原價屋網頁標示提供5年保固),容量也提供到512GB大容量,就品牌、價格跟效能而言確實是值得入手的一款價格合宜,效能平實SSD產品,加上NVMe SSD產品大量面市,廠商間的殺價競爭已讓SSD持續降至讓更多使用者滿意的價位,讓消費者有福氣輕鬆享受平價且高效能SSD的效能表現,入手後就是找個時間進行安座大典,然後享受NVMe SSD的傳輸快感囉!!
- Feb 10 Sat 2018 08:00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 電競RGB潮流 高效靜音雙風扇
近期越來越興盛的水冷系統電腦改裝風氣,加上主打電競功能是目前個人電腦的顯學,所以在中高階主機板上多少能看到電競風格的設計,如多彩的燈光變化、針對電競的軟硬體功能,可有效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也同時滿足使用者打造電競電腦的使用需求。目前能接受水冷系統的使用者已經有著重大成長,水冷系統來說只要搭配的當,對系統發熱元件的溫度仍是能提供不錯的壓制力,對於散熱時所產生的噪音也能降低,其中一體式水冷系統經過多年來改進及研發,可靠度及散熱表現確實也進步不少,電腦週邊零組件大廠Corsair之前針對這類需求推出過一系列的產品,如H100、H100i及H80等,也得到使用者相當程度的好評,也讓許多使用者願意使用者水冷系統來讓自家CPU在工作時的溫度能獲得有效控制。
這次Corsair推出屬於Hydro系列的水冷套裝產品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系統,目前國外定價約在$139(折合新臺幣約4,000元)左右,除了增加軟體應用控制功能、RGB燈光效果及極佳產品質感外,讓使用者購買之後能輕鬆的安裝使用,也能便宜輕鬆享受水等系統的溫度壓制力,另外就整組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產品的的架構而言,水冷PUMP與水冷頭採用一體式設計,供電接頭使用常見SATA接頭,推力也還OK,可以預期表現相當不錯,也不會發生漏水之狀況,增加使用者的困擾,並做簡單的效能測試,希望能對有意玩水冷的網友提供一些參考依據,有助於各位在選購、使用或是改裝水冷機的參考。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套件外包裝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套件
圖示產品的外觀,也可以看出產品的訴求就是高效能的水冷散熱系統。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套件外包裝
可以了解產品的特色並兼具安靜的訴求及支援的CPU,支援的平台有Intel LGA 1150、1151、1155、1156、1366、2011、2011-3和2066及AMD AM2、AM3、AM4、FM1和FM2等平台。
產品訴求
RGB燈光效果、靜音的水冷系統及高效能的散熱能力。
水冷系統規格
由上列說明可以發現這套水冷系統擁有以下特色,水冷頭底座採用銅底微水道設計,水冷頭出水口為側邊出水符合Low Profile設計,散熱排為雙排14CM尺寸的設計,與水冷頭以2分外徑的耐折管路相連接,提供2組14CM ML磁浮系列風扇,轉速範圍為400至1,200轉之間,可以使用主機板內BIOS設定依據系統溫度做調整喔。
產品特色及效能表現
除了前述的特點外,相較於原廠空冷或是超頻時,都擁有更好的效能表現,將CPU的溫度壓制的更低,也相當靜音,風扇產生噪音僅在20.4dBA左右。
產地
一樣是世界工廠製品。
內包裝
內包裝蠻紮實的,減少組件損傷的可能。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 水冷套件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 水冷套件
由一個CPU水冷頭整合一個水冷PUMP、2個14CM風扇及雙排280mm鋁散熱排所組成,使用的水冷管路是2分的耐折管路。
強化背板及固定扣具
支援的平台有Intel LGA 1150、1151、1155、1156、1366、2011、2011-3和2066及AMD AM2、AM3、AM4、FM1和FM2等平台,水冷頭上已預先固定Intel系列通用扣具,及搭配Corsair LINK軟體使用的USB傳輸線。
水冷系統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系統。
水冷頭正面
因為PUMP也整合於其中,屬於一體化設計,標有CORSAIR字樣及RGB燈光增加產品的鑑別度。
風扇
提供2組14CM 自家ML磁浮系列風扇,轉速範圍為400至1,200轉之間,可以依據系統負載調整轉速,降低噪音或是增加系統散熱能力,同時因為風扇轉速不算高,噪音也僅約在20.4dBA。
散熱排
為不可更換出入水接頭之2分管雙排14CM鋁質散熱排,最多可安裝4個14CM風扇。
水冷頭底部
採用全銅底設計,基於封閉式設計,就沒有拆封一窺水道設計,銅底的處理還算OK,雖然沒有到鏡面等級,也還算平整,也預塗散熱膏,使用者買來就可以直接改裝上CPU。
訊號線
PUMP的電源供應採用SATA接口,並提供2組PWM風扇連接端子及1組連接主機板3Pin風扇轉速測試端子。
Corsair Link訊號傳輸線
採用Micro USB接口。
測試設備及安裝
測試成員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套件及ASUS ROG Rampage VI Apex(Intel Core i9 7900K已安裝)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套件及ASUS Maximus VI Formula,GEIL EVO POTENZA DDR3 3000 8G kit。
安裝固定螺絲
安裝CPU水冷頭
安裝完成,過程也是相當簡便,建議使用者可以頂著背板再安裝螺絲,過程會比較順手流暢。
安裝完成
Corsair Link
Corsair Link軟體
提供使用者相當完整系統監控資訊、也可以調整RGB燈光特效、顏色及運作模式(效能、平衡及靜音)等相關設定。
燈光變化
可以看到水冷頭燈光色彩相當多變,使用者可以自行調整變化。
上機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Core i9 7900K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2400 17-17-17-39
MB:ASUS ROG Rampage VI Apex
VGA:NVIDIA Geforce 9500 GS
HD:Samsung PM961 M.2 NVMe SSD 256G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使用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系統
OS:WIN10 X64
待機
待機時穩定溫度介於16-21度之間。
此時系統負載功耗

大約76W左右。
跑完5分鐘
10個核心最高溫度為58度,可以明顯發現水冷系統溫度可以壓的較低,不過隨著系統風扇轉速提高,噪音值增加也不明顯,算是非常安靜。
跑完10分鐘
10個核心最高溫度為64度。
跑完17分鐘
經過2分多鐘的溫降,CPU溫度大約在19-26度之間。
溫度監控圖











10個核心最高溫度為65度。
此時系統負載功耗

大約269W左右。
超頻至4.5GHz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Core i9 7900K @4.5GHz
RAM: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32GB kit @ 2400 17-17-17-39
MB:ASUS ROG Rampage VI Apex
VGA:NVIDIA Geforce 9500 GS
HD:Samsung PM961 M.2 NVMe SSD 256G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使用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系統
OS:WIN10 X64
待機
待機時穩定溫度介於16-21度之間。
此時系統負載功耗

大約92W左右。
跑完5分鐘
10個核心最高溫度92度,可以明顯發現水冷系統溫度可以壓的較低,不過隨著系統風扇轉速提高,噪音值增加也不明顯,算是非常安靜。
跑完10分鐘
10個核心最高溫度為97度。
跑完17分鐘
經過2分多鐘的溫降,CPU溫度大約在20-25度之間。
溫度監控圖











10個核心最高溫度為103度。
此時系統負載功耗

大約378W左右。
結語
小結:一般空冷時採用原廠散熱器在全速燒機時CPU的溫度就蠻高的,何況要超頻使用,由測試結果可以發現,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系統擁有相當不錯的表現,能將Core i9 7900K溫度壓制在65℃左右,將7900K超頻至4.5GHz也能通過穩定度測試(雖然溫度有點小高達到103℃),相信只要能有效規劃機殼對流,這樣的配置仍能讓超頻之後CPU溫度作有效的控制,另外水冷頭的選用與散熱排的搭配是相當重要的,不過原廠在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系統選用搭配單排雙12CM散熱排也有其考量,體積跟安裝上都簡便許多,也能兼顧散熱效能,讓使用者可輕鬆使用水冷系統來散熱,回歸到價格面建議售價約美金139元左右(約合新台幣4K來說,算是價位中等的水冷系統,受惠於採用ML系列磁浮風扇,整體運作時也相當安靜,加上功能多元豐富的控制軟體及RGB燈光炫目效果,個人覺得整體效能及價格比還是相當不錯,而且參照使用說明書進行安裝也省事不少,Hydro Series H115i PRO RGB水冷系統安裝也是十分容易上手,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感謝賞文。


{{ article.title }}